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Acknowledgments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completed without much generous assistance.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supervisor, who had pointed me down the roa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provided me with valuable advice, detailed critical comments and patient guidance on each draft, I would like to show my appreciation to her valuable work.My indebtedness also goes to all the professors who have taught me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eir precisen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heir affection for English education and their kindness to us graduates. I would like to show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them for their help with my studies. And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deepest thanks to all those whose lectures have helped me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y present study and have given me much inspiration.My special thanks also go to my dear friend’s jiaru and Zhangjing, who provided me with many useful materials, which turned out to be of great help.女性主义意识在《喜福会》中的体现摘要:谭恩美(Amy Tan)是一位深受美国甚至全世界欢迎的华裔女性作家.她的第一本小说《喜福会》于1989年问世.此小说一经推出便深受欢迎,跃居美国畅销书长达九个月。
[女性主义,喜福,角度]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
![[女性主义,喜福,角度]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https://img.taocdn.com/s3/m/cef84c108bd63186bdebbc16.png)
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改编而成的。
电影讲述的是四位华人母亲移居美国后,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的冲突和最后因爱而融合的感人故事。
这部电影曾经跻身当年十大热门电影, 揭露了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无形中所受到的束缚和不公正待遇, 以及边缘化女性寻求和重塑自我以摆脱边缘境地的方式和途径。
16 个小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除了第一和第四部分由母亲叙述以外,其他的两个部分大致都是由各自女儿一代的当事人来叙述的,涉及吴、钟、苏、圣四个家庭,七个叙述者。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求并分析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抑和束缚,揭示妇女在男权社会中自我的迷失和自我意识的苏醒,以此来阐释电影的女性主义特征。
一、故事梗概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的经历和遭遇。
喜福会是在桂林时,几个女子给麻将聚会取的名字。
发起这个俱乐部的母亲叫做吴素云,她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内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后到了美国重新开始了新生活,又有了现在的女儿吴精美;许安梅小时候经历了丧母的痛苦,母亲自杀后,她一人来到美国;龚琳多是个童养媳,十二岁就嫁到了婆家,备受婆婆的冷落和欺辱,最终骗过婆家人,来到了美国重新结婚成家;盈盈当年被丈夫遗弃,从富家小姐到贫苦百姓,过了十来年清贫生活后,跟一个美国人结了婚,来到了美国。
二、女性主义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最早作为一种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于 19世纪末期的法国,后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不仅包括初期女权运动争取各种政治权利的社会斗争,而且包含着在法律、教育和文化领域内批判与建构的理论研究。
千百年来,男性一直垄断着话语权以确保自身的绝对权威地位,女性则一直被认为是第二性或从属于他人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说。
在西方,如同《圣经》所描绘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造成,female 和 woman 直接以 male 和 man 作词根, 表达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持有的根本性的偏见女人是男人的一个旁枝末节,是男人的派生物。
浅谈《喜福会》中的女性主义

浅谈《喜福会》中的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应运而生,谭恩美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同时,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
标签:女性主义;美国华裔;男权社会作为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少数族裔,美国华裔的文学作品曾经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边缘化的地位。
经过几代美国华裔的努力,近几十年来,华裔文学才开始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
在美国华裔文学从被忽略到被关注的发展过程中,华裔女作家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等一大批华裔女作家及其作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仔细阅读她们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些女作家们在作品中大都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她们自身和父母一代生活经历的叙述,对族裔历史及文化的展现和探索,表达了对自身文化与性别身份建构的探寻与思考,以及对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抗争。
因此,女性主义是她们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谭恩美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及其作品大大提高了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力。
她的小说通常以家庭为背景,展现美国华裔家庭的生活和移民自中国的父母与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及文化冲突。
同时,身处美国主流社会种族偏见中,加之深受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谭恩美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华人女性生活的高度关注。
她的作品主要包括《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通灵女孩》(1995)、《接骨师的女儿》(2001)、《拯救溺水鱼》(2005)。
《喜福会》作为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和代表作,一经推出便深受欢迎,跃居美国畅销书长达九个月,并且荣获全美图书奖奖项,因而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欣赏和高度赞扬,同时也奠定了谭恩美优秀美国作家的地位。
小说《喜福会》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主要围绕四个中国移民家庭中的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展开叙述。
从沉默到发声——对《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

从沉默到发声——对《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
解读的开题报告
题目:从沉默到发声——对《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背景:
《喜福会》是一部由李安执导,讲述一个中国家庭移民到美国后,父亲违反传统规矩闹出的一系列矛盾与故事的电影。
该电影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涉及到移民,家庭,婚姻,文化冲突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喜福会》涉及到三代女性,她们在移民和文化冲突中经历了一系列挣扎,但也寻找到了自我认同和掌握自我。
问题:
在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下,如何解读《喜福会》中三代女性的经历,以及她们如何逐渐从沉默走向发声?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喜福会》中三代女性在移民、文化冲突、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挣扎以及她们如何逐渐从沉默走向发声,在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下解读这些现象,并探究电影中所涉及的文化传统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和电影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后殖民女性主义和与之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并对电影《喜福会》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电影中三代女性的经历进行解读,结合文化传统,探究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为了解移民、文化冲突、婚姻、家庭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并且探究后殖民女性主义如何在电影中得到体现。
同时也将有助于了解
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喜福会的作品鉴赏

喜福会的作品鉴赏《喜福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华裔女性面对美国种族歧视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霸权话语,建立自信、走出自卑、实现心灵的回归。
自卑只是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
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们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
文本中,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
第一代华裔女性的记忆,有一半留在中国,她们在美国语言不通,很难融入美国社会,只能把“她们”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第二代华裔女性,她们出生在美国,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教育又无法摆脱自己的华裔分化身份,生活在夹缝之中。
她们是具有华裔血统,却又出生在美国。
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美国人的梦想,她们努力挣脱美国社会所普遍认为华裔的刻板形象,在作品中刻意塑造一些正面的华裔形象,但是同时又体现了中国文化,这其实正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一系列冲突与矛盾的体现。
第一代女性的“美国梦”《喜福会》中所描写的第一代华裔女性都经历过贫穷、战乱以及封建制度带来的种种痛苦,她们已年过中年,且语言不通,在唐人街从事着一些低体力劳动。
她们带着在战争中的伤害以及旧中国封建压迫的记忆来到美国,由于不懂英文,又面对不同的文化,使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无所适从,只有通过打麻将才能抒发自己压抑的情感。
身处美国社会,白人作为主流,她们被进一步边缘化,她们的声音也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所以大多数的时间她们只能保持沉默。
好不容易从苦难的生活中逃离出来,那些在美国的母亲们对于自己的下一代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于自己曾经所经历的痛苦经历,她们更愿意独自忍受,对女儿从来不提起在中国所经历的一切。
为了能够让女儿们更快地融入美国社会,她们虽然自己讲着蹩脚的英文,却鼓励女儿不讲汉语讲英文,希望她们日后能够出人头地,做真正的美国人。
然而,正是因为她们曾经的悲惨经历,使得她们对于女儿们寄予了太多的希望,给女儿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她们变得很叛逆,与母亲们开始了一段长长的疏离期。
女性主义经典之作《喜福会》

女性主义经典之作《喜福会》前两天,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阿姨火了。
说到原因则是她的一场“逃离”,一场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逃离。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这位苏姓阿姨一直和自己的丈夫貌合神离,生活的费用和开销也是AA制。
“我甚至连对沙发的使用权也没有!”视频里苏阿姨云淡风轻地语气难掩深深的落寞之情。
她在那辆自己购买的小汽车上,微笑地对大家说:“我发这个视频就是想唤醒那些和我一样的中国女性,要走自己的路,为自己活一次!”朴素直白的语言,却一下子戳中了无数中年女人的泪点,也同时让那些被生活里的琐碎消磨到浑浑噩噩的女人们警醒:作为女人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活着?如果你想弄清这个问题,我建议你翻翻《喜福会》(The Joy Luke Club)。
作为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面市,便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斩获各类大奖,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在书中,谭恩美通过塑造一个个饱满的女性形象,不仅表现出了母女之间的深情,也以母亲的悲惨命运和女儿们的不幸婚姻为切入点,讲述了她们如何遭受男权社会的压迫以及走向反抗的过程,逐步让读者明白:女性寻找自我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放弃,不能认命,应当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即使微弱,也是一种力量!1九岁那年,许安梅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尽管此时,她在安梅的眼中形同陌路,但是她仍认出了她,安梅说:“我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因为我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在母亲离开的那些年里,她对于母亲所有的印象来自于外婆,那个生养了母亲的女人。
“永远都不要提你母亲的名字。
说她的名字无异于往你父亲的坟头啐了一口。
”安梅的母亲出现的时候,外婆已经提不起力气来骂她了,因为她已经病入膏肓。
她就这样出现在外婆面前,舅母用恶毒的话咒骂她,她不回嘴;舅舅抽了她一个耳光,她也只是把头低得更深了。
多年前,因为守寡失节,嫁给了有钱人做小老婆,母亲早已被这个家族驱逐。
即使她早已不被家族承认,当外婆病重时,作为女儿她仍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漫天的谩骂回到母亲身边,用一种最极端的方式进行最后一次忏悔——“母亲在自己的手臂上割下一片肉,眼泪从她的脸上淌下,血,也搭啦搭啦地滴在地板上。
女性话语的构建——影片《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252016年第11期电影《喜福会》剧照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透露出对西方男性中心主义的推翻。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电影并未采用传统叙事的形式,以女性主义为依据,从叙事声音、叙事模式和叙述视角等三个方面上,对电影深入探讨,分析作者怎样利用“讲故事”形式以此来表现女性意识形态,解析此部电影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一、《喜福会》的叙事声音在《喜福会》这部影片中,赋予了女性群体很大的话语权,这本身就是对男权意识形态与西方男性话语的挑战。
在男权专制社会中,女性是属于弱势群体,处于被忽略、漠视的境地中,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权。
[1]长期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华裔女性更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下,谭思关并为采用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而是以妇女们自发组织的“喜福会”群体为叙事基础,让在故事中多个女性人物充满着叙事者的角色,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集体型的叙事方式就是为了批判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象。
从局部上而言,八个叙事者都是各自先后分两【作者简介】张媛媛,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外语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孔倩云,女,河北邢台任县人,邢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HB12Y022)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HB12Y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女性话语的构建——影片《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张媛媛 孔倩云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次进行叙述,好像是个人型的叙事声音,有时像妈妈对女儿的絮絮叨叨,又有时像女儿对妈妈的小声牢骚,同时也像母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无意之间,将各自生活的真实写照流落出。
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似乎与群体中个人轮流发言形式有些类似,很像一句句歌词,最后组合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喜福会》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喜福会》李袁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孔悦 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密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喜福会》作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一直备受瞩目。
寒暄问候,你来我往,人们掺杂着英语与汉语的交谈,热闹到有几分中国聚会式,这就是《喜福会》开场的镜头。
本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喜福会》,首先对《喜福会》的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通过截取《喜福会》中具有经典意义的片段,用女性主义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总结了女性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角;《喜福会》作者简介:李袁媛(1995-),女,汉族,山西省运城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48-01一.引言作为经典作品之一的《喜福会》,是由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7年所著。
首先,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简单的短篇小说集,而是有关于母亲和女儿的故事。
该著作由十六个故事组成,以四组的方式进行讲述:其中六个故事由母亲讲述:An-Mei Hsu, Lindo Jong and Ying-Ying St. Clair.剩下的10个故事由她们的女儿讲述:Jing-Mei Woo, Waverly Jong, Rose Hsu Jordan and Lena St. Clair.在第一组的四个故事中,其中一个由女儿讲述,剩下的故事由母亲讲述;在第二和第三组中,这八个故事都与女儿们有关;最后一组中,这四个故事的讲述顺序正好与第一组相反,即前三个故事由母亲讲述,最后一个故事由女儿讲述。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和评论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喜福会》,大多都是“女人地位低于男人”,Edward Said’s 的“东方主义”以及“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等角度。
本文也将从以上角度详细分析《喜福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应运而生,谭恩美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同时,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
【关键词】:文学;《喜福会》;女性主义1.介绍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激发了美国民众对“边缘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随着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发展,作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因此备受关注。
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出现了一批十分活跃且富有影响的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其中谭恩美(Amy Tan)和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当今最负盛名。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谭恩美1989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
谭恩美的小说在主题上可谓是汤亭亭小说的延续,都是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写作题材,表现了两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
但谭恩美的小说较汤亭亭的作品更为动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
《喜福会》讲述了母亲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旧中国的悲惨遭遇,抨击和揭露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母亲们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以及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阐释母亲们的女性主义特征。
2.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
在我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也要讲性别分析。
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
在国内目前多用女性主义,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而且用女性主义也容易让人们接受。
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在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这样一个争论性问题,即是否存在着固有的女性语言表达形式。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经在其作品《一个人的房间》中指出,在男性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语言也有性别色彩,因为当女性进行小说创作时,会发现没有恰当的句式来表达自己,而伟大的男性小说家们已经发展出一套带有明显男性色彩的文体语言,他们的表达精准逼真,富有表现力而不矫情。
因此,伍尔夫认为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主题和结构,应该寻求建立女性文学传统。
伍尔夫还呼吁女性通过写作由女性自己讲述自身的经历,而不是由男性作家来讲述女性的经历。
谭恩美的《喜福会》正是从女性的视角由女性作家来讲述女性经历的一个典范。
3.《喜福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3.1小说中母亲的悲惨的命运3.1.1Lindo Jong的故事在旧社会的中国,女孩子结婚都会非常早。
有些女孩子甚至与她们的未婚夫之间都不认识。
她们不了解任何关于未来的丈夫的事情。
两岁左右时,媒人来到女孩家里,来决定她们的婚姻。
当时,Lindo Jong还非常小,她对于结婚还没有概念。
但她的母亲经常跟她说,一定要听话,以后她将会是一个顺从的妻子。
她妈妈告诉她,她必须学会成为Hong先生的妻子。
在她两岁时,她已不属于她自己的家庭,而成为了Hong的家人。
她的母亲开始把她当做Hong的妻子看待。
总之,这个女孩的未来生活是未知的。
她从未见过她的丈夫,但她已经结婚了。
在12岁时,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一场大洪水摧毁了他们的房子。
她的一切包括生活变得槽糕。
她的家人搬到无锡,除了她所有的家人都离开了。
在小说中Lindo 说:“这个“我们”是不包括我的,我的父亲认为我已经12岁了,已经完全可以结婚了。
”当她来到Hong的家里,她被Hong的家人看不起。
因为Hong的家里很有钱,在当地属于体面的上流社会,相反,对于一个来自贫穷的家庭,属于较低的社会阶层的Lindo Jong。
Hong太太不会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媳,而是一个厨房女佣。
她有时甚至还被要求做许多家务,比如,洗床单,刺绣和做饭等。
她的丈夫年龄太小以至于并不同情她,还为她带来许多麻烦。
他和他的母亲对Lindo Jong非常挑剔,琳达甚至无法忍受他们。
他们经常侮辱Lindo,但Lindo是个坚强的女孩,她可以应付很多婆婆和她未婚夫提出的难题。
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她也会感到高兴。
因为她必须信守承诺“要做一个顺从的妻子”。
当她16岁时,Hong太太想要一个孙子,所以她开始准备Lindo和她的儿子天宇的婚事。
虽然Hong家为这场婚礼花费很多,但很少人参加。
因为正值战争时期,许多人害怕出去。
从某种程度来看,婚礼并不令人满意。
婚后,Hong太太急切地想要一个孙子。
很不幸,Lindo被当作生育的工具。
当Hon太太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后,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Lindo身上。
所以Lindo开始喝草药,整天呆在床上。
她不知道她的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在世上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但她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她觉得她的身体是属于别人的。
所以她在书中说“我不得不违背自己对父母的承诺”。
她认为她没有义务听从别人,她的生活需要自己来掌握。
琳达开始思考她的人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3.1.2 Anmei母亲的故事在现代社会,离婚和再婚十分普遍,没有人会指责这种行为,因为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权利。
但在旧中国或其他落后国家,妇女没有这种权力。
如果丈夫死了,她们不能再婚,她们必须继续留在婆家照顾她们的孩子和公婆。
在旧中国,那些不幸的妇女被称为贞洁女。
如果女人打破传统,选择另一个男人再婚,她将会受到鄙视。
甚至连她自己的家人会看不起她。
甚至,她的家人不会再接受她,她失去了她和她前夫所生孩子的抚养权。
Anmei的母亲就是个例子。
丈夫死后,她不得不和吴清再婚,一个有钱的坏男人,他已经娶了三个老婆。
所以Anmei的母亲成了他的小妾。
作为他的第四老婆,也是最后一个,意味着她是家里地位最低的人。
所以Anmei的母亲不得不承受来自其他三个妻子轻蔑,因此,她生活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
甚至她自己的母亲,Anmei的祖母,也不理解她。
Anmei的祖母常常告诉Anmei,她的母亲已经死了,但Anmei知道她的母亲还活着,实际上,Anmei 的祖母只想让Anmei忘记她母亲,因为她认为她的女儿做了件可耻的事情,让她的脸丢尽了。
Anmei 9岁时,她母亲穿着时尚的衣服回来看她生病的祖母。
尽管Anmei的叔叔和阿姨经常咒骂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总是默默忍受着这一切。
Anmei 看见她母亲从她的手臂切下一块肉为她生病的祖母治病。
可见,Anmei的母亲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虽然Anmei的祖总是喊着“你是一个恶魔,你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做一个寡妇。
但是你却去做那个人的第四个妻子。
你还想带走你女儿,没门,没门!如果她跟你去,她会像你一样没有尊严的活着。
”Anmei的祖母的意思是Anmei需要母亲呆在家里做一个寡妇和她一起生活。
她不应该选择另一个男人再婚,因为再婚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最后,Anmei的母亲自杀。
她虽不喜欢吴清但她却嫁给了他。
现实让她绝望、悲伤、痛苦。
她选择了死亡,让女儿勇敢地站起来。
她想让Anmei变得勇敢和坚强。
3.2女儿不幸的婚姻3.2.1 Lena的沉默Lena是Yingying的女儿,但她并不喜欢她的母亲。
她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不漂亮,也不是很有才华。
当她遇到了她的丈夫Harold,她认为自己运气很好。
即使她不相信这么优秀的男人会爱她,她经常怀疑自己的吸引力。
Lena总是看轻自己。
所以把这个男人当作上帝赐予她的。
她必须珍惜他,即使有些事情并不公平。
每一次她和她的男朋友出去吃饭,他们会各付各的账。
有时,她会支付全部账单来表明她很爱这个男人。
Lena总是很快乐,因为她可以得到像Harold这么优秀的男人。
她给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来帮助Harold经营自己的公司。
她知道如果她直接给他钱会伤害他的自尊,因此,她搬到Harold家里并付他租金。
她为她可以为这个男人做些事而感到高兴。
结婚之后,他们也遵守AA制原则。
但是他们的生活常常陷入尴尬的局面,因为有些事不能如他们所愿分的那么清楚。
Harold是公司的拥有者,但Lena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
Harold的收入是莉娜的7倍。
然而,他们共同支付每个月的支出。
有时,Lena不得不比她的丈夫多支出一些。
例如,莉娜没有吃冰淇淋,但是她必须支付这些费用。
当然,这是由于Harold吃了冰淇淋。
所以理应由Harold自己支付冰淇淋的费用。
丽娜逐渐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
然而,她无法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
她真的不知道她到底需要什么。
也许,她只是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她和Harold什么事情都分的如此清楚,就像是两个陌生人。
尽管Lena和Harold是夫妻,他们就像房东和房客一样住在一起。
所有的事情看起来都很公平,但却不是真正的公平。
3.2.2Rose的无助Rose 和 Ted 已经结婚15年了。
最后,他们不得不结束这场婚姻。
泰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首先,Ted的母亲并不同意他们结婚,但他的母亲没能阻止Ted的决定。
他对他的母亲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女孩,他不会让任何人使她蒙羞。
Rose被Ted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决定嫁给他。
六个月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
为了能配得上他的家庭,Rose决定尽她做大的努力成为一个好妻子。
Rose的付出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她尽她最大的努力为这个大家庭服务。
她总是为她的丈夫考虑方方面面而忘记了自己。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承认,Rose 是一个合格的妻子。
她可以帮助她的丈夫举行盛大的派对来招待他生意上的朋友,她能帮助他处理一些有关公司的事情。
甚至,她放弃了上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因为她只是想成为一个站在她丈夫背后的好妻子。
她对她的丈夫没有任何要求。
相反,她总是送礼物给她的丈夫来让他高兴。
然而,她的丈夫 Ted 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她应当为这个家庭和他们的婚姻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