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学派,其他论文文档]西方文艺学派译论与语言学派译论对比分析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西方的翻译活动#若从公元前(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问世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罗马的西赛罗!)*+,-."’贺拉斯!/.-01*23"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方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学派的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的历史$国内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与评价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由于不同学者对西方翻译流派划分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一度出现了流派名称混乱的情况$有人把文化学派归于(翻译研究)学派的框架之下456(5%(7#也有人用(文化学派)来统称(翻译研究)学派!张南峰’陈德鸿##$$$"$同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人把它归为(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456(7%(8#也有人把它归为翻译研究学派4#6$本文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的梳理与评价#一方面呼吁国内学者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正名)#以方便学术界的理论交流*另一方面希望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中获得启示#以促进国内翻译理论流派的形成$ 一对翻译理论流派的概括和梳理是翻译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翻译理论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尤金+奈达!5&8!"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9*:0;5&’7"$埃德温+根茨勒!<:=0-:>,?1@A,-"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 B5&&(C中#根据二战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派!并且在大流派下分出小流派的划分方法比较合理"首先!他划分的目的明确#$$为了强调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这种方法以时间为线!把各个流派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姻亲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楚!脉络分明"他的缺陷是在当代翻译理论的划分方法上显得有点混乱!而张南峰的划分更易于被学术界所接受"当然!要想得出公正合理的划分还是得考察一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渊源" 二从古代的西赛罗到!"#"年!可以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科意识!理论均零碎而不成系统!作者大多是翻译实践家!理论大多是经验性的"&潘文国!$%%$’%从!"&"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0"1$年!可以叫做现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朦胧的学科意识!认为需要加强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人们把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称之为*语言学派+&陈德鸿,张南峰!$%%%’或*科学学派+&23+45637!0""8’%从0"1$年霍姆斯发表里程碑性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可以叫做当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当代的翻译学阶段是翻译研究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最有争议的阶段%而最大的争端就是*翻译研究学派+之*名+与*实+的问题% 霍姆斯及赞同他主张的一批学者一度被称作*翻译研究学派+%而后来*97*+/6*4:(+;4<=:3/+又成了整个*翻译学+的正式称呼%0"1>年勒弗维尔建议学术界将97*+/6*4:(+;4<=:3/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这就造成了一些混乱%特别是这一派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深入的过程中观点逐渐分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再用一个名称去称呼也显得过于笼统%*翻译研究学派+的奠基人是霍姆斯!当时与他持有同一观点的还有捷克的学者列维?@3ABC,波波维奇?D+4(+ E(F(A:-G与米柯?H7*+4:/3IJ:I(G等!以后常一起交流的有以色列学者埃文!左哈尔和图里!以及比利时学者兰姆勃特?@*).374G,布罗依克?K7(3-IG和勒弗维尔?@3L3A373G%通过几次小型学术会议!这一学派的成员又扩大到英国的巴斯奈特和赫曼斯,比利时学者杜尔斯特?@:3A3+M-N<7/4G,韩国学者9N373/*OB<+等人.形成了这一学派的中坚!也是推动翻译学在全世界确立的功臣"这一学派又被称为*低地国家学派+,*洛文!特拉维夫轴心+,*操纵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翻译学派+等!其实指的都是同一批人"最后!这一支队伍又扩大到观点接近的一批学者如德国的凡尔米埃PO*+/Q37)337G斯内尔!霍恩比!加拿大的贾尔&M*+:362:63’,皮姆&D+4(+BEB)’R和美国的韦努蒂等" 潘文国先生在考察了当代翻译理论流派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后将其划分为三个流派/翻译研究学派,*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以及*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他把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都归于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派"但是本文作者发现!在提及西方翻译流派时学者们引用得多的还是香港学者张南锋等人的划分方法!而更多的人趋向于宽泛地将八十年代以来以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的这一派学者称为*文化学派+"得以流传的不能说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利于接受的" 三我们学习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当然要对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研究西方翻译理论流派除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各学派的译论和他们的渊源关系以外!不可避免地还会意识到学术流派的重要性"学术研究中流派的形成是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流派意识体现了清晰的理论意识!因此!某一学科的发展史往往体现为学科内不同学派或流派的此消彼长,相互继承!或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钱冠连曾指出!我国语言学家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学派,流派的意识淡薄!以至于长期维持有学术而无学派的现状S#T8"UVW"受他观点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探讨我国翻译学界学派意识淡薄的缘由"王宏印认为中国缺乏建立学派的条件有/0’学术规范没有建立起来!大量重复而缺乏创见的文章和书籍充斥于学界和课堂.W’可以借鉴的其他理论来源不像西方那样多!例如语言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流派贫乏.8’趋同思维!教条套用!缺乏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的情况普遍.V’喜欢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忽视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不能长期效力于一个问题的研究而获益处!即没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持久的研究课题.&’学界互相封闭!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借鉴!或者只有形式主义的开会式的交流!而无实质性的交流!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 万方数据即不能利用他人智慧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独立的理论创造!"#! 那么"我们该如何创建自己的学派#国内学者已经有人给出了有见解的观点$ 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学会运用时代眼光来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际眼光和综合眼光是学派创建必不可少的!其次"中国译论要说自己的话!重建中国译论"至少有几条道路可以探索!第一"以现代观念去整理中国的译论遗产"以探究中国译论的现代价值与意义!第二"以创造性思维对西方的译论流派进行变异"从而在西方的译论流派史上刻上中国的名字!第三"以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去整合西方片面精确的译论"使之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得以综合!再次"需要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翻译学研究者宁静致远%淡薄名利的学术品格!此外"学术界自身应当尽快进行制度革新"社会也应该建立宽松的学术人才流动机制"使得国内学术观点基本相同的人才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比较方便地聚集到相应地区"以形成学术聚合效应! !$#$%&’(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研究方法多样"不拘于一家之言!而我国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研究跟风现象严重"缺乏原创性和国际眼光!造成这一现状与我国没有翻译流派这一事实脱不了关系!另外"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学派"国际学术舞台就很难有我们的地位和声音!因此"我们期待着能够尽早形成自己的翻译流派"这样中国的译学研究就能够加入国际学术共同体"与西方翻译理论平等自由地&对话’!参考文献! !)#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中国翻译"",,""))**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蒋骁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外国语言文学"",,0)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杨晓荣*略谈我国翻译研究中为什么没有流派!+#*外语与外语教学"1,,.")1** !3#张柏然%辛红娟*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翻译学派!+#*中。
西方翻译流派与西方译论现状解析

西方翻译流派与西方译论现状解析作者:胡伟游子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翻译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常态的一个活动,有翻译活动就必然存在对其翻译的深入探索。
这些探究结果逐渐成为一个完整、全面、科学的翻译专业理论,为更好的翻译实践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翻译流派会与语言文化进行密切的联系,其对语言文明的研究也会因此而逐渐出现翻译逆转的现象,翻译及翻译理论的科学研究也会与其不断进行构建关联,以此来不断丰富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西方翻译流派西方译论现状由于西方翻译流派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绵长,时间空间的跨度比较大,若是想直观上客观评价这一系列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为此,部分专家将西方翻译的发展历程逐渐细化成为了三个阶段,即为:过去、现代及当下等。
自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有关于经济、文明、政治、文化、科技、文学等方面的翻译内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是翻译流派不断发展的作用,促使整个世界在语言翻译这一文化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交流,并科学有效的丰富着当代人们的文明形态与物质常态。
一、翻译理论所谓翻译理论,主要是指相对于翻译的实际成果、盘根错节的翻译流程以及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内容、语言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及语言特点等,对其进行科学恰当的解析与归纳总结在全面解析西方翻译流派之前,我们必须要充分进行认知并解析西方翻译理论的实际发展现状及日后的发展趋势。
将当前翻译研究成果与语言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其文化研究也会因此而逐渐出现翻译逆转的现象,进而使更多的翻译理论与其它语言学科建立联系。
二、五大翻译流派著名的翻译学专家根茨勒先生在自我撰写的《当代翻译理论》中一再提及到,我们在进行实际研究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并将其作为一个基准,将其现有的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势具体研究手法,进行充分的论述,并将当代翻译译论科学有效的划分成为五种流派。
1.美国形式的翻译流派。
西方翻译流派

西方翻译流派: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西塞罗首次提出解释员式翻译,演说家式翻译=直译,意译自西塞罗以来,翻译开始看作文艺创作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贺拉斯翻译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创作新词或引进外来语第一部标准拉丁文《圣经》哲罗姆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文艺学派翻译是一门艺术德莱顿翻译三类:逐字翻译,意译,拟作《论翻译的原则》西方翻译理论第一部专著泰特勒译作英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翻译三原作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翻译三分法:语内语际,符际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创始人)对等观念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语义翻译逐字翻译原文,原作者伦敦学派(作者)直译客观,准确,过译忠实翻译重内容轻效果,纽马克归化交际效果交际翻译意译主观,译入语,欠译(读者)地道翻译译入文化语言学派重效果轻内容翻译的科学翻译即交际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交际理论奈达翻译过程:分析--转换--重组--检验翻译是交际活动思想概括翻译主要是意译为了意译,须改变语言形式赖斯(创始人)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德国功能学派弗米尔目的论翻译行为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创始人《研究翻译的名与实》早期霍姆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研究学派定义:将翻译理论概念置于更大的文学,社会和多元系统学派和文化框架之中考察,引进文学符号。
佐哈尔:创立术语多元体系描写学派图里:翻译规范(译语文化规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勒弗维尔:翻译-重写重写—操纵文化转向文化学派巴斯奈特:翻译等值女权主义翻译理论:谢莉西蒙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翻译观阐释学派代表《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斯坦纳理解即翻译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突出译者中心解构学派。
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700字_西方文学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700字_西方文学理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700字(一):翻转课堂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开始注重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是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鉴于此,文章将对翻转课堂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翻转课堂;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实践一、引言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应用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应用到西方文学理论课程中,有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西方文学理论课程,是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二、翻转课堂视角下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模式发展了很大的改变,翻转课堂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虽然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加强创新,但是在翻转课堂视角下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难的,必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进行革新。
以往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主要在本科生三年级与四年级设置课程,一般而言,都是一周2节课,关于文学课程的安排非常单一,课时的设置少,随意性较大,存在很多问题。
同时,在市场经济与社会环境逐渐改变的背景下,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已经开始被压缩,有个别学校将其压缩成选修课或者是辅修课。
如果要在一年时间内确保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求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向专业化方面发展,几乎是非常困难的。
除此之外,面对逐渐加剧的就业压力,学生在保证紧张就业需求的同时,英语基础课也就是阅读写作课,还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的实践时间越来越少,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时间也逐渐压缩,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下降。
因此,我国在本科院校中的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减少专业化的理论课程设置,将关键内容放在学生思想的启迪和能力的开发方面,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主要翻译流派

主要翻译理论流派在两千多年的中外翻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译者在艰辛的翻译工作中总结经验,阐发观点,不断探讨,深化认识,形成了一家之言,或洋洋大观,或疏疏片语,不乏真知灼见,从某一个角度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形成了我们今天研究翻译,从事翻译实践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翻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之后,公元六十五年前佛教传入我国,佛经翻译历时千载,东汉开始,魏晋发展,唐代极盛,北宋式微,元后尾声。
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卓越的翻译大家,如支谦、道安、鸠摩罗什、彦琮、玄奘等,其译论涉及译文的文质之辩,胡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变通,理解原文和表达中存在的困难,文体风格的重要性,音译的原则等等。
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与我国的文人学士合作翻译了许多科技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翻译逐渐成了众多爱国志士抵御外侮的利器,林则徐、严复、林纾等引进翻译了大量军事、社科、文学材料,严复创造了“达旨”的译法,林纾则强调主观感情的投入和与原作人物心灵交汇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后,鲁迅林语堂等大量翻译国外作品,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陈富康2000:299)他还认为“欧化”“洋气”可以输入新的表现手法。
林语堂总结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
新中国建立后,翻译事业得到重视,进一步发展,傅雷提出了“神似说”,钱钟书则提出了“化境说”,丰富了译坛。
在西方,对圣经的翻译也形成一次早期的翻译高潮,这和我国的佛经翻译高潮十分相似,都是由宗教经典翻译所形成的翻译高潮。
宗教文本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使得译者难以摆脱“字对字翻译”和“意对意翻译”的反复争论。
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两条线构成: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和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
前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原作的文学特色必须受到重视,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规范,译者要具备相应的文学天赋;后者关注的是语言,它将翻译和语义、语法功能、语言结构特征等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产生一个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从古至今, 西方翻译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当代的多元化研究格局。
一、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这一时期,翻译家们主要的是如何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西塞罗提出了“字对字”的翻译理论,强调在翻 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理论影响深远,至今仍在 许多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01 引言
03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了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探讨 了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本次演示认为,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在翻 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但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原文本和目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翻 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和交际活动。研究者通常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层面入手, 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翻译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对大量的 翻译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者通过对语料库中的真实翻译案例进行统计和分 析,揭示翻译的规律和特点。
(3)实证研究:目前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而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大量 的实证研究发现翻译的规律和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结论
本次演示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语言学派西方 翻译理论进行了综述。虽然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翻译的语言学派

(3)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符际翻译(亦称跨类翻译),就是通过非语言的 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 言符号,比如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学或 音乐来表达。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一)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创始 人为弗斯(J.R.Firth 1890-1960) 该派的语言观点: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 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 决定的,语义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 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卡特福德的简介
• 卡特福德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是伦 敦语言学派中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 其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是英国翻 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称为翻译理论发展的 里程碑。 • 他的理论称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主要的内容
(一)翻译的界底 翻译属于比较语言学的范围。绝对翻译是不可 能的,翻译总是存在着某种可译性限度。 (二)翻译的分类 (1)程度(extent): a.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 都要用译语文本的材料来替代。
(二)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三)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他首次提出了 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四)所有语言都有同等表达能力。 (五)语法范畴(词法和句法)是翻译中最复杂的 问题,尤其是对于有时态、性、数等语法的形式变 化的语言来论,更是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艺学派译论与语言学派译论对比分析
西方文艺学派译论与语言学派译论对比分析
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
翻译是人类一项古老的文化活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实践都有着几乎和语言
一样悠久的历史。
古代不同部落、民族在交往和发生冲突时,都少不了翻译。
实践发展到
一定阶段,势必会产生理论,翻译理论也不例外。
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顾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翻
译理论史,特别是回顾构成西方翻译理论体系的上述主要发展路线,我们不难发现:从古罗
马时期,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近代,再到现代,虽然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发展高峰,但就整体而言,自20世纪中期、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则可视为迄今西方翻译理论
发展的最高峰。
二、西方翻译理论思想派别分类
谭载喜曾说道,如果从思想流派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现当代的西方翻译理论,也许更能反映出新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西方的翻译理论体系主
要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路线串联起来的。
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
理论线。
西方的翻译理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两种倾向,在后来还出现了文艺学派与语言
学派之争。
本文意在抓住此两条理论线,也即两派翻译论点进行比较分析。
三、文艺学派译论与语言学派译论述与分析
1.两派人物代表及其理论主张
文艺学派在20世纪上半叶以前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其代表有古罗马西塞罗、英国的德莱顿、泰特勒和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
在苏联国家,文艺学派翻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
有楚科夫·斯基、卡什金、索伯列夫、加切奇拉泽等。
楚科夫·斯基在其《崇高的艺术》一书中,用大量的翻译例子论证了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
由此说明翻译是一项创造
性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属于美学的范畴。
在20世纪下半叶,语言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成为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
语言
学派的出现早在古罗马后期奥古斯丁等传统语言学或语文学派人物开始,一直延伸到20及2 1世纪形形色色的现代语言学派。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全面确立和发展主要在二十世纪后
半叶。
从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奈达、卡特福特、纽马克、莱思、诺德、贝克、海蒂姆和梅森等。
2.两派翻译理论对比分析
(一)宗旨不同
文艺学派重在主观的创造性,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以接受美学为取向, 认为翻译语言是
艺术创造的产物。
如古罗马西塞罗提出的翻译应保留语言的总体风格和力量的观点,十八
世纪泰特勒打出翻译是艺术的旗号。
他们认为虽然文学作品是语言的产物,但形式是为内
容服务的。
对创作来说技术只起从属作用,是手段,不是目的。
翻译的实质是,在译文中再
现原作内容与形式统一体中所反映出的艺术真实,它属于美学范畴。
翻译作品应尽可能多
的展现其艺术效果和艺术魅力。
然而,语言学派崇尚翻译是一门科学,意在寻找到翻译的客观规律。
以语言学、语用学为基础, 力主翻译的语言科学性质较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是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雅柯布逊。
(二)标准不同
文艺学派认为,文学翻译语言上对应和艺术上对应的区别,取决于译者是追求译文与原文词句的形式对应,还是寻求二者的艺术对应。
文学翻译对比的是译作与原作的整个形象体系。
卡什金强调,语言是“表达一切文学的基本手段”,但是“文学翻译的基本任务,并不在于
复制原文的语言,包括语言结构要素,而在于考虑到语言系统的不同,艺术地再现原文中的
形象”。
语言学派认为,“等值翻译”(或称“等同翻译”、“等效翻译”)首先语言上要
对应,即译文与原文的相应语言或话语单位应具有相同的意义。
费多罗夫给翻译的等值定
义为:“从思想内容到修辞功能与原作完全一致”。
巴尔胡达·罗夫认为是“在保持内容
不变(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
(三)方法论不同
文艺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特点是用形象译形象,即用不同语言塑造同一形象。
翻译改变的是语言,而不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通过新的语言手段来实现的。
以形象译形象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译文语言能够达到与原文的艺术等值。
语言学派认为,要达到译文与原文等值,就要通过再现原文的形式特点,或创造这些特点的功能对应物来传达原文特有的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
这就需要使用一些在形式上往往与原文的成分不同,但在整体上却能完成类似
表现功能的语言手段。
因此,语言学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翻译方法如:“层次翻译法”、“语义传达法”、“功能等值法”。
(四)翻译主体要求不同
我们可以观察到西方理论家中,属于文艺学派的几乎都是作家和艺术家。
属于语言学派的
多为语言学和高校教师。
这就反应了两派对翻译主体即译者的要求风格迥异。
文艺学派要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
主张译者应具备“个人相当之艺才”——即主观创造力和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
然而,语言学派语言学派借助语言学理论探讨文学翻译,主要是研究翻译的语言本质。
译者应是语言学领域的行家。
译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或解释,并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具体的资料和依据。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观点一直都是有很大分歧的,其两大流派也有缺陷: 文艺派仅重视翻
译的目的和结果, 而忽略了实际翻译过程和非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文学翻译中的非创造性因素;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则往往局限于词汇和句子的分析, 忽略了话语这一内容更为广泛
的翻译单位, 因而具有片面性。
有很多翻译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倡导一种,文艺与语言学派观点相结合的观点,即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这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新的天地, 从而为最终解决翻译界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摸索出来一条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