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六年级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

2024年部编六年级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 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 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 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 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 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 命事业的信心。
1、此时此刻,你想 对李大钊说什么?
2、你又想对他的 亲人们说什么?
口占一绝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二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我管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绩 ,
joy!
八 分











我们,还在路上……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开满了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想着如何下笔。

我想起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想起了他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的专注神情,想起了他慈祥的笑容和耐心的教导。

我开始动笔,将这些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然而,当我写到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时,我感到很困惑。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书和纸片,他含糊地回答我说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父亲不能告诉我呢?
这篇作文写完后,我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老师觉得我的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刻。

然而,我并不气馁,因为我深知这篇作文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它记录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赏析:
这篇作文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小学生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的忙碌身影、专注神情、慈祥笑容和耐心教导,勾勒出了一个慈爱而勤劳的父亲形象。

同时,小作者也通过写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表现了对父亲行为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文情感真挚,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却能够打动人心。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感激,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人教版_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版_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 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 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 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 能离开呢?”(语言描写)
父亲明白形势的险恶、 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 的工作岗位。被捕前的父亲是 一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 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 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 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 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 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 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具 体事例) 局势紧张,李大钊坚持革命工作, 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正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玩耍。

突然,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他看着我说:“孩子,明天早上你可能见不到我了。

”我惊讶地问:“为什么?”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我当时并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觉得有点害怕。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爸爸已经不见了。

后来,我才从妈妈那里知道,爸爸是去参加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十六年前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

爸爸那坚定的眼神,那毅然决然的步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回忆了她父亲在十六年前为了革命事业被捕的事情。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父亲的英勇和无私。

作者通过“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等描绘,刻画出父亲明知危险却毅然前行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坚定和勇敢。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引导学生们理解并尊重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人。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其深情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平生活,铭记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6日的早晨,我正在家中做功课,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父亲的秘书宋先生。

他脸色苍白,神情紧张,低声对我说:“李大钊同志被捕了!”我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父亲被敌人带走了。

从那天起,我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混乱和恐惧之中。

母亲强忍着泪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我和弟弟妹妹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不安。

几天后,我们被允许去狱中探望父亲。

他看起来瘦了许多,但眼神依然坚定。

他告诉我们,他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是正确的。

然而,敌人的残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927年4月28日,父亲和其他20位革命同志一起被押赴刑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高昂着头,坚定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十六年前的那一天,我失去了父亲,但他的精神和信念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用生命捍卫了真理和正义,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榜样。

《十六年前的回忆》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受审、牺牲过程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作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面对生死考验时的从容和勇敢。

父亲的眼神、话语和行动,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也有对敌人的愤怒和控诉。

尤其是对父亲最后时刻的描写,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对理想的坚守,令人震撼。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0张PPT).ppt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0张PPT).ppt
力日渐衰弱。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找强国 之路,先是洋务运动,后有1898年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发动的“百日维新”。李大钊就 诞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之中(1889年 生)。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长 达2千余年的封建统治。但是人与人之间的 等级关系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制度也没有改变。后来,袁世凯复辟、军阀 混战。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从1917五四运 动前夕到1927国内第一次革命时期,整个国 家笼罩在一片阴云惨雾之中。
• 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 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 •
②张李大作钊同霖志是一位真阎正—的—振革毛命三泽者东,主永席远是娱共产乐党人场学习的楷
• 模暂和榜时样。
宪——兵习近平总书记 侦探
• 押—下—毛去泽东主席 李大钊
• ②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 模和榜样的严峻的态度,没 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 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局势越来越严峻,
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 紧张。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
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涌 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

——习近平总书记
宪兵:军事政治警察,在文中是代表反动 派的军事警察。
押:本意是在文书契约上签字或画符号。 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押解”,表示敌人 把我们像犯人一样对待。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避 僻峻 靴 魔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
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是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

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

”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我也被他们带走了。

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
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

”他指着母亲说。

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

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

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

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

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

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

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

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