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中,选择某个特定的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出主要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一、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1.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由于资源、市场和制度等因素的存在,特定的产业在某个地区会形成聚集效应。
地区可以选择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发展相关的产业,以形成主导产业。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选择那些与其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这样可以使地区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 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强调地区应该选择那些与其知识产权、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相对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因为这些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指标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评估地区的内外部环境。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评估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便确定适合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2. 因子比较法因子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学方法,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条件。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因子条件进行比较,可以选择与该地区的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3. 产业链分析法产业链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分析产业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联。
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可以选择对地区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作为主导产业。
三、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利用上述方法和指标对特定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国别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导产业的选择差异,并探讨了因素比较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中的适用性。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2 世纪 5 年代 中期 , 0 O 为规划 日 本产业结构 ,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 业的两条基准 , 收入弹性基准” 生产率上升基 准” 收入弹性基准” 即“ 和“ 。“ 是指 产品的需求增 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 比。收入弹性大于 1 的产业和产品 , 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 说 需求增加 更快 , 弹性小于 1 的产业和产品 , 说明随着收入 的增加 , 需求相对减少。显然 , 随着国民收入的 增长, 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 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 符合 产业结构演进的方 向, 因为这些产业有较高的国际和 国内市场需求 , 能够以较快 的速度增长 。
经济效益较好 , 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 而促进该产业的更快发展 , 从 加快发展生产 率快的产业 , 就能促进国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按这一基准选择主导产 业, 就是选择技术进步陕, 技术要素密集 , 经济效益好 的产业 。
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出版的《 产业经济辞典》 对主导产业界定如下 : 主导产业亦称“ 带头产 业” “ ,起爆剂产业”是一国产业结构中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极高, , 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先导型
产业 。从实际操作来看 , 区域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居于支配地位的地 区专 门化产业或产业群 , 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主导产业 的建立和发展有 利于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促进劳动力就业 ,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 展。因此正确地评价区域各产业部门的优势 , 确立主导产业 , 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陈慧义‘ 。 张 敏
基于AHP的黑龙江省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
引 言
主导 产 业是 指 一 或 地 区 存 经 济 发 国
展 的 某 阶 段 有 若 T 产 业 部 门 对 产 业 结 构 和 经 济 发 展 起 着 导 向性 币1 动 性 的 作 用 【 带 井 具 有 广‘ 的 去 市 场 前 景 和 技 术 进 步 能 阔 力 的 产 业 ,是 在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各 阶 段 居 于 支 配 地 位 的 地 区 专 门化 产 业 或 产 业 群 , 足 构 建 区 域 核 心 竞 争 力 的 ‘ 重 要 个 发 展 面 。 主 导 产 业 的 形 成 和 发徙 是 经 济 发鼹 中一 个重 要 的经 济 现 象 ,作 为 一 个 一 家 或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不 同 阶 段 的 经 济 增 长 点 , 该 国 家 或 地 区 产 、 结 构 的 演变 方 向 对 【 I , 和趋 势具 有 导 向作 用 ,它 反 映 和 决 定 了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经 济 的 总 体 水 平 和 发 展 前 景 ,决 定 着 整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经 济增 长 和 产业 结 构 的合 理 化 ,对 经 济 发展 和 产 、 升 l 级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 要 实 现 产 业 结 构 的 合 理 化 , 就 必 须 正 确 地 进 行 主 导 业 选 择 , 其 他 产 业 只 有 围 绕 着 主 导 产 业 彳 能 实 现 断 的 增 长 和 发 展 。 黑 龙 江 省 是 一 个 有 着 特 殊 地 理 位 置 , 资 源 较 为 丰 富 并 且 在 东 北 亚 区 域 经 济 体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的 省 份 ,如何在 市场 经 济 中得到 自身经济 的 长足 持续 发展 ,就 需要 准确 的 定位 支持 与 发 展 本 省 的 主 导 产 业 。 黑 龙 江 省 的 主 导 产 业 随 着 经 济 发展 和 产 业 结 构 的 变 化 , 也 经 历 多 次 的 变 化 。 本 文 通 过 对 黑 龙 江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21 02年
第 2期
区域 战略性新 兴产 业选择研究
沈 孟 康
( 山职业 技术 学 院 中
[ 摘
经 济管理 系 , 东 中山 5 80 略性 和新 兴性 ” 三个特征 , 区域 战略性新 兴产业选 择应坚 持国家意 志与 区域 特征 相
究.
3 7
要 素 J 。张岩 认 为 产 业 的增 长潜 力 和 带 动效 应 是
二 是定 量分 析 与定性 分析相 结合 的原则 。定性 分 析与定 量 分析 二 者 统 一且 相 互 补充 , 性 分 析 是 定
新兴产业确立的基本条件 , 其次应该是产业 的比较 优势、 技术进 步 、 向性 水 平 、 持 续发 展 和就 业 能 外 可 力等- 。贺正楚等认 为从政府支持 , 9 J 资源环境 , 市
场, 技术 研 发 , 略新 兴 性 五个 方 面进 行 选 择 ¨。 战 。。 综 合 来 看 有 以下 观 点 l [】一【 战略 性新 兴 产 业 - 1 2 1 1 】 , 选择遵 从 比较 优 势原则 、 场需 求原则 、 市 技术 自主原 则 、 碳生态 化原 则 、 业关 联原 则 、 业规模原 则 、 低 产 产
循 技术 前沿 与适 宜性 的统一 、 市场容量 、 业关 联效 产
近两年 来 , 内学 者 对 “ 国 战略性 新 兴 产业 ” 展 开 了广 泛研 究 , 关 于 战 略 性新 兴 产业 选 择 的研 究 较 但
少, 尤其是基 于区域视角 的 战略新 兴产业 选择研究 更
少 。综 观国 内研究 文献 , 大致包括 以下两方面 内容 。
[ 关键词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 产业选择 ; 层次分析法 ; e h 法 Dl i p [ 中图分 类号 ] 2 4 9 1 2 . 7 [ 献标识码 ] 文 A [ 文章编号 ] 04—59 (02 0 03 0 10 2 5 2 1 )2— 0 7— 5
高新区建设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基准
一
代表学者
代表性观点
吴海 民、 王 建 军 、 基准说 方美 产业运行 的 D A有效基准 E
三基准说 周振华
四基准说 党耀 国、刘思峰 、 李炳军 、缪瑞林
增长后劲 基 准 ,短 缺替 代 弹 性 基 准 ,
瓶颈效益基准 产业关 联度 基准 ,收入弹 性基 准 ,增 长率基准 ,劳动就业基准
高新技术开发 区 ( 以下简称高新区)是高新 技 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场所 ,高新 区经济的崛起 和快速 发展 ,是带动 、辐射 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 我国 自18 年至今 ,已建立了 5 98 6个国家级高新区, 遍布在东、中、西部 2 9个 省、 自治区 、直辖 市内, 这些 高新 区 已在 带 动地 方 乃 至 国家 国 民经 济 发 展 中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 09年 7月 ,科技部发布了 《 关于发挥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 ,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强调要进一步发挥 国家 高新 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 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 ,加强对省级 高 新 区建设 的指导 和培 育 ,要 求对 有优 势 、有 特色 、 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 区加快审批 ,升级为 国家高新 区。该政策的出台,使许 多省级高新 区加快 了向国 家级升级转型的步伐 ,而许多地方工业园 区也开始 了向省级高新 区升级的规划和建设 。而从我国高新 区目前的建设 和发展现状看 ,许多高新 区还不同程 度的存在着主导产业重叠、产业结构雷同 、项 目规 模偏小 ,区域特色不突 出等问题。高新 区主导产业 的选择 、培育是高新 区实施产业政策 的一大战略 目 标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 以主导产业 作为核心,以 带动整个 区域经济 的发展 ,这 是人们 在总结美 国、 日 本和德 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轨迹后得出 的共识。本文即在这种背景下 ,就高新 区规划建设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产业园区规划综述及研究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生产要素聚集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 产业主导特征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 创新突破阶段
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解读
科技都市模式(财富凝聚阶段) 第四个阶段 科技都市模式(财富凝聚阶段)
产业园区的规划
• 1产业园区新的规划理念 • 2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 • 3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 1产业园区规划的背景 产业园区规划的背景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规划的目的、意义以及产业园 区发展的有利条件等。 • 2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功能定位、产业 定位等。
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 3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各功能区的建设 规模与产业布局。 • 4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总投资、分阶段投资、成本估 算、产值、销售收入及销售税金估算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评估。
产业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 氛围培育” 转变 产业园区的发展, 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 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 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 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 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 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 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描述,然后综述了国家层面上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最后总结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原则和基准而得到的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原则;基准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判断区域开发的经济背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开发目标;也要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投入的保障、产出的效率、市场潜力、产业的成长性和生命周期等。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第一,关联强度原则。
主导产业应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当那些关联强度大的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时,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并使这些产业派生出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导向拉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这样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潜力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只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情况,应把那些市场需求弹性高的区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收入、创造更大的需求,而且其发展机遇好、发展收益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第三,技术进步原则。
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吸纳先进技术的潜力,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的演进,加快区域产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
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以节省资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原则,这种优势不仅包括现有优势,而且包括后发优势。
这就要求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发挥那些本地拥有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能够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
另外,还要考虑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产业,在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
这种具有较高加工程度、较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果选定并经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主导产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六,资源优势原则。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它区域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第七,保护环境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在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国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的背景是国民经济,是基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总结对落后国家的启示这样一种假设。
或明确或隐含地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因而完全抽象掉了产业的空间因素。
选择基准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需求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对其它相关产业的拉动和推动性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等基础特性。
因此,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见表1。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国内学者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各种基准。
除了借鉴比较有影响力的如“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筱原基准”等。
国内学者也根据相应经济理论,提出了相关的选择基准,并应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
如: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周振华的增长后劲最大化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
结合对主导产业的不同认识,研究者们提出不同的基准构成。
包括“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
各代表性观点简要总结如表2所示:三、国内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我国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最大进步,就是许多学者认识到了直接借用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选择基准来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理论假设是各地区的均质化,忽略了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
朱欣民博士(2004)总结了二者的区别,认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显然是不同的,国民经济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体系完整,而区域经济更注重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国民经济那样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独到的优势。
有必要结合区域空间特性找出一些反映区域特性的基准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补充。
目前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基准。
创新率是指产业作为创新源,其自创新或原创新发生的速度和效率。
吸收创新率是指产业作为创新的接受、引进者,其从外部引入创新的速度和效率。
高创新率或高吸收创新率是主导产业最重要的特征。
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主导产业才能通过创新的产业间扩散,带动相关产业素质、层次的整体跃迁,才能发挥结构高级化的导向作用;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主导产业才具有动态比较优势,才能承担起争取、维持区域经济动态比较优势的重任。
第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生产率上升率是指产业产出与全部投入要素之比的增长率,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它反映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
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越高,其生产率提高的能力和潜力就越大,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也就越强,从而该产业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产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三,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是产业需求变动率比率。
它是衡量收入水平变动对产业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
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高,表示随人均收入提高,人们对该产业的需求增长量将比较大,从而产业的成长空间比较大,发展前景比较好。
第四,产业关联度基准。
产业关联度是指特定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联系的紧密程度。
它反映产业间普遍存在的供给、需求关系。
如果特定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则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强,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比较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也比较大。
第五,规模经济性基准。
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断递增费用不断递减的现象。
规模经济性包括工厂规模经济性、企业规模经济性和产业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性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规模经济性作为产业追求自身成长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它对产业的成长能力有着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产业的一项基本属性,规模经济性的存在,又为政府扶持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六,比较优势度基准。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
它可划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静态比较优势是指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动态比较优势是指可以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
区域主导产业应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是由区内动态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或产业群。
第七,过密环境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是指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以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生态既不失衡又不至于造成过度集中的环境等为选择基准。
它的着眼点是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求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完全按照前面提出的四个纯经济标准选择主导产业,有可能使区域经济走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再以更大的代价来治理环境的发展道路。
过密环境基准也可以称为可持续发展基准,它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产业百元产值的水资源消耗率、产业百元产值的能源消耗率、产业百元产值的排污率(污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烟尘排放量)等。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就要尽量选择那些使用可再生资源又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产业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应该看到的是,上述选择基准都是抽象出来的理论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参考以上基准,可以作为政府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主导产业,但并不要求其满足全部的基准,一般来说只要满足其中几个甚至一个基准,再结合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和约束条件考虑,就可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考虑对象。
在确定主导产业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选择基准外,还应充分考虑产业成长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条件和各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在这两者中,忽略了前者则失去了判断标准,忽略了后者则使主导产业选择失去可操作性。
因此,应将选择基准和外部约束条件结合起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使之能充分发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1] 陈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含义、原则与基准[J].理论探索,2004(2).[2] 曹芳萍,朱满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研究[J].理论探索,2007(7).[3] 刘运,余东华:科学发展观下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基准与约束条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4]李飞: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7(3).[5]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2).[6]卢正惠:区域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J].经济问题探索,2001(6).[7]李新,王敏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