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调整的影响
2020版地理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讲义:Ⅲ 第一章 第37讲区域联系 含答案

第37讲区域联系考点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区域经济联系(1)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主要工程南水北调错误!西气东输错误!西电东送错误!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东部地区①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对整体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环境①东部地区:天然气代替部分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教材金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然而,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及原因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分析思路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意义方面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经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生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3。
我国重点资源调配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可有效遏制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④造成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④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4。
南水北调带来的环境问题(1)水源区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2)工程沿线地区: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浙江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浙江产业转移
汪彩君;金广荣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产业区际转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
要实现产业的区际转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在我国具备这两个条件,并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的主要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像浙江这样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产业区域转移和梯度推进作为一种产业经济现象已初见端倪,并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总页数】1页(P58)
【作者】汪彩君;金广荣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跨江合作、产业转移与园区共建--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胡俊峰
2.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冯兵
3.对浙江区域产业转移的分析和关注——读李济球新著《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研究一以浙江为例》 [J], 邓小河;
4.研究新时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部创新之作——评《要素流动、产业
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 [J], 王亚星
5.产业转移带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浙江服装业为例 [J], 陈碧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产业区域转移研究

浙江省产业区域转移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区域转移已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沿海发达的浙江省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近几年的产业转移现象突出。
通过对浙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浙江产业转移的相应政策。
标签:浙江省;产业转移;产业结构1 浙江省产业转移的背景条件1.1 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1)中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差异是浙江产业转移的根本条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首先进行了改革开放,逐渐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区域梯度差异,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产业结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我国的经济呈东、中、西梯度差异,东部经济发展最快。
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东部的成熟产业和夕阳产业,而却是中西部的优势产业。
这种梯度差异的存在就促使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
浙江省就处于发达发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已成为该省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之一。
(2)优越的地理条件位置为浙江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的环境下,优越的沿海地理位置方便国际产业转移到该地区。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业,促进本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开始进入到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推动劳动、资本密集性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
浙江省逐渐成为我国的发达省份。
此外,浙江与上海毗邻,处于长三角经济区,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浙江抓住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便利的交通运输将促进浙江的产业转移。
2007年6月15日,杭州和上海之间新增了动车组,使杭州到上海只要78分钟。
同年6月26日,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这使通车后宁波至上海间的陆上距离缩短至仅为120余公里。
浙江嘉兴、宁波、绍兴、台州等城市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将这一区域转变为以上海为龙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群的最重要的部分。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启示_兼_浙江省_块状经济_发展报告_解读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启⽰_兼_浙江省_块状经济_发展报告_解读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24区域经济District economy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统计,2005年,全省产业集群⼯业总产值18405亿元,占全部⼯业总产值3021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812.4亿元)的60.9%。
与2003年相⽐,产业集群⼯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2%(2003年产业集群⼯业总产值为10215.6亿元);产业集群占全部⼯业总产值的⽐重,上升了8.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全省⼯业经济总量中,⾼达六成的份额以产业集群的形态来显现,这在全国⾸屈⼀指,区域特⾊经济优势⼗分突出。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状况产业集群是⼀个在理论上可以界定⽽在实践中很难测量的⼀个概念。
所以,在不作严格区分的情况下,研究⼈员通常将浙江“块状经济”与浙江产业集群的范畴统⼀起来。
正是基于这⼀点,本⽂根据浙江省经贸委课题组公布的《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做出如下梳理:1、从产值规模来看,以中⼩规模的产业集群为主2005年,全省⼯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360个。
其中,⼯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下的有265个,占总数的73.6%,⼯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95个,占总数的26.4%。
具体分布见表1。
2、从区域分布来看,呈现出东⾼西低的态势产业集群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2005年11个市中,产业集群的总量规模(按⼯业总产值计)排在前3位的是宁波(5395亿元、占全省29.3%)、绍兴(2835.9亿元、占全省15.4%)和温州(2387亿元、占全省13%);以下依次是台州、嘉兴、杭州、湖州、⾦华、衢州、丽⽔和⾈⼭。
3、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依然是主体浙江省产业集群的产业涵盖⾯甚⼴,渗透到绝⼤部分制造业。
根据2005年的统计,在31个统计⼤类的制造业中,除⽯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业、烟草制品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等3个外,均有产业集群存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选择题读新疆棉花产地及棉纺织企业西进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动力 D.原料2.下列关于棉纺织企业西进对新疆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B.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改善生态环境C.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D.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5题。
3.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4.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5.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读“甲、乙两地某同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表”,回答6~7题。
表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6.该类工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主要目的是( )。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C.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降低生产成本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技术支持7.关于该类工业转移带来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B.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调整C.短期内可能导致移出地就业率下降D.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某企业是大型的电子产品专业制造集团,为世界众多品牌组装电脑等电子产品。
该企业开始在郑州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在深圳的工厂逐步停止招工。
客观认识浙江产业向外转移

是 国 内外 棉花差价 大 。美 国棉花 比国 内便 宜 3 5 0 0
系统 ” 显示 , 目前 , 浙江遭遇客户 订单转移 的企 业面达 元/ 吨, 棉 花成本 占棉纺产 品成本 的 7 O %, 同样 的产 能
2 2 . 3 %, 其中 1 0 % 的企业转移订单比重超过 1 0 %。
浙江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目前 , 浙江产业 转移 主要集 中在传统 劳动密集 型 浙江产业 向外转移 的动因分析 产 业和 能源资源密集 型产 业 , 呈现出订单转移和产 能 扩大到东欧 、 非洲甚至美国 , 但产业链整体转移 尚未出 产业转移主要原因是成本驱动 , 此外风 险规避 、 资 成本驱动 型转移 。随着不 断攀升的综合 成本 , 浙 转移同步进行的特点 , 转移 目的地从周边省份 、 东南亚 源整合、 产能过剩等也是企业考量的重要 因素 。
产业链整体转移还未出现 。从产 业看 , 纺织服装 、 制等加工环节 , 原料供应 、 研发设计 、 营销 管理等高附
加值环节仍留在省 内。
相结合 、 政府引导与市场倒逼相结合 , 加速省 内产业升 鞋类 、 箱包及金 属加工等企业转移较多 , 大多集 中在缝 级和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 避免产业空心化 。
小企业 。由于制造成本上升 , 外资跨 国公 司在金融危 装 出 口欧盟 的关税 为零 。随着 T P P 谈判 的达成 , 将有 国等市场的份额 。据海关统计 , 2 0 1 4 年, 浙江对 美国 、
转移主体从外 资跨国公司扩 大到国有 、 民营及 中 更多的纺织服装 企业转移至越 南等地 , 以确保其在 美 机后, 就有识地将订单和投资 向东南亚等地转移 , 也 加拿大 、 日本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这 5 - 7 - T P P 发达成员国 带动上下游 关联企业转移 。外资企业 占浙江出口比重 出口服 装 1 1 2 . 5 亿美元 , 占全 省服装出 口的 3 3 . 8 %, 床垫 从2 0 1 2 年的 2 8 . 1 %下 降到 目前的 2 1 . 4 %。同时 , 国有 企 及寝具出 口1 2 . 7 亿美元 , 占比5 5 . 9 %。
东部地区产业西移和区域政府协调机制的构建—以浙江产业西移为例

方面的考虑 :浙江资源短缺、国际国内
分工格局 的变化等 。
区 的过程 。本 文 的东部 地 区产 业西 移
是指 东部地 区的部 分产 业 由东 向 中西 部地 区的转 移过程 。东部地 区已有 1 万
1 .浙 江经 济 发展 面 临资 源瓶 颈 , 难 以对 传统 产业 形成 有 力 的支撑 。浙 江是 资 源小 省 ,20 年 末全 省耕地 面 06
20 年第 1 期 08 1 第 2 卷( 4 总第 1 3 ) 8期
改革与战略
RE 0RMAT1 & S RAT GY F 0N T E
NO . . 08 1120
( u l i lN .8 ) C mu t e ,O 13 av y
东部地 区产 业西移和 区域 政府协调机制的构建
I d s yT a serdfo teE s e e t n eGo en e t o dn t e h n s n u t rn fre m a tot s dt v r m n’ Co r iaeM c a im r r h th W a h S
__— —
Z ei ga efu dt n hj n s n ai . a h t o o K y rs E s r e ; hj n ; d s y r s r df m e at e s g vrmetcod a c ai e d : at na a Z e ag i ut a f r o t st t t o en n;ori tmehns wo e r i n r t n e e r h E h We ; o ne m
h so c l o r e T i p p r i u s s b u o t u l o r i a eme h n s a n el c l o e n n sr g r i g t ep a t i g i itr a u s . h s a e s s e o t w b i c o d n t c a im mo g t o a v r me t e a d n r ci n i c d c a h o d h g h c n
选修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地租便宜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转移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B.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美国、日本转移到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为其第一次产业转移。
C.20世纪60~70年代,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由美国、日本向外转移D.产业转移的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例2、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例3、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2)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例4、我国是世界上玉器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国家,缅甸以生产和加工玉器蜚声远播。
北京自古以来是全国的玉雕加工中心和消费中心,产品以精雕细琢著称。
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引进国外现代化的加工技术,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基地。
近年来,北京玉雕加工业逐渐向玉器产地转移,缅甸、云南昆明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的产业转移区。
大部分制玉厂家把采集地点放在缅甸,加工地点放在云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调整的影响
摘要:浙江经济得到了长达20年的高速发展,总量的增长成绩举世瞩目,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却非常缓慢。
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经济发展,这极不正常。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加速发展。
浙江要跟进时代,其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调整,而产业转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但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结构升级是把双刃剑。
通过产业转移,企业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但如果处理不当,它会阻碍产业升级转型。
因此有必要探求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起飞的首要动因就是制造业的强势崛起。
浙江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优势、体制创新优势、沿海区位优势和较好的制造业基础。
但如今国内外各种因素如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央行银根紧缩,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残余等都影响着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生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技术革新的大环境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加速发展。
产业转移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广义上可以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早在八九年前产业转移就出现了蓬勃生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就承接了国外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中国经济带。
沿海发达地区早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当时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
特别是沿海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很自然地要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
这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的选择。
对于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结构的关系许多学者做出过深刻的分析。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徐剑锋认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出现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内产业的梯度转移。
产业梯度转移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使中国长期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
尽管沿海地区的成本在提高,但通过转移,仍然能让中国保持竞争优势。
不同地区因区位的差异,产业发展进程也有明显的时间差异,呈现出梯度推进的时空格局。
这种梯度推进规律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企业迁移目的地地方政府过多的干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无法体现,或许会导致区域产业转移非常缓慢,产业升级受阻。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张宗和教授认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资本在更高水平的运作,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企业必然会寻求突破。
大企业会将技术、营销等部门转移至市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更集中的地区,原来在农村的企业会转移至县城,县城的会转移到省城或更大的都市。
而小企业在各类资源难以获取,而少量的利润无法抵挡节节上升的成本时会选择离开,寻找更合适的土地重起炉灶。
产业转移是企业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必然采取的措施。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陈建军教授认为,由于浙江省原先的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吻合,浙江经济得到了长达20年的高速发展,总量的增长成绩举世瞩目,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却非常缓慢。
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经济发展,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并且长期快速的经济发展使浙江可用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变得日益紧缺,低廉的劳动成本开始上涨,稀缺的资本被较为富余的资本所替代。
长此下去,形势并不乐观。
总之,浙江要跟进时代,其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调整,而产业转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企业对外产业转移最主要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扩大市场。
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正面影响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疏导过度聚集的产业。
浙江有很多产业群,因而形成了区域集聚,但集聚规模是有其极限的,一旦超出其承受能力,将失去其特有的区域优势。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避免环境恶化、要素成本上升和过度竞争的问题。
二、优化产业分工。
由于浙江大多是轻工业,因此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将低层次的产业转移到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地区,而本省则升级为管理决策、产品设计、贸易和服务中心。
由此而形成的产业分工格局促使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关联效应又促使新的产业发展。
三、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发展至今,人民生活水平已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相应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人们开始倾向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原先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需求量会受到打击。
通过产业转移,淘汰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引进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
可以把原先用于传统的低级的产业的资源让给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更高效地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优化浙江的产业结构。
四、有益于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力。
产业转移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外地的优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是主角,只有企业通过主导产业转移,吸收和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扩大自己的规模,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产业调整才能后劲十足地进行。
产业转移也很自然的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然而企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也有负面影响。
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产业转移固然会为后续的产业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但如果压力不是足够的大,这些空间和资源又会被新的传统产业所利用,并没有高附加值产业的诞生。
这并没有达到原来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目的,反而滞后了产业结构调整。
这对浙江省产业结构适应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产业转移会导致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产业关联导致整个制造业的衰退,产业结构空心化。
如果只是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发展,最终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如果趋于资本利益,大量企业外迁,产业转移造成大量人才和先进设备外流,失去了技术开发力量,就会导致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受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结构升级是把双刃剑。
通过产业转移,企业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但如果处理不当,它会阻碍产业升级转型。
因此要理性分析省内外情况,以及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产业转移的正面影响来促进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资料:
1、袁华明、孙丽娜、吕律、孙飞仙,拯救浙江制造业,市场导报
2、提高浙江省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思考,中华商务网
3、产业转移,MBA智库网
4、叶静,浙江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9.4.1,合肥理工大学
5、卢洪雨,浙江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国际商报
6、浙江产业困局:转型还是转移,中国经营网
7、浙江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加快浙江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8、郦瞻、谭福河、沈肖媛,现阶段浙江省产业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