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翻译目的理论是指研究人们进行翻译的动机和目的的理论。

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翻译目的会有所不同,翻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源语导向翻译和目标语导向翻译。

源语导向翻译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追求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目标语导向翻译则强调翻译结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喜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对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采用源语导向翻译的目的,翻译者会努力保留原文的结构、词汇和句法,以便传达原文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语调。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原文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并不合适或难以理解,翻译就需要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和喜好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翻译者采用目标语导向翻译的目的,将译文进行适度改写或对原文进行删减和增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需要。

翻译目的理论不仅涉及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还涉及到翻译任务的设定和评价。

设定翻译目的时,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翻译文本的功能和用途。

评价翻译结果时,也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社会中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语境。

有些翻译任务要求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如科技文献的翻译;而有些翻译任务则要求强调目标语言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如广告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翻译结果更符合读者的期望和需求。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活动,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需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翻译理论是从学术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公式、方法、原则和规则等,以便于进行准确、标准和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等。

等价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比较主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在翻译中需要寻求同等意义或近似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上达到一定的匹配度,从而使译文意义不失真、不失真实、不失健康和不失文采。

等价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需要双重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对于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则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它通过考虑翻译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来决定翻译取舍。

即使在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某些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实践的实效性成为评价翻译品质的核心标准。

文化转换理论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翻译者的思维活动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转换。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翻译者有优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转换的思维观念和技巧。

翻译实践是通过词汇、语法、语义、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将原文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实践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技术素养、翻译规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实践并不等同于语言的传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作为中介创建并解决两个文化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

因此,好的翻译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相互交织着的。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翻译理论(汉译英)

翻译理论(汉译英)

六、表示谚语的无主句英译时可译为无主句,
亦可译为人称句,要视情况而定 a)三思而后行。 First think,then speak. b)入乡随俗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c)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翻译理论(汉译英)
第一章汉语单句句型的翻译(一)
第一节 无主语的译法 无主句,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主语的句子。
英语中除谚语外,只有省略了主语的祈使句为 无主句。而汉语中无主句却比比皆是,一般用 来表示自然现象、命令、谚语、存现、叙述等 意义。汉语的无主句翻译时常采用下列方式: 一、表示自然现象,时间,距离的无主句一般 译作英语的无人称句 英语的无人称句由“代词it”作主语,其表意 功能与汉语表自然现象、时间、距离的无主句 相同,翻译时常可对译。如:
汉语的动词无词形变化,而英语的非限定动词有不 定式与分词的区别,翻译英中必须注意宾补动词形式 的运用。“使、令”类兼语式的宾补多为不定式, 有的动词只能用分词作宾朴,有的不定式,分词皆 有,意思不同,须加区别使用。 如: a)不要让你妈一直等你。 Don't keep your mother waiting. b)这话使我们都笑了。 The words set us all laughing c)他觉得房子在摇动。 He felt the house shaking 1)当动词是“keep,catch,set,feel”等时。宾补 动词应用现在分词以表进行中的动作。

翻译理论(英译汉)

翻译理论(英译汉)
现以“down”为例:
❖ (1)When the boy came back, the old man was asleep in the chair and the sun went down
❖ 孩子回来的时候,老头儿已在椅子上睡着,太阳已经西 沉了。
❖ (2)He was bending his head down,his right hand tightly clenched upon the edge of the bench.
❖ 再比如“past”这个词: ❖ (1)The days are past when Jewish blood could be
shed with impunity. ❖ 可以不受惩罚地屠杀犹太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 (2)The old man sitting in a chair is a past president. ❖ 坐在椅子上的那位老人是一位卸任的总统。 ❖ (以上两例中past是形容词) ❖ (3)There was no question that Chrysler had a
(8)Time appears to run more slowly for a moving clock than for a clock at rest.
对于正在运动的时钟来说,时间似乎过得比静止的时 钟慢些。
(9)A fifty foot navy boat was waiting at the dock,its diesel motors running.
现在一切取决于我们打这手牌时是否冷静而审 慎。
(6)The clock hands pointed to ten minutes after five.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目的论翻译理论

目的论翻译理论

目的论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它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效果,翻译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和满足特定的需求。

目的论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它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往往与交流、理解、传达和表达相关。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目的论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达到特定的功能和效果。

例如,商务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商业交流和合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准确和专业化;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意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神和思维跳跃。

翻译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文化传播、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此外,目的论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目的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习惯和偏好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与受众的有效沟通。

总之,目的论翻译理论通过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提出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效果的观点。

翻译者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功能和受众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
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
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
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
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
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
的言语环境中.
c、美国结构派;
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
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
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d、文学—文化学派;
e、结构学派;
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主要论点是:a.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知功能、表达功能等b.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8.伦敦学派:
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

创始人弗斯(J·R·Firth,1890-1960),主要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John Catford)、萨瓦里(Theodore Horoace Savory)和纽马克(Peter Newmark)。

该派的主要论点: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弗斯认为,(一)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三)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种语言的。

但两种语言的文化越是接近,社会环境是相似,翻译的困难就越小,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桥梁就越易架构。

萨瓦里则在归纳总结翻译家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项翻译指导原则:(一)必须译出原文文字;(二)必须译出原文意思;(三)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四)必须译得读起来像译作;(五)必须反映原作风格;(六)必须带有译者风格;(七)必须译成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八)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九)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十)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十一)诗体必须译成诗体。

这是六对相互矛盾的翻译原则,一者可以根据本人所好,根据原文,语文及读者的要求,分别选用不同的原则。

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语义翻译法”(semantic approach)的概念,提出了“关联翻译法”(associative approach)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

9.语言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5、6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一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早年的奈达(Eugene A·Nida)和前联邦德国威尔斯(Wolfram Wilss,1925--)。

10.交际学派
交际学派出现于7、80年代,以奈达和雷伯恩为代表(Nida& Reyburn),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

11.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60年代初,美国依阿华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安格尔(Paul Angel)的积极倡导与推动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也于70年代后期成立,出版了题为《翻译》的学术杂志。

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翻译家庞德(Ezra Pound)等;该派以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Richards)的理论为依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翻译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的语文学派比较相像。

12. 学—文化学派:
该派70年代发祥于低地国家(荷兰与比利时)的“翻译研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比利时学者、后移民美国并任教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勒费维尔(Amdre Lefevere)和英国学者、沃里克大学教授巴斯内特(USAN bassnett)。

该学派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了解,因而沿用了近代翻译时期的阐释方法。

13. 多元体系派:
创始人是特拉维夫大学的埃文—佐哈尔(Even--Zohar)和图里(Toury)“多元体系”指的是由文学内部及文学外部的相关系统构成的整个网络体系,这些相关系统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

翻译究派和多元体系派在翻译思想上的差别在于:前者更相信译文可以对译语文化中的文学常规和文化规范产生影响;而后者则更相信译语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和文学常规主宰着译者的美学预设与先见,并进而影响到其翻译决策。

14. 结构学派:
产生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创始人是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

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15. 社会符号学派:
产生于8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是奈达(Nida)。

该派的理论渊源是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的符号学三大关系:符号与其所指称或描写的实体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句法关系,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符号用法关系。

在自然语言中,与这三种关系相对应的是语言符号(包括音素、字素、音节、词素、词、短语、分句、句子乃至话语)的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语)言内(部)意义和语用意义。

这三类语义作为一个整体,统统构成了词语和话语的总体社会符号意义。

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有言内意义(主要为语法意义);在技术性文本中,指称意义非常突出;
16. 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文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基维·加切奇拉泽。

费道罗夫在其《翻译理论概要》(1953)一书中指出:(一)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二)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研究范围;(三)翻译理论有三部分组成:翻译史、翻译纵论和翻译分论;(四)可译性是语言的本质。

巴尔胡达罗夫与1975年发表《语言与翻译》一书。

在书中他提出:(1)翻译理论是一门语言学学科;(2)翻译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描写;(3)语义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所指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内部意义)加以研究和传达;(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即音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

加切奇拉泽则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3)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