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讲解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介绍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那可是一座充满热血与记忆的宝库啊。
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就像是走进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大剧。
馆内的陈列,就像一位位默默诉说的老人,把当年的故事一一道来。
这里面有破旧的枪支,你可别小瞧了这些锈迹斑斑的家伙,在当年那可是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得力助手呢。
它们就好比是战士们的拳头,每一把枪都曾经向着敌人发出怒吼。
那些粗糙的大刀长矛,虽然看起来很简陋,可在战士们的手里,就像是长了眼睛一样,在战场上杀敌无数。
这就像蚂蚁虽小,但是一群蚂蚁却能搬动比自己大很多倍的东西,这些简陋的武器在英勇的战士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
再看那些展示的衣物,补丁摞补丁的。
你能想象到当年的战士们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战斗吗?那衣服简直薄得像纸一样,在寒冬腊月,他们就靠着这样的衣服和坚强的意志抵御寒冷。
这和我们现在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觉得冷的时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现在稍微有点冷就想躲进暖气房里,可他们呢,在冰天雪地里冲锋陷阵。
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那上面的人像仿佛都有了生命。
他们目光坚定,充满着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这些照片就像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透过它们,我们能看到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老百姓在后方全力支援。
那时候的军民关系啊,就像是鱼和水一样亲密无间。
老百姓就是那广阔的水域,战士们这条鱼离开了水就不能存活,而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战士们就能如鱼得水般地打击敌人。
馆里还有很多当时的文件和书信。
那些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了,但字里行间的力量却丝毫不减。
这些文字就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了革命的旋律。
每一封信,每一个文件,都记载着当时的战略决策,都诉说着战士们的心声。
它们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
在这个博物馆里,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
那是一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有时候会觉得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就像是天要塌下来一样。
可和当年的革命先辈们比起来,我们的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就像小石子和大山的对比,我们的那点烦恼根本微不足道。
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ppt课件

琼崖抗日根据地
❖ 1938年12月,中共琼 崖特委与国民党当局达成 协议,将海南岛游击队改 编为广东第十四统统率区 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 ,在冯白驹领导下,坚持 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 成立了琼崖抗日独立游击 队和琼崖苏维埃政府。
皖江抗日根据地
❖ 创建于1937年11月,以巢 县、无为地区为中心,东起江 浦,西抵安庆附近,南自青阳 、南陵,北至合肥,领导人是 李世农,新四军第7师,面积 约1.4万多平方公里,有10 个县级政权,人口240多万。 卓有成效的财政经济工作是皖 江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 特色。
❖ 创建时间:1940 ❖ 地域:琼崖即海南岛,位于广东
省西南部南海中,其北部平原, 中部和东南部均为山地
❖ 领导人:冯白驹、马白山 ❖ 部队: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
十四区独立队
❖ 意义:在6年多的艰苦斗争中, 共作战2000余次,击毙日、伪军 3500余人,坚持到抗战胜利,完 成了保岛卫民的历史使命。是华 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个重 要战场。
湘鄂西根据地
❖又称“湘鄂西苏区”。在湖南、 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 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 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 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 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 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 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 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 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 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
革 命 根 据 地 与 抗 日 根 据 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 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 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 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 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 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 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 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 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

• 战果:
• 1、仪南战役,缴获了10万斤食盐织厂、造 币厂等大批机器物资.
• 3、开拓大片新区 。营山、达县、万源等 纳入,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余平方公 里。
•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 区域
• 军队人数:5个师8万余人(川东游击队 编为红33军)
• 四、第四次反围剿:
• 张国焘“不停顿的进攻”路线
• 新集战斗和土桥铺战斗——被迫撤出鄂豫 皖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 小河口会议——同张国焘进行斗争
• 钟家沟会议——决定进川陕建立根据地
• 徐向前带领部队渡过汉水,进驻上元观地 区(摆脱被动局面)(15000人)
红安
红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 麓。是 黄麻起义的策源地, 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 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中心。在这块土 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 两任国家主席.是全国将军人 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 “中国第一将军县 ”
福田河合编为红四军 (12500人)
• 2),1931年4月张国焘到来鄂豫皖: • “改造各地党的组织和红军 ” (沈泽民、陈昌浩、曾中生、邝继勋等8人)
张国焘(江西萍乡人、北大教师、一大、 二大委员、组织部长)
• 二、第二次反围剿:
• 1、军队20000人:
• 2、列宁号——1931年,鄂豫皖军委在新 集专门设立了航空局,龙文光任局长,这 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局。
桌木雕成立第二中央
• 百丈战役-----8万余人减为4万余人.
• 3)、张浩(林育英)的挽救 • 4)、与红二方面军甘孜会师: • 1936年7月2日,在甘孜同红二方面军胜利
七
里
坪
七里坪在红安县城北25公里、大别山南 麓。七里坪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讲解词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景区讲解词各位游客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红色旅游圣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参观游览,我是本次的景区讲解员赵毅舟,大家叫我小赵就行了。
在这儿小赵首先给大家讲讲今天的游览路线:铁血丹心广场、英勇烈士墓、无名红军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
在这里预祝各位游客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期望能和大家共度一个美好的旅程。
另外小赵还要提醒大家在游览过程中要紧跟团队,遵守游览秩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谢谢!在游览开始之前小赵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通江有一个美丽的别称,那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呢。
这位游客说的对。
就是一府三乡。
这一府便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了,而三乡便是那溶洞之乡、红军之乡、银耳之乡。
那么通江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其红色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那么今天就让小赵带领大家穿梭时空共同回到那硝烟弥漫的烽火年代吧。
好了,各位朋友,请随我这边走。
现在大家看到的陵园景区是为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在2011年10月按照“庄严、肃穆、安静”三大要求,由来自全国5省10市的2000多名能工巧匠历时7个月修建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修缮后的陵园整体是极为壮观的。
现在景区面积有350亩,加上陵园保护区的话足足有1800亩,不仅完好的保存着埋葬有7823名烈士的全国最大的红军集墓,还将通江全境50余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迁葬至陵园,安葬红军烈士达25048名。
该陵园是全国唯一由红军为红军烈士建造的陵园,其中的红军烈士集墓是全国最大的也是仅有的红军烈士集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师范基地之一,更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了3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之一。
景区主要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英勇烈士墓、无名红军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古堡大城寨等几个重要景点组成。
我们景区是2012年5月9日正式开园的,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吴昌德、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老红军代表等出席了开园仪式。
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它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和米仓山脉,山势陡峭,深谷延绵,林深草茂,纵横两千余里,交通极为不便。
在这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川陕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苏会议上讲话时称川陕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
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
此后,在川陕两省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932年12月下旬,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大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江(通江)、红江(涪阳)、南江、清江(巴中)县和巴中特别市等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大捷中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派遣的四川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攻占了长赤、广元、仪阆、苍溪、江口、万源等7个县,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1933年6,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红四方面军军事工作会议(即木门会议)先后召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根据地反围攻胜利后的新形势,做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党的任务”、“红军与地方武装”和“组织问题”等决议。
决定扩编军队,加强政治、军事和后勤工作。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位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的一个纪念馆,用以纪念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为建立新中国付出生命的烈士们。
该陵园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这个陵园的故事源自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四川和陕西两省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
在这个地区,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这场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
陵园内有纪念碑、烈士墓地、烈士纪念馆等建筑物和设施。
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展览和陈列,了解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陵园内的纪念碑上刻有“忠诚革命事业,永垂不朽”的字样,寓意着烈士们的忠诚和英勇。
而烈士墓地中的墓碑上则刻有烈士们的名字和逝世日期,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烈士们为实现革命理想所付出的代价。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成为人们缅怀烈士、追思革命历史的重要地点。
每年的重要纪念日,都会有许多人前往陵园瞻仰,并举行庄重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和追思之情。
这个陵园的故事,让我们铭记革命的英雄,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故事西南地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在这片土地上,无数英勇的革命志士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书写了永载史册的红色故事。
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既展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英雄风采,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和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的先驱,是邓小平同志。
在4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川陕边区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抵抗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攻,建立了著名的川陕边区。
这个根据地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和探索,为中国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各个角落,都有着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
比如,在广元地区,有一位革命先烈李焕庭。
他曾是一位贫苦农民,但他却始终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在抗日战争期间,李焕庭带领一支小分队,在敌人的包围中,指引红军突围,并成功护送红军主力前进。
最后,他不幸牺牲,但他的英勇事迹激励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到革命斗争中。
另外,在陕北地区,还有一位伟大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
他在陕北率领红军,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战役,如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带领红军游击队,在陕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有效破坏了日军的进攻计划,为全国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战役和斗争,都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篇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故事的背后,是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起了一支信念坚定、战斗力强大的领导队伍。
他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仅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还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故事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于它们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他们以自己的坚定信仰和顽强意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
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不禁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们感到自豪和敬佩。
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毛泽东同志对川陕苏区的评价“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这使蒋介石和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川陕苏区是全国第二大区域。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和川陕的党组织及勤劳勇敢的川陕苏区人民,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党史、军史和新民主主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辟新区1932年6月,蒋介石置民族存亡于不顾,调集50多万兵力,对红军发动了第4次“围剿”。
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经鄂豫边境,战胜敌人围、追、堵、截,12月初到达陕南,随即翻秦岭、渡汉水、越巴山,18日胜利进入川北。
月余时间就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三座县城及大部土地。
12月29日在通江成立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把通江东北、巴水上游(大通江河)划为赤北县,通江县改为赤江县,通江北部及小通江河流域和南江东部划为红江县,巴南二地划为巴中县(设在清江渡)、南江县,巴中县城为直辖特别市。
五县一市的苏维埃政府和县委于1933年2月初相继成立。
1933年2月7日,红军在通江召开五县一市党团员代表大会,到会60余人,代表地方党员200余人,成立了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组织部长余洪远,宣传部长刘瑞龙(当时未到职),妇女部长姚一善,秘书长吴永康。
在川陕省委领导下,同月中旬,在通江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20名,选举熊国炳为主席,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
党和红军一进入根据地就严格规定:
不拿穷人一针一线;不拿穷人粮食;对穷人态度要和蔼;对群众要宣传红 军主张。
川陕苏区的党不失时机地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
1、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得到了期盼千年的土地; 2、废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减轻了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 3、解放妇女,实行男女平等,吸收妇女参军参政,组建妇女独立团武装组 织; 4、实行免费教育,提高工农及其子女的文化水平; 5、开展声势浩大的戒烟运动,彻底根治了社会传统顽疾,大大提高了人民 群众的健康水平。
川陕苏区时期优良党风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信心
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三、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
四、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
五、保持共产党人凛然正气的作风
一、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信心
中共川陕省委第四次代表大会(1934年10月)总结说: “我们拿什么能把敌人打垮?有些同志说是收紧阵地…… 这是不对的……我们打垮敌人,是因为川陕的党坚决执 行了中央进攻路线和红军中党的坚决领导;红色战士拼 命斗争;党发动了千百万群众的热烈斗争”。
五、保持共产党人凛然正气的作风
巴山游击队
1935年,红四方面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有 一支革命队伍一直坚持战斗在川陕边的大巴山, 建立了以南江桃园为中心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时 间长达五年之久。他们地作床,天作被,在极端 艰苦的条件下与数倍的敌人顽强斗争,直到最后 全部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穷苦大众 的解放,献出了生命。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 们——巴山游击队。
川陕省委员、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郑义斋
郑义斋,原名少之;1901年生于河南许昌;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做交通工作,1930年, 在上海开办义斋钱庄任经理,改名郑义斋;1932年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 后随红四方面军入川,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川 陕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任省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 造币厂厂长并兼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部长; 1935年5月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敌军工作 部部长、总供给部部长,11月,任西路军供给部部长; 1937年3月14日,于甘肃临泽康龙寺以南石窝战斗中 牺牲。
杨孝全
杨孝全 (1888---1935年),出生在仪陇县新政镇一个贫 苦农民家里。1932年底参加红军。1933年1月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先后担任区苏维埃主席,两届省苏维埃副主席。 后因“肃反扩大化”撤去一切职务。1934年12月被选为省 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会主席。1935 年4 月底,红四方面军 主力撤离川陕苏区,撤离途中牺牲,时年才47岁。解放后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民 务实 清廉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川陕苏区时期党政军民干部的好作风
主讲:何宇
毛泽东曾于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 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 》中这样评价川陕苏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 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 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
红军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将领张琴秋
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学 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 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 重要职务;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 书记、副部长;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 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 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 军唯一的女将领;“文革”爆发后的1968年,因受残 酷迫害,这位杰出的女性毅然以死抗争;1979年平反 昭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她的追悼会。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人、红军将士、苏区人民在为实现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复兴富强的梦想,用热血和 信仰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书写了一个个生命传 奇和经典,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是历史的缔造者, 是民族的精英,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是当 前我们切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不竭动 力。
英烈墙
魏家乐 李涯太 刘开云 冉良川 张连生 杜大邦 张绍祥 刘清题 刘子才 杨三元 岳崇钰 赵明恩 杨先孝 蒋德新
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十三不” 即:不怕牺牲,不怕艰苦,不怕敌人,不怕反动,不讲条 件,不讲待遇,不讲享受,不讲困难,不贪污腐化,不多 占多分,不受贿赂,不循私舞弊,不隐瞒自己观点。
七条行动准则 即:实行革命,努力工作,严守机密,遵守纪律,廉洁奉 公,牺牲个人,死不叛党。
三、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
——川陕苏区的历史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 红军战士,人民大众用鲜血写成的,是他们用 血肉之躯垒起了川陕苏区这座闪亮的丰碑。
再 见!
当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时, 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和命运同红军紧紧地联在一起 了,红军需要什么,前线需要什么,人民就贡献 什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粮食、衣物、家产甚至生命在所不惜。 —— 傅崇碧
傅崇碧
傅崇碧 (1916—2003)四川省通江县人。 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军长,中国 人民志愿军63军长,率部坚守铁原。北京军区副 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二 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