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翻译目的理论是指研究人们进行翻译的动机和目的的理论。

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翻译目的会有所不同,翻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源语导向翻译和目标语导向翻译。

源语导向翻译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追求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目标语导向翻译则强调翻译结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喜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对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采用源语导向翻译的目的,翻译者会努力保留原文的结构、词汇和句法,以便传达原文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语调。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原文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并不合适或难以理解,翻译就需要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和喜好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翻译者采用目标语导向翻译的目的,将译文进行适度改写或对原文进行删减和增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需要。

翻译目的理论不仅涉及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还涉及到翻译任务的设定和评价。

设定翻译目的时,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翻译文本的功能和用途。

评价翻译结果时,也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社会中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语境。

有些翻译任务要求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如科技文献的翻译;而有些翻译任务则要求强调目标语言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如广告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翻译结果更符合读者的期望和需求。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活动,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需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翻译理论是从学术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公式、方法、原则和规则等,以便于进行准确、标准和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等。

等价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比较主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在翻译中需要寻求同等意义或近似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上达到一定的匹配度,从而使译文意义不失真、不失真实、不失健康和不失文采。

等价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需要双重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对于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则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它通过考虑翻译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来决定翻译取舍。

即使在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某些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实践的实效性成为评价翻译品质的核心标准。

文化转换理论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翻译者的思维活动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转换。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翻译者有优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转换的思维观念和技巧。

翻译实践是通过词汇、语法、语义、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将原文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实践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技术素养、翻译规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实践并不等同于语言的传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作为中介创建并解决两个文化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

因此,好的翻译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相互交织着的。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翻译理论(汉译英)

翻译理论(汉译英)

六、表示谚语的无主句英译时可译为无主句,
亦可译为人称句,要视情况而定 a)三思而后行。 First think,then speak. b)入乡随俗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c)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翻译理论(汉译英)
第一章汉语单句句型的翻译(一)
第一节 无主语的译法 无主句,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主语的句子。
英语中除谚语外,只有省略了主语的祈使句为 无主句。而汉语中无主句却比比皆是,一般用 来表示自然现象、命令、谚语、存现、叙述等 意义。汉语的无主句翻译时常采用下列方式: 一、表示自然现象,时间,距离的无主句一般 译作英语的无人称句 英语的无人称句由“代词it”作主语,其表意 功能与汉语表自然现象、时间、距离的无主句 相同,翻译时常可对译。如:
汉语的动词无词形变化,而英语的非限定动词有不 定式与分词的区别,翻译英中必须注意宾补动词形式 的运用。“使、令”类兼语式的宾补多为不定式, 有的动词只能用分词作宾朴,有的不定式,分词皆 有,意思不同,须加区别使用。 如: a)不要让你妈一直等你。 Don't keep your mother waiting. b)这话使我们都笑了。 The words set us all laughing c)他觉得房子在摇动。 He felt the house shaking 1)当动词是“keep,catch,set,feel”等时。宾补 动词应用现在分词以表进行中的动作。

翻译理论(英译汉)

翻译理论(英译汉)
现以“down”为例:
❖ (1)When the boy came back, the old man was asleep in the chair and the sun went down
❖ 孩子回来的时候,老头儿已在椅子上睡着,太阳已经西 沉了。
❖ (2)He was bending his head down,his right hand tightly clenched upon the edge of the bench.
❖ 再比如“past”这个词: ❖ (1)The days are past when Jewish blood could be
shed with impunity. ❖ 可以不受惩罚地屠杀犹太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 (2)The old man sitting in a chair is a past president. ❖ 坐在椅子上的那位老人是一位卸任的总统。 ❖ (以上两例中past是形容词) ❖ (3)There was no question that Chrysler had a
(8)Time appears to run more slowly for a moving clock than for a clock at rest.
对于正在运动的时钟来说,时间似乎过得比静止的时 钟慢些。
(9)A fifty foot navy boat was waiting at the dock,its diesel motors running.
现在一切取决于我们打这手牌时是否冷静而审 慎。
(6)The clock hands pointed to ten minutes after five.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涉及将一种语言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基础,探讨了翻译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以及文化转换理论。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相似的功能,而不是字面意义的对应。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通过重视翻译的实际效果,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的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流利自然。

三、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一种延伸。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活动,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读者的需求来调整翻译策略。

根据动态对等理论,翻译应该注重解释和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字面对应。

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做出恰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创造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法。

四、文化转换理论文化转换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包括文化之间的转换。

文化转换理论指出,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形式。

文化转换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对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转换。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能力,理解文化差异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使译文更加接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习惯和要求。

五、结论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中传达意义和实现功能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提倡根据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调整翻译策略;文化转换理论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转换。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AbstractAfter one and a half year’s stud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lthough not as professional as some peers, I am able to have a scarce access to the mainstream translation theo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spite of still not being able to put forward some new theories, I have some opinions toward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s a translation major, making full us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facilitate transla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essay will try to elaborate on the benefits of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when translating a text from three aspects, breaking the fetters of a single theory.Keyword: applic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optimizeThe old theory has been out of date and more new theories need to be adopted. The world is changing. So does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ut forward by Yan Fu are very useful when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in his centur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s times. However, it is not absolutely wrong to use Yan Fu’s theory in our times, but we need to adopt some new theor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when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brand “白熊” to English, which one should we adopt? “White Bear” or“Polar Bear”? As is known to all, “Polar Bear” is a nickname of Russia internationally. Therefore, it is better to be translated into “White Bear”. Likewise,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images of dragon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金龙” is better to be translated as “King Long”instead of “Golden Dragon”, for dragon in China represents luck and sacredness while in western countries stands for devil and monster. Clear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Yan Fu’s faithfulness is no longer applicable. Consequ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ranslation theory needs to be updated, which requires translators to learn more new theories and use them to direct translation process.With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heories, the final translated version can be optimized. 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to direct translation process but also to help evaluate the final version. Gutt in his relevance theory states that human communication crucially creates an expecta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 that is, an expect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hearer that his attempt at interpretation will yield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 at minimal processing cost①.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draw an analogy from his theory and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aim of applying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is to reach an optimal final version at the expense of minimal evaluating cost. If a final translated version can meet the demand of multiple theories, then it must be the best. For example, if a translated version can not only b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ce but als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ictional equivalence, then it must be better. Of course, sometimes, although not all the criteria are met, we have to try to optimize it anyway.From the aspect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cessing a translation with multiple theories and allowing different opinions can avoid subjectivity, which gives the readers more freedom to choose the best translations without misleading. Mary Snell-hornby says in her book 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hampered by classical modes of categorization, which operate with rigid dividing-lines, binary opposites, antitheses and dichotomies. Frequently there are mere academic constructs which paralyze the finer differentiation required in al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studies②. It is quite common that in China, many scholars still stick to some old theories and apply them to all kinds of texts in translation③. Even though some are able to make a step and learn some new theorie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usually they are just a proponent of only one theory, criticizing others’. It is time to be open and general. With the help of multiple theories, a translated version can be access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refore, it is more objective for a translator to evaluate a translated version using different theories. As a result, the readers are able to make their own judgment, considering various aspects.Conclus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single one but multiple ones. This essay explains in detail why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should be applied when translating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old theory has been out of date and more new theories need to be adopted. Second, with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heories, the final translated version can be optimized. Third, from the aspect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cessing a translation with multiple theories and allowing different opinions can avoid subjectivity, which gives the readers more freedom to choose the best translations without misleading. It is time to be open and allow existence of multiple theories to direct our translation.Bibliography①Ernst-August Gutt, 2009,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第32页②Mary Snell-hornby, 2007,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第35页③王树槐.,2001,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中国翻译, 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