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8篇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8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事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
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1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以来,空间站环境已经变得整洁舒适和秩序井然。
除了有航天员辛勤整理的功劳,也有空间站结构上的收纳便利。
原来是天和核心舱内部大有乾坤。
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期间,行李包裹是用特制的包装袋收纳起来,捆绑在核心舱内壁。
这样航天员进驻的时候,就能够更直观更方便的看到所有包裹的内容和状态。
但如果任由这些包裹留在舱内,看上去不够整洁,并且会占用航天员大量的活动空间。
那些暂时用不到的包裹,就会被收纳进空间站的夹层之中。
收纳的秘诀,就在地板上的这些储物空间。
视频中,聂海胜和汤洪波打开了摄像头最近处的储物间。
汤洪波整个人趴在地板上,将手探进去寻找包裹,聂海胜手中还拿着一支手电筒帮他照明。
在他们的身边,已经有了两个大型包裹。
像这样的储物空间,在空间站中还有不少。
可以说为了方便航天员在轨生活,空间站设计者们集智巧思,设计出了很多人性化的使用模式,并且在应用方面进行了反复验证。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2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6月17日发射以来,“出差三人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轨生活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
他们身体状况怎么样?如何确保身体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鲜事?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剧透来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简单!“自助式”体检和常规锻炼确保航天员身体健康关灯睡觉?“摸黑”只为眼底检查许多全身性疾病往往发生眼底病变,如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
在太空中,眼底检查作为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的重要项目,有利于对航天员身体状况进行实时跟踪。
特别是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可能会出现一些空间病症状,“体检”就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重奋进航空报国作者:张东孔令华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8年第03期王福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以微波介质陶瓷及在空间条件下的评价、微纳米形态压电功能陶瓷膜制备、陶瓷纤维催化剂水净化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攻关和国防预研等项目计2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高等学校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打自己的品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回答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树品牌。
学校在五十五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形成了“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二是构建了高水平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十一五”期间,南航着力实施“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和制度创新”四大战略,为建设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传统薪火相传纵观南航半个多世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而南航人“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历久常新。
这是推进南航加速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真正优势。
在几代南航人身上,稳定地表现出了三种精神特质:一是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国防使命;二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三是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
这三种精神要素构成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办学传统的基本内涵。
南航1952年建校,1955年向我国航空工业输送了第一批毕业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航空科技人才。
南航初创阶段的实践表明:国防使命,创业精神,一流意识——这三条主线从一开始就界定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特色。
1958年,学校研制出了“南航1号”无人机,随后又研制了2号、3号无人机,为此后的无人机研制工作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储备了技术。
南航人曾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了一批国防急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长空1号”中高空无人靶机,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惟一由我国高校自行研制的轻型直升机——“延安2号”直升机以及重要国防装备。
“问天”高几许,俯首叩苍穹

重点实验室陈兵奎教授团队自主研发。
院刘宏院士、谢宗武教授团队和中科院长光所联合研制。
投入“问天”发射相关科研工作。
机电学院张卫红院士团队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应用于长征五号火箭上面级系统的轻量化设计以及火箭发动机结构的高性能设计与制造,使火箭结构减重和系统动力学性能提升显著。
机电学院刘维伟副教授,参与了航天发动机难加工材料弯管的高效精密加工技术攻关,实现了发动机弯管等复杂构件的高效精密加工。
窦满峰教授课题组自动化学院窦满峰教授课题组承担了问天实验舱太阳翼展开机构驱动电机的研制工作,着力突破空间极端环境下稀土永磁电机的高可靠性设计技术,为空间站太阳翼在轨展开、驱动机构对日定向跟踪提供支持。
问天实验舱研制的南航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是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时刻,在中国航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南航人的默默助力。
自动化学院王莉教授领衔的“智能配电系统”团队面向空间站等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器智能并网控制及保护技术研究,实现了功率的通断控制和安全保护,解决了能源的最优利用和统一调配问题。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占小红教授团队参与了长征系列多型运载火箭贮箱焊接结构研制任务,开发了跨尺度一体化建模与仿真技术,助力长征5B运载火箭顺利发射。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超级绝热复合材料课题组陈照峰教授、杨丽霞讲师开发的航天级轻质纳米真空绝热板,成功应用于我国问天实验舱低温实验保冷设备。
团队历经六年,经过上百次实验开发出超低导热长寿命轻质纳米真空绝热板,突破了气相纳米氧化硅微结构调控、复杂真空成型和封装安装技术瓶颈,提高了飞船内空间利用效率,为飞船开展超低温试验提供了解决方案。
航天学院陈传志副教授领衔研发的定向装置油脂补加机构已应用于我国问天实验舱的研制,该技术通过单驱多动纯机械联动润滑方案,解决定向装置传递链路复杂、摩擦大、误差累积致油膜厚度控制难的技术难题,可实现定向装置隔离域面的分区精准润滑,为我国实验舱的研制贡献了南航力量。
一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

家 庭 的 生活 。14 年 底 , 国民党 军 队进 95
时周围人建 议我去北洋大学,因那里工程 方面师 资比较 强,这 也符合我的志愿。我 去 了北洋 大学读工程 ,丁 国瑜去了北京大 学 。15 ,全 国 大学 院系 调整 后 ,我 92年
在清华大学航空 学院正念 二年 级,当时选
驻沈 阳并接收学校 。隔年暑假在学校设训 练班 ,教师要穿军装 ,结业时给每人发一 张加入 国民党的 申请表 。母亲说年纪大 了
享受 国务 院特殊津贴 15 97年 6月,钱 学 森 教授 给 华 东 航 空学院的师生写信 : “ 我们 国家现在还 是
联也没有关系 ,但始终 困惑为何两 次被 选
主 青年 联盟 盟员。那 时大家都很穷 ,中学
助 学金 也很 少,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想 以 同等学历报 考大学,毕竟那时上 了大学吃
大学 )和东京女子美术大学上 学,当时还 师 。父亲过世后 ,母亲年轻 守寡 ,辛苦抚
曾在张学 良的胞弟张学铭家 中做过家庭教 饭就有 了保证 , 以给家中省下 一笔 费用 。 可 1 5 ,部分 大 学 开始 春季 招 生 , 9 0年
分 以上 ,成为首批录取 的 4个人之一 ,到
父亲到他身边担任机要秘书 ,当得 知父 亲
只得作罢 。张学 良将军 曾送给我父亲有他 签名的柯达照相机以作留念 。 幸 好 非教 徒 的母 亲 ,年 轻 时得 到基 督教青 年会 资助 去 日本 留学 1 O多年 。先
后在京都 同志社女子 学校 ( 为京 都女子 现
7 了。他从淡 水中学毕业后 ,因家里弟 代 妹多 ,就应招到 台北一家 日资 电器 公司工
作 ,自觉负担家庭 。由于勤奋和聪 明被调
南航发展史

南航发展史
南航,即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是中国国内的一家重要航空公司,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南航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航空学校运输队,这可以视为南航的起源。
随后,该运输队发展为南京航空学校军事运输部队,开始运营民用航班。
1950年代,南京航空学校被迁至广州,成为南京航空学院(现为中国民航大学的前身),该学院开始培养航空人才。
同时,南京航空学院从军事运输航线扩展到长途民用航线,开展了广州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的航班。
1988年,中国政府对民航事业进行了改革,南京航空学院与其他航空公司合并,成立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南方航空公司成立初期,航线主要集中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南航逐渐开设国际航线,扩大了航线网络。
21世纪初以来,南航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4年,南航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货运航空公司合作组建了中国航空联盟,进一步提高了南航的市场竞争力。
此后,南航相继开通了许多国际航线,拓展了国际航空市场。
南航还积极进行国内外航空公司的合作与联盟,与荷兰皇家航空、新加坡航空、天津航空等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了航线网络,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至今,南航已成为中国民航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拥有广泛的航线网络和现代化的机队。
南航还不断引进新的航空器和先进技术,提升航空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为广大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航天科学家先进事迹

航天科学家先进事迹航天科学家们的先进事迹无疑是人类进步的见证。
他们通过勇气、智慧和毅力,为探索宇宙、提高科技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航天科学家们的成就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可能性。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及其先进事迹,以此致敬他们的伟大成就。
1. “宇航之父”谭哲先生谭哲先生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宇航之父”。
他负责主持并组织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
在1960年4月24日,当“东方红一号”成功地发射升空时,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卫星的国家。
谭哲先生的杰出贡献为中国航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尼尔·阿姆斯特朗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美国NASA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
在1969年7月20日,他成为了阿波罗11号任务的一员,并在当天成功登上月球。
他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成为了人类探索精神不断前进的象征。
3. 瓦莱里·波利亚科夫瓦莱里·波利亚科夫是苏联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飞行的人类。
在1961年,他搭乘“东方一号”飞船成功地完成了108分钟的飞行任务,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他的壮举不仅在航天科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后来的许多宇航员铺平了道路。
4. 约翰·格伦约翰·格伦是美国宇航员,他于1962年成为第一个绕地球飞行的美国宇航员。
他搭乘“友谊7号”飞船完成了3个小时和23分钟的环绕地球的飞行任务,为美国的太空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先进事迹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投身于航天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5. 王洪文王洪文是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他负责主持并组织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并将中国的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王洪文的先进事迹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雄心壮志。
中国航空航天人物素材摘抄(五篇)

中国航空航天人物素材摘抄(五篇)中国航空航天人物素材摘抄(五篇)>中国航空航天人物素材摘抄中国航空航天人物素材摘抄中国航空航天人物素材摘抄(精选篇1)从望月兴叹到飞船登月,从浮想联翩到身临其境,神七载着中国人的希望与理想再次履步。
“五、四、三、二、一、发射!”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时刻,全国人民屏住呼吸,观看着神七飞向天空,随后便是一阵热烈的欢呼。
2008年9月27日16时30分,我至今还记得这一伟大时刻,翟志刚首次出舱行动,全国人民顿时拍手欢呼,他是中国行走太空的第一人,他在月球上印下的这一看不见的足迹,必将成为激励后人前进的动力。
当他手中拿着五星红旗,在月球上向全国人民招手时,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翟志刚、刘伯明这两位出自鹤城的航天英雄是我们鹤城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成功凝聚了自己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磨练,他们的伟大壮举将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翟志刚、刘伯明这两位出自鹤城的航天英雄成功登天激发了我想当航天飞行员的梦想,古老的疆土英雄辈出,今天正崛起一代新人,长大的我将接过航天的接力棒,带着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研制的最新飞船飞蓝天。
月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将留下我的足迹,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太空。
曾几何时,中国是一个航天事业落后的国家,而今天神一至神七的发射不仅昭示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在腾飞,更向世界人民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曾消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越来越强烈,我们为有这样的国家而骄傲。
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翟志刚、刘伯明为榜样,发奋图强,报效祖国。
浩瀚的宇宙神秘无限,飞天的梦想千年不断,让我们的飞船越飞越远,探索宇宙的更多奥秘。
中国航空航天人物素材摘抄(精选篇2)浩瀚的宇宙,神秘而宁静。
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向往的地方。
如今,有人圆梦,有人却变成了不是“主角”的英雄。
他是邓清明,我国唯一一位未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邓清明曾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之后被挑选入航天员队伍。
南航大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

南航大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
南航大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刚刚成立航天局,开始发展国家的航天事业。
南航大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并支持这项重大的国家事业。
在1956年,南航大担负起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
当时,南航大集结了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射入轨。
这标志着南航大在中国航天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后,南航大继续参与了许多重大的航天项目。
在中国开展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南航大派出了大量的航天人才,为宇航员的培训、发射任务的执行以及航天器的研发和测试提供了重要支持。
南航大也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探月工程,研发了许多重要的航天器和仪器。
南航大还牵头组织了许多国际航天合作项目。
与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国际航天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南航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中的研发与实验工作,为全球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航大在航天领域也得到了许多荣誉和奖励。
多位南航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获得了国家级的科技奖励,他们的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航天工程中。
总之,南航大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是一部值得骄傲和纪念
的历史。
南航大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航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
南航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着发展航天技术的迫切需求。
197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卫星的国家。
而为了满足航天事业的需求,南航开始与国家航天部门展开合作。
南航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在航空器材、运输保障等方面共同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南航先后承担了国家航天计划中的多项任务,包括承担航天器的空中运输任务。
1999年,中国发射第一颗载人“神舟”飞船,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
而在此之前,南航就积极参与了“神舟”飞船的运输任务。
南航的飞机被用作运输火箭、航天器部件等重要货物的工具,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此外,南航还积极推动了国内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
例如,南航与俄罗斯航空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航天器的国际运输任务。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南航继续承担航天器运输等任务。
而南航作为国内一家领先的航空公司,始终将国家航天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并支持国家航天事业的发
展。
这些努力和贡献使得南航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国家的航天梦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