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人教版必修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教材简说: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5.3《登高》课件1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八层悲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一可悲 悲秋,时之惨凄也,二可悲 作客,羁旅也,三可悲 常作客,久旅也,四可悲 百年,暮齿也,五可悲
多病,衰疾也,六可悲 登台,台,高迥处也,七可悲 独登台,无亲朋也,八可悲
任务三:细悟请感
结合尾联,谈谈杜甫悲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艰难苦恨”四字力重千钧,蕴涵丰厚,有晚 景凄凉的慨叹,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 苦,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 。
《登高》是在 大历二年(公时元,7杜67甫年身)在 写的。此夔时州安史 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趁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去世,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他的心头。
这一年秋天的 重阳节 前后,杜甫独自登高远眺,感慨万千, 写下这首七言律诗——《登高》。
任务一:自由朗读诗歌,划出节奏
悲秋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暮年、多病、孤独、漂泊) 悲国家社会之秋(国家混乱、民众潦倒)
拓展延伸
时光穿梭,假如你在登高遇到杜 甫,你想和他说些什么?
我想告诉他:千载之下,公不孤独,你有知音。穿过历史 的长河,有人追着你的足迹,就像你追着宋玉的足迹“怅 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你为之怅望的,也有 人和你一同怅望;你为之洒泪的,也有人与你一同洒泪; 你那些心情,有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艰难苦恨繁双 鬓”,我感受到你沉郁的热血,仍在铮铮呐喊,你以决绝 的悲愤携卷着国仇家恨,将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大地 山河,在那万方多难的时代,你注定要以你坚韧的灵魂,救 赎着万千悲苦却炽热的心灵。看着你那裹满沧桑的宽厚布 衣,艰难登高的清冷身影,我懂了你的执着。盛唐错过了 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承载不了你才气,如今 的我只有默默钦叹,用我这微薄的文字来读你的冰山一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共18页PPT)

• 1、对偶工稳,音韵和谐。 • 2、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 3、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即深刻、深厚,“郁”是凝重、含 蓄。沉郁是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而非消极 或简单的忧愁。这首诗将诗人漂泊他乡、身体 多病、孤独无依、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悲伤 心情一起倾斜出来。
“顿挫”是指语言的凝练,节奏的铿锵。是 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如何理解尾联中“艰巨”一词?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巨,又有个人的苦难,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艰巨苦恨繁霜鬓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之恨 以及日见白发增多却壮志难酬之 虑使诗人悲从中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新停
杜 甫 诗 三 首
登高 杜甫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它的“诗眼”是哪个字?
凄凉、悲愁、苦闷、 孤独、沉重、忧郁
诗人在首联和颔联选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会构成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落木、长江
既肃杀凄凉,又雄浑高远。 ——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悟情,抓直接抒情的词句,仔细品味其 中蕴含的复杂感情,并与风景融会,情 景交融,相辅相成。
• 还要知人论世,要结合学过的诗人的其 他作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 景,以最终深入体悟诗人的情感。
本诗的主旨:
•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风 景,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 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的情怀。
• 把握意境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概括)。
• 颈联和尾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了“悲”的哪些丰富意蕴? (多少层“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登高 课件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 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 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 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 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 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 的七言律诗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 甫 诗 三 首
一、杜甫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 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忧国伤时
• • • • • • • • •
盖”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五课 登高 (共27张PPT)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细读颈联,仔细体味,诗人写出了几重“悲”?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独,无亲朋也;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八重愁苦: 身逢战乱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多年漂泊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国家多难,亲人离散
感面 到对 有自面 些 己对 无 迫滚 可 近滚 奈黄不 何土尽 。的的 病历 躯史 ,长 杜河 甫,
品味语言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下
来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 苍凉、沉郁、雄浑而悲壮 情感: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联是: 写景
后两联是: 抒情
本诗的诗眼是:
“潦倒新停浊酒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我们来看看杜甫的“酒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 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 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 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 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 旧都洛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这八重愁苦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 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 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 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 忡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登高

作客。羁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独登,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 长久漂泊、作客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八重“悲”。
台。 高迥处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语言精炼准确,简 直到了“难易一字”之地步。
五、尾联诗意解读: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悲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尾联的“悲”在哪里?
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 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 恨毕生。在这样的境况下, 企图以酒解愁,但穷困潦 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 酒也喝不成了!诗人忧国 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
切
渚清沙白鸟飞回。
景
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
皆
情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语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登高》

飘零的身世,短暂的 生命在亘古苍茫的天地 间越发让人感到沉郁苍 凉。
鉴赏颈联 从颈联可以看出杜甫遭遇了哪些悲苦的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孔子:“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讨与练习(三):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登 杜
高甫
学习目标:
•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能。 •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人物生平(回顾)
杜甫
诗史 、诗圣 、三吏三别 一生的四个时期
①(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②(35-44岁)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 ③(45-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 ④(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
三、朗读体悟
1、齐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自由读:读懂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55岁在夔州所作。当时, 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隙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 天地间”。途中,在重阳节登高抒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亦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 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祈福、团圆。
国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二、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比较赏析】《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
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
“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
“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
作者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病有孤舟”,可见“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难归,魂系孤舟,其惨苦又有谁人知(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
尾联“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调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地捣衣声。
结尾两句紧承上联,用“催刀尺”“急暮砧”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
此外,诗中用字处处对仗而双关,“波浪”、“风云”、“两开”、“一系”、“催”、“急”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忽近忽远,忽高忽低,犹如巫峡治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十分缠绵感人。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
《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