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效应在心理中应用综述

合集下载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情绪启动效应是指外界环境刺激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启动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焦虑是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本文就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与焦虑的影响进行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一个心理过程,其反应性存在着个体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反应性与各种心理变量有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健康、性格特质、情感表达方式等。

1.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情绪启动效应有一定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的个体在情绪启动效应的任务中,往往出现了更为显著的情绪反应。

相关脑机制研究表明,这种明显的情绪反应可能与负性心理状态下个体大脑对负性情绪信号的更高敏感性有关。

2.个体性格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也会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反应性。

多项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的个体在情绪启动效应中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反应,而内向性格的个体在这种任务中表现相对较弱的情绪反应。

内向性格的个体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来感受和表达情感,而外向性格的个体则更擅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3.个体情感表达方式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产生了显著影响。

1.焦虑与情绪反应2.焦虑对情绪启动反应的时间限制与普通个体相比,焦虑病人在情绪启动效应任务中表现出了更短时间的情绪反应。

这种短暂的情绪反应可能与焦虑病人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威胁性刺激物上,而忽略了其他的相关信息有关。

3.焦虑对情绪记忆的影响总体而言,情绪启动效应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的一项心理过程,其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

焦虑是影响情绪反应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其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反应性和记忆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网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积极面对自己的焦虑,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影响。

认知冲突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综述

认知冲突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综述

2018年4月中一、前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认知控制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反应冲突范式,例如Stroop 范式,Flanker 范式等制造认知冲突,以探究认知控制是如何分配资源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水平变化。

在Flanker 任务(Eriksen &Eriksen ,1974)中,中心目标呈现一致与中心目标呈现不一致的试次相比,参与者对一致试次反应更快。

重要的是,参与者会根据这些不一致的试次调整他们的行为。

二、正文1、理论研究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关于认知控制的研究不再是“冷”理论,而是近一步的认知情绪整合模型。

近年来,认知控制最具代表性的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结论就是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和情绪加工中起着核心作用。

关于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两种理论。

一种是冲突监测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ACC 对先前冲突的监测,提高和调整了认知控制水平,所以能够更好地完成当前的任务。

认知系统提高了对当前任务中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任务相关信息加工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减少了无关信息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在脑成像研究中,存在着广泛的经验证据表明,前扣带皮层(ACC )在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种理论是结果评价说,该理论认为ACC 主要功能是检测、登记和评估行为表现,尤其是消极的行为,如果评估后的结果是消极的,那么就会被视为接下来选择行为动作的回避信号。

根据该理论,Botvinick (2007)提出了功能整合理论,他认为ACC 的功能实际上是监控和检测正在进行加工的处理流中的任何消极信号。

而ACC 对消极信号的监测的功能,往往对后续的选择来说是一种消极信号,因此认知冲突也被更多地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对后续加工产生消极影响。

2、实证研究为了探究认知冲突到底是消极信号还是积极信号,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情绪启动范式(Dreisbach&Fischer,2012;Dreisbach&Fischer,2015;Fritz &Dreisbach,2015)。

心理治疗研究中安慰剂的设置和效应( 综述)

心理治疗研究中安慰剂的设置和效应( 综述)

心理治疗研究中安慰剂的设置和效应( 综述)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5-11-25 17:49:16 点击:1自1955 年Beecher 的《强大的安慰剂》出版之后,安慰剂治疗开始广泛被使用在临床试验中[1]。

广义的安慰剂不仅包括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还包括医疗处理以外的一切因素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语言,以及所有环境因素、外科操作、心理治疗或过程等。

研究常常将用安慰剂的与那些服用真正药物的病人进行比较,以确定药物究竟有没有疗效。

研究结果往往发现安慰剂也对患者产生了作用[2]。

心理学研究者已将安慰剂概念引用到心理治疗中[3],安慰剂心理治疗是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2-4]。

安慰剂的效应是有意无意地让患者建立起“我将被它治愈”的信念、愿望、情感[2,5],是真实存在的心理生物学现象[6-7]。

1 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及安慰剂效应1. 1 安慰剂概念与构成心理治疗中安慰剂的来源有三大方面,治疗者、来访者和治疗关系[5,8]。

对治疗改变影响最有力的是治疗者的态度,尤其是治疗互动中的习惯性反应方式[8]。

来访者对心理治疗的愿望和期待是治疗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关系建立得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8]。

心理治疗中安慰剂概念应在临床实践中理解其不同的解释方式[3]。

Kirsch 从反应预期理论来讨论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概念,认为所有的心理治疗可以当做安慰剂,因为它们的效应都是通过心理调节产生的[4]。

Lambert 认为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概念最能解释心理治疗结果的是“共同因素”[9] ( 如治疗设置、治疗师资质和治疗关系等) 。

“共同因素”是指对特定理论取向的心理治疗核心技术( 认知矫正、行为强化、防御机制等) 来说是附带的、次要的,对绝大多数心理治疗则是一组共有的普遍性要素[2]。

如,在实施治疗时的医患关系、接受帮助的期望、被治愈的希望或信念等[10]。

心理治疗研究的结果须对临床实践具有可推广性,能够证明心理治疗的合理性和解释心理治疗减轻心理疾患的机制。

心理学知识之启动效应

心理学知识之启动效应

心理知识之启动效应【导读】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在生活中,为了记住某件事情,可以用一个特殊的词语或者动作与之联系起来,应用很多。

(来源心融网)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总是忘记有没有锁门。

同事就告诉他一个秘诀,每次锁门时,做一个醉拳的动作,就可以记住了。

后来,这哥们在锁门前必须要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才能安心离开。

笑话归笑话,这个方法确实管用。

记住降龙十八掌显然比记住锁门这件小事更加容易。

而降龙十八掌则使锁门的记忆更容易被提取。

这种效应心理学上叫做“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什么是启动效应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举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

比如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其中包含一个“河”字(之前的刺激),虽然并不需要被试记住都有哪些字,但是在下面的任务中,如果要求被试写出一个含有三点水旁的字时,被试更倾向于写出“河”而不是其他字(对同一刺激的提取)。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颇爱听周杰伦的歌,但是周董的歌词实在是太难听懂了,没办法我对着歌词听了一两遍。

这之后那些之前听起来模棱两可的歌词,就非常容易被识别,至少笔者再没有把《完美主义》歌词里的“周杰伦周杰伦”听成“小贱人小贱人”。

启动效应和记忆启动效应和记忆关系非常紧密,甚至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的发现就是基于对失忆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

1968年,Warrington和Weiskrantz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再认出以前学习的单词,但是在补笔任务中,却同正常被试表现出一样的成绩,而且这一现象甚至在间隔7天后依旧存在。

所谓补笔任务就是要求被试用头脑中第一个出现的词补全词干,比如uni__,被试可能补全为“unit”或“unicorn”,如果之前被试看到的词为“”,受到启动效应影响被试可能补全为“unicorn”而非更常见的“unit”。

启动效应实验报告

启动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启动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启动某种行为或活动时,该行为或活动在短期内表现出比平时更高的效率或效果。

启动效应在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探究启动效应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对启动效应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启动效应的存在性;2. 分析启动效应的影响因素;3. 探讨启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每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启动组:在进行实验任务前,要求实验对象进行一次简单的启动活动(如:大声朗读一段文字)。

(2)非启动组:在进行实验任务前,要求实验对象进行一次与实验任务无关的活动(如:观看一段短视频)。

(3)对照组:在进行实验任务前,不进行任何启动活动。

3. 实验任务:实验对象在完成启动活动或无关活动后,立即进行一项认知任务(如:数字加减法),记录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4. 数据收集:实验过程中,由实验员记录每位实验对象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启动效应的存在性对三组实验对象完成任务所需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启动组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明显短于非启动组和对照组,说明启动效应确实存在。

2. 启动效应的影响因素(1)启动活动的内容:本实验中,启动活动为大声朗读一段文字。

结果显示,朗读活动对启动效应有显著影响,说明启动活动的内容是影响启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2)启动活动的强度:实验中,启动活动的强度保持一致。

进一步分析发现,启动活动的强度对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影响。

(3)启动活动的时间:实验中,启动活动的时间控制在短时间内。

分析结果显示,启动活动的时间对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影响。

3. 启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教育领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启动效应,通过设置有趣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情绪启动效应是指,人们在观看情绪导向的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与信息相符合的情绪体验,这种效应会激发个体的情感反应、记忆、判断和行为。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探讨了个体差异和焦虑的影响。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的人在遇到情感信息时所产生的反应不同。

人们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基本差别,经常显示出不同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情绪启动效应研究中,有一些个体差异影响了情绪启动效应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并且与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差异相关。

一方面,年龄是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婴儿和儿童在处理情绪信息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情绪启动效应可能更小。

相反,成年人对情感信息的反应更加明显,并且在长期的情感信息暴露和累积之后,情绪启动效应的效应可能会减弱。

另一方面,性别也是一个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情感信息的启动,因为女性更加重视情感体验,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收情感信息。

因此,女性的情绪启动效应更加强烈,持续时间更长,而男性则相对较弱。

进一步分析个体差异,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它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

首先,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幅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人群对负面情感信号的反应要比非焦虑人群更强烈。

与此同时,研究还表明,焦虑人群在处理正面情感信号时的情绪启动效应相对较低,这表明焦虑人群具有明显的负面偏向。

最后,焦虑还会对个体的情感调节产生负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焦虑人群在处理负面情感信号时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意味着焦虑人群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综上所述,个体差异和焦虑是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理解情绪启动效应时应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识别焦虑人群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以降低焦虑对个体情感体验和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情绪启动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大学生情绪启动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5参考文献
[1]廖声立,陶德清.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4, 27(3): 701-704
[2]方平,陈满琪,姜媛.情绪启动的实验范式[J].心理科学, 2006, 29(6): 1396-1399
[3]蚁金瑶,钟明天.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5), 3: 304-306
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补充说明你认为自做实验的时候当出现情绪启动图片和目标词情绪效价不一致的吋候你是否会受到前面情绪启动图片的影响从而对于词语的属性作岀较慢的冹断有时会受到前面的影响手会习惯的选择过后才发现选择出错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会注意一下然后再做出冹断故做出冹断的时间会变长
闽南师范大学
心理验报告
2、合理发泄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倾诉、哭泣、书写、运动找模拟物品出气等多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压抑。而我自己一般会选择运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3、语言暗示法:也是自己常用的一种方法。当遇到愤怒刺激时心理默念“息怒,息怒!”,当不自信时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好,我有信心”此法能消除焦虑、怯懦、和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恢复应有的快乐自信。
1.2情绪冲突的理论
冲突理论认为:情绪冲突可能是由生理、心理、行为、愿望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在情绪产生链中的任何环节都可能发生。情绪链的主要成分是外部环境刺激、机体感觉、认知系统、躯体行为。在这些成分的关系间都有可能发生情绪冲突,甚至这些成分自身所包含的各元素之间也有可能产生情绪冲突。因此可以这样说,情绪冲突无处不在且随时可能产生。对于情绪冲突,不同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彼此之间存在着争论。
2.3.2实验材料
2.3.2.1情绪启动面孔图片
情绪启动面孔图片选自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系统,以认同度由高往低选择28张正性面孔(14名男性、14名女性)、28张负性面孔(14名男性、14名女性)。每张图片为260×300像素(宽×高)。

启动效应的ERP研究综述

启动效应的ERP研究综述

启动效应的ERP研究综述一、概述启动效应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趣,好像是一种神秘的魔法,能让我们的大脑在某个时刻突然觉醒,迸发出无限的潜能。

ERP(企业资源规划)研究,就是围绕着这个神奇的现象展开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启动效应在ERP研究中的奥秘吧!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启动效应,简单来说启动效应就是在某个任务开始之前,我们已经对这个任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期待,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我们在这个任务中的表现。

换句话说启动效应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佳水平,也可能让我们因为过高的期望而产生压力,影响到实际表现。

那么启动效应在ERP研究中究竟有哪些应用呢?其实启动效应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比如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等。

在ERP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启动效应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调整任务的设置、环境的营造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利用启动效应,让员工在面对任务时更加充满信心和动力。

当然启动效应并非一味地追求高涨的情绪和强烈的动力,有时候适度的压力和挑战反而能激发出我们更大的潜能。

因此在运用启动效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让员工在任务开始时充满激情,又要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启动效应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积极性往往受到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影响。

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电记录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RP技术在启动效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启动效应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积极性往往受到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影响。

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电记录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RP技术在启动效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文章从启动效应的分类、神经生理机制、理论解释、实验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启动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最后,对当前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评。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基线启动效应是目前认知心理学和记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e.k.warrington和l.weikrantz[1]在对健忘症病人进行记忆实验研究时发现:呈现一系列常用词让病人学习,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部分线索让病人把它填成一个单词,其成绩明显优于让其回忆或再认刚才所学词时的成绩。

这一现象说明健忘症病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尚保存对所学字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不自觉的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cofer[2]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后来,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研究也发现了这种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的界定及分类目前关于启动效应虽没有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但已基本上达成一致,即认为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项目对随后刺激项目或与其相关的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所产生的易化现象,或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启动效应可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1.1根据启动效应所起作用的方向一般先前呈现的刺激效应对后来呈现的刺激效应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也称为促进性启动效应。

而起抑制性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早期,心理学家对启动效应的认识仅局限于正启动效应。

直到1977年neil 在试验中发现启动刺激中的干扰项作为探测刺激中的目标时产生抑制效应,并将其称为负启动,心理学家才开始关注负启动。

近年来,负启动成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

1.2根据前后呈现的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关系直接启动,也叫重复启动,指前后呈现的刺激项目完全相同,即后呈现的探测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而在间接启动中,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所差别。

目前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大多采用重复启动范式。

1.3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效应[10]知觉启动被认为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它指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知觉特性上相关,而与加工水平无关,即发生在所谓材料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

知觉特异性是其一个主要特征,它常用的测验任务有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等。

语义启动,也称概念启动,被认为主要是反应对刺激意义的加工,它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语义上相关,即发生在语义或概念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

2.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内隐记忆[6],一般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

它是与意识的外显记忆相对而言的。

graf和schacter(1985)认为启动效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并把这种记忆叫做内隐记忆。

杨治良[4]认为,内隐记忆的研究有五大领域: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启动效应、无意识学习、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启动效应作为一种记忆现象一般指前后操作间的易化或促进作用,是无意识的、自动的。

当前,内隐记忆的研究多使用启动效应方式。

因为内隐记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经验,无法直接呈现出来,当然它就不能用传统的直接的方法来测量,只能用间接的方法。

而启动效应作为一种记忆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内隐记忆,所以一般通过对启动效应的观测来测量内隐记忆。

在某种程度上,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启动效应是现象,内隐记忆是本质。

心理学中,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大都是通过观测实验中的启动效应现象来设计的。

启动效应可以作为内隐记忆的一个重要指标[7],但必须是在被没有使用外显提取策略的前提条件下。

3.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目前,研究启动效应神经机制的方法主要有神经心理学方法和脑功能成像法[8]。

神经心理学方法主要以不同脑区受损的病人为被试,考察与受损脑区相关的记忆加工变化,从而推测不同脑区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脑功能成像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技术,它以局部脑血流量或血氧饱和度的微小变化推知相应的神经活动的改变。

它可以直接观察被试在进行认知作业时脑功能的动态变化,为研究启动效应的脑机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脑功能成像法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层发射层析照相术pet、高分辨率脑电eeg、高分辨率脑磁图meg和内源信号光学成像。

关于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的许多认识主要来自对健忘症病人的研究。

健忘症病人的记忆障碍主要是由于内侧颞叶——间脑系统受损,但其往往在内隐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启动效应。

所以,人们推测控制内隐记忆的脑结构位于这一区域之外。

有研究表明,语义启动和知觉启动依赖不同的脑机制。

keane等(1991)发现阿尔采末病人(ad)、双侧枕叶受损病人(lh)和双内侧颞叶受损病人(hm)的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之间出现双分离现象。

gabrili认为知觉启动的脑区位于枕叶,而语义启动的脑区位于额颞联合区。

某些证据表明,启动效应的神经学位点在大脑新皮层。

知觉启动由通道特定的区域所调节,而语义启动由非通道的语言区域所调节。

目前,对知觉启动的神经机制已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对于语义启动还存在较多争论。

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内侧颞叶——间脑系统是否参加了语义启动过程[9]。

4.关于启动效应的理论解释4.1 系统说,即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e memory systems)这种观点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应了记忆系统存着结构和功能上不同的多个子系统。

系统说以tulving为代表,他曾提出把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语义记忆、情节记忆、工作记忆和知觉表征系统。

他认为启动效应代表着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rs)。

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痕迹,也可以说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

4.2 加工说,即传输适当认知程序(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dures approach)这种观点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仅反映了两类测验(即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所要求加工过程的不同,并不说明存在机能上相对独立的不同的记忆子系统。

roediger(1990)认为外显记忆更多依赖精细编码等概念加工,涉及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过程。

而内隐记忆更多依赖知觉加工,涉及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过程。

blaxton(1989)发现,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的依赖于加工方式,支持了加工说。

系统说和加工说的理论主张不同,但对于解释启动效应现象并非截然排斥的。

加工说可说明实验性分离现象,但在对健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时却遇到了麻烦。

而系统说能较好的解释健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工说和系统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综合多种相关理论以更好的解释和理解启动效应。

5.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程序及测量方法一般而言,启动试验由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组成,每种刺激呈现中都包含目标和分心物。

实验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

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3]:①目标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验方法有字汇确定、词的确定、知觉辨认、词根或词段完词测验等内隐记忆测验方法。

其中,知觉辨认和完词测验是测量启动效应最常用最经典的测验。

另外,对于非言语信息材料[11],涉及到的测验方法还有图形完成、图片命名、图案识别、物体决定、偏好判断等。

启动效应与迁移类似,但迁移是在总体效果上进行测量的,启动效应的测量单位却十分具体。

在启动实验中,由无关启动刺激产生的结果通常称为基线。

通过相关启动刺激产生的结果与基线值加以比较,就可知启动效应的大小,即启动量。

基线的选择在启动效应的测量中有重要作用,它极大的影响到启动效应的大小。

常规的启动效应的计量方法以配置的未学项目的操作成绩为基线值,而不以待学项目的预测操作成绩为基线值。

因为在大样本情况下,由二者所求得的启动效应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在小样本情况下,二者则有显著差异。

为此,朱宝荣、杨治良[12](1995)通过一项试验指出,为了尽量减少误差,最好以待学项目的预测操作成绩为基线值去求启动量。

同时提出采用“超意识广度法”和“二次比较法”,以客观精确的计量启动效应。

陈宝国、彭聃龄[15](2002)的一项研究表明,采用无关字启动还是图形符号启动做为基线会对词语认知启动实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好选择与目标字词同质的无关字词启动作为词语认知启动实验的基线。

6.影响启动效应的因素6.1 启动刺激呈现时间chessman和merile在实验中发现,用客观阈值呈现启动刺激时(呈现时间较短),不产生启动效应;而用主观阈值呈现启动刺激时则出现启动效应。

但dagenbach(1989)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启动效应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呈u型变化。

沈蕾(1994)认为,dagenbach(1989)的实验结果是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和在建阈值的过程中所诱发的提取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启动刺激呈现时间的影响。

她的一项试验[14]表明:用阈值呈现启动刺激时,重复启动效应随阈值的增大呈倒u型变化,而语义启动效应则随阈值的增大呈u型变化。

6.2 实验材料目前研究启动效应主要用完词测验,这就涉及到作为实验材料的字词的选择问题。

因为许多字词都可有多种补笔的可能性。

材料中字词补笔可能性的多少,不仅影响启动效果的高低,还影响到被试补笔时是否真正做到没有有意识回忆先前的学习。

因此,字和词补笔的可能性及其是否容易提取是启动效应研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张卫[13]等(1994)的研究发现,不同联想等级的语词其启动效应并不相同。

6.3 加工水平目前对于加工水平是否影响启动效应,及如何影响的问题,仍无公认的看法。

roediger等人的实验表明,补笔与词干补笔均不受加工水平的影响。

而squire等人的实验却表明,补笔与词干补笔均受加工水平的影响。

朱滢、王宏斌等人(1990)的实验结果发现,有意回想的被试对意义加工的单字比对结构加工的单字有更高的启动效应,而没有有意回想的被试,其结果不受加工水平的影响。

由此,squire和朱滢推测“加工水平之所以影响启动效应是因为被试采取回想策略。

”结束语:从上文关于启动效应的界定分类、理论解释、神经机制等几个方面的概述也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启动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较多争论,实际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