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强非独立完整性。一 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保持较强的独立完整性,因 此,国家主导产业的确立要兼顾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和保持国家产业结构的独立完整。区域经济发 展则相对不同,区域之间互相开放、彼此依存、紧密 联系的关系,使各区域能够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及 其空间组合的差异来展开专业化分工协作,因此区 域产业结构不必象国家那样追求独立和完整。区域 主导产业首先应依据各自的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优 势产业,突出特色,而放弃那些不具备优势的产业。
总的来看,这些基准是针对一个国家的情况而 言,或明或暗地假定空间是均质的,完全抽象掉了空 间因素。即使上述标准适合于国家主导产业的发 展,但把国家层次上的一般基准,直接应用于区域层 次,并转化为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这对于空 间结构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却是要慎之又 慎的。而且,产生于 "$ 世纪 &$ 年代的这些基准,都 是工业化背景下提出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新技术 革命、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工业化被赋予了崭新 的内容,基于传统工业化的产业选择标准本身也需
其三,上述基准还未触及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本 质。诚然,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空间构成要素,其产 业选择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产业布局,而国家确立 的主导产业最终也必然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否 则国家主导产业会失去依托。将国家主导产业选定 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固然好,但这只是个别情况。 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的非独立完整 性、区域产业演进的二重性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 性,使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具有自身的特点。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提要] 从调查的6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向好,布局主要集中于杭州、绍兴、宁波等,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产值前三的行业。
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业绩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研发投入和税收优惠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企业的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不确定。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中,需要充分用好税收优惠的刺激作用,适当调整政府补助拉动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各有侧重,最终推进产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引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
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国务院在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
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浙江省主导产业选择以及产业结构分析

影 响力 系数 的公 式 为 :
主 导 产 业 的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主导产业 的评价指标 体系包 括 : 济效应 系数 , 响力系数 , 经 影
一
=
感应度 系数 , 产业扩张系数 , 技术 进步 系数等 , 本文 主要利用 影 响 力 系 数 和 感 应 度 系数 来 分 析 各 个 产 业 间 的联 系 。 任何一个产业部 门的生产 活动通过产 业间 的联系方 式 , 必然 要影 响或受影 响于其他产业 的生产活 动 , 这种相 互影 响就 是经济 学 中所说 的波及 , 因此 , 把一个产业影 响其他产业 的程度 叫做该产 业 的 影 响 力 , 受 到 其 他 产 业 影 响 的程 度 叫 做 该 产 业 的感 应 度 。 把 但是不 同产 业 的影 响力和感应度 都存在一 定的差异 , 而产业 的影 响力和感应度的大小 , 分别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 可
603) 5 0 1 Fra bibliotek中 的第 i 第 列 ; 行 该 公 式 用 文 字 表 述 为 : 产 业 的感 应 度 系数 某 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 的平均值 一 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的平均 若 某产 业 的感 应 度 系 数 大 于 1表 明 该 产 业 的 感 应 度 在 伞 部 ,
一
所 谓 产 业 关 联 是 指 产 业 问 以各 种 投 入 品 和产 出 品 为连 接 纽 带
产 业 中处 于 平 均 水 平 以 上 , 然 , 响 力 系 数 越 大 的 产 业 , 拉 动 显 影 其 作用越强 , 因此 , 影响力 系数大于 1 主导产业 的必 备条 件 , 是 也可 以认 为 , 响力 系数 反 映 了 产业 的关 联 程 度 , 判 断 主导 产 业 的 先 影 是 行条件 。 二 浙 江 省 主导 产 业选 择 的 实证 分 析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一)、竞争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浙江省主导产业选择

参考文献:[1]Jaworski,B.J.and Kohli,A.J.,Market orient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3):53-70.[2]Slater,S.F.and Narver,J.C.,Doe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January):46-55.[3]Han,J.K.,Kim,N.,Srivastava,R.K.,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0-45.[4]Bulent Menguc,Seigyoung Auh,Conflict,leadership,and market 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Marketing.25(2008):34-55.(本文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10YS238〉)(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编辑沈德力摘要:本文根据赫希曼的主导产业关联度标准,采用关联分析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各层次产业对目标产业的贡献关联程度为基础,综合确定了浙江主导产业,并提出了一些针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关联分析;政策建议引言当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竞争优势显著的区域产业系统。
金华主导产业

金华市主导产业选择及依据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因其优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交通条件,历为浙江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
金华市的主导产业1汽车行业金华整车主要聚焦于豪华客车、高端经济型轿车和休闲娱乐特种车,零部件以金属部件为主。
金华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浙江省内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金华和台州等地。
从企业数量看,杭州约占全省的33%,金华和台州各占26%,绍兴占7%,温州和宁波各占4%。
金华尼奥普兰是全国大型豪华客车的唯一产地,在2002年就在全国同行业中获得四个第一,即车辆等级全国第一、年产量全国第一、年销售额全国第一、同比增长速度全国第一,新下线的“星航线”系列豪华客车售价460万。
选择的理由:一是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大环境十分有利。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汽车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国内汽车市场增长快、潜力大,本土企业实力显著上升。
金华本地发展汽车产业,无论是从承接转移角度,还是自主发展角度,都有很大机会。
尤其是整车和零部件独立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金华发展特色、专业化、规模化产品十分有利。
二是政策环境十分有利。
金华本地整车企业已经获得了几乎全部汽车类别的准入;浙江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确定金华汽车产业集群为浙江省21个集群升级示范区之一,给与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金华市《关于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汽车作为第一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
三是地方龙头企业雄心勃勃,发展势头正盛。
在市场拉动、政策带动下,青年、众泰、康迪、今飞、万里扬等龙头企业都已确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着力于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完善产业链,打造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各企业都已经开始大力扩张产能和产品线。
2 制药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公司控股的一家专业化学制药公司。
在特色化学原料药和冻干、缓控释制剂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是浙江省重点医药骨干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也,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竞争优势明显(一)从而在资源配置,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资源缺乏等.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一、主导产业的意义(一)主导产业的定义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但使用已非常广泛,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按这种观点,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与主导产业概念相近的还有先导产业、增长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中,先导产业是指代表先进技术的产业;增长产业是指那些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平均增长速度的那些产业;战略产业的内涵与主导产业没有不同。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就此意义上看,主导产业应是该国该区域有条件发展、有广阔的区内外市场(乃至国外)、对其它产业能产生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带头产业。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由于该类产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大,可以带动许多与其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其二,以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它产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
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群),因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论。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先后出现三组带头的主导产业,即第一组是电力工业,带动了大耗电工业的发展(至50年代末);第二组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等工业,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若干年后到来的加工、组装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组是新兴的机械工业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
在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例如辽宁省,在50年代,当时的主导产业曾经是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等产业;到六七十年代,钢铁、化工等工业具有很大的活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了80年代,上述产业已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不了带动作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弹性系数大于l,说明该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需求高增长的产业就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使得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增大。
4浙江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本文主要根据区位商的计算公式算出2003年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计算出省工业各部门区位商,从而确定浙江省的主导产业。如表1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区位商;对策
1引言
由于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关于区域主区域主导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区域分工中所处地位与作用的,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它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它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将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浙江省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重要“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所谓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选择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即以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选择对象。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赫克夏和俄林的“比较优势基准”。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的优势来自这个国家利用了比其他国家更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可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
至此,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形成。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形成是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提出使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更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高速增长实践证明了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也就成为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在2003年支柱产业中,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工业虽然区位商不高,但是由于相关产业均为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高因而成为浙江的支柱产业;而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产业却由1993年的支柱产业行列退出转为非支柱产业,这表明就专用设备产业而言虽然其区位商大于1993年,但是其发展速度跟不上区域内其他主导产业,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因为浙江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市场趋于饱和已经出现放缓步伐,故两者均由支柱产业转为非支柱产业。
时间
1993
2003
主导产业
电器机械、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电器机械、电子通讯设备、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金属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塑料制造
表2
5对策与建议
5.1搞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
浙江与临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浙江省要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的总体构架,以及交通通讯条件、贸易优势、市场环境、消费水平和国民收入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其它区域的规划,在对经济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实施。
l996年,在国家提出“九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振兴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l0年远景目标纲要过程中,纷纷提出选择和培育各自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才越来越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在1977年后,从区域经济角度研究主导产业的文章比例大幅上升,表明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并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
3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国内外最常用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是根据区位商进行选择。区位商的计算公式是:
LQij=
上式中,LQ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Y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以总产值、增加值或就业水平等表示),Yj表示j区域所有产业的总水平,TI表示基准经济(通常为全国)i产业总水平,T为基准经济总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和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文献综述
2.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而展开讨论的。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他阐述道,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业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他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文中,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
我国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目前国内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实证研究、选择基准研究、选择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方法研究等几方面。
在实证研究上,近年来我国有关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较为重视实证研究,大部分文献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后,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省级层面、市(地区)级层面、县级层面的研究,也有针对具体产业的分析与论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
5.2定位准确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塑造风格各异、关系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求得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为此认清优势,做到用己之长、避己之短、知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违背自身优势去进行产业上赶超和攀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浙江是背山面海,油、煤等能源相对缺乏,交通瓶颈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传统轻工行业具有相对优势,在全国同行业中产值比重较大、区位商较高的前10个行业中大部分为传统产业,为此在产业调整中应将部分优势突出的传统轻工行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再如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工业及其制品业等行业在全国区位商高,我省又有这些丰富资源,应予以引导,使之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壮大产业。
求出各区域的四个指标值后,算出其几何平均值即得区域各产业的综合评价值,然后分别按区域与产业选出综合评价值前8-10名的产业与区域,将两者归并至一起即可得各区域备选主导产业。
除此之外,还有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和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其公式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1] 100%
全要素生产率即综合要素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多生产因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单位产品生产费用较低,故可吸引更多的各种资源流入,使得该产业的技术和资源更具优势,故发展更快。
刘再兴教授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四个标准,即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与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其中专门化率实际上是区位商。其他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占有率= 区域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额指数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
其中,影响力系数为该产业纵列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感应度系数为该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
对于选择指标体系研究,学者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选择本区域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用不同的指标来选择主导产业。影响选择的因素不断增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成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对于评价方法研究,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对区域产业进行评价的过程。学者们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和因子分析法(Factoring1 Component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灰色系统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进行研究,还有利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的钻石理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等,使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具有可操作性。
2.2国内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叶文青(2008)指出,主导产业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部门,它们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是特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开始关于主导产业的讨论。在1988年曾新群的《产业主导部门分析理论的发展》一文,而把主导产业分析由国家层次真正引向区域经济层次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