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诗歌鉴赏思考题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培训:古代诗歌鉴赏03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03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见考查类型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等等。
如:采桑子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试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答:再如: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在分析某一首诗歌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孤立的,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态度与观点。
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之上的。
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
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
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二是间接表达。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注]。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详细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诗句的表述中得到答案,如“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对雨的态度不是怨恨风雨摧花,而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朝朝”“处处”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诗歌鉴赏三答案

诗歌鉴赏三答案1、【解析】这首诗以漂泊、思归为内核,在表现上,前四句写景,第五、六句通过“惜”表现出对眼前夜景的喜爱。
第七句交代了原因:自己漂泊在外。
抓住这几点总结即可。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答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从词人对环境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天气的轻冷,庭轩的寂寞,残花病酒,寂静的重门等,无不表现出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3.【答案】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
抒发了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4.【答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5.【答案】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
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荞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后,才显现出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岵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的季节是春天。
表达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
6.【答案】用典的手法,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
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
7.【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
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8.【答案】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早春秀美的山村画面。
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②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和愉快的心情。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解析(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竹枝词刘禹锡瞿塘嘈嘈十二峡,人言道路古来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从瞿塘峡艰险写起,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这是诗歌常用的________手法,瞿塘峡道路艰险是因为水中多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起波澜,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第三部分 诗歌鉴赏答案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答案必修2~2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含英咀华【积累整合】一、(一)(1)差错(2)泪(3)作动词,下(4)诚恳的样子(5)机会(6)退出来(7)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8)预料、想到将来(9)出嫁(10)他(11)数量词用作动词,有二心(12)数量词用作动词,经常改变(13)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14)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15)形容词用作动词,推重(16)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17)名词作状语,用手巾(18)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9)使动用法,使……受煎熬(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21)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2)名词用作动词,买,购进(二)(1)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和限制。
(2)古:教养;今: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或教育、训诫。
(3)古:可爱;今:值得怜悯与同情。
(4)古:处理;今:处罚决定。
(5)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6)古:修长的样子;今:形容色彩繁杂。
(7)古:指随流水而消逝;今: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8)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
(三)1.(1)请,愿(2)扶持(3)助词,无意义(4)率领2.(1)辞别(2)告诉(3)谢绝(4)道歉3.(1)还是(2)原来的,从前的(3)本来(4)故意4.(1)适合,依照(2)出嫁(3)刚才(4)到5.(1)相当于“你”(2)互相(3)面貌,相貌(4)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5)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6.(1)被(2)相当于“我”(3)看见(4)见面,动词7.(1)迎接,动词(2)迎娶,动词(3)迎娶,动词(4)迎接,动词二、1.(1)疑问代词,哪(2)疑问代词,什么(3)副词,何等2.(1)介词,被(2)动词,作为(3)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呢”三、(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哀民生之多艰(4)虽九死其犹未悔(5)固前圣之所厚(6)集芙蓉以为裳苟余情其信芳长余佩之陆离(7)芳菲菲其弥章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8)慨当以慷唯有杜康(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0)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1)羁鸟恋旧林(12)榆柳荫后檐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优化训练】1.(1)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功勋卓著(“丰功”)、品德高尚(“令德”)、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6)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最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及思路及练习答案新人教版精品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 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 年:宋德祐元年( 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 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 3 分)
趣。试题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
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要答这道题,就得知道一点绘画常识。绘画
是用色彩造型的艺术,是视觉艺术而不是听觉艺
术,只能观而不能听。 明白了这些, 仔细审读诗句,
就能发现:“潺潺”是看到水而想到的流水声, “瑟
瑟”是看到树林里树叶飘落而想到的风声,看到路
( 或在溪
边 )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
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
山( 山坞 )、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景,描
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 1 分;三至四种景物的,
给 2 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 3 分。答出画面呈现
出什么气氛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
问: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
上一个抱瓮的人就想到附近肯定有村庄,由隐约看
到的寺庙就想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它的好处自然
是使无声之景变有声,使静态之景变动态之景,从
而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更有生气。 )
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
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 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
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 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3)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渡湘水孟浩然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注】①杜:杜若,芳草名。
②榜人:船夫。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3)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册诗歌鉴赏思考题一、鉴赏《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王维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大诗人。
盛唐诗人有两派,一派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另一派爱好自然,希望隐退,过平静闲适的生活。
王维属于后一派,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山水诗,为历代推崇,无论写壮丽景色或田园小景,都有意境,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
“山居”是山中的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二)诵读,直译:参考译文一:空寂的山村新近下了雨,晚上天气寒冷更有秋意。
明亮的月光照射在松林间,清清的泉水从岩石上流过。
竹林传出喧闹声,那是回家的洗衣女在谈笑,荷莲摇动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任凭那些春天的芳草鲜花凋萎,山中隐居的人自可淹留。
(三)赏析图画美思考: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清新,幽静,恬适)例文如下: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后,山中更显一片空寂;傍晚的天气清清爽爽,更透出十分秋意。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反射着皎洁的月光。
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回家来了;过人头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宁静。
2、此诗在写景上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
整首诗像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惹人心驰神往。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不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
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发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里有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月下清松和石上清泉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物芳可明志洁,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这里有纯洁美好的生活因素,有勤劳善良、无忧无虑的人们。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而这里安静纯朴的生活正符合诗人的理想。
(五)诵读,读出诗意美,读出向往情。
二、鉴赏《登高》:(一)背景简介:《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写登高远望江峡秋色时的感慨。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诗人自然产生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郁闷和悲哀。
诗人抒发的不只是个人的不幸。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诵读,直译:参考译文一:西风紧吹天色高远猿猴的啸声显得悲哀,水中小洲环境清冷沙滩洁白鸟儿飞翔盘旋。
没有边际的林木在秋风吹扫下落叶纷纷,那没完没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长久客居异地因秋色而生悲哀,一生多病如今独自登高。
深恨世事艰难两鬓已如白霜,病愁潦倒新近停下浊酒不饮,无法借酒消愁。
(三)诵读,把握思路:(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引起韶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五)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提示:可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前四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悲秋”二字下得沉痛,点醒了景物描写,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白发日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浊酒新停,更难排遣悲愁。
登台的结果只是惹恨添愁,“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全诗哀景写哀情,哀景蕴蓄哀情;哀景引发哀情,哀景烘托哀情。
三、鉴赏《蜀相》: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背景介绍:本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当时唐王朝正处在安史之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
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暂时落脚。
在此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诸葛武侯祠堂瞻仰凭吊,写下这首著名诗章。
(三)思考: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此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明确:“自”“空”两字跟此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3、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明确: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4、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本诗的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鉴赏《石头城》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一)解题: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六朝古都。
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二)诵读,直译:石头山环绕石头城仍然存在,江涛拍打空城无声无息地退回。
秦淮河的东边还悬挂着旧时的月亮,深夜时月光还照过旧时的小城墙。
(三)思考,讨论:1、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2、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3、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明确: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诵读,读出慨叹情。
五、、鉴赏《锦瑟》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参考译文一:锦瑟啊,你无缘无故有五十弦,一弦一柱都使我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少年。
美好的时期是多么短暂,就像庄生梦蝶那样是一场梦幻,我不被人了解,伤春之心只有像望帝那样寄托了杜鹃的啼鸣。
怀才难遇,就像是大海的遗珠对月垂泪,远大理想如同玉埋蓝田,太阳照射腾起烟云。
这些情景哪会等待今日追忆,单在当时我已有无尽的怅惘失意1、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后,明确: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
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四是用传说中蓝田山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