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获奖作文素材:名人家风的故事
作文 家风 名人事例

作文家风名人事例
家风。
哎,说起家风,咱家那可是有传统的。
记得小时候,爷爷总跟
我说,“做人得诚实,待人得真诚。
”这话我到现在都记着呢,感
觉就像是刻在骨头里一样。
每次我犹豫要不要说实话时,都会想起
爷爷的话,然后一咬牙,就说了。
名人事例。
你们知道吗?林则徐可是咱中国的骄傲啊!他家里教育得好,
从小就明白啥是正义,啥是责任。
那时候他禁烟,多少人反对啊,
但他就是不怕,为了咱国家,他啥都敢做。
这种精神,真的值得咱
们学习。
再来说说马云吧。
他虽然没生在啥富裕家庭,但他爸妈特别重
视教育。
小时候,马云成绩不好,他爸妈就鼓励他,“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行。
”后来,马云真的成功了,创立了阿里巴巴,成了咱
们中国人的骄傲。
这就是家风的力量啊!
还有啊,你们听过雷锋没?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事迹一直传颂着。
他家虽然穷,但爸妈从小就教育他要乐于助人,要为社会做贡献。
所以啊,雷锋就成了咱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们。
总之啊,家风这东西真的很重要。
它就像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不管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是咱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家风的熏陶。
所以啊,咱们也得珍视家风,传承家风,让它一直陪伴我们成长。
传承优良家风的名人故事(一)

传承优良家风的名人故事(一)
传承优良家风的名人
故事一:百年家族的传承
•曾祖父王福祥:做事认真,重视家庭和睦,成为家族的楷模。
•祖父王明诚:秉承曾祖父的优良家风,坚守传统价值观,注重家族的悠久传统。
•父亲王志泽:在环境变化中面对挑战,保持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故事二:抚育新一代的严谨教育
•祖孙三代经典家训:勤俭持家、孝顺父母、诚信待人。
•祖母王淑娟:以身作则,教导子孙要诚实守信。
•父亲王立辉:在家庭生活中注重教育子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我王敏:承袭了家族的优良家风,注重孝顺父母,传承下去。
故事三:名人的影响力
•名人宋美丽: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把回报社会、帮助贫困地区的思想融入家庭,并通过自己的家庭实践来影响他人。
•宋美丽的丈夫:支持妻子的慈善事业,并共同参与家庭的公益活动。
•宋美丽的子女: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帮助的品质。
结语
在现代社会,优良家风的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名人们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努力塑造家庭的良好氛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传统家庭价值观。
通过他们的努力,优良家风得以传承下去,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正是这些名人们的努力和担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家风的名人故事

家风的名人故事家风,是指一家人代代相传的家庭风范和家族传统。
一个家族的家风,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来展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家风优秀的名人故事。
第一位名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家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风的典范。
孔子在家庭中,受到了父亲的慈爱和严厉的教导,他的家风以“孝”为核心,他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教育子女,以身作则,深受后人的尊敬和崇敬。
第二位名人是林则徐。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官员,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
林则徐的家风以“忠”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后代,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第三位名人是林语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化名人。
林语堂的家风以“诚”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讲诚信,做人要诚实守信,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他的后代。
第四位名人是李光耀。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加坡第一任总理。
李光耀的家风以“勤”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勤奋工作,勤俭节约,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新加坡社会。
第五位名人是贝聿铭。
贝聿铭是著名的建筑师,他设计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
贝聿铭的家风以“和”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讲和睦相处,家庭和睦,和谐相处,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建筑界。
以上这些名人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家庭的不同家风。
这些家风优秀的名人,他们的家风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我们可以从这些名人的家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家庭美德,让我们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家风,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庭。
重点高中获奖作文素材:名人家风的故事

2016年高中作文素材:名人家风的故事篇一:钱基博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篇二:丰子恺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篇三:曾国藩曾国藩的家训,分散写在他的大量的家书中,在家族教化中作用不凡。
次子曾纪泽,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
家风的名人故事

家风的名人故事家风是指家庭成员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往能够影响到后代子孙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风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家庭以其良好的家风而闻名于世,他们的家风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后代,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家风良好的名人家庭的故事。
第一组名人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家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家风以“忠、孝、仁、义”为核心,世代传承。
在孔子的家族中,世世代代都以孝道为家风的核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孔子的父亲孔鲤曾经因为坚守正义而被囚禁,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权贵所屈服。
这种家风影响了孔子,也影响了后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组名人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家族。
肯尼迪家族是美国政治家族,他们以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而闻名。
肯尼迪家族的家风以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他们在政治舞台上不仅争取自己的利益,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
肯尼迪总统曾经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这种家风影响了整个美国社会,激励着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组名人是印度的甘地家族。
甘地家族以非暴力和和平抵抗而闻名于世。
甘地家族的家风以宽容、包容和理性为核心,他们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争取印度的独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榜样。
甘地曾经说过,“我们要成为自己想要看到的改变。
”这种家风影响了整个印度社会,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平、理性和宽容。
以上这些名人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家庭的家风对于后代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风能够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下一代,也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良好的家风,传承和发扬正能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从名人家族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庭和社会。
良好家风,成就个人成长的名人例子

良好家风,成就个人成长的名人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风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个人,还能成就他们在社会中的成功和成就。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因良好家风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例子,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树立良好的家风。
第一位名人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的父母都是非裔美国人,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但是在家庭中却有着良好的家风。
他的父母非常注重教育,他们教导奥巴马要坚持勤奋学习,追求卓越。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奥巴马养成了自信、坚强和乐观的性格,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
他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个人的努力,更是源自家庭对他的积极引导和教育。
第二位名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贫苦家庭,但是在家庭中却得到了父母的悉心呵护和教导。
她的父亲对她说:“人的一生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教导让屠呦呦懂得了坚持奋斗、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她在中药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
屠呦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对她的培养和教育,正是良好的家风让她在困难的环境下坚定地走向了科研之路。
第三位名人是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夫·贝索斯。
作为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贝索斯在商界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他的成功也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贝索斯的父母非常看重教育,他们给予孩子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贝索斯养成了坚韧、果断和创新的品质,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企业家。
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财富上,更重要的是他在商界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
以上这些名人例子表明,良好的家风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教导和引导能够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有力。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名人故事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名人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名人都以自己的行动和故事,践行和传承了这一主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名人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
1、孟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性,她为了培养孟子的品德和行为,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和家训。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源于孟子的家庭背景,她通过不断搬家来为孟子寻找更好的成长环境。
2、包拯:包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清廉、公正、刚直著称。
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的家训中有一句名言:“清白做人,公正做事”,这句话一直被包氏家族传承至今。
3、钱学森:钱学森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他认为,家庭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他的父亲钱均夫曾说过:“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仅能够拥有优秀的才华,还能够拥有优秀的品德。
”这句话对钱学森的影响非常大,也成为了他家庭教育的重要准则。
4、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他的父亲邓叔群曾说过:“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句话成为了邓稼先一生的座右铭,也成为了邓氏家族的家训。
这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和家风家训的传承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名人的优秀品质和家风家
训,为自己和家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名人好家风故事

名人好家风故事家风,是指家族中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和家庭价值观念。
好的家风可以让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社会和谐。
名人作为社会的风向标,他们的家风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名人的好家风故事。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指挥官。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
据记载,华盛顿总是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尽管他的工作非常繁忙。
他坚信,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他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这种家风也影响了他的子女,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领袖,他也是一个重视家风的人。
据记载,毛泽东在家庭中非常尊重妻子和子女,他从不在家庭中发号施令,而是倾听家人的意见,尊重家庭成员的选择。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也都成长为独立、自立的人才,展现出了良好的家风。
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王妃是英国王室的一员,她的家风故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她的家庭中,她非常注重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她经常陪伴孩子们一起玩耍、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呵护。
她的家风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也成为了社会上的榜样。
马云。
马云是中国著名企业家,他也是一个重视家庭的人。
尽管他的事业非常繁忙,但他总是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参与家庭中的大小事务。
他坚信,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他努力营造一个家庭和睦的氛围。
这种家风也影响了他的子女,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结语。
名人的好家风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风是代代相传的,它能够影响子女的成长和社会的风气。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家庭,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家风传承下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好家风的传承者,让家庭和社会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中作文素材:名人家风的故事篇一:钱基博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
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
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篇二:丰子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他步入知
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篇三: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训,分散写在他的大量的家书中,在家族教化中作用不凡。
次子曾纪泽,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
历使英、法、俄诸国,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巳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
在出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
又将使馆馆址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务使使馆规模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
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人所敬重。
季女曾纪芬福寿全归,可以说完全得力于她父亲传给她的一套治家修身办法。
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讲的话:“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
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
人。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曾纪芬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些珍贵的礼物来,都一定会被她阻止。
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
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
她说:“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
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
”她的第四子聂其杰重视聂家、曾家的先祖述言,出版成书推广,还以“联络家庭之情感,切磋其道义”为宗旨,创办《家声》等家庭刊物,成为中外仅见的文化现象。
篇四:郑板桥
郑板桥,山东潍县(即今山东潍坊市)当知县,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政绩甚佳,百姓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后来,这一地方碰上了灾荒年,他请求赈济灾民,却因此而获罪,便辞官回到家中,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出身贫寒,所以能理解贫苦人的艰辛,从来不以富贵贫贱论人。
当他还是个秀才的时候,偶而翻检家中的旧书箱,见到家中佣人的前辈所签的卖身契据等,就马上拿去烧掉。
他决不还给佣人本人,或者自己仔细看看契据的内容,就是怕佣人知道了感到难堪。
真是体贴佣人,心情入微
啊!
郑板桥长大后,自己当了家,在雇用佣人的时候,从来不要求对方和自己立契约。
佣人自己如果觉得合适,就留下;如果不满意,就自由离去。
郑板桥的用意,是不想让后世子孙借此逼勒、苛
求家中的佣人。
郑板桥后来到山东范县、潍县等地做官,他不放心家中,经常写信回家,教育在家中当家的堂弟郑墨。
他谆谆告诫郑墨,不要以富贵贫贱论人,要宽厚对待家中的佣人,并将自己当年悄悄烧掉佣人的前辈所订立的契据、从不要求佣人立契据之事,讲给堂弟听;又教育郑墨与人为善,要看到
别人的长处,不要光看别人的短处。
他给郑墨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
东
坡一生,觉得世人没有不好之人。
这最是东坡好处。
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喷喷称道。
”郑板桥举宋代苏东坡和自己的例子,告诫郑墨多看别人的长处,话语之中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郑墨将哥哥郑板桥的俸钱带回家中后,郑板桥特意寄信回家,要弟弟挨家挨户,逐一散给自家的邻居族人,信中说:“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
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
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
……徐宗于、陆自义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征逐者也,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以维系往夕的情份)。
……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郑板桥谆谆嘱咐堂弟将自己的俸钱分送净尽,用以救济亲朋好友、邻里乡党,其心地何等善良!
郑板桥又教育郑墨尽心务农,收拾齐备农具及家中生活器具,男耕女织,养成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一点也没有轻视农夫的思想。
他教育郑墨要体恤贫苦之人,如果人家要借钱,必须要成全;假如不能偿还,也要宽容他。
总之,郑板桥总是无论大小事,都耐心开导其弟。
板桥五十二岁时才得一子,因此对孩子十分钟爱,但不是一味溺爱,而是教之以正道。
他在潍县任官时,便写信给堂弟,要郑墨在家好好教育其子,让他懂得为善之道,养成忠厚而有同情心的性格,避免形成刻薄急躁等坏习气。
他特别关心为儿子延师教育的事,并要求刚刚六岁的儿子礼敬师长,关心同学。
他还特别嘱咐郑墨:“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
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
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
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怎可找老师的缺点)?”
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儿子,郑燮特意抄了四首顺口好读的古代诗歌,让堂弟郑墨,教其儿子边读边唱,从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