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引言:19世纪末,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开启了洋务运动,这是一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运动。
然而,尽管洋务运动在一开始积极地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思想,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探讨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缺乏整体规划与连贯性洋务运动在中国各地开展,但没有足够的统一计划和连贯性。
各地的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互相牵制,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指导。
此外,清朝政府在推行洋务运动时也没有制定明确的长远目标和发展计划,导致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无法形成有效的整体。
二、高昂的经济负担与商业利益的干扰洋务运动需要大量资金来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但清朝政府财政紧张,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负担。
政府不得不依赖商人的支持,然而商人往往追求个人商业利益,很少愿意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商人们往往只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洋务运动的长远投资。
三、科技创新的缺失虽然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技术和设备,但可惜的是没有形成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并没有真正吸收和消化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只是机械地引进。
缺乏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使得中国在产业上无法实现真正的转型和发展。
四、政府官僚体系的腐败与阻碍清朝政府的官僚体系普遍腐败,庸官成风。
在洋务运动中,许多官员腐化堕落,只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对推动洋务运动缺乏真正的投入和支持。
这种腐败现象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有效展开,使得许多措施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
五、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洋务运动的推行使中西文化产生了冲突。
尽管洋务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技术,但中国社会仍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真正接受和适应西方的理念。
许多中国人对洋务运动持保守态度,担心现代化会破坏传统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六、外部势力的干扰与压力洋务运动发生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压力。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得洋务运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的自主权和控制力。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论文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摘要:晚清洋务时期,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而惨遭失败,本文将对这场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论述,并客观的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中体西用;原因;评价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69-02晚清已降,西势渐强,经太平天国之乱,两次鸦片战争之败的清政府已然觉醒,在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导下,以“自救”为目的,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先后兴办了一批军用、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看作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崛起,最后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下而宣告破产,究其个中原因,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一、“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落后性改革的成败决定于其自身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成熟的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体西用”。
追溯其来源,最早可在冯桂芬的《较邠庐抗议》中见到,他提到:“如果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主张用西学为手段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这个“体”的思想,是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制民的双层任务。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对外战胜帝国主义列强,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其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然而这一主张,又被洋务派所袭来,“中体西用”至此便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的倡导者李鸿章又将其进行重新阐述,说道:“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是“郅治保邦固丕其”之“本”,应固守不变。
其后因“为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之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此意旨在告诉世人,中国若要自强,就要学习西方的制器之法。
同时,他还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胜于“夷邦”,学习时要以中国现有的政体为本,将西方制器之法嫁接到中国现有的政体之上,其为辅助作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 导致洋务运动兴起的外部压力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的高峰期。
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因此,为了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国发起了洋务运动。
然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与这种外部压力有关。
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领先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促使了中国政府推行洋务运动。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推行是被动的,缺乏内外结合的综合国力,因此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局限性,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官僚体制的腐败和腐朽是洋务运动无法克服的障碍。
传统的官僚体制对于现代化改革的推行是保守和抵触的,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另外,洋务运动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洋务机构和企业管理体制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 洋务运动的内部矛盾洋务运动的内部矛盾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政府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资本和技术,但这些资本和技术对中国来说造成了一定的依赖。
同时,西方列强的利益也无法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完全契合,导致了中国政府与西方资本和技术的矛盾。
此外,洋务运动涉及的领域众多,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和管理也存在问题,导致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4. 洋务运动的社会矛盾洋务运动的推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也是导致它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引进的西方资本和技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来说,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这导致了农民对洋务运动的不满和反抗,并对社会稳定和政府统治造成了威胁。
此外,洋务运动也引发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劳动条件的恶劣和剥削现象的存在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对抗。
5. 洋务运动的经济问题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也存在问题,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023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

2023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并不触动腐败的社会制度,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不可能取得根本性成功。
2、洋务企业的利润,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洋务派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资本家,而是形成了垄断企业,以此作为自己在旧的统治制度中争权夺利的资本
3、洋务派办的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导致成本高、亏损大、产量低、质量劣,形成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用人惟亲,冗工滥食的局面。
这是用封建制度经营新式企业的必然后果。
实践证明,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就完全办不好近代新式企业。
历史教训:
洋务运动”。
失败原因:30余年的洋务运动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通过各种渠道破坏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1: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1: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话题: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历史学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关键词:洋务运动;性质;失败原因;教训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 、,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兴办了近代新式学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和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的总结与反思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使得19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改变这一窘状,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发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并未给中国带来富强,反而以失败告终。
本文就这一运动简要概述其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并以此为鉴,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发展提出一些正确的方向。
关键字:洋务运动兴衰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启示现代化进程是19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的话告诉我们,不仅在生物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快速适应世界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能不为世界所淘汰,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洋务派区别于一些守旧派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并未变更清末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得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并无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最终以北洋军阀的全军覆没而失败告终。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想,这正是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分析历史的成与败,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为现代服务,避免历史的悲剧在今天再次上演。
一、洋务运动兴衰的大体经过一般认为,洋务运动兴起于1861年清政府于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结束于1895年公车上书前夕。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和目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主要以“自强”为目的,兴办了大量军工企业,例如,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筹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同年,李鸿章创立了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第二年,崇厚有建立了天津机器局。
在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为目标,创立了大量民用企业,例如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
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狭隘束缚下为抢救国
家危亡而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改革运动,其视野较国民党的白衣改革浅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模式,促进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圆满完成,失败了。
(一)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经济原因。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落后,改革以及社会改变的费用很高,政府内部财政紧张,洋务运动无法有效的得到资金支持。
2、政治原因。
晚清政府实力脆弱,无法克服内部矛盾,不能够统一行动,给洋务运动的实施带来了影响。
3、思想文化上的原因。
洋务运动认为旧文化旧思想是中国反抗现代文明的主要障碍,但这种“洋化”思想仍然没有在中国深入流传,对洋务运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1、传统文化的改革必须温和,这样可以让国民更加容易接受,不会引起恐慌和阻碍改革的进程。
2、政治上必须团结一致,思想上也要保持一致,避免内部矛盾,以促使改革顺利进行。
3、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改革的环境不是特别好时,最好先等待改善才开始改革。
通过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们可以总结到:需要恰当的时机,改革方
向明确;政治动员力量强;资金投入有力,社会文化必须有机融合,这样的条件才能促进改革的持久稳定和进程的成功完成。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教训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教训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必定会走上失败。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首先我们简单论述一下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目的。
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还有洋务派的整个活动都包含着自强御辱的意图,比如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有两个:“剿发逆”和“勤远略”,并且曾国藩不止一次表明“明清内奸,暗御外辱”[1]的思想。
同曾国藩一样,李鸿章办洋务是把自强御辱放在第一位的。
左宗棠在他最初涉及办洋务的书信里,也表明了和曾国藩、李鸿章相同的意图,例如1865年(同治四年)他在致总理衙门的“书”中说:“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此项人断不可不罗致,此项钱断不可不打算,转瞬换约,须预为绸缪也。
”[2]
洋务运动在诸多方面都有发展,首先就是军事,这其中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厂,还建设了近代海军,并且还逐渐建设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并且还办了不少的学校来培养有关方面的人才;第二便是民用企业,在交通运输、矿业、冶炼业、和一般工业都有涉及;第三是电报和邮政,电报业是洋务运动中成效最显著的行业之一,洋务派创办电报之成功,使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电报的企图一直未能得逞,其保护中国主权之功,不可忽视,再一个就是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最后是教育,主要有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和传播科技知识。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下面将重点论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首先从生产力角度考虑:众所周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由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只有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条件下,生产才能顺利地向前发展。
相反,一种生产关系如果已陈旧腐朽,与生产力发生矛盾,它就会限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异常严重的破坏作用。
这种矛盾最后只能通过社会革命,通过消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障碍的衰朽的生产关系来解决,其他办法都无济于事。
洋务运动的必败就是由于直接违背了这一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那种认为:“作为地主阶级,企图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还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倾向,开明的表现。
”[3]这种所谓嫁接,不但没有任何“进步倾向”,而且在理论上是十分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办不到的。
因为,这是
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反动,也是自然法则所不容许的。
这决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他们违背了自然规律。
二是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考虑:洋务派在一开始就与清廷内部的顽固派有过激烈的争斗,在当时,清朝的部分军政大权,已由满人转到汉人手里,由中央转到“封疆大吏”手里,这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动摇,所以慈禧太后一边扶持洋务派,一边扶持顽固派,使两派相互制约,不停地明争暗斗,使得洋务运动不可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且当慈禧太后做寿需款时,曾征用用来发展洋务运动的银两,为后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埋下了祸根。
并且当时列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富强起来,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压制洋务运动的发展,可见当时的政治环境是不利于洋务运动的发展的。
三是从洋务运动的性质来说:洋务运动有浓厚的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注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还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济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
即使是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大多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
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大小官员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下面谈谈洋务运动给我们的教训。
首先是生产力,社会改革一定要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不能与实际相违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4]客观的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是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要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一方面必须有勇气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引进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而在此过程中,又应注意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的主权,同一切企图奴役和掠夺中国的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必须同国内的守旧顽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
如果不能取得这些方面的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国家的富强就永远只是一个空想。
改变传统的观念及思想,解放思想,如果不去解放思想,做再多也是无用功,思想的落后严重限制了人们对发展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5]不解放思想,人们对于先进事物往往纵使会极力去抵制的,尤其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发展的最大阻碍。
再有,人们应该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实行新制度,不应抱残守缺。
洋务运动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好好研究,汲取洋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十二
[2] 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
[3] 毛求实.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12日,第五版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8页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