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斗拱的特征
什么是斗拱浅谈对斗拱的认识

什么是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像。
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分。
其功能在於承受上面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通常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置于檐下柱枋之上,以层层称为拱或昂的短木向外挑出以支承屋檐或梁头,各层短木之间起支垫作用的小木块称为斗或升,总体即为斗拱。
斗拱依其部位或时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宋代称置于一般柱头、转斜角柱头和阑额上的斗拱为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则分别称为柱头科、转角科和平身科等。
最早的斗拱形象见于西周青铜器命簋上所用的栌斗,在战国青铜器刻纹中也有成组的斗拱。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明器、石阙和墓室中都表现有成组的斗拱,多为柱头铺作。
唐代斗拱已达到成熟阶段,已有补间铺作,大多只有一朵,比柱头铺作简单。
代建筑出檐深远,斗拱雄大疏朗,表现了斗拱所具有的结构美。
宋代补间铺作加多,形制趋于复杂,与柱头铺作基本相同,斗拱尺度变小,反映了此时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步减弱和装饰作用的提高。
斗拱的种类外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
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何为斗栱?斗: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栱:驾于斗上的弓形横木一组斗栱(宋代称“朵”,清代称“攒”)由若干个斗和栱组成,可置于柱头之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分别称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
从结构上,最重要的是栌斗(即斗栱底部、柱头之上的那块大方木)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上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
华栱可以上下重叠使用,层层向外或向内挑出,称为“出跳”。
一组斗栱可含一至五跳。
横向的栱与华栱在栌斗上相交叉,与墙面平行。
每一跳有一至二层横向栱的,称为“计心”,没有横向栱的出跳,称为“偷心”。
有时候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称为“昂”。
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
它那向外突出的尖形昂嘴使其极容易被辨认出来。
依据出跳的数目、华栱与昂的悬挑、计心或偷心的安排等等不同情况,形成了斗栱的多种组合方式,重复交叠,可变化万千。
可以这样简单,一目了然:也可以如此复杂: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国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
应县木塔斗栱两千多年的演变沿革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法的演变史,所以常常是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依据。
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完备。
唐代至元代,斗栱的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表现出斗栱在结构上的重要性,例如佛光寺东大殿。
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构件-斗拱

一、斗拱的构件组成斗拱,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古典建筑的特征,而且还是木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
斗是垫在两个拱之间的方形木块,拱是立柱和横梁间柱顶上叠加的一层层向外探出弓形的短木,合称“斗拱”。
它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斗科”。
斗拱主要由斗、拱、昂、枋、耍头等五部分构成。
(一)斗斗为一种立方形的上有槽口、下有斜线收分的木块。
斗拱最早的形象见于周代青铜器“命簋”器足上的大斗。
大斗是一朵(宋称“一攒”)斗拱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斗。
其他的斗、拱、昂、枋等均架于其上,由它承托,并承杂的名称变化,一般称前后向的为“翘”,左右向的为“拱”。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拱的材料分为八等:一等材:高9寸、厚6寸,用于九间或十一间大殿。
二等材:高8.25寸、厚5.5寸,用于五间或七间大殿。
三等材:高7.5寸、厚5寸,用于三间或五间殿、七间厅堂。
四等材:高7.2寸、厚4.8寸,用于三间殿、五间厅堂。
五等材:高6.6寸、厚4.4寸,用于三间小殿、三间大厅堂。
六等材:高6寸、厚4寸,用于亭榭或小厅堂。
七等材:高5.25寸、厚3.5寸,用于小殿或亭榭。
八等材:高4.5寸、厚3寸,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用斗拱者。
总之,建筑体量越大,拱的材料也越大,以保持建筑体量的各个局部间的一种和谐的比例与承重的需要。
(三)昂昂是外檐斗拱中一根向下斜置的通常为直条形的构件,曾是斗拱上体量最大者。
昂的前部下垂承托挑出屋檐,其后部支抵在梁架的底部。
整条昂像一根杠杆,用后面的重量抬起前面的重量,大斗就是它最下的支点。
昂最早出现在唐代,昂的出现意味着至唐代斗拱已经成熟。
昂的体量在唐代为历代之最,故唐代出檐亦为历代最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昂的体积逐步变小,[纸上博物馆]艺苑 099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构件——斗拱文‖李 林【摘要】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结构中最具典型的、特有的一部分。
它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悠久,后来逐渐成为皇室、重要寺庙的等级和身份的象征,成为一种建筑文化符号,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关于斗拱

文字:谢雨晴 演讲:朱雯凌,郑颖 绘画:李玥,周成源 PPT:韩君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斗拱,中国建筑中
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梁思成
16美2班
由斗和拱组成,合称斗拱。
位置: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拱:像弓
斗:像漏斗
斗拱的作用
承上启下,荷载。
16美2班
出檐深远,造形优美、壮观。
斗拱的单位
斗拱等级
跳数、铺数的多寡
“X抄X下昂” (抄 = 拱 昂=昂) 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A.单杪(拱) 四铺作(1跳+3)
B.单杪(拱)单昂 C.单抄(拱)双下昂
D.双抄(拱)双下昂
五铺作(2跳+3) 六铺作里转五铺作
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16美2班
隔架科斗拱 隔架科斗拱 品字科斗拱 柱头科斗拱 角科斗拱 角科斗拱 平身科斗拱 平身科斗拱
品字科斗拱 柱头科斗拱
内檐斗拱 内檐斗拱
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 外檐斗拱
注 :: 清代把每攒斗拱称为“科” 注 清代把每攒斗拱称为“科”
请说出斗拱的种类、朝代
密(4-8)朵 花里胡哨
华拱、抄
数 拱或昂 的数量
1
1
单抄四铺作
单抄单昂五铺作
2
2
1
1
昂
拱
双抄双昂 七铺作
4
3 2 2 3
1
1
转六铺作
get 技能 ---专业术语
跳 = 拱和昂的总和 抄 = 拱 昂 =昂 (用单、双、三修饰)
铺 = 跳数+3
一跳=4铺作 二跳=5铺作 三跳=6铺作 四跳=7铺作
“朵 ”
三、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浅析下川汤帝庙香亭斗拱特点

浅析下川汤帝庙香亭斗拱特点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3期摘要:晋城有着丰富的古代建筑遗存,宗教建筑占有很大比例。
成汤桑林祈雨的故事在晋城地区广为流传,并建庙祭祀。
下川汤帝庙是晋城商汤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的建造年代不详,其中香亭建筑气势古朴,构造形式具有元代建筑特点。
香亭斗拱做法独特,结构上用来承托梁架,外形上起着装饰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香亭;铺作;附角斗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建筑结构的稳定作用,又发挥了建筑外观的装饰作用。
晋城现存宋、金、元、明、清各时期的古代建筑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重要实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古代斗拱的演变和特征,对研究中国古代斗拱构件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下川汤帝庙商汤祭祀是晋城流传较为广泛的文化现象,祭祀商汤的庙宇众多。
下川汤帝庙位于泽州县柳树口镇下川村,建筑地势为北高南低的小高地,建筑形制为一进院落,建筑年代为元至清。
该庙坐北朝南,对称均衡,庙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分布着正殿、香亭、山门,东西两侧有耳殿和配殿,山门外是一高台,高台两侧建有东西配楼,高台正中为内凹石台阶,顺阶而上方可进入庙内。
汤帝庙的空间构成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布局严谨,庙内各建筑风格古朴,展现出各时期的建筑特点,为研究当地的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下川汤帝庙确切的创建年代不详,庙内保存最早的一通碑刻是明代重修碑,碑文记载:明天顺辛巳年(1461)重修汤帝神宫四楹东西两廊各四楹舞楼三门各四楹。
天顺辛巳距明朝建国(1368)不足百年,说明该庙在明早期已经存在,再结合建筑的形制特点有元代的风格,故此推算该庙创建年代应在元末明初。
2007年1月24日,下川汤帝庙被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香亭香亭居下川汤帝庙正中,位于正殿和山门之间,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山面朝前。
台基平面矩形,总宽6.75米,总深9.78米,建筑面积66平方米。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 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 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一般应
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图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2.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建筑开间正中的一 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 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 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如河南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 筑还有这样的做法,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 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 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 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 以后也大抵如此。
斗拱的组成
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 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翘头上不置 横拱,此为 偷心造。— ———佛光 寺大殿斗拱。
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拱
斗拱部件1
斗拱部件1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宋代 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 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宋代斗拱的叫法

宋代“斗拱”的叫法:被称为“铺作”。
这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称谓。
拓展资料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斗拱的实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斗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拱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
斗拱,亦作“ 斗栱”、“枓拱”或“枓栱”。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礼记·礼器》“山节藻棁” 唐孔颖达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
形如山也。
”《明史·舆服志四》:“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
亦作“鬭拱”。
即斗拱。
唐元稹《连昌宫词》:“虵出燕窠盘鬭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 唐卢纶《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迹,根瘿联悬同素壁。
”参见“ 斗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斗拱的特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 [摘 要] 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 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 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更长地伸出屋檐。当建筑受到地震影响时,不管屋顶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承受,从而避免建筑物倒塌。历史上北京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故宫太和殿的屋顶达两千多吨重,因为斗拱的作用却没受到损坏。四川平武报恩寺殿堂上的屋顶在平武大地震时因为斗拱的功能而安然无恙。可见作为传力构件的斗拱具有抗震功能。我国谚语“墙倒屋不塌”就生动地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2·造型优美,装饰性强 古代匠师们对斗拱的造型除满足承力和传力的实用功能外,还从审美角度将斗拱制作成了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斗拱造型从整体看,重重叠叠,结构有条有理,符合规律。其构造精巧,如盆景,似兰花,象民间量米的斗子,本身就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从出土的战国至汉代文物上的斗拱造型来看,坐斗上有一左右弯曲起翘的拱,拱的两端有一小斗。两端弯曲向上,端头上放小斗,让小斗至诚额枋,这种处理既达到了增强额枋的受力作用,又使斗拱的整体造型富有变化,起到了装饰美化效果。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牌楼的万象斗拱也非常具有装饰性。牌楼为南方风格,斗拱有云头、凤头、野猪、犀牛,蝙蝠等,最多的是白色的大象。一般古建的斗拱,正面象一只只大牛头在支撑着檐檩,侧面像一排排伸着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头负重。而如意斗拱则 把牛鼻子改成了一个个云头如意勾,使用“如意斗拱”更突出了牌楼的装饰性。 斗拱向外出挑可使建筑物出檐更长,美化整个建筑。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长,下面的支点都落在额枋上,正是采用了斗拱这一功能使得撑托屋顶的面积大而下面的落点要小。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是我国木质斗拱之典型代表,其斗拱雄大与出檐长,风格简洁雄伟,表现了在结构和艺术上的高度统一。 三、斗拱形制发展概况 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1·起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2·发展与演变斗 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平座,柱子间铺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韵律感,其是建筑结构忠实直率的表现。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此外,像广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顶全部重力均落在了斗拱上。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宋朝时期,斗拱数量增多,但体积减小,屋顶越来越陡,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作用加强。广东的梅庵,斗拱依然保持着挂栓和吊栓,因此可见宋朝斗拱纤细奢华。 宋代的斗拱造型极其丰富,四铺作至八铺作斗拱均以不同的重叠层数组成。即四铺作就是四层重叠的一组斗拱,八铺作的造型 就是八层重叠的拱昂枋组成。这些斗拱的造型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所呈现出的多层花瓣形状一样。因此,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一组斗拱为一朵,即是比喻为一朵鲜花。无论是从纵向或是横向上看,这种斗拱均以30度角的斜度向上斜伸,呈倒阶梯形,也是成等比的梯形状,给人以层次感、深度感和变化感。斗拱的结构自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标准颁布以来,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古建斗拱各部尺寸都有标准,元件互换性很强,不用铁钉不用胶全部插接而成。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已开始着手对斗拱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者也可以说宋代是斗拱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由于屋顶的坡度增大,立柱加高,斗拱的作用开始弱化。不仅比例变小,而且补间铺作增多。南宋以后,斗拱更加细腻,元代以后,斗拱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转由挑檐承担,它的原始作用消失。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挑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总之,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撑负载的作用,可使屋檐较大,又有装饰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之一。 清式斗拱的基本造型,虽然只有单翘品字斗拱,五彩重翘品字斗拱、七彩三翘品字斗拱、九彩四翘品字斗拱、单昂斗拱、单翘单昂斗拱、单翘重昂斗拱、重翘重昂斗拱、一斗三升斗拱,但通过 这九种分别在柱头、角柱、额枋上的造型变化,出现了二十七种不同样式的斗拱。除一斗三升斗拱外,以上各式斗拱通过檐柱里面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秤杆变为溜金斗拱后,又分别出现柱头、角柱、檐枋上的造型变化,溜金斗拱出现二十四种不同样式。再加上这些斗拱中的翘、昂的件数与昂耍头、撑头的前后端头造型变化和使用上的一些变化,清式斗口也有百种以上的样式变化。 溜金斗拱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前面有昂,后尾为斜起长一步架的秤杆。它是由宋式下昂演变来的,秤杆即昂身,但外檐部分改为平置的昂头和蚂蚱头,整个构件做成曲折形,构造不如宋式合理。清式斗拱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但以“单”、“重”表示一、二)。最简单的斗拱是不出踩的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最多为五拽架的十一踩重翘三昂,但实际上,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的正门午门,正殿太和殿的上檐斗拱也只用到九踩单翘三昂。 明清斗拱结构作用已经完全退化,成为梁架与屋顶间的一个垫层。从外观上看,那些细小堆叠的密密从从的斗拱,就好象屋顶与梁柱间的过渡性装饰。这时它正由一般的语言变为装饰语言,是对唐辽时代斗拱语言的一种记忆。明清建筑结构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更多应用砖石的反映,是建筑高度增加和出檐要求弱化的结果。 四、斗拱的精神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