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性质教案
小学科学1空气的性质(教案)

小学科学1空气的性质(教案)教案:小学科学1 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有哪些性质呢?”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授(约10分钟)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简单介绍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3. 实验探究(约20分钟)步骤一:观察气球的变化a.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空的矿泉水瓶。
b. 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上,保持气球内部没有空气。
c. 让学生们用力按下气球,观察气球内的变化。
d. 让学生们找出气球内的东西是什么。
步骤二:空气的质量展示a. 向学生解释气球内的东西其实是空气,空气具有质量。
b. 展示一个精确的天平,将气球放在天平上,并注意气球的重量变化。
c. 让学生观察气球放置在天平上称重时的变化。
步骤三:空气的占据空间展示a. 向学生提问:“如果我把空气倒进一个玻璃杯,空气会不会溢出来?”引导学生思考。
b. 取一个玻璃杯,将它倒置放在桌子上,用一张纸覆盖住杯口,轻轻拉出纸。
c. 让学生观察纸是否受到空气的压弯。
d. 分析并总结为什么纸会受到空气的压弯。
4. 知识巩固(约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5. 拓展延伸(约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空气性质有关的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6. 归纳总结(约5分钟)让学生基于实验和观察结果,总结空气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归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物质,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组成、性质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空气的性质:组成、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理解空气的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空瓶、水杯、蜡烛、红磷、酒精灯、漏斗、玻璃棒等。
教学素材:PPT、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有什么性质?空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0分钟)利用PPT展示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首先介绍空气的组成,指出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然后介绍空气的性质,如无臭味、无色、可被压缩等;最后讲解空气的作用,如提供氧气供呼吸、对火焰的影响等。
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图片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一:空气占空间的性质材料:一个空瓶、一个水杯。
步骤:1)将空杯倒置于桌子上,用手指轻轻按住杯子。
2)将口含一口气,用迅速将杯子盖在桌面上,并不松手。
3)缓慢抬起杯子后,让同学们观察。
结果:同学们发现,杯子内部缓慢进入空气,杯子内没有水入侵。
说明空气占据了杯子内部的空间。
实验二:空气对火焰的影响材料:蜡烛、红磷、酒精灯。
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2)将一点红磷倒入蜡烛上,并迅速为蜡烛补充氧气。
结果:火焰变得更旺盛,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对火焰的燃烧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空气的性质。
4. 汇总讨论(1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他们对空气性质的理解和思考。
《空气的性质》精品教案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掌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2.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生命世界当个
宝,每时每刻少不了。
”引出空气的话题。
2.提问学生如何知道空气的存在。
2.认识空气的存在
1.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把杯子倒扣在水中等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空气存在的例子。
3.认识空气的性质
1.介绍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占据空间等。
2.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性质,如把气球吹大、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倒扣
在水中等。
4.总结
1.总结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强调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记录下来。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1.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杯子、食品袋、报纸、硬纸、盛有水的水槽、粉笔、气球、吸管、注射器、塑料瓶、剪刀、实验记录单1份。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空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4.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就这样一直到我喊停为止。
5.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发闷、难受……)6.为什么会这样呢?7.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
(板书:空气)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空气就应该先把空气找出来。
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器材(杯子、食品袋、装满水的水槽、气球、注射器),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
2.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并记在记录纸上,注意实验时听从组长安排,轮流使用材料,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3.学生领材料,动手做。
教师巡视,有意识的分别给一些小组加一种材料(硬纸或塑料瓶)。
4.各小组汇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四班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多种方法熟悉空气的性质(无肯定的外形、会活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
3、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4、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5、能做简洁的压缩空气探究性试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是熟悉空气的性质。
2、教学难点是探究压缩空气的力气。
课前预备:水槽、注射器、塑料保鲜袋、透亮玻璃杯、餐巾纸、空饮料瓶、气球、橡皮;细线、长塑料吸管等。
探究性学习学案:1、在网上阅读教材2、仿照课本试验做以下探究性试验,并思索:(请留意平安)(1)给自家的自行车或篮球、足球打气,然后用手捏一捏或压一压,有什么感觉?(2)做一只压缩空气枪,与家长玩打空气枪嬉戏,角逐谁打得远,想一想为什么打得远?(3)做两个喷气长气球,让它们模拟喷气式飞机飞行,与家长角逐,看谁的飞机飞得远,想一想为什么飞得远?(4)上课前带:大号塑料保鲜袋1个、餐巾纸、气球三个、空饮料瓶1个、软纸教学过程:一、探究空气的存在1、猜谜语:"奇异奇异真奇异,看不见来莫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对,谜底是空气。
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空气在哪儿?3、那,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存在呢?4、同学分组争论5、汇报相互沟通:说出想到的方法(1)用注射器抽气后注入水中(2)用塑料袋兜空气(3)用嘴巴吸吐气6、分组试验7、汇报相互沟通:(1)有什么发觉?(2)这些试验证明白什么?8、小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我们亲自试验,借助别的物体就可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二、探究空气的性质1、我们通过亲自试验,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我们讨论物质,就要熟悉它的性质。
那么,空气有什么性质呢?我们仍旧通过试验来探究。
2、试验一:纸团会湿吗?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放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1)争论: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2)同学分组试验(3)同学汇报相互沟通: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4)小结:通过试验,我们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小学科学公开课《空气的性质》教案与教后感

小学科学公开课(空气的性质)教案与教后感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拟、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空气的性质。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打算:气球、皮球、玻璃杯、水槽、小木棍、线、纸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种动物和植物都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
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空气又有什么性质呢?〔板书:空气的性质〕2、摸一摸,闻一闻,舔一舔感受空气的的无色、无味、无形、。
〔板书:无色、无味、无形。
〕3、先不急着商量,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一)、探究和调查空气占据空间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钢〔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如果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3 、将里边的纸团取出,让学生用手去感受。
4、为什么在第—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5、学生观察汇报: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6、师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了解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板书:占空间。
〕〔二〕、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假设:在打算的平衡尺的两边各挂上一个气球,其中一个气球吹上气,另一个气球不吹气,看看平衡尺哪边沉,如果吹起的气球沉,就说明空气有重量。
2、实验证明: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3、师总结:空气有重量。
〔板书:有重量〕〔三〕空气可流动1、实验:解开吹足气的气球的绳子,让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节约和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体积、空气的质量等。
2.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来源、空气对生物的影响、空气污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防治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的相关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器材。
教案内容请提供更多细节和要求,以便进行更精确的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吹气球,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体积和质量等。
3.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吹灭蜡烛、气密性测试等,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案例分析:介绍空气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资源。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巩固学生对空气性质的掌握。
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资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记录家中的空气质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源。
2. 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善家庭的空气质量,制定一个家庭空气质量改善计划。
九、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空气性质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1、空气占据空间:演示——塑料瓶、气球。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烧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演示——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酒精灯、胶带、剪刀等。
3、压缩空气:演示——排球。
分组——排球。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多媒体出示)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2.学生假设。
3.每小组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5.小结: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
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1.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结合动画演示)【注意】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塞紧纸,不能掉下来,二要把杯子垂直往水里按,不能倾斜,往外拿杯子的时候也要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
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吹气球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通过比较,小组交流。
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10个、食品袋16张、报纸、硬纸4张、盛有水的水槽9个、粉笔、气球(20个)、吸管(15个)、注射器(9个)、塑料瓶9个、剪刀、实验记录单9份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就这样一直到我喊停为止。
2、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发闷、难受……)
3、为什么会这样呢?
4、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
(板书:空气)
【意图: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体验,初步认识空气的客观存在及对生命的重要价值,使研究对象、探究主题得以凸显。
】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空气就应该先把空气找出来。
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器材(杯子、食品袋、装满水的水槽、气球、注射器),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
(2)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并记在记录纸上,注意实验时听从组长安排,轮流使用材料,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3)学生领材料,动手做。
教师巡视,有意识的分别给一些小组加一种材料(硬纸或塑料瓶)。
(4)各小组汇报。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他们讲得有没有道理。
【设计意图:直接点明探究目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感受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可行性、安全性,体现科学研究的思想;并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2、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在袋子中、杯子中……
你觉得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学生发现了空气具有流动性、有弹性,教师临时改变下面内容的顺序)教师相机板书:性质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三、观察实验,在现象中认识性质
实验一: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如果
不小心浸湿了,请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并把各自的实验结果填在实验记录纸上。
1、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
在实验开始前,先让学生注意:(1、纸团要塞紧,以免杯口朝下时落下。
2、压入水中时要慢并竖直。
3、提起杯子时,动作也要慢,并要把杯子和杯口的水擦干净,然后才取出纸团。
)
3、教师可以稍作示范。
4、每个小组开始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教师先提问纸团没有湿的小组:“为什么杯子浸在水里,你们的纸团没有浸湿呢?”再引导学生认识:水进不去,是因为被杯子中的空气挡住了。
我们虽然看不见杯子中的空气,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板书:占据空间
6、如果我们想让杯子里的水变湿,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思考,讨论。
【借助有形的、可见的物体,让学生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并进一步透过实验现象认识空气的占据空间的性质。
并且通过从不同角度辩证的分析纸变湿和没变湿的原因,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的认识。
】
实验二:老师这儿有个装在瓶子里的气球,想请个同学上来把它吹大。
1、请4个同学上来先吹气球,在放入瓶中吹。
2、引导学生解释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联系前面纸团的实验)
3、总结: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证明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4、谈话: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把这个气球吹大?
5、学生思考、交流。
(把瓶子戳几个洞、插根吸管……)
【实验二进一步证明了实验一的结论,而且是在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后的实际应用。
】
四、总结延伸
由上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空气实实在在存在,占据一定空间,那么饼干、粉笔、砖头中是否有空气呢?如何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放在水中)
【由于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真实的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学生很自然想到在水中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五、再次动手,研究其他性质。
1、空气还有其他性质吗?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试一试,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2、学生动手操作,做记录(提醒要求:实验时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
3、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引导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和空气能被压缩。
五、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空气的性质,空气有哪些性质?
2、对于空气,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思考
1、空气确实存在,它有质量吗?
2、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空气?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
只是学生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课堂纪律比较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