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合集下载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日益重要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旨在揭示创新的区域性差异和创新系统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区域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进行述评,包括其理论基础、主要概念和应用等方面。

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斯宾格勒(1990)提出的“创新链”理论和劳伦茨(1998)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

斯宾格勒的“创新链”理论主要关注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强调创新的微观基础。

而劳伦茨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则更加注重创新的地理集聚性和系统性,认为创新是一种区域性的现象,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

主要概念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构成的创新网络。

该网络通过共享知识、资源和经验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和创新环境三个要素。

创新主体指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过程指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创新环境指影响创新活动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创新集聚创新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创新主体在相对密集的空间中集中存在,并通过集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集聚可以形成创新的正外部性,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创新集聚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和集聚外部性的作用,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和资源交流为基础的复杂网络结构。

创新网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传播,扩大创新主体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可以包括产业联盟、科研团队、创新合作等形式。

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对于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应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因素。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对开发多样化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要,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被广泛用于政府决策、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

本文旨在介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并建议若干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其系统性和客观性。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以评价结果依据战略管理的指标,其目的是测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识别其发展方向,并有助于企业战略规划及企业未来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资源、创新能力及自主管理。

知识资源指的是区域内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的人员、机构及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则是指企业能够利用该知识资源进行研发与创新的能力,而自主管理则是指企业能够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使研发创新获得有效落实。

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步骤一般包括:第一,确定指标体系,采用质量成本技术指标、市场竞争能力指标、组织学习能力指标以及营销接近能力指标等;第二,确定评价标准,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指标以及应用程度、具体实施方式等,确定不同产业的不同评价标准;第三,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各项指标,对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推出改进措施,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实施方案,进行行动跟踪。

三、改进建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目前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性和客观性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统计分析。

现行的评价方法往往存在着计算结果不稳定、计算偏差多等弊端,因此,需要在统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增加变量,提升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提高客观性。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当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考核标准应采用行业成熟的评价参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度。

3.加强管理。

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系统的管理,建立评价方法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系统的运行及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正确性。

四、结论总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帮助政府决策、企业战略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工作,有助于改善商业环境及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第25卷 第2期2010年4月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Vo l.25,N o.2A pr.,2010收稿日期:2010 03 05;修订日期:2010 03 20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02006)作者简介:李娇,1986年出生,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胡宝贵,1965年出生,男,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产业经济研究,E mail:hub aogui@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李 娇,胡宝贵*(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

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图分类号:F061 5,F 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3186(2010)02 0078 03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Innovation Ability at Home and AbroadLI Jiao,H U Bao gui*(Eco no mics&M 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U niv ersity of A g ricult ur e,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 :T 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 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scientif ic and technical inno vation ability r esearch.There are tw o asp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 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one 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m ethods of evaluation.T his paper gives the rev iew and sugg estio n on them.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区域经济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

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和评价

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和评价
标 体 系
在 利 用 D A 方 法 进 行 区 域 创 新 E
系 统 的界 定 不 尽 相 同 , 是 定 义 均 从 系统 评 价时 ,多数 研究 是 以单 阶段 评 但 地 理 空 间范 围 、 新 主体 、 织 结 构 价模 型 为基 础进 行 , 创 组 即从 技术 投 入 、 技 和 空 间结 构 等 方 面 对 区 域 创 新 系 统 术 产 出 或技 术投 入 、经济 产 出方 面对
进 行 界 定 。经 过 理 论 研 究 者 的 系 统 研 区域 创新 系 统进 行 研究 和 评 价 ,难 以 究 , 域 创 新 理 论 已 成 为 在 知 识 经 济 全 面 反 映 区 域 创 新 这 一 复 杂 的 活 动 。 区 只 E 和 产 业 网 络 范 式 下 ,揭 示 区 域 学 习 创 目前 研 究 中 , 有 四 篇 利 用 D A 方 法
从 而 创 造 一 种 更 有 效 的 资 源 配 置 方 了评 价 ; 海 胜 等 利 用生 产 函数 对 区 王
区域 创新 系统 的界定 和评 价
和谐 可持 续 发展 。

式, 提高 区域 创新 能 力 , 进 区域经 济 域 创 新 系 统 的创 新 效 率 进 行 了 测 度 促
统 作 为 国 家 创 新 系 统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运 用 数 据 包 络 分 析 方 法 对 4 个 国 影 响 ,但 是 没 有 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问 题 5
分 ,能够将 新 的 区域 经济 发 展要 素 组 家 和 地 区 创 新 系 统 的 效 率 进 行 评 考 虑在 内。 显敏 从 创新 的技术 绩效 、 冯 合 引入 一定 的 地域 范 围 ,从 而创 造一 价 ; amet e i r Bu r &P lt o使 用 因 子 分 析 创新 的 经济 绩 效 和创 新 的社 会 绩效 三 le 种 更有 效 的资 源配 置 方式 ,提高 区域 法 进 行 了 区域 创 新 系 统 测 量 。 rca 个 部分 出发 ,构筑 了一个 评 估 区域 创 G ai 创 新能 力 , 进 区域 经济 发 展 。 因此 , 等 通 过 比 较 研 究 , 荐 将 “ 洲 创新 新 系 统绩 效 的 “ 促 推 欧 三位 一体 ” 型 , 对 模 并 区域 要 实现 可持 续 发展 ,获得 竞 争优 记 分板 区域创 新综 合 指 数 ” “ 据包 浙 江省 l 1地 市 的 区域 创 新 效 率 进 行 和 数 势, 必须 大力 建设 区域创 新 系统 。为 防 络分析 ”两种 测 量 技术 绩 效 的方 法结 了评 估 ; 风华 、 杰将 区域创 新 系 统 侯 郭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评述

争优势 的决定 因素 。区域创 新理论能有 效地 将知识 、学
习 、创新 、社会资本 、集群 等技术资 源和智 力资本 纳入 到现代 区域发 展理 论 中来 ,是 区域 发展 理 论 的新思 维。 然而 ,区 域创 新 系统 也 可 能存 在 着 系统 失 效 的 问题 。 Coe(02 ok 20 )指 出,区域 经济发展 实际 的差异表 明 ,不
国内学 者在研究 中 国区域 创新 系统时 ,由于其 侧重
点不 同,故其划分 的依 据存在 差异 ,评价 体 系也不 尽相 同。复海钧 (0 1 20 )首先 在理论 上构建 了区域创 新 系统 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 新能 力 、经济实 力 、社会 贡献 、区 位条件和 国际化这 5个方 面综合进 行考 虑 ,这 为后来 学 者构建科技 园区创新 能力评价 指标 体系提供了依据【 1 1。 3
区域创新 系统绩效评 价研 究取得 的主要成果 ,对现有研 究进行 了简单的评述 ,并
[ 关键词 ] 区域创新 系统
绩效评 价 研 究评述
[ 中图分类号]F6 . [ 0 15 文献标 识码 ]A
引 言
自 2 世纪 8 0 0年代 后期 以来 ,国家创新 系统 作 为一
获取 国际竞争优势 的决定性 因素。提 高区域创 新能力是 区域 经济发展 的重点 ,其有效途径是提 高区域创
新 系统 的 绩 效 ,而 如 何 评 价 区域 创 新 系统 的 绩 效 又是 研 究 的难 点 。通 过 对 区域 创 新 系统 绩 效 评 价 研 究 的 相 关 文 献 进 行 了梳 理 ,从 评 价 体 系、评 价 指 标 和 评 价 方 法 3个 方 面进 行 归 纳 总 结 , 系统 地 回顾 了近 年 来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1.评价报告的背景和意义2.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体系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1.知识创造2.知识获取3.企业创新4.创新环境5.创新绩效四、2020 年中国各地区创新能力排名1.排名方法2.各地区创新能力排名情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我国而言,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写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本文将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0》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份全面评估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年度研究报告,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报告主要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涵盖了百余个具体指标。

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1.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包括专利申请数量、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知识创造方面的表现有所提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

2.知识获取:知识获取能力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互联网普及率、信息技术水平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3.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包括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2020 年,我国各地企业在企业创新方面的表现不一,沿海地区相对较好,内地地区还需加强。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析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析

年第期总第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析□曾小彬包叶群摘要本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作一探讨。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82文献标识:A区域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而,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区域创新能力,为地方政府实施创新工程提供依据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有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研究,并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设想。

1999年,由我国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就"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能力"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报告对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进行了剖析,强调对该网络的培育、完善和维护以及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欧盟创新指标体系,主要从人力资源、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应用及扩散、创新基金产出和市场等四个方面对欧盟成员国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该指标体系突出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人才是区域发展的关键,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虽然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多强调只有企业才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对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未给予充分关注;大多强调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评估,却忽视对创新资源区域配置能力的评估;评估指标的设置往往以多取胜,导致某些指标相关度很高,指标值重复使用,等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评估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是度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依据。

要想使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水平与发展趋势得到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笔者认为,其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系统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

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引言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

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

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

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

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

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现有文献中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者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最多,主要是从创新系统的绩效或创新能力方面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创新系统在投入一定的资源要素后(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能否带来生产效率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测算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

国外的研究多是对系统的某一方面功能进行评价。

如世界银行主要针对知识经济的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总体创新体系进行测度。

OECD 从宏观层次研究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公共R&D投入对R&D投入的促进作用,R&D投入对促进生产率及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闭。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把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作为重点。

罗守贵等(2ooo)从区域综合实力、教育资源与潜力、科学技术资源与潜力、创新实力、信息条件以及区域政策和管理水平六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对江苏省各地区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鞠。

罗守贵与甄蜂、黄赣承(2ooo)构建了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和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四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法对沿海10省市进行了创新能力的评估棚。

刘顺忠、官建成(20XX)将R&D支出经费和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作为创新投入指标;将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外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量、新产品产值率、亿元投资新增GDF和万元GDP综合能耗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方法评价了各系统的创新绩效151。

方成(20XX)建立了系统、量化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技术基础指标、创新环境基础指标和创新经济基础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子指标体系,提出了决定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用TOPSIS方法对指标的量化进行了尝_斌lq。

官建成、何颖(20XX)应用两阶段模型,以专利作为中间产品,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技术产出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以及二者的综合阶段,运用DEA方法分别对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冯显敏(20XX)将系统评价发展为三阶段模型,即对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有效性进行评价鳓;此后,很多学者如易伟明(20XX)、唐厚兴(20XX)、孙凯(2oo8)等先后运用DEA模型,对系统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在评价指标的构建上,都从创新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进行选择,投入主要是与创新有关的R&D资金和人员情况,产出包括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

2。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关于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评价,目前的研究涉及很少,主要分析两者相互协调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协调度的评价模型。

张磊(20XX)系统地阐述了两者协调的基本内涵、特征,并用向量距离法和统计趋势预测法对我国31个区域两者之间的静态协调状况进行了测度,然后通过DEA寸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从而了解其动态的变化过程。

马永红(20XX)界了两者协调的内涵,分析了两者协调发展的构成因素,基于此构建了评价模型,以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和创新环境协调指数作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3 •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评价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评价更为少见,主要是通过构建评价模型或者判定模型来反映创新系统的发展过程,找出发展中存在的或将要发生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创新系统的持续创新能力。

李松辉(20XX)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包括创新能力成熟度和运行能力成熟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概念、成熟度曲线与成熟度的计算方法及成熟度测定的思路,并分别进行了评估。

杨剑等(20XX)采用模糊决策的方法,建立了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的判定模型,分析了系统发展的过程,提取了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并通过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多目标分类算法对系统所处阶段进行了判定㈣。

三、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方法1 •传统的评价方法传统的评价分析方法除了常见的统计分析、多重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DEA分析法,主要用来评价创新系统的投入产出绩效,即评价决策单元在输入一定资源投入后,其规模和技术是否都发挥了最好的水平,从而得到了应有的产出。

若投入少产出多,则绩效好;反之,则绩效差。

根据评价的结果,将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类提出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建议。

二是因子分析法,可把众多的创新指标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用较少的因子来概括和解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大量创新指标,并通过对主因子内涵的确定,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概念系统,揭示创新系统内各指标之问的最本质。

最后根据计算结果,找出影响系统创新绩效大小的主要方面及提高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三是AHP分析法,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中,首先将创新绩效作为目标层,然后将其分解成几个准则构成评价的准则层,最后筛选构建参评因子。

根据专家对各指标权重的打分得出评估指标的权数,计算各系统创新绩效的分值大小。

四是相关系数法、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和主成分投影法等。

这几个方法主要应用在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中。

其中,相关系数法认为,评价系统的协调性应该采用相对指标且反映两者之间的比例或比值,在此基础上求其相关系数,系数越大说明两者的协调性较好;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的重点在于根据指标对协调性所做贡献确定权数,然后以第一年的数据作为基期,采用加权算数平均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公式计算的数值越大越协调;主成份投影法可以通过正交变化将原有的指标转换成彼此正交的综合指标,解决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

2.改进的评价方法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有代表性的研究是Bovaird T.等学者用成本收益模型代替传统评价方法,用货币的价值来分析经济活动的效益。

但是由于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无法精确计算,Coulson等学者开始用定性分析法,或者更多的进行政治上而非经济上的评价。

Maria(20XX)在比较不同评价方法差异的时候,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是都着重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因此将参与性评价方法引入创新系统。

这一评价方法是一个动态的弹性过程,向经济主体和社会成员开放,每个创新主体都参与评估,并把评估的结果直接融入到实践中㈣。

国内学者如王海胜等(2oo5)利用生产函数对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评价[1al ;周柏翔(20XX)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具有多个创新主体和交互络结构并进行创新行为的复杂系统,运用熵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采用熵值评估法,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

四、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理论的特点与演变趋势现有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系统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及实证研究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究内容越来越广,从最初对系统主体创新绩效的评价,到系统创新绩效的单阶段、多阶段综合评价,再到考虑了创新系统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的密切关系而对两者协调性的评价,目前,学者们又从全新的角度一一系统成熟度来重新认识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阶段或轨迹,丰富了研究内容,开阔了研究视野。

尽管如此,目前还没有对系统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虽然学者们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进行阐述的时候都强调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但涉及系统的评价却多从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角度来分析,没有体现系统的多重性质,因此评价也就不甚完善。

第二,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从最初简单的线性回归到知识生产函数法,从静态的统计分析到动态的弹性评价,从经济学方法裂物理学方法,这些改进对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尽管如此,现有研究还局限于经济上的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尤其是局限于DEA简单的模型构建,将多种DEA模型进行综合使用的研究较少见,由此模型所获信息自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本质属性,结合系统评价研究的特点,展望系统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今后的评价研究中,可以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框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在系统论看来,整体和其若干要素都是实在的,各要素相互关联构成了整体即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完全封闭,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存在并发展的;开放的系统能够产生自组织过程,激励内部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竞争合作推进系统的演化。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整体性,即每一系统都由要素、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相互并显示出整体突现性,同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和相互制约的;二是动态性,即系统的状态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