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原野》观后感
【酒家】小评《原野》(说文)

【酒家】小评《原野》(说文)歌剧《原野》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由万方编剧、金湘作曲,李稻川导演,全面展现了人性的复苏和反抗,表现了打破封建传统文化桎梏,追求现代意识的思想。
在艺术上,歌剧《原野》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歌剧音乐技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又充分调动了声乐和器乐等各种艺术手段,借鉴了西方古典歌剧的创作经验,中西合璧,给欣赏者完美的艺术享受。
歌剧《原野》是一部四幕歌剧,讲述的是仇虎回到焦家复仇的故事。
第一幕中仇虎回来却得知焦阎王已经死去,他的内心充满了迷惘,而金子也因为屡受欺凌所以想要追求自由的生活。
在第二幕中,仇虎看见了初恋情人金子,两人旧情复燃,但是焦母却发现了他们的事情,并告诉了焦大星,于是矛盾升华了。
第三幕中,仇虎终于杀死了焦大星,而焦母却误杀了自己的孙子,仇虎因为在复仇中误伤无辜而陷入了内心的挣扎之中,整个歌剧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在第四幕中,金子和仇虎逃入了黑森林,但是却被侦缉队包围,仇虎最终将生的希望留给了金子。
要想具体评述歌剧《原野》的改变和创作,还必须要先对曹禺先生的原作有一个了解,下面就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曹禺创作的话剧《原野》和其他的一些话剧作品,先来对曹禺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手段等进行一个详细的论述吧。
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原野》、《北京人》,曹禺把中国戏剧推向成熟,在形式上成为了成熟的多幕剧,矛盾冲突更为多样化,更为跌宕起伏。
人物形象丰满,有发展性,突破以情节为主的结构模式,体现了诗意的美。
曹禺戏剧的主题从社会领域出发渐渐转移到关心文化性命题,随后又回到了社会领域,体现了一个个性化剧作家被群体文化淹没的过程。
曹禺的创作基调经历了从揭露批判到歌颂的过程,具体说来也就是从《雷雨》到《王昭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个性色彩消退。
纵观曹禺戏剧的其价值标准,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过程,从《雷雨》的个性解放到《日出》中的陈白露、方达生等个性解放无法生存的30年代语境,再到《原野》交杂传统价值模式,如仇虎杀人报仇的传统理念与杀后自责的近代人道主义新思潮,作者无法从之中取舍,无法找到自己真正该创作的是什么内容。
我写歌剧《原野》——歌剧《原野》诞生20周年有感

我写歌剧《原野》——歌剧《原野》诞生20周年有感
金湘
【期刊名称】《歌剧》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歌剧《原野》诞生至今已20年了。
一部作品,一旦脱离作者之手交给了社会,就如婴儿脱离母体一般,完全以其本体的特征参与社会实践,不受作者个人意志所左右地受到社会的检验;同样,一部作品,一旦融入艺术的历史长河,起伏沉浮,大浪淘沙,也只能任由历史筛选!基于这一认识,我就《原野》音乐创作中的若干情况,以一个作曲者的身份,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总页数】1页(P)
【作者】金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2
【相关文献】
1.歌剧循环性四度十六环创作——以歌剧《原野》为个案加以说明 [J], 王旭军
2.在音乐中探寻戏剧的"原野"——歌剧《原野》的音乐解读 [J], 刘蓉
3.歌剧思维与东方美学传统:金湘歌剧《原野》美学观与创作观 [J], 曾婀娜
4.歌剧《原野》在甘肃省歌剧院开演 [J], ;
5.《原野》上冲出来一匹“黑马”——有感天津歌舞剧院歌剧团恢复建制首演 [J], 紫茵;姚玉(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野曹禺读后感

原野曹禺读后感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东北的连横村,该村被日本侵略者重兵包围,农民们正在遭受着日本人的残忍欺压和榨取,生活艰难。
在这个背景之下,曹禺通过村民之间的互动和农民对抗外敌的命运,揭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曹禺塑造了李大钊和小黑、小白两个农民形象。
其中,李大钊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农民,在抗战时期,他自愿当上了抗日救亡队的队长,带领村里的农民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
面对敌人的威胁和骚扰,李大钊没有被吓倒和胁迫,他顶住了残酷的生活环境和困难,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引领着农民们坚守在战壕之中,保护着自己的家园。
而小黑、小白则是曹禺塑造出的普通农民的形象,他们虽然智力不高,但是善良纯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剧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不是弱者,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第二,通过塑造日本侵略者和中国农民之间的矛盾,曹禺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恶和反抗情绪。
在剧中,日本侵略者将农民当作奴隶一样对待,他们不仅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财产,还任意杀害农民,进行骚扰和恐吓。
曹禺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侵略者的残忍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愤慨和抵抗。
第三,曹禺通过团结合作来表达对抗战的认同和支持。
在剧中,农民们通过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他们展现了团结协作和互助精神,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共同保护家园。
通过这种合作行为,曹禺向读者传递了整个中国人民抗战时期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第四,曹禺通过强调家园的重要性来表达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和思念。
在剧中,连横村被日本侵略者包围,农民们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
曹禺通过描写流离失所的农民和家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家园的无尽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曹禺在作品中也提出了农民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的观点。
通过抗日战争的背景,曹禺呼吁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整个作品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很好地展现了农民抗日斗争的壮丽画卷。
原野观后感

《原野》观后感在上课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感觉确实是部很老的片子了,能传到现在,肯定是部经典吧。
于是怀着憧憬的心情进入《原野》的观看。
原野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
一声萧瑟的汽笛划破这令人窒息的画面,《原野》在这种气氛中拉开序幕。
荒凉的原野上,从一列囚车上跳下了回乡复仇的仇虎。
他的家乡正是秋天,原野上金红璀璨,就连他仇人的宅院,都清寂寥阔,他站在那里,回想多年前,焦阎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仇家的田产和仇虎的未婚妻金子,害死了仇虎的妹妹,打断了他的一条腿并将他送进监狱。
他一心要完成自己的仇恨,给自己多少年的流离、冒险、痛苦,夜里的辗转一个交代。
他需要报复,只要报复就足够,这愿望纯粹刚烈,根本没有一点杂质。
于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夹杂着多重爱恨情感,在原野就此拉开了序幕。
可当仇虎到了仇人家中,发现恶霸焦阎王已经死了,他曾经的爱人金子现已是仇人的儿媳妇。
仇虎爱恨交加,他所要报复的人已经不在,心爱之人成了她人妻,他的仇恨之火无可宣泄。
于是,便对金子进行试探。
仇虎想以占有金子来对焦家进行报复,这使金子的心灵受到了极大伤害。
金子在瞎婆婆焦母的淫威下,在焦家没有任何地位和自由。
焦母为和金子争夺儿子焦大星,不断咒她快些死掉。
仇虎了解后,更加同情金子的遭遇。
有的人说这部电影可以戏说为“由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金子,“一双明亮亮的黑眼睛里面蓄满魅惑和强悍” 是原野上一株鲜艳带刺的野蔷薇,这个最具诱惑的女人把故事中仅有的两个男主角迷得神魂颠倒。
大星,出身豪门,富家子弟,虽懦弱但真诚,本来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身家可以混得很不错,主要任务就是继承父辈阴谋诡计弄来的家业,但他一门心思想要征服金子,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仇虎,带有愁恨的种子,原本一心杀敌复仇,夺回家业,但却忘不了金子,也没能落得好下场。
影片后半段血腥和昏暗充满整个了画面——焦母发觉金子有了外遇,对她愈加苛刻,并时时提防着金子。
终于有天在金子屋里遇上仇虎。
评歌剧《原野》

阳光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艺术概论题目:评歌剧《原野》姓名:傅晓萍学号:180916148系别:现代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学年级:2018级2021 年 6 月20 日评歌剧《原野》歌剧《原野》是中国现代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风格在歌剧界独树一帜。
《原野》是曹禺话剧“生命三部曲”之最,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是中国第一部以西方舞台为基础的歌剧。
由于曹禺先生的原著《原野》产生于一个特殊时期,作品的形成和诞生都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作品深刻揭示了上个世纪上半叶,旧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人们与邪恶势力斗争了几代人,过着艰苦但充满希望的生活。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思考,这部优秀的歌剧版《原野》已经成为当下的经典,涉及戏剧、舞剧、戏曲等体裁。
这部歌剧是在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没有脱离20世纪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品格。
尤其是《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一部继承了中国歌剧音乐传统的歌剧,在戏剧风格、舞台表演、音乐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堪称世界歌剧艺术的奇葩。
1987年,万方编剧、金祥作曲的《原野》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的歌剧。
它在母语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既借鉴西方,又符合中国现代审美情趣的发展道路,比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更为鲜活。
更有时代感,更有戏剧性,更成熟,它的成功是肯定的。
一、歌剧《原野》的民族性这一领域以民族戏剧为基础,它借鉴了西方歌剧形式和现代技巧。
在《原野》中,作者将本民族的本土元素融入到朗诵中,注重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从而展现出中国戏曲的韵味。
古典诗歌的朗诵方式和说唱音乐的形式赋予了易旭调中国特色和多样性。
在节奏方面,作曲家们仍从中国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在以班固为主的整部歌剧中多次运用京剧“乱锤”的节奏特征。
节奏从缓慢逐渐加速到充满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剧情节的发展。
二、歌剧《原野》的语言特征语言是人物心理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原野》充满了创新,它通过情感行为和人物形象来体现。
歌剧原野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歌剧原野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歌剧《原野》所展示出的超绝的意志力,强悍的精神,原始的人性,以及对强大生命力的憧憬,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歌剧原野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歌剧原野观后感1沉闷紧张的曲调,寂静的暮色,怪相的黑云遮住了天,苍苍茫茫的原野中,随着一声长长的铁链声,灯光开始慢慢地移动,我们的思想也随着旋律跳跃那也许是希望,也许是险恶,也许是反抗,也许是忧郁,歌剧《原野》就在这种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是的,仇虎带着仇恨回来了······一切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钢琴伴奏展现着一幅图景,天气萧瑟微寒,透露出仇虎的恨来自他对被人霸占为妻的情人金子的爱和对其惨死的父亲与妹妹的爱。
歌剧院更借助钢琴伴奏,表现原野和秋冢的阴霾。
剧情一步一步地推入了更高的诗的意境,以泼墨的诗情渲染出仇虎的怨恨与复仇的思想来贯穿全剧。
歌剧更多地渲染的是仇家和焦家的恩怨情仇,并以其为主线,将主要人物的性格完全的展现出来。
演员们丰富的表情和演唱水平更参透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观众们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喜怒哀乐,掌声不绝于耳。
仇虎最后的绝望自杀,给人留下了一许愤懑;而金子的怀孕则给这段爱情故事埋伏了新的希望。
在旧社会那种一个压抑的年代,阐述了一曲悲哀的人性畅想,一段追求美好、自由爱情的动人故事,关注了时代的悲剧特质。
歌剧《原野》所展示出的超绝的意志力,强悍的精神,原始的人性,以及对强大生命力的憧憬,激越着每一个观赏者;它让人们深刻感悟到了人性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体味到人的内在生命运动的无比丰富性与独特性。
我常常把一个人的岁月比作一棵正在成长的树。
从一颗种子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再到衰落腐败,而其中又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你一生追忆的情愫。
树木的命运掌握在顽强的追求,人的内心也是如此。
而另一方面,风总是朝一个方向刮去,于是刚刚刮落的树叶便无声的静默于某个角落里,我喜欢被风吹落在地上的树叶,历经生命的轮回,完整的回归大地,于是,在一个阳光疏淡的清晨,随手捡起了一片,这是一片杨树叶,淡淡的黄色里泛着微红,优美而充满了诗意,清晰的叶脉,有些卷曲的身体,仿佛在讲述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细细品味着这大自然的经典杰作,沉浸于其中的静美。
观《原野》有感

---------------------------------------------------------------范文最新推荐------------------------------------------------------观《原野》有感观《原野》有感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久负盛名,从《原野》看天津人艺,名副其实。
昨晚,和老伴去盛京大剧院看天津人艺的《原野》,以焦母为代表的演员炉火纯青的表演,仿佛一桌精美的艺术大餐,让观众大快朵颐;谢幕后与观众的互动,更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接地气”的活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原野》的几大亮点,一直在我的眼前闪现挥之不去。
一、火车”探照灯”的光亮,照耀《原野》的始点和终点。
导演用心良苦,寓含主旨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陶俑的”大提琴”伴随《原野》一路走去,增加了《原野》的厚度。
陶俑为影相随,营造了阴森、悲凉的氛围,渲染了原始、空寂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主题。
”大提琴”的嵌入,既加重了人物内心世界思想活动的色彩,又增升了人物尖锐、复杂心里矛盾的深度。
陶俑”大提琴”与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导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匠心独运,功力不凡。
观众心领神会,拍案叫绝。
三、道具”长凳”和”树桩砍斧”的置用,是导演的点睛之笔。
舞台上的”一桌两凳”被诸多导演运用的滚瓜烂熟,可《原野》的长凳1 / 11却不落俗套。
在焦母与与大星”对弈”的那场戏中,焦母三次用手杖狠狠打翻长凳;因为长凳是她心中的”狐狸精”的化身,而大星三次疯狂地将长凳扶起并搂在怀中,因为长凳是他心中爱妻的象征。
这”三打三搂”将人物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演绎的淋漓尽致。
”树桩砍斧”自始至终埋伏在”原野”的一角,并被灯光多次聚焦。
”树桩砍斧”既揭示了《原野》的主题——社会矛盾不可调和,阶级仇恨水火不容;又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化解仇虎和金子陷入绝境。
《原野》的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火车的探照灯照亮了前面的路,循着灯光的指引走下去,就能到达”铺满金子的地方”.我的理解不知是否符合导演的构思和创作目的。
舞剧原野观后感

舞剧原野观后感舞剧《原野》观后感舞台上,绝美的舞姿在动人的音乐中跃动,舞者们用身体演绎出关于爱情、生命和成长的故事。
这就是我观看舞剧《原野》的感受。
这部舞剧以它的独特之处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舞剧《原野》呈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
在舞台的布景设计上,舞蹈和音乐的融合展现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美感。
舞者们似乎化身为音符,旋转、飞跃、扭动,将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舞台上温柔的灯光与花样繁多的服装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
观众看得目不转睛,仿佛进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
此外,舞剧《原野》所传递的情感也让我深深地动容。
舞者们用舞蹈表达了爱情的甜蜜与忧伤、生命的坚韧与脆弱、成长的坎坷与迷茫。
他们的肢体仿佛是一个个形象化的情感符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我为舞蹈家们表现出的深情所感动,也为舞剧中所展现的人性之美所惊艳。
另外,舞剧《原野》也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舞台上的舞者们并没有通过对话来传达信息,而是用舞蹈和音乐来传递情感。
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让我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遭遇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困境,而舞剧《原野》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舞者们用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让我意识到沟通并不只依赖于语言,更多的是通过情感的共鸣来实现。
这给了我一种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沟通的本质。
最后,我认为舞剧《原野》对于舞者们本身也有一种独特的意义。
通过舞蹈的表演,舞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情感并将其表达出来。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传达情感,无声地讲述故事。
这种深入直观的表演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舞者的情感世界。
对于舞者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舞剧《原野》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舞蹈表演,更是一次精神的沟通与感悟。
它以它独特的方式勾勒出了人性的美和情感的内涵。
观看完这场舞剧后,我对生活和艺术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这样的舞蹈作品将会继续给人们带来感动和启发,让我们更加热爱舞蹈和艺术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原野》观后感
沉闷紧张的曲调,寂静的暮色,怪相的黑云遮住了天,苍苍茫茫的原野中,随着一声长长的铁链声,灯光开始慢慢地移动,我们的思想也随着旋律跳跃……那也许是希望,也许是险恶,也许是反抗,也许是忧郁,歌剧《原野》就在这种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仇虎,带着仇恨回来了。
他逃出蹲了8年的监狱,砸碎身上的铁链,回来寻找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焦阎王复仇。
谁知焦阎王已死,其子焦大星又娶了仇虎青梅竹马的恋人金子为妻。
金子在焦家被压抑得几乎窒息,她唱起了咏叹调《这一天长得永远过不完》。
渴望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
突然,仇虎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金子与仇虎重叙旧情,过了10天甜蜜的爱情生活,不料被瞎子焦母发现。
在焦母的淫威与大星的皮鞭下,金子奋起反抗,仇虎也站在焦母面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焦母使用种种手段都不能动摇仇虎“父债子还”的复仇决心,金子却可怜懦弱的大星,经过一场激烈的内外交织的冲突,仇虎终于杀死了大星,并借焦母之手,杀害了焦家惟一的后代――大星的儿子小黑子。
仇虎与金子逃向那“金子铺地”的美好地方,黑暗中却在林子里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杀害无辜而精神崩溃。
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当他们听到充满希望的火车声时,侦缉队却围了上来。
仇虎嘱咐金子“生个儿子为我报仇”,随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倒下时,他奋力扔掉10天前砸碎的铁镣,喊道:“老朋友……我再不会戴上你,再也不!”铁镣的巨响在空中回荡。
在旧社会那种一个压抑的年代,阐述了一曲悲哀的人性畅想,一段追求美好、自由爱情的动人故事。
曾经登上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中式民族歌剧《原野》所展示出的超绝的意志力,强悍的精神,原始的人性,以及对强大生命力的憧憬,激越着每一个观赏者;它让人们深刻感悟到了人性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体味到人的内在生命运动的无比丰富性与独特性。
尽管这是一部讲述“仇恨”的歌剧,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悲怆。
对仇虎来说,无论复仇成功与否,他的结局都注定是毁灭,这样的宿命让人感到绝望。
而更令人疼惜的是金子,她本性是个自由泼辣的女人,追求爱情,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在焦母的仇视和丈夫的软弱之间,她过着“坟墓里的生活”。
所以当她再见到仇虎的时候,她“活过来了”,“活着的滋味什么都比不了”。
这样的歌词真正触动了我。
无论是怎样的苦难,人对幸福始终有着迫切的向往,这种向往也许是苦难中的人们选择生存下去而不是死亡的根据。
她让仇虎带她走,去那个“黄金铺满的地方”,她确信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因为“曾在梦里见到过”。
阶级的仇恨营造了悲剧,人物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在歌剧中,人物的个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原野》正是以这样一种魅力,让我的灵魂为之颤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