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采用木结构。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由檩、椽、柱、瓦等构成,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尚未发展出石材的应用,而木材资源相对丰富,易于加工和运输。

木结构的特点是灵活、韧性好,能够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

二、四合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房屋布局多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以四面围合的院落为中心,每个院落内有居室和附属建筑连成一片。

四合院作为一种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农村和城市都广泛应用。

它体现了中国宗族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特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屋檐飞翘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通常是飞翘的形状。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渗入屋内,同时也有美化建筑的作用。

屋檐的飞翘形态有叠叠的檐游,形成层层叠叠的重叠效果,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庄重和气派。

屋檐飞翘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四、色彩斑斓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色彩斑斓的装饰,多种多样的颜色经过巧妙的搭配,使整体建筑更加鲜艳夺目。

色彩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具有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还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大多数古代建筑选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喜庆和温馨的感觉。

五、曲线美学中国古代建筑倾向于采用曲线设计,而不是直线。

这种曲线美学体现在建筑的拱形、檐脊、斗栱等构件上,赋予建筑物柔和、优雅的气质。

曲线设计不仅满足了对美感的追求,还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六、注重功能性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在设计上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建筑物的布局、空间划分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都与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宫殿和庙宇通常采用封闭的布局,以彰显权威和神圣;民居则更注重通风和采光,注重居住的舒适性。

七、宗教文化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融入了宗教文化。

宫殿、庙宇等建筑物常常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关,通过建筑的布局、装饰和雕刻等手法来传达对神明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概念: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建筑的气势,以及带有哲学思想和宗教意义的概念,如风水学和阴阳五行等。

2. 木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尤其是斗拱结构和悬山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提供足够的承重力并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

3. 重视层次: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分隔效果。

建筑常常由多个层次组成,层层递进,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

4. 注重平衡: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平衡和对称。

建筑物的布局、形式和装饰都要符合对称美的原则。

这种平衡和对称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5. 启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作为实用建筑,还具有艺术性。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如山水画、诗词等。

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饰经常采用雕刻、绘画和意境创造等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结构的稳固、层次感和对称美。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建筑,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一、基本特征: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性,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注重与周围景观的配合和协调。

建筑的布局和造型都是为了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2.对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对称性,一般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两侧的布局和造型基本相似,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3.木结构和檐部构造:中国古建筑一般采用木结构,檐部构造复杂精细,是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富有特色的标志之一4.双滑道和飞檐翘角:中国古建筑中常见双滑道建筑形式,即建筑的屋檐两侧均设置有滑道,方便排水;同时,大部分屋檐都会设置飞檐翘角,既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也能起到遮阳防水的作用。

5.搭建工艺和装饰:中国古建筑的搭建工艺独特,多采用斗拱、卷棚、斜檐、歇山等形式,装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彩绘、雕刻、砖雕、瓦当等。

二、等级划分:1.寺庙:寺庙是信仰宗教的场所,通常建在山间、湖畔或风景优美的地方。

寺庙建筑注重宏伟、肃穆,如佛殿、塔庙、禅室等。

代表性的有少林寺、峨眉山金顶等。

2.宫殿:宫殿是帝王和皇室成员的居住和政务活动场所。

宫殿建筑注重庄严、豪华,有较高的规模和建筑技术。

代表性的有故宫、颐和园等。

3.官府:官府是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场所。

官府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尊贵性,体现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代表性的有天坛大殿、颍东书院等。

4.民居:民居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场所。

民居建筑注重实用、舒适,体现了中国古代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代表性的有南方的围屋和北方的四合院等。

5.园林:园林是以人工手段营造的景观空间。

园林建筑注重布局精巧、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代表性的有苏州园林、圆明园等。

总之,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梁柱榫卯相连接。

这种建筑方式使用了精确的榫卯,而非钉子或螺栓,使得房屋能够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同时,木结构的特点使得房屋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2.斗拱和挑拱:斗拱和挑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斗拱通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檐口,起到承重和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挑拱则用于大跨度的天井和厅堂,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

4.大门和山墙: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一个大门,称为牌坊或门楼。

大门的作用不仅是进出的通道,也是表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山墙是连接两个院落或建筑群的建筑物,起到分界和保护的作用。

5.廊亭和走廊:中国古代建筑常有廊亭和走廊,用于连接建筑物和庭院之间,提供休息和观赏风景的场所。

廊亭和走廊也起到了隔离热量和凉风的作用。

6.斜顶和檐口: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通常呈斜顶,而不是平顶。

这种斜顶能够很好地抵御风雨,同时还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檐口则是屋顶的前悬部分,能够保护墙壁免受水的侵蚀。

7.彩画雕刻:中国古代建筑在细节和装饰上常常使用彩画和雕刻。

这些彩画和雕刻包括了门窗、柱子、梁和家具等建筑元素,常常以传统的纹样和图案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8.园林景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自然景观的融入。

园林景观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布局和种植不同的植物、构建水池、塑造山水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环境和舒适的氛围。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这些建筑特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融入。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种结构有一定的柔韧性,能够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

2. 重视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规划中会考虑到地理环境、风水等因素,以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

3. 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划和布局的严谨性。

建筑物的布局通常遵循对称原则,以体现整体的平衡和谐。

4. 强调形式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形式的象征意义。

例如,屋顶的翘角被认为能够保护房屋免受恶灵侵袭;建筑物的整体形状和颜色也可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5. 巧妙的结构和施工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高度的技术水平。

例如,彩色琉璃瓦的烧制技术、榫卯结构的使用、飞檐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建筑师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6. 独特的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园林的构筑,以园林建筑为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注重营造空间的变化与秩序,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有机组合,创造出独特的美景和空间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建筑技艺的卓越成就。

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以及对美学和工艺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城乡同构的空间形态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

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

因此,回顾一种文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秩序。

而只有通过对整个建筑体系的认知和把握,方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的几大分支中,唯有中国所代表的东亚这一支是首尾连贯、一脉相承的。

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结束,其间以渐变和积淀为主,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或中断,不象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等地的建筑体系那样,都经历过断裂和嬗变的过程。

特别是不像西方建筑体系所经历的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启蒙运动建筑以及复古主义建筑那样,有着层次分明的演化阶段。

因而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连续性进化的体系,在转折、递变和断代、分期的脉络关系上,也就不那么容易分辨。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

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无论是哪一类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这些城市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象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

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也部分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史观。

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

从“匝居”到聚居,从一座庭院到一座城市,以血缘及地缘为纽带的宗法礼制和“人伦轨模”,构成了中国古代空间习俗的秩序及其营造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

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

屋顶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卷棚顶。

另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顶等级高于单檐顶。

总的说来,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

1.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2.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殿。

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上的脊)。

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

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

3.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

如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

4.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5.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出水(两坡伸出山墙之外)的殿顶,五脊二坡,又称挑山顶。

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故宫中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6.硬山顶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7.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

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

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

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

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8.盝顶盝顶亦分多角,但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的数目与角数相同。

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如故宫御花园及太庙中的井亭即是六角盝顶。

9.卷棚顶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

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

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故宫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

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

三、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

《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

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

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1.大吻(正脊吻)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

屋顶正脊,两个坡顶相交而产生正脊,相交处必然不会十分严密,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贴,不致漏水,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砖瓦封口,结果是高出屋面,有碍观瞻。

于是古人想到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装饰,如动物、植物,以及后来形成的鸱吻,美观又实用。

这个鸱吻也是很有讲究的,明清时它荣升为龙之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

好张望使他往屋顶上爬,好吞噬使他张口咬着屋脊,工匠一剑就把他牢牢钉在屋顶,一旦打雷着火,可喷水。

目前我国最大的吞脊兽,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

太和殿的大吻,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

2.垂脊吻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

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

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

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

在未形成“仙人骑鸡”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

传说齐国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他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

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从“仙人骑鸡”向后上方排列着若干小兽,均称垂脊兽,随着殿宇等级的不同而数目不一。

最高等级的殿宇,如太和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11个。

房屋品级的不同决定了垂脊兽的数量,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

如乾清宫9个,坤宁宫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5个。

每个垂脊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含意。

园林建筑对规格的要求就不象皇宫那么严格,颐和园里最高级的屋顶是排云殿,既是琉璃屋顶,又是全园垂脊兽数量最多的大殿,但也只有七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四大部洲部分建筑是庑殿式屋顶,但只有五个垂脊兽,分别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德和园大戏楼屋脊上虽有七只小兽,但却无仙人引路。

颐和园内布瓦屋顶上垂脊兽的顺序与琉璃瓦屋顶有所不同,第一个是狮子,又叫抱头狮,以下为龙、凤、海马、天马等;还有些建筑垂脊兽顺序排列混乱,可见清晚期重修颐和园时皇宫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所欠缺,规矩也不象前朝那么森严,亦或内务府有偷工减料之嫌。

垂脊兽从前面向后上方依次排列的顺序是:①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

②凤: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

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③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④天马:意为神马。

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⑤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

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⑥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⑦押鱼:海中异兽,亦可兴云作雨。

⑧獬豸: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

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⑨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

虬有独角,螭无角。

⑩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垂脊兽的递减从后面的“行什”开始。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四、彩画彩画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1.檩枋部位名称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

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

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

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画线。

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

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

2.种类和等级①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彩画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

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

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

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

和玺彩画分为数级,重点有: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

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龙头向下)。

盒子中画坐龙。

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

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

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

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

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

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

绿地画龙,红地画草。

②旋子彩画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画,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

这种彩画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

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画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