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一千多万人患血栓性疾病

合集下载

预防血栓的常用方法!简单实用

预防血栓的常用方法!简单实用

预防血栓的常用方法!简单实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是全球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率可占到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4%。

而且即使撇开饮食等因素,人体正常衰老也会形成动脉硬化。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这种疾病?都叫“血栓”但是有差别其实血栓不能一概而论,可根据发生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

今天主要说一下最为常见的“动脉血栓”。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即为血管堵塞后出现缺血性改变,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斑块破裂时形成,与血小板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血栓的形成与人体的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的失衡有关。

凝血系统主要是指外伤流血时,阻止血液流失;抗凝系统则是溶解血栓,阻止血栓阻塞血管。

正常情况下,这两者处于平衡状态。

但若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内皮受损或有炎症反应时,凝血系统中的血小板就会聚集。

当血管斑狭窄影响到血流时,血小板就会被激活,粘附、聚集到破损血管处,其他凝血因子也会参与凝血。

此时,人体的凝血功能增强,抗凝血功能减弱,若凝血因子过度工作,血液流动就会减缓,血液变得粘稠,增加血栓风险。

我国心血专家胡大一曾说:10个心梗,9个可被预测;6个心梗,5个可以被预防。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血栓?用好三杯水血液黏稠时,血流减缓,更易“凝结”形成血栓,而早上4-7点是卒中的高发时间段,与血液过于黏稠有关。

其实,家家户户都有这三杯水,不但能解渴,还能降低血栓风险。

第一杯:睡前喝100ml;第二杯:起夜时喝100ml;第三杯:早上起床刷牙后喝200ml。

因为人在熟睡时,会丢失体内水分,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

而清晨血压也会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加,进一步增加血液黏稠度。

每天一万步临床经验表明,每天一万步,有利于慢性病的稳定与康复,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中的代谢物,甚至可以救人一命,尤其是对稳定了的冠心病梗塞、心绞痛等患者!如果一根血管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变得狭窄而闭塞,到最后可能会完全被血栓堵死,造成心梗等疾病,危及生命。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血栓性疾病是世界性高发病,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威胁,一直为临床界与学术界所重视。

本文对溶栓药物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浅议了溶栓药物在国内、国外的应情况,希望能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溶栓药物;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血栓病系常见多发病,于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是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高危因素,常见疾病类型有动脉血栓、脑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中,仅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就达30%,世界每年都有数千万人死于血栓性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发区,每年死于本病的总人数在因病死亡总人口的占比甚至达到40%以上,远超癌症死亡比例,位居各类死因之首。

溶栓治疗对血栓病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视为血栓治疗的一线方法,因此,寻找和研究溶栓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溶栓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1 溶栓药研究进展 1.1 第一代溶栓药初代溶栓药的代表性药品包括链激酶和尿激酶2种,其作用机理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原,从而使其成为活性纤维蛋白溶解酶,发挥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第一代溶栓药缺乏特异性,而且溶栓速度慢,临床副作用显著,可引起全身纤维亢进,造成严重出血。

链激酶属于蛋白水解酶,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合成,该药虽不属于纤溶酶原激活剂,然而却能快速地同存在于循环系统的纤溶酶(或者游离纤溶酶原)相结合,启动纤溶系统,发挥血栓溶解功能。

链激酶优点在于效果好、价格低,但因其本源为链球菌,所以本身带有抗原性,临床过敏反应较大,此外,本品对心肌、肝脏也有一定损害,所以不适合临床推广。

尿激酶本身属于肾脏合成蛋白质,是从人尿中提炼得到的丝氨酸蛋白酶,该药有高分子量、低分子量之分,前种在我国临床多有应用。

医学试验表明,尿激酶作为一种人尿制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内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纤溶酶产生裂解作用,使其成为纤溶酶。

经研究证实,纤维酶既有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包括Ⅴ和Ⅷ两种)和纤维蛋白原菌的作用,又能影响二磷酸腺苷的诱导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

预防血栓

“人生于血管通畅,长于血管硬化,死于血栓形成”既然人是“生于血管通畅”,那么血管的病变、血栓的形成,一定是后天一步步缓慢发生的,换句话说,血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认清引发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并行之有效地避免其发生,那么预防血栓性疾病,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

首先,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血栓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3大不同的主要类型。

防治血栓,就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这3个方面各个击破。

其次,对已经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病,是预防血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入手,对几种不同的血栓性疾病“分而治之”,全面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预防全球范围内,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性死亡占了人群死亡的1/3~1/2,由此导致的肢体和智力上的严重残疾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

1.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是怎样形成的?每个人刚出生时,血管壁都是光滑而通畅的。

但从童年时期开始,血脂就会在动脉管壁沉积形成脂质条纹。

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可以逆转,脂质条纹可以消失。

但是,由于高血压、应激或吸烟等因素的刺激,血管内膜下的脂质条纹会逐渐恶化。

为了修复这些损伤,动脉再生出新的组织,从而形成小的隆起和瘢痕,胆固醇、白细胞及其他物质积聚在隆起处,形成斑块阻塞血管。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器官或组织缺血的表现,如稳定型心绞痛、下肢间歇性跛行和慢性脑缺血等。

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就可以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事件。

这些事件在心脏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在大脑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中风,在下肢则表现为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2.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首先,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时吸入的一氧化碳、应激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其次,年龄(35岁以上的人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别(绝经期前的女性与同龄的男性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低。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一)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一)
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医学会关于制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方法及程序。指南专家委员会由临床专家、信息学专家、决策科学家和系统综述与指南方法学专家共同组成,也包含了无相关研究背景的临床医师,使指南推荐意见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指南制订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目前的循证医学观念,临床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互相讨论,共同检索、评价和分级相关研究证据,以确保证据纳入和评价既全面、客观,又紧密结合临床。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PTE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占肺栓塞的90%以
上,通常所称肺栓塞即指PTE。
(一)诊断
建议基于疑诊、确诊、求因、危险分层的策略,对急性PTE进行诊断和评估。
1. 疑诊:【推荐意见】(1)推荐基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筛选可疑的PTE患者【1C】。(2)疑诊PTE的患者,推荐根据是否合血流动力学障碍,采取不同的诊断策略【1C】。(3)推荐基于临床判断或应用临床可能性评分(简化的Wells评分、修订后的Geneva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急性PTE【1A】。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临床除外急性PTE;如D-二聚体检测阳性,推荐行确诊检查【1A】。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患者,推荐直接行确诊检查【1A】。【推荐意见说明】单纯临床可能性评估为低度可能或单纯D-二聚体检测结果阴性均不能除外PTE。评估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时应该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D-二聚体的正常阈值应该根据年龄进行修正。对临床可能性评估为高度可能的患者,D-二聚体检测阴性的可能性比较低,无论D-二聚体检测结果如何,基于临床经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应进行影像学检查。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1986年发布了第1版抗栓与溶栓指南,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每3-4年更新1次。2012年2月,ACCP发布了《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增加了近年血栓防治领域的研究新成果。2016年1月,ACCP更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第10版)》的推荐意见。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RS)近几年也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涉及PTE、ACS、房颤等疾病。这些指南的发表,对指导临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版)

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版)

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版)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遗传性血栓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此类疾病已成为西方国家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对于VTE这种可预防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

社区和医院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早日开展,对规范我国VTE的防治策略十分重要。

此外,临床医师应熟悉并掌握VTE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及危险因素、提高VTE诊断意识、准确识别并早期筛查高危人群,以制订积极预防措施。

1 流行病学提要普通人群的VTE发病率约为每年0.1%~0.3%。

在美国,每年约新发2百万例DVT,约30万例患者死于急性PE,其中,仅7%的患者在生前得到及时诊治。

近期一项欧洲6国联合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2004年,约有37万例患者死于VTE及相关并发症。

2 危险因素提要VTE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性易栓倾向和获得性危险因素。

其中,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动脉病变、肥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管状石膏固定患肢、近期手术史、创伤、活动受限、急性感染、长途旅行、妊娠、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起搏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及伴随疾病和抗磷酸抗体综合征等。

既往VTE病史是VTE复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寻找VTE复发危险因素已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

持续监测D-二聚体是判断首次发生PE患者复发风险的有效方法。

若D-二聚体持续升高,患者的肺栓塞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3 VTE危险因素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天然抗凝物质,如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缺乏,以及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为明确的VTE危险因素,但其是否增加VTE复发风险尚存争议。

目前认为,与携带杂合子者相比,携带纯合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 者更易复发VTE。

此外,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2)和脂蛋白酯酶(LPL)基因多态性与VTE独立相关。

性别在特发性VTE患者中,男性复发率约为女性的2.7倍,此差异无法单纯用雌激素来解释。

急性感染在老年病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一)

急性感染在老年病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一)

急性感染在老年病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一)作者:鲍庆秋张良李秀芹李志玲刘玉梅【关键词】感染;血栓;老年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其发病率在目前较高的水平上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高龄、遗传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是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这些危险因素是长期存在并相对稳定的,饱餐、劳累、情绪改变、饮酒等是老年人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常见诱因,近来发现近期感染也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

本研究通过观察合并急性感染的老年病患者的血栓性疾病发生状况,探讨老年人感染与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以及抗感染治疗与抗凝治疗的临床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收集2004~2006年本院老年病住院病人314例,均患有一种或多种老年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等。

186例合并感染性疾病(慢支急发48例,肺炎39例,急性胃肠炎26例,泌尿系感染43例,化脓性胆管炎8例,腹腔感染17例,带状疱疹5例),年龄60~75(平均69.7±3.2)岁,男138例,女48例;另128例未合并感染性疾病,年龄60~78(平均68.9±3.6)岁,男94例,女34例。

1.2方法186例老年病合并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128例非感染老年病人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又分为两个亚组,A组96例(基础病治疗+抗感染治疗),B组90例(基础病治疗+抗感染治疗+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用速碧林针0.4ml皮下注射,2次/d,用至感染明显好转或治愈,一般7~14d。

基础病治疗包括降压、调脂、控制血糖、抗血小板(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d)等措施。

以发生血栓性疾病事件的病例作为无血栓组,未发生血栓性疾病事件的病例作为血栓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罹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近期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急性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统计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亚组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分析急性感染与老年病患者血栓性疾病的相关关系。

D-二聚体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D-二聚体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虫堡凼型盘查!Q!!生!旦筮i!鲞筮!翅g!也』!!!!婴丛塑:丛!丝!!!!!:y!!:j!:盟!:! 同。不同检测方法其灵敏度、样本要求、结果报告单位和正 常值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采用不同方法进行D一二 聚体检测的临床研究之间的结果难以相互比较。目前关于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D一二聚体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D一二聚体是反映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 指标,近20年来被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与 治疗。目前,D一二聚体在以下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广泛 的证实和认可:(1)联合临床可能性评价用于VTE的排除诊 断;(2)初次VTE事件后抗凝治疗疗程的判断和VTE复发 风险的预测。 1.D一二聚体检测联合临床可能性评价在VTE排除诊断 中的应用:DVT和PE往往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因此 仅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能够确立或排除VTE的诊断。通 常情况下,需要客观的影像学检查加以证实。目前对于疑诊 DVT患者,通常采用加压静脉多普勒超声(CUS);对于疑诊 PE的患者,通常选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或核素肺 通气/灌注显像。少数临床情况下,在必要的患者可考虑进 行静脉造影或肺动脉造影。虽然D一二聚体对VTE的诊断亦 缺乏特异性,在许多其他疾病和生理情况下均可出现升高, 因此并不能单独用于VTE的确定诊断。但由于其具有高度 敏感性和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有效地用于DVT和PE的排 除诊断。特别是对于门诊的低危患者,D一二聚体检测有助于 避免过度的昂贵的或侵入性影像学检查,并可使患者避免接 受不必要的抗凝治疗,具有较好的收益风险比。近期的一项 文献荟萃分析显示,采用快速的ELISA方法测定的D一二聚 体阴性检查结果与阴性的CUS和CT检查结果在DVT和PE 的排除诊断方面具有近似的效能。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对疑 诊DVT或PE的患者通常联合检验前的临床可能性评价和 D一二聚体检测共同用于VTE的诊断。检验前的临床可能性 评估是指根据患者VTE的症状和体征、危险因素以及其他 可能的诊断对疑诊VTE的患者通过评分量表的方式对其 VTE的危险度进行评价,通常采用的有Wells、Geneva及其 改良评分系统。联合临床可能性评价与D一二聚体检测,可 安全快速地对30%~50%疑诊VTE的门诊患者做出排除诊 断。图2显示了联合临床可能性评价和D一二聚体检测进行 的DVT和PE的简易诊断流程图。在荷兰进行的一项纳入 3306例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在检验前概率评估 PE可能性较小且D一二聚体水平正常的疑诊PE患者,排除 PE的诊断并不给予抗凝治疗时,其随访3个月VTE事件的 发生率仅为0.5%。应强调的是,D一二聚体检测不应单独应 用于疑诊VTE患者的排除诊断,而应联合临床可能性评分 系统共同进行,特别是在选用敏感性较低的检测方法时。 D一二聚体检测主要在临床评估为VTE低、中度疑似的患者 有助于排除VTE的诊断,如检测结果阴性可不必进行影像 学检查;而对于高度疑似患者,应考虑直接进行客观的影像 学检查,D一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有限。 2.D一二聚体检测在VTE排除诊断中的注意事项:

血栓当天会向你发送6个暗号,收到1个就能救命

血栓当天会向你发送6个暗号,收到1个就能救命

血栓当天会向你发送6个暗号,收到1个就能救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阮长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三位院士共同呼吁:“血栓是隐蔽杀手,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

”那么,这么凶险的疾病,有没有什么先兆或者预防方法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在血栓发生之前,我们完全可以识破疾病发来的暗号,把突然的疾病遏制在萌芽之中!血栓发生的暗号1、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2、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3、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

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4、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

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5、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

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6、突然发生以下情况✦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

如果有上述情况出现,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防栓,重点在早上!临床观察发现,清晨是冠心病突发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突发中风的多发时刻,70~80%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是在早晨6~10点。

其中,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我们刚刚睡醒的一刹那!可以说,防住了早上血栓的突袭,就能避免绝大多数的意外!稳压最重要血压突然升高或者降低,都会直接导致血栓的脱落或者形成,所以说稳定血压最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病一千多万人患血栓性疾病
冠心病、中风、下肢动脉闭塞这些慢性疾病广为人知,给很多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带来了威胁。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其实都属于同一种疾病——血栓性疾病。

目前,我国血栓性疾病呈现高发病、高死亡、高致残、高复发的“四高”特点,患者总数已达1千万以上。

血栓性疾病犹如潜伏在人体内的活火山,它什么时候爆发,爆发程度有多猛烈,往往难以预测。

血栓性疾病是如何形上成的?首先在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有形成分互相黏集,形成血栓。

一旦发生栓子脱落,会随着血液流动而移动,以致部分或完全堵塞某些血管,形成血管栓塞,打个比方说就像是发生在血管中的“交通堵塞”。

如果血栓在脑动脉中停留,阻碍了正常的血流就是脑血栓,从而引发中风或小中风;血栓若堵塞了心脏的冠状动脉,
则会诱发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血栓若堵塞了下肢动脉,会造成下肢动脉闭塞。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引起的各种病就是血栓性疾病。

生活方式与血栓性疾病息息相关。

如饮食不当是促进血栓形成最重要的途径,血脂在高脂肪饮食后明显升高,多进荤食者比长期素食者高。

口服避孕药是诱发血栓性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

在吸烟妇女中危害尤为突出。

抗血小板治疗是血栓性疾病治疗的核心,剂量和使用不规范是目前影响疗效的最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