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公开课

《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教材解读:《伊索寓言》是三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的推荐必读书目。
《伊索寓言》这本书也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课外必读书籍之一。
寓言故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短小精悍、幽默深刻,它们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阅读它们有利于我们获取生活的经验,掌握学习的技能。
《伊索寓言》值得各个年龄段的人去看,儿童看到的是有趣的动物故事,青少年学到勤劳、宽容等学习和生活的道理,成年人学到生活中的智慧和经验。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阅读整体感悟不深,浮于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体会到,而对于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
其次是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没有,二是阅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及《伊索寓言》,了解寓言的特点。
2.选择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读,了解作者1.认识伊索的坎坷经历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伊索。
请一位学生扮演伊索,做自我介绍:我出生在希腊,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童年时期我的妈妈时常讲故事给我听。
母亲去世后,我就跟着一位老人,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听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
我很喜欢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我所讲的故事都被后人收集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
2.《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伊索寓言的世界,一起感受寓言故事中的生活智慧。
二、持趣读书,一睹为快1.在读《伊索寓言》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书的封面,观察封面,看看你有什么收获?(封面图片、作者、出版社、书名、主编)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在阅读任何一本书之前,观察封面,可以让自己对书籍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今后同学们在阅读新书时,别忘了看看封面。
过渡:而一本书的目录,能告诉我们整本书有哪些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寓言,学习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几则中国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学会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学会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几则中国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文:选择几则中国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狼来了》等。
2.板书:《寓言》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寓言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寓言故事,如《捉迷藏的孔雀》等。
提问:你们还记得寓言故事是什么吗?2. 学习寓言的定义和特点•呈现板书《寓言》,让学生读音和认识字义。
•解释寓言的定义:寓言是一种通过动物、植物或虚构的其他事物的行为和语言来反映人们行为道德准则和价值理念的文学体裁。
•引导学生分析寓言的特点:故事简洁明了、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有寓意和道理。
3. 梳理寓言故事的结构和特点•选择一则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让学生一起读一遍,再让学生分析故事的结构和特点。
可以提问: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的结尾有什么寓意和道理?4. 小结•让学生总结寓言的含义、特点和故事结构。
第二课时:学习几则中国寓言故事1. 导入新知•利用图片或故事简介引入几则中国寓言故事,如《狼来了》等。
2. 学习中国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选择一则中国寓言故事,如《狼来了》,让学生一起阅读,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指导学生思考:这则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学习其他几则中国寓言故事•选取一两则中国寓言故事,如《乌龟比赛》、《破镜重圆》等。
•让学生分组阅读故事,在小组内讨论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4. 分享和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故事,让其他同学猜测故事的寓意和道理。
第三课时:运用寓言的道理解决问题1. 导入新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 学生活动•给学生几个生活场景的问题,如:如果你在玩耍时遇到朋友被排斥,你会怎么办?请你以寓言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
寓言是一种以虚构故事的形式寓含哲理、道德的文学体裁,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构成及内涵,并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能够有意识地分析、理解及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3. 能够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4. 能够运用寓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难点】1. 寓言的道德寓意的理解及领会。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2. 案例教学法;3.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关注寓言:“看图猜谜”- 寓言中要不要有一定的难度?2. 询问学生对寓言的定义、特点和构成的理解。
二、自学探究(20分钟)1. 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寓言四则》中的四个寓言,归纳整理寓言的内涵和道德教育意义,解释相关的句子。
2. 组内讨论:每组选出代表与其他组分享归纳整理的结果,并讨论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
三、引导总结(20分钟)1. 情境讲授法:以生活案例或校园案例为例,自由讨论,引述《寓言四则》中的寓言。
2. 点拨讲解: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点拨关键情境下的相关知识点。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探究活动:在小组内,运用寓言知识并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2. 诊断补漏:针对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再次阅读本次寓言,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2. 请以寓言为载体,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四则》1. 定义、特点、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教学反思】本次课程利用了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同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让学生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在虚构故事中品味生活,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生的极致。
寓言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寓言中的道理

寓言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寓言中的道理引言:寓言,一种文字艺术形式,其众所周知的特点是通过人、动物或自然现象等形象形态从而传递人类的智慧与性格情感,并植入对于人类的启示。
从寓言学习中,学生们可通过对寓言的文本分析与内容解读来自我探索生命中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意义1.基本概念:什么是寓言,从何而来,有何作用等内容。
寓言的起源是一个多灾多难与古代社会日益庞大的农业经济时代。
在古代的诗歌、故事和戏剧中,用玫瑰花、玉米、野兽等作为代表传递道德、教育、文化、科学和宗教的思想,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形成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2.探究寓言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强化道德观念。
通过寓言能够表现出一些基本的道德与人生原则,并且代表了文化遗志,成为智慧与艺术的一个形式。
寓言的内涵涉及到文学的修养、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也涉及到人性的本质和社会道德。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寓言1.寓言不仅仅是故事,更是道德的载体。
通过理解寓言的道德评判标准来揭示故事背后的道德准则,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认知,从中学会自我审视,就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气质。
2.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含义。
寓言通常都是出自小动物或植物这样的自然现象,在这些生命体的表面形象下,蕴含着对人性的批评与警示。
因此,学生们应该注重对这些小故事的细节分析,想想其中的隐喻,并明确其中的意图和建议。
三、引导学生将所学寓言应用到日常生活中1.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
学生们应该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2.激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们读完寓言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对寓言的理解、意义和启示。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自我思考和阐述的能力。
结语:寓言教学总体上是一种既娱乐又教育的方式,它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探索它传达的道德意义。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道德品质,并且最终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促进成长和提升生活质量。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二、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伊索寓言》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6篇

《伊索寓言》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6篇《伊索寓言》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寓言形象的多元化、象征性等特征。
2. 了解《伊索寓言》创作的社会、时代背景,知道作者的创作意图。
3.归纳学习寓言的方法,激发继续阅读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寓言故事的寓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立足学情,浅谈《伊索寓言》初印象。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有利于后续教学目标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01板块一:品析寓言故事,总结学习方法一、读寓言故事,关注形象说寓意。
1,出示两则寓言,交流动物形象说寓意。
①一只非常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成熟的葡萄,他很想摘下来吃,但他试了许多次也总是够不着。
于是他只好离去,并自言自语地安慰自己道:〃那些葡萄一定是酸的。
”一一《狐狸和葡萄》②乌鸦捡到一块肉,落在一棵大树上。
狐狸看见后很想得到那块肉,便站在那里,极力夸赞乌鸦的身材既高大又美丽,并说他最适合做鸟类的王,如果他能发出声音,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乌鸦想向狐狸表明自己能发出声音,便将肉抛掉并大叫起来。
狐狸赶紧跑过去,抓到那块肉,并说:〃乌鸦啊,假如你也有智慧,那由你做鸟类之王便什么也不缺了。
〃一一《乌鸦和狐狸》2.小结方法(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二、共读寓言,提炼方法。
狐狸钻进一群羊中,显得非常亲密慈爱地把一只正在吃奶的羊羔抱在怀里。
牧羊犬看见了,便问他:〃你想干吗啊?"狐狸回答说:〃没看见我在照顾他、爱抚他吗?〃牧羊犬闻言说道:〃哦,既然是这样地话,那么如果你现在还不立刻把他放下,我也将爱抚爱抚你。
〃一一《狐狸和狗》1.明确学习寓言方法①抓关键词②选择角度2.小结方法三、出示寓言,交流讨论,检测效果。
一些狐狸聚集在迈安德洛斯岸边,打算到河里去喝水。
由于河水〃涮涮〃地湍湍而流,他们只是互相怂恿,谁也不敢下到水里去。
其中有只狐狸走了出来,蔑视其他狐狸,嘲笑他们胆小,显示自己勇敢、胆大,冒失地跳进了河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2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解读四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掌握寓言的特点,理解并运用寓意。
这四个寓言故事分别是《揠苗助长》、《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和《杯弓蛇影》。
本文主要通过这四个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遇到问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看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意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寓言的特点,能运用寓意进行分析、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寓言的特点。
2.难点:对寓言寓意深入理解,能运用寓意进行分析、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寓言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寓言寓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寓言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寓言故事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寓言寓意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寓言故事,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个寓言故事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在寓言教学中,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道德、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
本文将围绕两则寓言展开教学设计,分别是《乌鸦和狐狸》以及《蝉和螃蟹》。
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和道德教育功能。
2.通过分析寓言中的角色、情节、结局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
3.通过寓言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抉择。
教学内容:1.寓言的定义和特点: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具有深刻寓意和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2.《乌鸦和狐狸》:讲述了狐狸用奸计骗取乌鸦口中的美味的故事,寓意人不能贪图外表而忽略内在。
3.《蝉和螃蟹》:描写了蝉为了躲避猎手而没有节制地吹嘘,结果被螃蟹逮住的故事,寓意势利眼的人往往会自取其辱。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学习《乌鸦和狐狸》:导读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及寓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学习《蝉和螃蟹》:同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4.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寓言的教育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5.总结反思:通过小结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教学方式:1.互动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气氛活跃。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3.角色扮演:可以邀请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4.思维导图: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故事中的要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
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思维活跃等方面。
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情况。
3.小测验:可以通过简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来考察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寓言教学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价值观念等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个性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寓言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现实生活评价寓言、感悟寓意。
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
3、锻炼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提高读书效率,提高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黔之驴》导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寓”是寄托的意思。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于寓言这些特点都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解读一则寓言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讨论的话题。
(二)回顾学习寓言过程,研讨写作规律
如何解读寓言呢?
第一步:读懂原文的大意,领会内容及形象。
第二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评价寓言。
第四步:学会多角度思考,敢于创新。
第五步:从写作角度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
(解读时可以涉及以上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来解读,只要能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评论均可,只是写作时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读一则寓言
1 出示《滥竽充数》
学生自己疏通文意,解说大意。
2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此则寓言的寓意。
(寓言故事的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戒。
面对同样一篇寓言,由于各自的角度不同或对生活的体验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推出代表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得简练通顺)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
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3、学会多角度思考,敢于创新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人们大都看到的是他的不学无术,以假乱真。
但想没想过他为什么会骗成功呢?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昏庸无能。
不识真假人才。
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
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泯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
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的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
一个一个的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
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
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
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
对齐闵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报夕。
4、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呢?
教师可以对过去的知识加以复习并引导学生归纳。
(1)寓言结构大多简短,
(2)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寓言,还是现代寓言或者是外国寓言,描写都较生动形象,短短文句中人物个性很鲜明。
(3)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
《滥竽充数》也正是用这些方法来写作的,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代名词。
5、 对这篇寓言进行具体解读,写一篇短文。
可以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总结:
有人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也是一首“理智的诗”。
它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同时,也像古人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于同一则寓言的阅读,站在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原我们都能准确理解寓言深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写出更好的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