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原野》读后感

合集下载

电影原野观后感

电影原野观后感

电影《原野》观后感教育技术091班李倩0904020010电影背景电影《原野》改编自曹禺同名小说《原野》,讲述的是发生在民国初年,在边远的东北,囚犯仇虎逃狱复仇,并且未婚妻嫁给了仇人的儿子而促使他复仇的欲望愈加膨胀,要仇人血债血偿的故事,其阴森和神秘的气氛,自始至终压迫人心。

电影由开国元勋叶剑英之女凌子执导,主演刘晓庆、杨在葆等,有着“新时期第一禁片”之称。

由于戏中有裸体镜头以及当时社会风气不允许等情况,即使电影在1981年已拍摄完成,却经历了7年才允许在国内公映。

1988年,该片荣获了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而这个引发众多猜测、迟到的百花奖,一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谜。

原作品写作背景《原野》话剧写成的时候,曹禺方25岁,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

当时的农村的现实生活充斥着水旱灾害、谷贱伤农、兵荒马乱、卖儿卖女、铤而暴动等……他的儿时的保姆段妈正是一个双亲活活饿死、丈夫被东家打死、婆婆悬梁自尽、孩子也被摧残夭折的农妇,她使他领悟到自家小洋楼的里外根本是两个世界。

气氛犹如阴曹地府阎罗殿的审讯拷问土匪的情景,使曹禺孕育了仇虎的形象;衙门后院的大树下,恐怖阴森的环境与《原野》中的恐怖场景不禁相似;离家不远的火车站上传来的汽笛的长鸣和车轮的轰隆声音和不断涌入的天津灾民,启发他构思仇虎和金子双双出逃,借火车和铁道通往希望的远方;也许还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的启迪,编写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光怪陆离的复仇命运悲惨故事;他还想到波斯诗人欧涅尔的一首小诗:“要你一杯酒,一块面包,一卷诗,只要你在我的身旁,那原野也是天堂。

”于是,他给这个新剧起名《原野》。

我对人物的感受电影中的两位核心人物分别是仇虎和金子,他们俩本来是一对恋人。

仇虎为了复仇而从狱中逃出来,然而,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焦阎王已经先于他离开了人世,剩下的只有瞎了的焦母和懦弱无能的焦大星。

这使他处于欲复仇不能,却不甘放弃的尴尬境地。

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嫁给了仇人的儿子并且是儿时的好朋友,他眼里又迸射出仇恨,如猛虎般的复仇之心愈加膨胀。

原野曹禺读后感

原野曹禺读后感

原野曹禺读后感《原野》曹禺读后感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原野》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这部作品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家庭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命运沉浮,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原野》,我深受触动,对作品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曹禺通过对每个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比如,作品中的主人公阿生,他是一个顽固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执着的情感,但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他的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阿生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深感同情。

另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画卷。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曹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饱满的世界,让人们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让人印象深刻。

《原野》的故事背景是中国20世纪初期的农村,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农民阶层的生活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曹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时代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品中揭示了土地问题、家庭矛盾、阶级斗争等社会现实,让人深刻认识到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揭示,曹禺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最后,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也非常独特。

曹禺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农村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非常细腻,让人仿佛置身于田野之中;他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非常逼真,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

此外,曹禺还通过对话语的运用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独到见解,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曹禺让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让人们对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总之,《原野》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物的塑造、社会现实的揭示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展现了曹禺的艺术才华和人文关怀。

由《原野》看曹禺的命运观

由《原野》看曹禺的命运观

由《原野》看曹禺命运观读罢《原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我不是专业的剧作家,无法对该剧艺术成就做出深刻精准评价,甚至不能说自己读懂了。

只是就自己瞥见的一点微薄想法做一下说明。

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然而又不单单是复仇,剧中人物悲怆的命运,炽烈矛盾的心理,复杂深刻的人性,自我的追求,人性的悖论,善恶的复杂,使整部剧充满神秘气息,狂野,压抑,深沉又悲怆。

有一种古希腊式的悲怆沉重之美,令人惊心动魄由深深思索。

一个满怀仇恨的虎子,带着对好兄弟——大星的父亲的仇恨回来报复,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心上人金子成为了他人的嫁娘,一股在两代人中延续的世仇让他决定他要报仇。

尽管那个是自己最好的兄弟,可是皆因他是那个人的儿子,于是他必须得死。

虎子说要带金子坐火车去那个黄金铺地的理想国。

只是,当他不小心间接害死了大星的孩儿时,当他发现自己的人头值一百五十块钱,当他带着金子在漆黑一片的森林里为了逃亡而拼命奔跑的时候,他听到了好兄弟的瞎子母亲在召唤自己孙子的叫魂声,他看见了自己的父亲在阎罗王面前受审的画面,看见了监牢了那帮好兄弟,还看见了被自己杀害的人。

于是,他的心开始迷惑了,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是无辜的,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到最后,为了保护金子,依然还是被乱枪打死。

火车的声音,是虎子内心深处对希望的寄托。

每一次当虎子心中的希望稍稍浮现,那个火车经过的声音就会在他耳边响起,就算是产生幻觉的时候,他还是听到了这个声音。

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坐上火车,他就能淘到那个黄金遍地的世界。

于是,虎子心中的希望有多么强烈,那个火车的“鼓鼓咕咕”声就有多么的响亮。

到后来,虎子陷进了森林里,陷进了自己的内疚心之中的时候,他就再也听不见火车的声音了。

金子说她听见的时候,虎子却只能听到那个瞎子母亲对自己孙儿的呼唤,他只能见到牛头马面的存在,火车声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

于是,复仇的快感在良知驱使下变成了心理的痛苦。

仇虎陷入了巨大的心理恐惧中。

他从现实的炼狱里逃出,又走入精神的炼狱。

话剧原野的观后感 -回复

话剧原野的观后感 -回复

话剧原野的观后感
《原野》是一部极具深度和情感的话剧作品,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话剧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欢笑、痛苦和奋斗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纷扰,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话剧中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通过对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冲击的交织展示,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它深刻探讨了农民的生存困境、教育问题、人际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禁思考起这些问题,并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是这部话剧的一大亮点。

他们通过精确的语言和身体语言,将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无论是喜剧的笑点还是悲剧的伤感,他们都能够恰到好处地演绎出来,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原野》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话剧作品,更是一部引发观众深思和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原野》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话剧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得到了启发和思考。

无论是对于戏剧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话剧都是一次难得的艺术盛宴。

原野读后感

原野读后感

《原野》读后感《原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部作品,我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野》通过讲述主人公仇虎的复仇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仇虎是一个内心充满复仇欲望的人,他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

然而,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无辜的人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这让他陷入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最终,仇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了放下仇恨,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

《原野》还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在作品中,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感。

同时,作品中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共同发展。

《原野》还让我认识到了爱与恨、善与恶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人性的层面上,爱与恨、善与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

只有深刻认识到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是作品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仇虎的复仇故事,作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我们都是在这个悲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和生命的悲剧性,让读者意识到生命是短暂和脆弱的。

同时,它也强调了每个人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因为我们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爱与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品中爱与恨的复杂关系。

在作品中,爱与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

这种关系让读者意识到,爱与恨是人性中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只有放下仇恨,才能真正解脱。

”这句话是作品的主题之一,它强调了放下仇恨对于心灵解脱的重要性。

原野曹禺读后感

原野曹禺读后感

原野曹禺读后感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东北的连横村,该村被日本侵略者重兵包围,农民们正在遭受着日本人的残忍欺压和榨取,生活艰难。

在这个背景之下,曹禺通过村民之间的互动和农民对抗外敌的命运,揭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曹禺塑造了李大钊和小黑、小白两个农民形象。

其中,李大钊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农民,在抗战时期,他自愿当上了抗日救亡队的队长,带领村里的农民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

面对敌人的威胁和骚扰,李大钊没有被吓倒和胁迫,他顶住了残酷的生活环境和困难,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引领着农民们坚守在战壕之中,保护着自己的家园。

而小黑、小白则是曹禺塑造出的普通农民的形象,他们虽然智力不高,但是善良纯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剧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不是弱者,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第二,通过塑造日本侵略者和中国农民之间的矛盾,曹禺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恶和反抗情绪。

在剧中,日本侵略者将农民当作奴隶一样对待,他们不仅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财产,还任意杀害农民,进行骚扰和恐吓。

曹禺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侵略者的残忍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愤慨和抵抗。

第三,曹禺通过团结合作来表达对抗战的认同和支持。

在剧中,农民们通过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他们展现了团结协作和互助精神,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共同保护家园。

通过这种合作行为,曹禺向读者传递了整个中国人民抗战时期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第四,曹禺通过强调家园的重要性来表达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和思念。

在剧中,连横村被日本侵略者包围,农民们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

曹禺通过描写流离失所的农民和家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家园的无尽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曹禺在作品中也提出了农民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的观点。

通过抗日战争的背景,曹禺呼吁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整个作品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很好地展现了农民抗日斗争的壮丽画卷。

原野

原野

我对曹禺的《原野》印象十分深刻。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

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文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这是曹禺早期作品中最有争议的一部戏,在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不成功的同时,我却切切实实地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悲剧的美和一种心灵的震撼。

在《原野》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古希腊悲剧的力度美。

悲剧英雄是强有力的,他们一行动,必有巨大的结果。

《原野》中的仇虎和金子正是这样的人。

仇虎的复仇必有血腥的结果,然而他一如疯狂的美狄亚,即使有焦母的软硬兼施和金子的苦苦求情,即使知道牺牲品是无辜的,他也一定要把自己的意志进行到底。

金子追求真爱,追求自由,也可以说是不顾一切。

为了掩护仇虎,她甚至可以去媚惑拖着鼻涕、令人作呕的白傻子;当真相暴露在大星面前时,她又是那样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最后和仇虎在黑森林里面临着恐惧的折磨时,她也没有一丝的后悔。

他们相爱的方式也是这样奇特和强烈,没有柔情细语,甚至也没有大难后重逢的抱头痛哭,有的只是打,骂,和烈火一样的爱,烧毁了自身也不后悔。

其次在《原野》中我还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独有的内心张力美。

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大的张力往往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

《哈姆莱特》如此,《麦克白》如此,就是不太有名的《科里奥兰纳斯》,也是内心冲突导向悲剧结局的典范。

在《原野》中,仇虎的悲剧也正是由他的内心冲突造成的。

一方面是杀父夺妻、逼死妹妹的深仇大恨,一方面又是罪魁祸首焦阎王已死,报仇就必然要伤害无辜的良心谴责。

仇虎最终的死亡,正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这种谴责。

那座黑森林,不过是他的心狱而已。

仇虎在黑森林里捡到了来时扔下的铁镣,然后就“一直拿着铁镣”。

这意味着他被悔恨和罪恶感所束缚、被自己的心狱所囚禁。

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他“一转身,用力地把铁镣掷到了远远的铁轨上,铛啷一声”。

原野曹禺读后感

原野曹禺读后感

原野曹禺读后感原野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一。

这部戏剧以农民为主题,通过描写农民在土地改革时期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悲剧。

读完《原野》,我深受触动,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曹禺通过《原野》展现了农民在土地改革时期的生存状态。

在戏剧中,农民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辛勤耕作,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土地改革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带来了新的磨难。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民们面临着土地流转、分田到户等问题,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曹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其次,曹禺通过《原野》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悲剧。

在戏剧中,农民们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甚至出现了杀人事件。

这些悲剧性的事件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欲望和野心暴露无遗,人性的丑恶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曹禺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最后,曹禺通过《原野》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

在戏剧中,曹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他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关注农村社会的变革,关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通过《原野》,曹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也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多样性。

总之,读完《原野》,我深受触动。

这部戏剧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也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多样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优秀的作品,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野》背后的复仇观
《原野》的故事是在一连串血海深仇的背景下展开的:仇
虎的父亲,被当过军阀连长的恶霸地主焦阎王活埋,仇家的土
地被抢占,房屋被烧毁,仇虎的妹妹被送进妓院而惨死,未婚
妻金子也被焦家的儿子焦大星强占,做了“填房”,而他自己
也被投进了监狱。

无论是谁,看了仇虎这般遭遇,也忍不住同情这个人。

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对仇虎的同情却慢慢地转为对他的担忧。

担忧他的安全?不!一个瞎了眼的老婆子,窝囊废的焦大星,
一个渴望从焦家这个牢笼逃离的曾经的自己的未婚妻——金子,一个在原野里放羊的白痴——狗蛋,这些人丝毫不会对一个能
从牢狱中逃出的被仇恨充斥的人造成威胁。

既然如此,让人忍
不住为他担忧,想要阻止他复仇的原因是什么?
当他逃出牢狱,找到仇家时,作为罪魁祸首的焦阎王早已
死去,仇虎转而把仇恨对准了无辜的焦母和焦大星。

“冤冤相
报何时了”,如果不是一方的完全毁灭,复仇本就是一个因果
循环的过程。

在复仇的准备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陷入迷茫、困惑、
痛苦的两难抉择中的人物形象。

杀人,为亲人报仇;不杀,却
不愿让自己的亲人枉死。

仇虎心中仍有善念,所以当“父债子偿”的观念占据上风时,他仍旧不忍心对大星下手。

所以,他
才会拿金子和自己的事羞辱大星,想让他在羞辱之下先动手,
表明自己是出于防卫才痛下杀手。

“他先动手,就怪不得我了。

”尽管他知道,他身上的罪恶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减轻。


如杀了大星之后,金子让他洗掉手上的血迹时,他说的那句:
不用洗,这上面的血迹是洗不干净的。

所谓“父债子偿”的理所应当,就让仇虎如此犹豫不决。

可以想象,当因为自己过失导致襁褓中的黑子被砸死时,仇虎
心中的悔恨和恐惧。

自己本是复仇者,如今却又背了仇债。


己本是前来惩罚罪人的,如今却成了罪人。

作为一个无辜之人,作者赋予他逃犯的身份,本就是给予了一份怜悯和希望,只不过是他选错了路。

所以,当新一轮的
罪孽由他开启后,希望的大门也在向他关闭。

曾向金子信誓旦旦表示能带她从黑暗的林子中逃出,乘上奔向希望的火车的仇虎,却一次次在丛林中迷失了方向。

最终仇虎的人也是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