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枓栱或斗拱
古建筑真是太美了!

古建筑真是太美了!《诗经》记载:“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形容古建筑的大屋顶好似飞鸟展翅一般轻盈。
那么,是什么构件在支撑着这庞大的屋顶,又是什么构件让这庞大的屋顶出檐如此深远又如此灵动呢?答案就是——斗拱,正是屋檐下那一个个宛如花篮模样的斗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承托作用,所谓“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形容的就是这颇具中国风的古建筑构件。
斗拱 Dougong /+ 中国建筑学会会徽※ 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莲花托、牌科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也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梁思成先生曾说:“斗拱之于中国建筑犹如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
”◆在建筑物的部位关系上,斗拱有三种不同的位置:一是在柱之上,二是在柱间额枋之上,三是在屋角,根据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命名,这三种分别叫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
它们的出现位置如图所示:◆斗拱是怎么出现的呢?斗拱最初是因为中国古建筑材料自身的缺陷和结构特征而产生的。
木结构形式建造的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房屋面积越大,屋顶也随之越大,而木材经不起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且刚度较小。
斗拱当初就作为一种支撑大屋顶大出檐的受力构件而出现,位于屋檐下柱头与横梁之间,不仅解决了木材因刚度不够,应力对梁架结构的破坏,也加深了屋檐出挑的宽度和高度,保护了内部构件。
屋面和上部构架的荷载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再由柱子传到基础,斗拱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那么,斗拱又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呢?斗拱的发展 development/※斗拱的发展,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这一时期,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画像砖,上面出现了斗拱的形象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滕王阁的调研分析及其建筑艺术

滕王阁的调研分析及其建筑艺术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各个地方的地貌、气候、地质、水文条件差异巨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名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各有不同。
由此导致中国各地的古建筑风格极具民族特色,在住宅构架方面,北方的抬梁式,如北京四合院;南方的穿斗式,如云南白族和彝族、皖南、江浙、江西一带的住宅群;竹木构干阑式则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木构井干式建筑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等林区碉楼式建筑分布地在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土楼分布于福建、广东、赣南等地;窑洞分布于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阿以旺分布地为新疆南部;毡包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而砖墙承重式建筑范围最广,分布地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山西、湖北、河北、河南、陕西、安徽等省为主。
加上各地不同时期修建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各种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中国的建筑形式与功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而古建筑在建筑外观方面,更是形态各异。
从建筑的台基、踏道、栏杆、铺地,到构成建筑主要结构的柱、梁、枋、檩、斗拱,到各种颜色、形态、材料均不同的屋顶,到遍布在建筑室内和室外的小木作,无一不为建筑增美添色。
汉代的高颐阙屋脊、覆斗形天花、卧棂栏杆、八角柱等;南北朝的云冈窟、北朝造像碑、敦煌窟、莲花柱;隋、唐、五代的壁画、大明宫、大雁塔门楣石刻、佛光寺大殿;宋、辽、金代的独乐寺观音阁、宁波保国寺、苏州罗汉院、金代墓塔等。
其中以而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使得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少之又少,最为完整的,当数清代建筑。
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的大木作,兼及瓦作、石作、小木作、彩画作等做法。
其中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
以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为例,由檐柱、金柱、额枋、由额垫板、挑尖随梁、挑尖梁、平板坊、博脊枋、走马板、正心桁、挑檐桁、七架梁、随梁枋、童柱、双步梁、单步梁、脊瓜柱、脊角背、扶脊木、脊桁、金桁、隔架科、檐椽、溜金斗拱、井口天花等大大小小几十样元素构成。
斗拱结构详解PPT课件

一块像挽起的弓
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斗 + 拱 .= 斗拱
9
斗拱的组合 一点也不复杂
斗上置拱, 拱上置斗, 斗上又置拱…… 重复交叠, 千篇一律, 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 一旦开始结合 可以如此复杂
.
10
C斗 拱
概述
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 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 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在美学 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 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 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 筑的精神和气质。
.
11
.
12
.
13
C斗 拱
概述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的漏斗形大红色展馆,不论 从色彩、形状、结构都能够完美的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馆从古代建筑的斗拱中获得灵感和精神内涵,层层叠 叠,紧紧相扣,给人一种稳定感,仿佛可以承载万钧之重! 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 思的巧妙和制式的缜密外,它的装饰美和形式美可称为是 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在我国的很多著名的古典建筑中,相 当大一部分都有斗拱结构。
.
38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明、清建筑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数 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
.
39
明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
40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
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
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
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
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的特点及作用

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得特点及作用【摘要】斗拱就是中国特有得建筑结构,一般总就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得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得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得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名族风格。
斗拱得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得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得链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得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一、斗拱就是什么斗拱就是我国建筑特有得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与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得一层层探出成弓形得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得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由斗、栱、翘、昂、升组成。
斗拱得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得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得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得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瞧到早期斗拱得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得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得构件,就是由方形得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得形制,就是较大建筑物得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得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得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就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得建筑物,才有斗拱得安置。
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得奇妙感觉。
在美学与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得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得角度来瞧,斗拱都足以象徵与代表中华古典得建筑精神与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得青色龙头。
其两旁得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图1 斗拱得基本结构二、斗拱得种类斗拱得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柱头斗拱柱头铺作柱头科;柱间斗拱补间铺作平身科;转角斗拱角铺作角科;其中,转角斗拱得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就是最大。
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得位置分类:外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
营造法式完结版

永乐宫建筑与壁画调研作者:王思源学号:12121699摘要:建筑是人类智慧设计创造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建筑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融合体,自然物质与人类精神的统一体。
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发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分为众多发展时期。
在社会激荡的辽、金、元时期,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众多的建筑需求以及道教的兴盛为传统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使传统建筑文化在宋朝转变时期后得以继续发展。
此阶段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建筑成就,永乐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元代建筑永乐宫建筑特点壁画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施工期前后共经历110多年,终于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四周的雕饰不多,相较于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
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
尤其是各个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下面,我将以其中三清殿为例对其各个方面进行详尽介绍。
一、建制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其建筑的各个指标便明显地反映出该建筑的规格与价值,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三清殿是永乐宫主殿,又称无极殿。
其采用等级最高的殿式建筑风格,宏伟而华丽。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极富变化、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其采用歇山式(九脊顶),遍布琉璃瓦,以青色为主色,点缀以深绿与黄色琉璃瓦,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肃的道家圣地的氛围。
主脊上设有一对三公尺高的鸱吻,单看外形,就给人一种气派的感觉,又富有艺术的变化,更是给人以威严神圣的感觉。
殿檐饰有飞龙造型,亦为其独到之处。
该殿面阔七间,深四间。
相比于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皇家建筑,仅仅稍次一个等级,作为民间建筑毫不掉价。
三清殿高度为七架梁,圆柱由松木制成,置于石台上;用松木制为大梁,用以形成屋脊,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要元件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post-and-lintel construction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耗材多。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脊瓜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明清大木大式构架分解]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 class=link>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宋代抬梁式构架根据《营造法式》作如下介绍:①形制。
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
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②柱。
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带有生起和侧脚。
③梁。
露明的梁称为明,被天花遮住的梁称为草,明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
按每根梁长度和位置的不同称谓,如檐、乳、平梁、牵等。
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长度,一般梁的长度为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檐,但两椽架长的梁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处于乳之上一椽架长的梁称为牵。
④铺作。
在梁柱交点的斗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构架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①形制。
十大名楼—滕王阁知识分享

观十大名楼之——滕王阁有感一、滕王阁简介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
滕王阁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
据史料记载,滕王阁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都督洪州(今南昌)被封为腾王时营建,故称滕王阁。
公元675年重建滕王阁,9月9日,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邀宴宾客,适逢山西的王勃省亲途经这里,遂得赴宴。
席间王勃主动为滕王阁作序,从此,《滕王阁序》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
现在的滕王阁是江西南昌市人民政府1989年10月拨巨款,对滕王阁实施了历史上第29次重建而成。
现今之滕王阁于1983年重阳节在新洲奠基,1985年重阳节在今阁址正式破土动工,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主阁落成开放,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突出背城临江,瑰玮奇特的气势。
二、滕王阁艺术分析滕王阁距东侧唐代阁址仅百余米,离南端清代阁址约三百米。
重建之阁,仿古而不泥古。
无论从西面江上远观,或由东街近瞻,巍巍滕王阁有如一座倚天而立的“山”字。
倘若从空中俯瞰,滕王阁坐落之处,好像是一块巨大的古磬,而主体建筑宛以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西飞而去的巨大鲲鹏。
现今滕王阁无论从平面、立面、高度、体量以及结构,都远远超越了前代。
新阁南北长140米,东西宽80米,中央主楼净高57.5米,整个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坐台,分为两级。
全阁共9层,高台以下为两层地下室,以上为“明三暗七”,即三层明层(主层),三层暗层(次层)及最高层(设备层)。
所有明层均有平坐挑出,形成绕阁回廊。
新阁的瓦解全部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
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
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腾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鶩”图案。
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
楼阁云影,倒影池中,盎然成趣。
滕王阁建筑艺术

滕王阁建筑艺术摘要:王勃的《滕王阁序》,激昂的词调,优美的押韵,唯美的诗词间留下我永远的记忆。
没有亲眼见识过的想象才最令人陶醉。
滕王阁在建筑上表现了一种艺术境界,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其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表现在: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关键词:滕王阁:建筑艺术:设计:环境一.选址的特点:南昌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
雄踞南昌抚河北大道,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
依城临江,瑰伟绝特。
滕王阁的选址介于赣江和南昌市的边缘,这一位置又介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无疑是观景的最佳位置。
城市和河流,这两股力量是不同的。
河流是宽广的,它是一种压迫的力量。
与河流不同,城市要平静得多。
它有着规则的网格,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
因此,滕王阁的建造就是要在人与自然界的完美力量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横跨赣江的八一大桥以某种角度象征着人与自然界的这种作用,给现代的滕王阁赋予了新的含义。
二.建筑群布局特点由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有人总结,中国人看全景,西方人重焦距,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从平面布局到主体造型讲究群体和谐,重视群体造型之间的组合造型,有主有次,互相协调。
滕王阁的建筑之美也是这样,为群屋联络之美,非一屋之形状美。
而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中国古建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体状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滕王阁在复制古建筑的形式中追求群体建筑的造型美,在拔高建筑高度的想法上体现了重视城市建筑群的轮廓线及城市建筑天际线的形态美,要求变化统一,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凹凸得当,有张有弛。
但基于南昌目前的城市机理,高层建筑已遮挡了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蕴。
但总体上还是做的挺不错的。
再者,从人的视觉心理分析:人感知事物是先整体后局部的,因此在塑造建筑群体时,滕王阁做到了强调建筑整体的视觉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作枓栱或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栱。
斗是斗形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
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起源和演变目前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栱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栱。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夨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栱的形象(图1周至南北朝斗栱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栱的形象。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栱承托檐檩,各个斗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栱的斗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栱(图2 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栱中,使斗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栱也和井幹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栱(图3佛光寺大殿斗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图4 宋《营造法式》中绘制的斗栱)。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栱中,而是压在斗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图5 北京故宫太和殿上檐斗栱)。
因此,斗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柱间斗栱由宋代的一至二组增加到六至八组。
形制和构造斗栱三个发展阶段中,第一阶段尚未定型。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形制和构造,可分别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述的斗栱为例说明。
宋式《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图6 宋式补间铺作斗栱构造示意)。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栱的大斗,称栌斗。
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
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栱,前后向(内外)挑出的称华栱,左右向的称泥道栱。
华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一层称一跳;挑向室外的称外跳,挑向室内的称里跳。
同华栱成正交的栱称横栱,除泥道栱外,最外一跳华栱头上的横栱称令栱,用以承托外檐的栱檐方(即枋)和承托内檐天花的算桯方。
在柱心泥道栱和外跳令栱之间各跳跳头(即华栱头)上的横栱,都称瓜子栱。
瓜子栱、泥道栱上可直接承托方木,也可再加一层横栱,称慢栱,瓜子栱、慢栱上的方木称罗汉方;宋式斗栱中向外挑出的构件除华栱外,还有斜置的下昂和上昂。
下昂大体平行于屋面,昂尾压在梁下或栱(即檩)下。
上昂自斗栱中心向外上方斜出,以承令栱。
下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斗栱高度的条件下增加挑出长度;上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挑出长度的条件下增加斗栱高度,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各层栱间用斗垫托、固定,斗位于栱的中心、两端或栱与昂等相交处。
华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斗栱以榫卯结合,出跳栱昂的卯口开在下方受压区,横栱的卯口开在上方。
栱上的斗用木销钉与栱结合,斜置的昂则用昂栓穿透到下层的栱中进行固定。
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栱就有关系。
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单材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栱高21“分”,宽仍为
10“分”。
足材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栱(6“分”)。
泥道栱上有慢栱时,两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
4“分”。
又如,第一跳华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栱、瓜子栱长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长92“分”。
宋式斗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
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
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栱和令栱上的橑檐方或算桯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栱(单栱造时用栌斗)、慢栱(单栱造时用令栱)和罗汉方。
斗栱组合中有慢栱的称重栱,没有慢栱的则称单栱;跳头上有横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栱的那一跳称偷心。
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一种叫“把头绞项作”。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栱,称“斗口跳”,是梁与泥道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栱,直接承托橑檐方。
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 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清式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
宋、清斗栱部位、名称变化如表:(宋、清斗栱部位名称变化对照表)清式每一组斗栱称一攒,每个瓜栱上都用万栱,如宋式全计心造。
瓜栱和万栱又依所在位置冠以正心或里、外拽的称谓。
如用在正心瓜栱上的万栱称正心万栱;用于斗栱前边(或室外)的称外拽瓜栱、外栱万栱;用于斗栱后边(或室内)的称里拽瓜栱、里拽万栱。
万栱上的枋子,也依所在位置称正心或里、外拽枋。
清式小斗除表列名称外,用于正心相当宋式散斗的不叫三才而称槽升子。
昂在清式里仍称昂,但只是把翘头刻成下折的昂嘴形式,不再是斜亘内外的构件。
清式斗栱每出一跳称一拽架,最多也可挑出五拽架。
清式有斗栱的建筑改以平身科斗口的宽度为权衡构件比例的基本模数,挑出的翘、昂和正心枋,内外拽枋均高2斗口,相当于宋式的足材,每一拽架为3斗口。
每两攒斗栱间的最小间距称攒挡,为11斗口,建筑面阔即以攒数而定,明间一般平身科六攒,加两边柱头科各半攒。
斗栱形制以踩(跴)数计。
踩数指斗栱组中横栱的道数。
清式斗栱每拽架都有横栱,故每攒斗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上的一道正心栱枋,即每攒的踩数。
清式斗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但以“单”、“重”表示一、二)。
最简单的斗栱是不出踩的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最多为五拽架的十一踩重翘三昂,但实际上,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的正门午门,正殿太和殿的上檐斗栱也只用到九踩单翘三昂。
清式斗栱中还有一种“镏金斗栱”,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前面有昂,后尾为斜起长一步架的秤杆。
它是由宋式下昂演变来的,秤杆即昂身,但外檐部分改为平置的昂头和蚂蚱头,整个构件做成曲折形,构造不如宋式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