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2版解读
探讨不同剂量的司可林应用于改良电痉挛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89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9 No.2·疗效评价·精神分裂症(SP)在精神科疾病中占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及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表现出了较长的病程,且患者自然寿命要低于正常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工作,生活质量也较差[1]。
改良电痉挛(MECT)治疗作为一种在传统电痉挛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疗法,其作用机制在于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肌肉松弛以及静脉麻醉的前提下,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抽搐症状,同时达到减轻患者恐惧感的目的[2]。
结合大量资料显示,MECT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并发症发生率少且安全性较高,可快速控制病情,在精神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琥珀酰胆碱(司可林)为一种应用于改良电痉挛治疗中的去极化肌松剂,尽管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但该药物在治疗期间无法因剂量不足而临时增加剂量,因此,探讨不同剂量的司可林应用于改良电痉挛中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4]。
现我院就此展开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接受改良电痉挛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各40例,低剂量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39~61岁,平均为(45.23±4.45)岁,病程在2~9年,平均为(6.23±1.78)年,首次发病31例,反复发作9例。
中剂量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34~62岁,平均为(44.19±4.36)岁,病程在1~8年,平均为(6.02±1.55)年,首次发病34例,反复发作6例。
高剂量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31~58岁,平均为(42.40±4.28)岁,病程在3~10年,平均为(6.18±1.49)年,首次发病36例,反复发作4例。
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精神分裂症的病历分享

整理版ppt
17
诊断:
根据ICD-10诊断精神分裂症。
整理版ppt
18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的疾病有: 抑郁性木僵 器质性木僵 反应性木僵
整理版ppt
19
权威指南推荐 齐拉西酮速效针剂为激越治疗一线用药
美国急性激越药物专家共识 (2005)
对于非酒精、非镇静药物使用及非老年和 肾功能损伤患者,齐拉西酮针剂或奥氮平 针剂推荐为急性激越伴失控行为的一线治 疗药物
美国精神病学指南 (2004)
研究证实齐拉西酮速效针剂治疗 急性激越的明确疗效
美国精神科急诊协会指 南(2012)
激越患者使用有支持证据的SGA优 于单纯或联合氟哌啶醇治疗。如果 患者不能服用口服药物,可优选齐 拉西酮或奥氮平针剂治疗
WFSBP激越专家共识( 2016)
研究证实齐拉西酮速效针剂治 疗急性激越的明确疗效
如果患者丌能服用口服药物可优选齐拉西酮或奥氮平针剂治疗对亍非酒精非镇静药物使用及非老年和肾功能损伤患者齐拉西酮针剂或奥氮平针剂推荐为急性激越伴失控行为的一线治疗药物中国精神分裂症指南2015wfsbp激越专家共识2016在迅速完成患者躯体情况评估和精神科初步诊断后应首选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或氯丙嗪肌肉注射或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齐拉西酮肌注1lehmanafetalampsychiatry2004feb
1.Lehman AF,et al.Am J Psychiatry. 2004 Feb;161(2 Suppl):1-56. 2.Battaglia J.Drugs.2005;65(9):1207-22
3. Wilson MP,et al.West J Emerg Med. 2012 Feb;13(1):26-34.
2015《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3、以单一用药为原则。治疗个体化,因人而异。 从小剂量起始, 逐渐加至有效剂量。药物滴定速 度视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症状改善而定。维持治 疗期,剂量可酌情减少,足疗程治疗。
4、定期评价疗效,指导治疗方案。定期评定药 物不良反应,并对症处理。
5、注重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既影 响医生选药,也影响患者是否停药。药物不良反 应可引起或加重精神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复发和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部分治疗药物的 治疗剂量推荐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建议
★ SGAs治疗原发性阴性症状优于FGAs(B级证据,3级推 荐);
★ 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氨磺必利/奥 氮平证据充足,推荐级别较高(A级证据,1级推荐);
★ 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也可应用于以阴性症状为 主的患者,但证据强度不及上述两种SGAs(B级证据3级推 荐);
首发精神分裂症部分治疗药物的治疗剂量推荐
复发或多次发作患者的评估
针对复发或多次发作患者,应对患者以往治疗方 案进行详细、认真的回顾和评价,包括:
★ 治疗药物的选择、不同治疗阶段的药物剂量、 持续治疗时间;
★ 以往疗效评价、治疗依从性、中断治疗原因、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 患者躯体健康状况、物质滥用等共病问题;
★ 药物经济学及社会支持系统影响因素等。
复发及多次发作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点
★ 选药原则: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应参照以下信息:患 者既往药物治疗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合并的疾病,可 能与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产生的相互作用;
★ 尽快加量:药物剂量应尽快增加至可耐受的目标剂量, 同时监测患者的临床状态;
帕利哌酮、洛沙平、阿塞纳平、鲁拉西酮、布南色林等, 以及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效注射剂; 2、增加了国内外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及先 进的治疗理念; 3、参考了包括APA(2010)、WFSBP(2012)及NICE (2014)等机构发布的国外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的更新建 议和内容。
精神分裂症病例分享

精神检查及辅助检查
• 1)精神检查: • 2)影像检查: • 3)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 1)精神检查: • 2)影像检查: • 3)实验室检查
患者意识清晰,年貌相符,仪表尚整洁,丈 夫陪同下进入病区。定向力完整,知道这是 金华二院,陪自己来的是丈夫。能说出自己 的名字,年龄。说来这里是“看病的”, “全身不舒服,手臂上有疼痛感,东西碰下 就很疼的” 。“这手臂不是我自己的,我 老公经常叫人拿电触自己。用仪器控制 我” 。“不能讲,不能被发现” 。情感反
称自己动一下身上就很痛,并说活着没意思,2006年3月在家吞服80片氯硝
西泮(0.5mg)被急送中医院洗胃后送入我院。诊断同前,继续给予“氯氮
平、舒必利”等药物治疗及MECT治疗,好转出院。在家人督促下能坚持服
药,缓解期仍经常说身上不舒服,疼痛,生活被动,简单家务劳动能胜任。
消极观念加重,躯 体不适症状多,纳 差,乱语。意志力 下降明显,自我生 活能力进一步下降。
治疗方案调整
1、加强基础营养支持治疗。 肠内及肠外营养。督促进食,管饲,静脉输液治疗等。 2、抗精神病药物选择 患者老年女性,病史30多年,消瘦明显,基础状况不佳, 既往曾给与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 等多种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病情反复,目前以阴线症状为 主,并有阳性症状的残留。。。。 选择药物:利培酮、齐拉西酮、奥氮平、氨磺必利。 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考虑患者高龄,基础状况不佳, 故首选单一用药。
治疗方案:奥氮平单一药治疗。
1、根据2015《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荐: 治疗以阴线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奥氮平/氨磺必利证据 充足,推荐级别更高,(A级证据,1级推荐)。 2、以阴线症状为主的患者,目标治疗剂量相对较低。
中国双相障碍指南第二版2015

Company Confidential
3
6/1/2019 © Eli Lilly and Company
编委会
• 主编: 于 欣 方贻儒
• 编者: 于 欣 方贻儒 王刚郝伟 胡 建 吕路线
• 秘书: 马燕桃 汪作为
• 其他参与编写人员: 胡昌清 孙 静 卞清涛 朱 玥
赵靖平 徐一峰 杨海晨
辛凤
马燕桃 李涛 陈俊
16
6/1/2019 © Eli Lilly and Company
诊断原则
• 症状学诊断与病程诊断并重原则 双相障碍是一种长期、慢性的精神障碍,其症状及病程非 常复杂,除了上述提到的共病、伴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另 外还有躁狂症状与抑郁症状不同程度混合、不同患者的发 作或循环模式不同等因素。 • 共病诊断原则 大量的研究表明,共病现象时双相障碍的突出表现之一。 双相障碍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非常常见。
Company Confidential
12
6/1/2019 © Eli Lilly and Company
双相障碍的临床评估——精神检查
一般描述 感知觉 心境和情感 思维 认知功能 意志 自知力
一般原则 观察 晤谈 症状记录
Company Confidential
郭万军
汪作为 张宁
徐佳军
刘铁榜 杨甫徳
潘苗
Company Confidential
4
6/1/2019 © Eli Lilly and Company
再版特色
• 传承 • 发展 • 精研 • 以国外高质量的RCT研究结果以及meta分析的资料作
为主要参照,以国内注册临床研究资料和符合条件的 RCT研究结果为佐证
精神分裂症指南解读演示课件

? 另外,针对 药物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 的评估同样 重要。
7
药物治疗分期
? 针对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程序,新版指南从以下 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1、急性期治疗; ? 2、非自愿住院患者的处理及治疗原则; ? 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 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 5、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 ? 6、阴性、认知、抑郁症状的辅助治疗; ? 7、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14
谱系
? DSM -5 中精神分裂症首次以谱系分类,称为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 神病性障碍,包括:
? 分裂型(人格) 障碍、妄想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样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型/ 抑郁型)、物质 / 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性障 碍、紧张症、与其他精神 障碍有关的紧张症、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紧张症、未定的紧张症、 其他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它他精神病性障碍、未定的精神分裂 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15《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第二版解读
莱芜市精神病院 莱芜市荣军医院
杨秀成 副主任医师
2018.03.25
1
本指南目录
? 第1章 精神分裂症概述 ? 第2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危险因素 ? 第3章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分类 ? 第4章 精神分裂的治疗策略 ? 第5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 第6章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程序 ? 第7章 特殊人群精神分裂症 ? 第8章 精神分裂症的共病与治疗 ? 第9章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 ? 参考文献(58篇) ? 附件1 精神分裂症国际最新治疗指南 ? 附件2 缩略语一览表
精神分裂症全病程干预全面降复发:指南解读2.0

急性期的治疗目标除了控制阳性症状,还需要了解患者 此次发作的诱因,尽快使患者回到正常的社会功能,以 及制定长期的维持治疗计划
PORT指南:急性期药物选择的考虑
• 急性期用药时需要考虑: – 之前的治疗反应 – 此前经历的药物副作 用 – 依从性 – 个人对用药的偏好 – 长期维持治疗计划
Schizophrenia Bulletin vol. 36 no. 1 pp. 48–70, 2010
25mg/2W中断治疗的血药浓度水平:
最后1次注射时间为第4周
4w
从第4+6周开始 影响整体血药浓 度
4w
停药
William H. Wilson. Journal of PsychiatriccPractice 2004;10:393-401
长效针剂为漏药提供宽容度
偶尔一次漏药不会影响患者的长期疗效,血药谷浓度在漏药3 -4周后才会低于治疗水平
长效针剂血药浓度处于下限, 长效针剂血药浓度处于下限,最少不良反应
口服利培酮 峰/谷比值:3.5~3.6 长效利培酮微球 峰/谷比值:1.7~2.1
活性药物血浆浓度 活性药物血浆浓度(ng/mL)*
60 50 40 30 20 1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平均血浆浓度处于下限时, 平均血浆浓度处于下限时,5HT 有效血浆浓度 拮抗强度的100倍 是D2拮抗强度的 拮抗强度的 倍
安全性
没有顿服超量的中毒 风险 最小有效剂量减少不 良反应
便利性
不需要每天服药 增强医患沟通
长效针剂稳定的血药浓度和波动
长效针剂的特点:
1. 长期用药过程中血药浓度 水平保持稳定 2. 血药浓度水平与剂量成正 比 3. 规律给药,血药浓度6周 左右达到稳态
2015《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2版解读(郭中孟)

★ 阴性症状为主患者的目标治疗剂量相对较低: 氨磺必利200-300mg/d、阿立哌唑10-20mg/d、
利培酮2-4mg/d、帕利哌酮3-6mg/d、
奥氮平5-10mg/d、喹硫平100-300mg/d和齐拉西酮 40-80mg/d 的剂量范围更有利于阴性症状的改善;
或者谨慎使用小剂量氯氮平50-100mg/d。
概述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自2003年9月起使用, 2007年正式出版,使用已有12年。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已近 10 年, 成为精神分裂症最佳合理临床治疗选择的重要参 考依据。 较前一版相比,2015年第二版指南的主要变化包括: 1、增补了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氨磺必利、 帕利哌酮、洛沙平、阿塞纳平、鲁拉西酮、布南色林等, 以及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效注射剂; 2、增加了国内外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 Meta分析结果及先 进的治疗理念; 3 、参考了包括 APA ( 2010 )、 WFSBP ( 2012 )及 NICE (2014)等机构发布的国外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的更新建 议和内容。
复发及多次发作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点
★ 选药原则: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应参照以下信息:患 者既往药物治疗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合并的疾病,可 能与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产生的相互作用; ★ 尽快加量:药物剂量应尽快增加至可耐受的目标剂量, 同时监测患者的临床状态; ★ 不良反应:特别关注抗精神病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 依从性问题:多次发作患者常见诱因是依从性差,治 疗不规范,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如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应 进一步加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程序,新版指南从以下 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急性期治疗;
2、非自愿住院患者的处理及治疗原则;
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5、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
6、阴性、认知、抑郁症状的辅助治疗; 7、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概述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自2003年9月起使用, 2007年正式出版,使用已有12年。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已近 10 年, 成为精神分裂症最佳合理临床治疗选择的重要参 考依据。 2015年第二版指南的主要变化包括: 1、增补了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氨磺必利、 帕利哌酮、洛沙平、阿塞纳平、鲁拉西酮、布南色林等, 以及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效注射剂; 2、增加了国内外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 Meta分析结果及先 进的治疗理念; 3 、参考了包括 APA ( 2009 )、 WFSBP ( 2012 )及 NICE (2014)等机构发布的国外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的更新建 议和内容。
此外,指南还建议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 取家属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配合 对患者的长期治疗; 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和职业训 练。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原则
1、一旦确定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尽早开始抗精 神病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群的表现,可选择 一种非典型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 拉西酮或阿立哌唑等;也可选择典型药物如氯丙 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或舒必利等。 2、急性发作病例,包括复发和病情恶化的患者, 根据既往用药情况继续使用原有效药物,剂量低 于有效治疗剂量者,可增加至治疗剂量继续观察; 如果已达治疗剂量仍无效者,酌情加量或考虑换 用另一种化学结构的非典型药物或典型药物。疗 效不佳者也可以考虑使用氯氮平,但应该严格定 期检查血液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量。
维持期治疗的时间需要依据个体化原则; 维持期治疗推荐使用急性期获得临床治愈的抗精 神病药物,以一种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并使用适 宜的个体化剂量; 维持治疗中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 神病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药物不良 反应,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治疗依从性差导致疾病多次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 使用长效剂型。 另外,针对药物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的评估同样 重要。
2015《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来自》 第二版解读本指南目录
第1章 精神分裂症概述 第2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危险因素 第3章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分类 第4章 精神分裂的治疗策略 第5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第6章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程序 第7章 特殊人群精神分裂症 第8章 精神分裂症的共病与治疗 第9章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 参考文献(58篇) 附件1 精神分裂症国际最新治疗指南 附件2 缩略语一览表
急性期治疗目标
针对急性期治疗策略,指南强调早诊断,早治疗,针对 急性期患者宜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争取缓解症状,预防 病情的不稳定性。 积极按照治疗分期进行长期治疗,争取扩大临床缓解患者 的比例。 根据病情、家庭照料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治疗场所,包括 住院、门诊、社区和家庭病床治疗; 当患者具有明显的危害社会安全和严重自杀、自伤行为时, 通过监护人同意需紧急收住院积极治疗。 根据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便于 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
新版指南强调: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非常重 要,是决定疾病预后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的关键 因素,一定要保持急性期治疗获得的临床治愈疗 效,避免疾病复发与症状的波动。 维持治疗的时间为:
★首发患者:至少需要2年 ★一次复发的患者:需要3-5年 ★多次复发者:需要维持治疗5年以上
并且排在神经发育障碍之后, 这提示精神分裂症谱系障 碍的发病存在一定的神经发育(障碍)基础。
DSM-5精神分裂症(295.90;F20.9)的诊断标准 A.症状标准 存在2项( 或更多)下列症状,每一项 症状均在1个月中相当显著的一段时间里存在( 如成功 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至少其中1项必须是(1)、 (2) 或(3): (1) 妄想; (2) 幻觉; (3) 言语紊乱(例如频繁离题或不连贯); (4) 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 (5) 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减少或动力缺乏)。
近年来,有些学者根据症状的聚类分析结果, 将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5个症状群 (5维症状): 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攻击敌意、焦 虑抑郁。
该描述对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以及探讨药物 治疗的靶症状有一定的价值。
DSM -5 中精神分裂症首次以谱系分类,称为精神分裂症谱 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包括: 分裂型(人格) 障碍、妄想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 型/ 抑郁型)、物质/ 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由于 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紧张症、与其他精神 障碍有关的紧张症、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紧张症、 未定的紧张症、其他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它他精神 病性障碍、未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本指南中的证据分级与推荐分级标准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评估
①确认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的存在, 其数量和严 重程度;
②了解精神分裂症发病情况、持续时间、病程特 点; ③了解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④探索发病与影响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
2014年5月正式公布的DSM-5根据精神分裂症临床 症状的演变,将临床分型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发 作的不同时期,分为: 初次发作,目前在急性发作期;初次发作,目前 为部分缓解;初次发作,目前为完全缓解; 多次发作,目前在急性发作期;多次发作,目前 为部分缓解;多次发作,目前为完全缓解。
指南同样就药物的超说明书使用(off-label use of medications)进行了说明。 指南中介绍的药物中有一些药物仅在国外获得了 精神分裂症的适应证许可,但在国内尚未获得精 神分裂症的适应证许可; 有一些药物在国内外均未获得精神分裂症的适应 证许可(药品说明书上未标明精神分裂症为适应 证),但经常被临床用于精神分裂症的增效治疗 或辅助治疗。 本指南介绍的药物超说明书使用主要来源于发表 的研究论文、专家共识与临床经验,其剂量与用 法仍需要参照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