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日益重要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旨在揭示创新的区域性差异和创新系统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区域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进行述评,包括其理论基础、主要概念和应用等方面。
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斯宾格勒(1990)提出的“创新链”理论和劳伦茨(1998)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
斯宾格勒的“创新链”理论主要关注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强调创新的微观基础。
而劳伦茨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则更加注重创新的地理集聚性和系统性,认为创新是一种区域性的现象,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
主要概念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构成的创新网络。
该网络通过共享知识、资源和经验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和创新环境三个要素。
创新主体指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过程指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创新环境指影响创新活动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创新集聚创新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创新主体在相对密集的空间中集中存在,并通过集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集聚可以形成创新的正外部性,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创新集聚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和集聚外部性的作用,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和资源交流为基础的复杂网络结构。
创新网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传播,扩大创新主体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可以包括产业联盟、科研团队、创新合作等形式。
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对于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应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因素。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标签: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認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业、 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 构成 的区域性组 织 系统 , 该
。瑞 典 的 Ase 和 I ke (0 2 认 hi m s sn 2 0 ) a 区 域 创 新 体 系 英 文 表述 为 R go a In v t nS se 系统 支 持并 产生 创新 ” e in ln o ai ytms o 区 ( 称 RI ) 英 国 卡 迪 夫 大 学 的 库 克 ( hl c oa 为 , 域 创 新 体 系 是 由支 持 组 织 围 绕 两 类 主 要 行 动 者 及 其 简 S。 P ip Ni ls i h 相 互作 用组 成 的 区 域 集 群 。第 一 类 主 要 行 动 者 是 域 内产 业 C o e1 9 ) 授 首 先 提 出 了“ 域 创 新 体 系 ” 概 念 , 将 o k ,9 2 教 区 的 他 但 在 同样 受 儒 家 文 化 影 响 的 日本 、 国 却 应 用 巧 妙 , 具 特 面 向未 来 构 建 现 代 行 政 文 化 。 韩 独 色 。在 构 建 现 代 行 政 文 化 的 过 程 中 , 传 统 文 化 的 批 判 吸 对
核心价值本 是一个舶来 品, 自于 19 出 9 4年柯林 斯和波
织 的 最 基本 和 持 久 的 信 念 , 有 内在 性 , 组 织 内 的 成 员所 具 被 同 愿 景 , 组 织 全 体 衷 心 共 有 的 目标 , 值 观 与 使 命 。在 一 是 价
收非 常 重 要 , 统 文 化 的 积 淀 、 承 和 创 新 是 行 政 文 化 塑 造 拉 斯 发 表 的《 业 长 青 》 传 传 基 。一 般 认 为 , 心 价 值 是 指 一 个 组 核
的结构 中 , 向于产 生性 质类 似 的结 果 。当问题 发 生或 绩 生 , 于 至 善 ” 求 移 动 人 以 人 为 本 打 造 以 “ 身 之 德 ” 担 倾 臻 要 正 承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已经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区域创新理论的发展里历程,三个方面即区域创新系统的产生、整体研究、衍生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
从而以求初步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整体研究衍生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力量。
一个区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于其发掘区域优势,充分调动区域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整体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衍生研究三个方面来说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区域创新系统的产生是一个演化何积累的过程。
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溯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创新理论,从而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的范畴,提出了创新理论,并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
[1]第二阶段是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
门斯(1975)在其《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分析创新与经济发展周期的规律问题时,研究了基本创新的集群式出现的现象。
创新集群概念的出现可以被看作创新系统概念的一种重要形式。
[2]第三阶段是英国学者弗里曼在1987研究日本的技术政策和经济绩效时,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作者:王海楠来源:《财讯》2017年第03期区域创新体系(RIS)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
本文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研究框架。
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学、创新统论与RIS点对点的溯源关系,界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本质、结构及运行,立足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归纳出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几种类型模式,并试图从理论上对不同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成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阐述RIS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要素概念框架模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创新的系统方法在区域环境的具体应用,它伴随着同期的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习经济和网络理论的研究热潮而得到蓬勃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RIS并不是正式理论,而只是一个正处于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的概念框架。
大量的学者开始投入到对RIS的研究中来,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同的学者在区域层面上探讨创新系统时所给出的RIS的定义也不一样。
尽管各有侧重,但还是突出了一些共同的观点,如他们都在RIS的定义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突出了创新网络的地位;认为RIS应该是基于产业集群的;而交互式学习或组织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联系也都在其定义中得到了体现。
狭义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经常密切地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撑安排。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的研究成果。
创新系统文献将创新概念化为一个进化的和社会的过程,认为技术创新是许多行为主体的相互激励和影响的产物,并受到来自公司内外部的许多因素的作用,这反映了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已从单个企业及内部向多个行为主体及网络化过程的转变。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1)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一区域经济理论在区域创新体系本质研究方面,区域经济理论与其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由不同地域内的科技资源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密切合作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发展历程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第三次研发革命”的口号,强调科技创新需要不同科技主体的合作和协同。
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的深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了大力推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 实践案例在实际应用中,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应用。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建立科技园区、科研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等方式,促进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升级。
在全球范围内,欧盟的“欧洲创新联盟”、美国的“科技走廊”等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1. 合作机制不畅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不同科技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并不够畅通,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方利益的冲突和合作机制的不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 人才流动不畅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需要不同地域的科技人才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但现实中依然存在人才流动不畅、政策限制等问题。
这不利于不同地域间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也制约了协同创新的效果。
3. 创新资源不均衡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不同地域的创新资源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一些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基础雄厚,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会影响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效果,甚至加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
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崛起,硅谷的神奇让人们认识到区域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
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
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一些国家已明确地制定了自己的创新战略,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
一些国家,虽然没有正式的创新战略,但积极支持创新,如美国和瑞典(瑞典在今年开始进行“通过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增长计划”)。
欧盟在1996年启动了“欧洲创新行动计划”,在2000年启动了“里斯本战略”(创新是此战略的基础),按照此战略设置了“欧洲创新趋势图”,按一定指标每年给欧洲每个国家打分,以进行创新比较和评估。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析。
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
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
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引言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通过区域内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活动的
一种理论模型。
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概念、主要特点、实施方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在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以促进创新活动的
一种理论模型。
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特点
1.系统性:区域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建
立在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系统。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同性: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共享信
息、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3.灵活性: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它能够根据不
同的创新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
不同类型的组织。
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创新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法
实施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组织结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需
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
2.资源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资源共享。
各个主体应当共享各
自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
通过共享资源,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合作研发:区域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作研发。
各个主体
应当通过联合研究、共同开发等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通过共同研发,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技术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4.政策支持: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
通过制定支持政策和提供相应的资源,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
政府还可以提供创新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分析
以下是几个成功实施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
硅谷(美国)
硅谷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创新中心之一。
在硅谷,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个主体紧密合作,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体系。
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科研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高校共享资源,共同进行研发和创新。
深圳(中国)
深圳是中国的创新之城,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
深圳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鼓励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研发。
深圳还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为创新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赫尔辛基(芬兰)
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也是芬兰创新体系建设的典范。
芬兰政府在赫尔辛基设立了多个创新中心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创新资金和支持。
赫尔辛基还与全球多个城市建立创新伙伴关系,形成了国际化的创新网络。
结论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模型。
通过区域内各个主体的协同合作,可以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在实施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共享资源和研发合作,同时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创新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