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1)她是法国派女性主义又一位重要批评家,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
(2)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思想提出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①在前俄狄浦斯阶段,认为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兼具男性创造力和母性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其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这才是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
②俄狄浦斯阶段开始之后女儿转向了“恋*父”,一方面抛弃了双*性*同体的母亲,一方面肯定了父Q制,这一过渡是父Q制对女性谱系的压制与剥夺。
父Q制文化建立了一个男性形象的上帝作为母亲的母亲来压制母亲并排斥到社会价值之外,切断了女儿通向母亲的道路,女儿与女性潜在力量的关系也被切断了。
③该理论是要建立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而不是“恋*父”关系,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的作为客体而存在。
(3)所谓女人腔,是与女性谱系相联系的颠覆父Q制的主张,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
①这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永远在变化之中,是意义不定、无中心的,具有跳跃性、隐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这就是与女性语系相对应的“女人腔”。
②女人腔的话语方式有一种包容二元对立的特征,像女性语系包容双*性的母亲一样。
③“女人腔”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就消解了父Q 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了父Q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1)肖瓦尔特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2)该书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既有青史留名的大作家也有更多被湮没的一般作家。
她发掘了许多过去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有力的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
(3)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即模仿主流传统)、女性主义(即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准,争取自己独立价值与权力)、女性(即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三个阶段,并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
(4)肖瓦尔特在其著作《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一书中关注了以前女性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并从女性亚文化视角出发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
这些研究显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性别诗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之中。
(5)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即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模式和理论,要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不再使妇女适应男性传统方法,而要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
发展的世界。
(6)在方法论上肖瓦尔特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发展女性亚文化研究,不仅将女性主义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去阐释“女性文化”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文学。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莫尔斯的《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分析了奥斯汀、勃朗特等人的著作,把她们视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先驱,认为她们的作品汇聚成一股与男性主流文学传统不沾边却同样不断前行的强大潜流,形成了一种女性自我写作的传统,使得女作家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2)莫尔斯考察了女作家之间的相互友谊和共同兴趣,认为正是男性社会的拒斥促使女性作家相互关注、交互阅读作品,这有利于女性创作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传统正日趋扩大,影响也日益深远。
(3)莫尔斯的批评方法也突破了新批评把文本看做封闭系统的形式主义框架,而对女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十分重视,虽然莫尔斯的理论并不系统而稍显混乱,但她作为率先寻找探讨女性写作传统的开拓性研究却对女性主义的文学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简述克莉丝蒂娃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克莉丝蒂娃的女性主义批评
(1)她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妇女被迫排斥在术语和思想之外,一切都是属于男人的,女性在语言和术语中无丝毫位置。
克莉丝蒂娃认为不可能也不应该界定“女人”,界定女人实际上等于把女人当物来看待,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女性的这种不可界定的边际地位模糊了男女的明确界限,也就具有了消解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特殊意义。
(2)提出了一种对男性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
克莉丝蒂娃认为象征秩序与父*权制社会文化秩序相联系,而符号学则产生于前俄狄浦斯阶段,与女性密切相关;符号学不是取代象征秩序而是在象征语言内部,组成了语言的异质分裂的层面,颠覆并超越象征秩序,这一情形正如同女性基础在男性社会内部又遭到其排斥被驱逐至边缘,从而模糊了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界限而产生颠覆父权制社会的作用。
由此符号学就具备了结构父*权制二元对立的女性主义的意义。
(3)她也重视母性的意义,认为女人生育子女并不意味着她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而反而意味着女人经历了与文化活动相一致的孕育生命的过程更能深刻理解生命的内涵。
克莉丝蒂娃从解构主义消解二元对立的立场出发,将母性看作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孕育生命的过程打破了自我
与他人、主体与客体、内部与外部的对立,因而其符号学具有反抗男性中心的革命性意义。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其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强调批评者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作品的政治含义而且将其与所有黑人妇女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把文学批评自觉的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性批评由此被定位为一种涉及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2)史密斯努力寻找发掘黑人女性创作的传统,认为必须明确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她通过对大量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她们在文体、主题、意象、审美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区别于白人与男性作家的特点。
(3)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应该重视研究自身和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经验,而不应该受白人男性创作标准的束缚。
认为批评家应该从自身经历出发进行思索和写作,而不是用白人男作家的文学思想和方法去认识黑人妇女可贵的艺术资料。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6、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 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 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 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 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 的主张; 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 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 ‚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 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 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 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 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 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 义。
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 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 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 《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 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 取平等地位的主张。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 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 二、英美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三、法国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四、批评与实践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 源
•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 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妇女的本质和 文化构成的探讨 • “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 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确定、以及我 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
•
•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
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人们说她 是神经质的,不可理解的,惶惑不安的, 满脑子奇思怪想的,更不用提她的语言, ‘她’说起话来没有中心,‘他’也难以 从中分辨出任何连贯的意义。”但这种非 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又有一种包容二元对 立的特征。因为,“一个人不能从另一个 中分开,我/你,我们总是复合在一起,这 怎么会出现一个统治另一个的情况呢?”
• 露丝伊瑞格瑞 • “女性谱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
类的身体已经被符码化地置于社会网络之 中,在文化中,并且被文化赋予意义,男 性被认为是雄健和有阳具(指创造力), 女性则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这不是生物 学的结论,而是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 义。”
• 《他看女人的反射镜》: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
理性主义传统,在其中,女性被定一位非理性, 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他者,一个被阉割得不 完整的男人。 “女性谱系”,就是要回到“前俄狄浦斯”阶段, 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而女儿也是对双性 同体的母亲认同的。目的要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 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 上升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 的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
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
(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
(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
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二、英美女性主义批评
凯特·米勒特于60年代推出了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她主要是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其重要性在于首次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
“我们第一被要求作为女人去阅读文学作品,而从前,我们,男人们,女人们和博士们,都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作品。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于1979年推出了她们的女权主义明珠《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
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作者指出,从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采、弥尔顿笔下的人类之妻。
歌德笔下的玛甘泪等都被塑造成纯洁、美丽的理想女性或天使,但他们都会比着她们自己的舒适或自我愿望。
她们的主要行为都是向男性奉献或牺牲,而这种献祭注定她走向死亡。
这种把女性神圣化为天使的做法,世纪上一边将男性的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剥夺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
作者又分析了男性作品中的另一类女性形象即妖女或魔女,如如斯宾塞笔下半人半社的Errour,莎士比亚笔下的高奈瑞尔等,认为她们体现了男性作者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人的厌恶和恐惧,然而,这些女恶魔形象世纪上恰恰是女性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形式。
可见,历来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恶魔,世纪上都是以不同方式的歪曲和压抑,这反映出父权制下男性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和对女性的歧视、贬抑。
三、法国女性主义批评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
代表人物是朱莉亚·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等。
西苏认为,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她的一切正常的生理心理能力、她的一切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或剥夺了,他被迫保持沉默,只有写作行为才能改变这一被奴役的关系。
在此,西苏赋予女性写作以女性解放的特殊功能。
西苏就女性写作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这是与男性写作完全不同的,因为女性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女性用身体,这点甚于男人,男人受引诱去追求世俗功名,妇女则只有身体,她们是身体,因而更多的写作。
西苏希望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妇女走向觉醒,走向妇女真正的解放。
应当肯定,习俗这种女性写作理论具有颠覆、批判当今男权主流文化和语言,发展女性自己的文化,深化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意义。
然而,她把妇女解放建立在一种女性写作活动基础上,局限在“语言”颠覆的范围内,只能是一种女性解放的乌托邦。
四、其他女性主义批评
巴巴拉·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她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妇女创作中性政治与种族政治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是不可分离的,即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
这就把文学批评自觉地同社会政治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把女性批评定位为一种设计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女同性恋主义的文学批评大体上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把异性恋主义关于与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第二,它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同性恋文学的传统。
第三,它努力建立一种女同性恋主义的批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