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合集下载

屠哟哟获奖启示和影响

屠哟哟获奖启示和影响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郭长强,当年随其老师魏振兴参与了青蒿素的研究工作。

14日,郭长强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青蒿素的提取成功在新中国中药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国各地的研究院所协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要感谢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医学,流传下来的古代医学记载对研究工作具有决定方向性的作用。

”“中国小草”的力量和启示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规划协调员PASCAL RINGWALD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10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3个国家、其中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发病率和疟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

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在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

这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科研成果。

它造福于人类,如今作为传统中医药瑰宝,得到了国际生物医学界的权威肯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发出的贺信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研究青蒿素历史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认为,青蒿素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

这能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

这也是警醒人们努力确定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

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人们由此赞叹平凡人身上小草一般顽强向上的可贵力量,屠呦呦和其他青蒿素研发人员有才能,但并非天才。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下将详细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1. 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最早是由中国中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

当时,屠呦呦等人正在研究中国传统草药中的有效成份,希翼找到一种能够治疗疟疾的药物。

他们选择了一种名为青蒿(Artemisia annua)的植物进行研究。

通过对青蒿植物的提取和分离,屠呦呦等人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有效的抗疟成份,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具有高效的杀虫作用,而且对于疟原虫的耐药性也具有较好的破坏作用。

2. 青蒿素的研究与开辟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开辟工作。

首先,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抗疟机制。

他们发现青蒿素属于一类称为二萜内酯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于疟原虫具有强烈的杀虫作用。

随后,科学家们开始探索青蒿素的合成方法,以满足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需求。

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改进,他们成功地开辟出了一种高效的合成方法,使得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使其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此外,科学家们还对青蒿素进行了药理学和临床研究,以评估其在治疗疟疾和其他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临床试验,他们证实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方面的显著疗效,并且发现它对于其他一些疾病,如肿瘤和寄生虫感染,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青蒿素的应用与发展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发为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蒿素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还逐渐被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和组织所接受和应用。

在发展过程中,青蒿素的应用形式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最初,青蒿素主要以口服药物的形式使用,但由于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存在一定的限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和开辟其他剂型,如注射剂和口服溶液,以提高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引言概述: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被誉为“疟疾之敌”。

它的发现和发展历程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为世界各地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希翼和治疗。

本文将从青蒿素的发现开始,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影响。

一、青蒿素的发现1.1 1972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进行青蒿的药理研究时,发现青蒿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

1.2 屠呦呦通过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最终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抗疟成份。

1.3 青蒿素的发现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

二、青蒿素的研究与开辟2.1 青蒿素的药理作用被逐渐明确,其对疟原虫的杀灭机制被深入研究。

2.2 经过不懈努力,青蒿素的制备方法得到了改进,生产工艺逐渐完善。

2.3 青蒿素的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被证实为有效的抗疟药物。

三、青蒿素的全球应用3.1 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成为目前最有效的抗疟药物之一。

3.2 青蒿素组合疗法(ACT)成为推广的主流,有效避免了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

3.3 青蒿素的全球应用使得疟疾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大大减少了疟疾的死亡率。

四、青蒿素的影响与挑战4.1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改变了疟疾的治疗方式,为疟疾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4.2 青蒿素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青蒿素耐药性的浮现和疟疾的再次流行。

4.3 青蒿素的影响将继续深远,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来解决相关问题。

五、青蒿素的未来展望5.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青蒿素的研究将不断深化,新的抗疟药物也将不断涌现。

5.2 青蒿素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为更多疟疾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5.3 青蒿素的未来展望充满希翼,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为疟疾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青蒿素的应用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期待青蒿素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对于疟疾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71年,当时中国的一位中草药学家名叫屠呦呦教授开始研究中草药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屠教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最终发现了一种名为青蒿的中草药具有抗疟的效果。

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屠教授和她的团队开始对青蒿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们从青蒿中提取出一种有效成分,即青蒿素,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其抗疟作用。

通过临床试验,他们发现青蒿素对于疟疾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对于疟原虫耐药的情况下仍然有效。

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医药界的轰动,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青蒿素的研究和生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屠教授并没有放弃,她在国内外寻求合作伙伴,争取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以推动青蒿素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在屠教授的努力下,青蒿素逐渐引起了国际医药界的重视。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青蒿素列为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并推动了青蒿素的生产和使用。

此后,青蒿素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蒿素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对青蒿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药物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提高了青蒿素的疗效和稳定性。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些青蒿素的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青蒿内酯等,这些衍生物在抗疟作用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青蒿素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疟疾病原体的变异和耐药性的出现,青蒿素的疗效逐渐受到限制。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寻找新的抗疟药物和治疗策略。

他们通过药物合成、药物组合和药物联合疗法等手段,不断寻求青蒿素的替代品和改进方案,以应对疟疾的挑战。

目前,青蒿素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抗疟药物之一。

它在疟疾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挽救了无数生命。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

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

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青蒿素发现过程心得体会

青蒿素发现过程心得体会

青蒿素发现过程心得体会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也是我国药学研究的明珠。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我深深地被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所吸引。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证明了一直存在的科学精神。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当时,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都存在耐药性,医生们急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这个时候,一位名叫屠呦呦的中药研究专家开始对青蒿这种中草药进行研究。

屠呦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对青蒿提取物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化合物——青蒿素。

这种化合物被证明对疟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而且不易导致耐药性。

因此,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并成功地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青蒿素的提取非常困难,需要仔细的制备和提纯步骤。

其次,青蒿素以极低的含量存在,只有零点几毫克,可见提纯和分离成为很大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屠呦呦牢记“治病救人”的使命,不断地不断尝试,不断地钻研。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秉持的是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科研需要耐心和毅力。

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次,科学家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

科研过程或许很漫长,科学家可能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放的心态。

最后,坚定的信念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坚定地相信青蒿素的潜力和作用。

最终,青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对治疗疟疾的贡献不可磨灭。

此外,青蒿素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风湿病和肿瘤等。

作为一名青年药学学生,我希望像屠呦呦一样,致力于科学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宝藏。

无论在药学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抱着求知和创新的态度,肩负使命,才能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总之,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是科学精神的展现,也是坚定信念、勇气探索的象征。

屠呦呦获诺奖给中国五大警示

屠呦呦获诺奖给中国五大警示

屠呦呦获诺奖给中国五大警示2015年10月5日,因在青蒿素研究中贡献卓著,屠呦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

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

疟疾威力有多大?有医史学家说:“罗马亡于疟疾,明朝亡于鼠疫。

”(范行准在《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可以确定的是,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第一次攻占罗马的蛮族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意大利大诗人但丁、近代英国领袖克伦威尔、汉代名将霍去病都死于疟疾。

中国人发现青蒿素以来,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

屠呦呦获奖,是历史性的突破,但,获奖大喜中,对中国却有五大警示:第一个警示实现科研突破,却失去产业话语权屠呦呦古籍中获得灵感,进而取得抗疟突破。

然而,它却没有为中国制药行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话语权也旁落,基本上命不由己。

青蒿素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研突破,但,直到2011年,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在占总额80%以上的公立市场上,跨国医药集团诺华公司占50%左右,赛诺菲公司占20%左右,印度企业占20%,中国企业占不到10%。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逯春明则表示:“青蒿素产业链基本上已经被国际上管起来了,是规划好了的,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市场,是福利性、公益性的市场。

比如,占八成以上份额的公立市场采购价格规定了,每年国际机构的采购资金也提前规划好了。

”第二个警示实现科研突破,却失去知识产权青蒿素的研究,是文革时期,基于越战需要,经周恩来批示,于1967年动员举国体制发起“5-23项目”,由屠呦呦团队数年后取得突破的。

但是,来自中国这一举世公认的成果,却没有获得知识产权。

这是为什么呢?1982年,中山大学教授江静波等人在国外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学术论文,该篇文章的内容其实已于1979年在国内发表。

这是中国大陆在1949年后在西方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

原瑞士罗氏远东研究基金会医学主任、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医学研究院疟疾研究部教授Keith Arnold曾回忆说: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奖励,中山大学教授江静波最后收到了英镑支票却无法兑现。

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得到的植物生理学启示

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得到的植物生理学启示

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得到的植物生理学启示青蒿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是世界上首个发现的有效治疟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不仅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资源,也为植物生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研究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点植物生理学启示。

首先,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揭示了植物在适应环境压力中产生次生代谢物的重要性。

青蒿素是为了应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它可以作为植物的保护物质,帮助植物抵抗外界侵害。

这种次生代谢物的产生机制是植物在适应外界环境压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

因此,研究和利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对于揭示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强调了植物中活性化合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青蒿素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较高的药效和较广的抗疟谱,但青蒿植物中具有抗疟活性的化合物种类却不止青蒿素一种。

实验证明,其他与青蒿素相关的次生代谢物也具有抗疟活性。

这说明植物体内的活性化合物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这些组分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调控十分复杂。

因此,在利用植物资源开发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提醒我们要重视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其过度利用和破坏。

青蒿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地区。

青蒿素的大规模应用对于控制疟疾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对青蒿植物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满足全球疟疾治疗的需要,需要大量采集和提取青蒿植物,这可能会导致青蒿植物的过度采集和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植物资源,探索替代性资源,并加强对植物药物研发与创新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和化学结构确定的简单介绍谈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青蒿素化学结构发现过程化学教学天然产物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

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

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

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国81岁高龄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1.青蒿素发现与获奖意义
1.1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是传统中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青蒿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

青蒿为常用中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中药青蒿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之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

青蒿素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我国政府临时组织“523”工作组,专门寻找新的抗疟药,但没有找到有效药物。

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1.2青蒿素的获奖意义
青篙素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其突出贡献是突破了60多年来“抗疟药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传统医学观念,发现了迥异于以前的新型化学结构,其快速、高效、无抗药性、低毒的特征令全
球医学界为之震惊和欢呼。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的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青蒿素对疟疾的良好疗效,是中医药对许多疑难杂症能产生特殊疗效的最好证明。

青蒿素的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中药,使世界对中药的疗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寄予厚望。

2.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青蒿素的发现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

而中国开始进行抗疟疾的研究是为了一项秘密的外援任务。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

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能够替代氯喹的抗疟新药。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周恩来批示特设“523办公室”,包括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调动全国的力量展开抗疟战。

然而,前期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1969年以屠呦呦为首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学家应邀加入“523办公室”。

此时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研究员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怎么找药。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实验筛选抗疟药物。

虽然通过研究发现青蒿素可能是治疗疟疾的良药,但动物试药后结果并不理想,屠呦呦研究员猜想可能是温度对青蒿素的提取存在重要影响。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研究员用乙醚从中药青蒿的成株叶子中提取了中性部分,恰是这部分物质对鼠疟、猴疟疟原虫具有100%的抑制效果。

继而在1972年从青蒿中分离出这部分的活性物质——青蒿素。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1975年青蒿素注射剂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76年周维善等经研究证明青蒿素为一种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1977年解决了质量标准问题。

1978年上海药物研究所成功地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得到了疗效比青蒿素高许多倍的蒿甲醚。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1985年,青蒿素注射剂在临床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86年青蒿素获得一类新药证书,并获得“国家发明奖”。

然而,屠呦呦研究员并未停止前行,在1992年7月,其独创的双氢青篙素再次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其抗疟疗效高于青篙素10倍,并获得国家科委评选的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3.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确定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蒿素,是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34,具有过氧键和δ-内酯环,有一个包括氧化物在内的1,2,4-三恶烷结构单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结构如图1所示。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

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4.教学启示
4.1利用天然产物,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所谓天然产物,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界产物,如岩石、石油、动植物等。

狭义指化学这一学科内,由动植物体内分离出来的具有某种结构的物质,这些物质往往具有特殊作用和经济价值。

许多天然产物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物质。

与天然产物相反的概念是化学合成物质,化学合成物质具有研发成本高、筛选命中率低、研发周期长以及毒副作用大等缺陷,但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物质则没有这些缺点,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充分利用天然产物,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物质,尤其是本土的特色物质进行研究。

青蒿素就是从我国特有的青蒿中提取出来的,这是利用本土特色天然产物成功研制出新产品的最好例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天然产物,如植物中的色素、土豆中的酶、大理石中的碳酸钙、甘蔗中的糖,蜂蜜中的糖,矿物中的有用物质等,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2传承与创新并存,完善化学教学
青蒿素是我国医药卫生科学工作者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和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

青蒿素的成功制取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医书,例如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元朝《丹溪心法》、明朝《普济方》、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等。

然而这些医书的记载都不是很详细,且没有说明其科学依据,屠呦呦研究员就以这些医书作为重要参考,并从东晋葛洪的处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中得到了灵感,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验,终于成功地提取出青蒿素。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时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平时做人做事的重要准则,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准则。

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前人的成绩,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把教科书视为神圣不可超越的或已经过时,也不能把前人的成绩视为完美无缺,而应有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扬过去好的化学教学内容和好的化学教学方法,同时吸纳外来的、适合本土的化学教学信息,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4.3注重团队协作,提高整体实力
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奖,但是青蒿素的发现其实不是其1个人的功劳,而是“523项目”小组的共同成果,只是屠呦呦的功劳最大,而拉斯克奖又只能由个人获得,不能为集体颁奖,所以才将该奖项颁发给在此研究中功劳最大的屠呦呦1人。

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不分彼此,打破各个学科相互封闭的传统研究模式。

可以说,团队协作是青蒿素得以诞生的最根本原因,虽然屠呦呦研究员功不可没,但是仅靠其1人,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只有团结协作,才有可能出现第2个、第3个青蒿素这样的旷世之作。

在化学教学上也是如此,只有组建教学团队,团结协作,锐意教改,有效教
学,才能大幅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才会培养出化学学科拔尖人才。

4.4咬定青山不放松,遇到困难不放弃
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屠呦呦研究员经过190次的失败实验,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成功的。

科学是严谨的,条件稍有差别,得到的产物就会有很大差别,无论是科学家的研究还是平常的学生实验,在得不到确定产物时,不应立即放弃,而应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多次实验,坚持下去,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虽然遇到较大的阻力,但只要我们锐意教学改革,克服实验经费困难和课时不足,利用替代物品,长期坚持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相结合,千方百计开展一些课内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