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结课论文
港台文化期末报告

浅析渗透在港台文化中的方方面面谈到港台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港台的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文化形式。
然而,这里我要讨论的港台文化绝非这样浅显。
我所定义的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香港和台湾这两个群体便是我要讨论的主体。
通过研究,我将从大致四个方面分析渗透在港台文化中的点点滴滴。
一、港台文化之传统文化很多人认为港台人被西化的深,不懂中国传统文化。
事实恰恰相反,在现代社会大陆人被西化的才更深。
港台人其实很传统的,这跟港台的近代历史有关,他们近代其实一直是保持在一种半殖民的状态,所以一直是在外来势力的影响下生存的,但是他们又无能为力,所以就表现的很传统,想从文化的层面把自己跟外来当局者隔离开来,也算是对被殖民者的一种内心安慰。
港台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在许多地方,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如下三点。
第一,港台人都有祭祀的习惯,许多人会在家祭关公,在大陆就很少在家祭,最多就是做生意的在铺子上挂个神龛来祭,但是港台基本家家屋里都有。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的洪洞二十一届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著名歌手童安格参与其中,与海内外万余炎黄子孙一起虔诚祭祖。
(材料1)第二,港台一直坚持用繁体字而不用简体字,这也是他们传统观念强的表现。
虽然简体字是由大陆最先推行的,但是之后大陆开放了港台人还是不愿用简体,因为他们认为繁体字最深刻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特征。
台湾当局甚至认为繁体字的称谓有矮化及贬低含义,部分人士称为正体字,可见他们对于繁体字的重视。
同时,繁体字也很好得在港台以外的许多其他地方得到了推广,日本有专门的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自1995年起,每年都会举办“年度汉字”的票选活动,2010年共收到28万多张选票。
(材料11)第三,港台人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相当高,该吃腊八饭就不会吃其他的,还有很多连大陆人听都没听过传统节日,港台人年年都过。
关于港台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港台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方面不
同的文化概念,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对学生而言,有
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在港台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安排适当的文学作品来作为参考资料,以介绍
港台文学发展现状和趋势。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本土文学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道理和艺术技巧。
其次,港台文学课程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
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和理解,不能建立在死板的、简单的、历史上的事实上,它需要深入研究、详细揣摩文学作品背后
的逻辑思维、人文观点和感性中人物的主观情感,以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此外,港台文学课程教学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自
主获取信息、探究、总结、文学创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实验、活动、研讨、
文学创作、欣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加强学生的灵性发展,让他们有机会发挥个性,根据
不同的讨论主题提出合理的看法。
最后,港台文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组织能力。
要让学生对本土文学有深入
的了解,教师首先要健全课堂安排,和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给学生提出有益又有
价值的文学知识,与学生交流交流,帮助学生探索文学中的秘密和精髓。
总之,在港台文学课程教学中,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及时预备好,
满足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才能使学生对文学有深刻的理解和发展,促进港台文学的发
展和创新。
课程论文 小说可以这样写 港台文学

小说可以这样写——读西西的《我城》西西是香港实验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我城》作为香港本土意识文学的起点,已经成为经典。
小说以虚构的形式,童话般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社会中最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的年轻一代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小说应该是有一个明确明显的主题。
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故事。
而讲故事应该要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有主要冲突和次要矛盾。
故事到达高潮部分时,有荡气回肠之势,给人以深刻印象。
把整部小说的主题凸显出来。
这只是我对小说的一贯认知。
当我看了西西的《我城》,才发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
这部小说不一定要从头开始看。
很多小说,都必须从第一页开始看,否则,就难以理解后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人物又或者那个事件。
《我城》中,你可以从中间读起,取任何一小节开始读都可以。
因为,它是由许多零散的人物和事件组合而成的。
亲人的离去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搬家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我妹阿发写信给邻居也可以当作一个故事。
里面还有不少人物:我阿果、我妹阿发、我姨悠悠、麦快乐等等。
而围绕这些人物又可以展开很多故事。
小说不直接指名道姓地叙述真实发生的事件。
若果要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是:西西的小说不是用相机拍出来的相片,而是用画笔画出来的印象派油画。
作者描写了一处绿色草地和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
“今天,草皮上站了许多人。
”①P15看到这里我会想到,是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但毕竟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香港人,只能猜测是什么事情了。
可能是为上文提到的地震在拍卖募捐吧。
用如写童话的笔法淡化伤感、矛盾。
忧郁。
父亲的离去,没写呼天抢地的场面,没写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茫然慌乱。
把母亲红肿的眼睛比喻成番茄、南瓜。
捆绑棺材的粗草绳被人一扯,像水蛇一般游走。
童话的笔法把悲伤用可爱的糖果纸包裹起来了。
读者似乎看不到沉重的一面。
但仔细想一下,似乎又能从表面看出里面淡淡的哀伤。
这种手法在《我城》中并不鲜见。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第一篇:台港文学论文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林清玄的创作研究【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楼肇明先生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使得其在散文丛中独具一格,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禅思散文”的一系列作品。
他用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林清玄散文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家思想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从小林清玄就受到家人的影响,“每次随着妈妈回娘家,总要走很长的路,有许多小庙神奇地建在那一条路上,妈妈无论多急地赶路,必定在路过庙的时候进去烧一把香,或者喝杯茶,再赶路。
”而林清玄的父亲“出门种作的清晨,都是在庙里烧了一炷香,再荷锄下田的。
夜里休闲时,也常和朋友在庙前饮茶下棋,到星光满布才回家。
”所以林清玄从小对于庙宇“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
学生时代的他,“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除了家庭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家有关佛学的散文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林清玄说他自己的写作深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与慈悲的胸怀,但同时他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与“五四”时期的丰子恺、许地山等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追求彼岸解脱的佛学思想迥然不同。
过了而立之年,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我总是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没就有写出来,这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2

简谈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港台通俗文学兴起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生活的非政治化使大众的消遣娱乐需求得到了解放。
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里,政治理性统治了社会文化生活,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被抑制到最低程度。
而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与香港,有着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标准,政治权力话语的浸染相对薄弱,因此不论对武侠,对情爱,还是对异域风情,都能进行无拘无束的率真描写。
爱情就是爱情,武侠就是武侠,较少有政治话语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金庸、琼瑶与三毛三位作家的登陆,都或多或少被打上商业化写作的印记。
而“商业化写作”的大众文化传播性质,又因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话语的写作方式,给刚刚从文化专制主义恶梦中醒来的国人,以清风拂面的感觉。
金庸笔下的“侠”,个个都是寻情、戏情、护情、殉情的化身,“武”为标,“侠”为本,“武”为形,“侠”为神。
过去,我们谈武论道,以此阐析金庸,奢谈中国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金庸小说几乎成为解释中国文化的启蒙读本;琼瑶高标“纯爱”的旗帜高高飘扬,自然引起广大的少男少女的青睐,也是对以往“以理制情”主义的反拔;而三毛带给我们的则是另一种格局,她的异国情调、异域风情,为久违世界的国人洞开一扇窗牖。
所以他们走红于那个时代,也就非常自然了。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从以下多角度分析: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港台通俗文学堪称文化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宝库。
传统的儒、道、佛文化,官场文化,商场文化,平民文化,等等。
与同时期纯文学相比,港台通俗文学偏向于传统和保守,不热衷于追求前卫性和现代性。
它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采取基本认同的态度。
因此,在港台通俗文学中保存着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
其一,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它讲究秩序,推崇情操,遵奉温良恭俭让,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弘扬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
港台通俗历史小说在表现儒家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尤其是高阳笔下的人物,从一代明君李世民、康熙、乾隆,到名臣雅士曹彬、唐寅、曹雪芹乃至普通人物,其身上都闪耀着儒家文化的光辉。
港台文学研究

港台文学研究【摘要】港台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雨历程,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思考空间。
本文从港台文学的早期发展、现代主义实验、后现代转型、本土化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现出港台文学的多元性、创新性和代表性,旨在为深入理解港台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港台文学;历史意义;文化传承;多元性【Abstract】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t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stages of ups and downs. Its unique history, culture, language context and social background provide rich research content and thinking space for researc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arly development, modernist experimentation, postmodern transformation, localization pract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demonstrating its diversity, innovationand representativenes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Keywords】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diversity【导言】港台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不只是两个地域范畴的名词,也不仅仅是语言、方言、文字交织而成的文学体系。
港台文学与影视赏析论文

楼主问的是其中的某位作家的作品评论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书,如果要选 一位的话,我就选金庸的《白马啸西风》。其实这部书中的主角陈家洛和香香公主都不是我喜欢的人物,我欣赏霍青桐的情义兼具。我觉得陈家洛太软弱,容易轻信别人,对待感情也不干脆,以至于他最终辜负了两个绝世无双的好女子:香香公主和霍青桐。我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喜欢,我觉得金庸先生塑造的这几个人物形象和萧风、杨过、令狐冲等比起来,过于单薄,可是渐渐的,却也觉得这些不完美的人物形象也是很值得人回味的。如果陈家洛能够像杨过、萧风一样大气,豪放,那也许结局就会是另外一样,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造就了几个主角间感情的百转千洄,也造就了最后的令人叹息的结局。也许这就是人生,虽然书中的事情和我们相去甚远,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却是我们今天也不能避免的无奈。所以,人物个性的缺点 反而使书中形象更加饱满,这是我喜欢此书的第一个原因。
其他的我喜欢的书也有很多,梁凤仪、三毛都是我崇拜的作家,不一一赘述。
关于分类,我想应该还有其他很多情节类型的,比如倪匡的卫斯里系列,或者当代的情感随笔小说,可是我看的不多,了解很少了。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港台小说的一些想法,当然我想能够写出书来的应该都是很不错的作家,我的观点也只是针对我看过的书的感想,不能以偏概全嘛。
其二:我很喜欢金庸先生的文笔,在很多书中,他都有一些很棒的句子,尤其是此书中的“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
正是这首诗让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本书,虽然这诗完全不能和古代很多著名诗词相比较,可是配合着故事情节,这首诗让我感慨万千。
关于武侠小说,我实在想不出怎样的心思才能写出这样好的书来,和今天的很多书比起来,那个时代的武侠小说情节千变万化,正是作家的妙笔生花,创造出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武侠世界,“江湖”“侠义”成就了我们对这个武侠世界的无限遐想,但其中也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儒家、道家、佛家的观念,我很佩服能写出这些书的人,尤其金庸先生,他以独特的视角在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让人耳目一新。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台港文学研究”期末总结陈映真与他的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传统里,“乡土”主题的创作可谓历久而弥新。
关于“乡土小说”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寒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未对“乡土文学”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尽管描摹原乡题材的作者背景、年岁有异,怀抱亦自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却共享不少叙事抒情的模式:或缅怀故里风物的纯朴固陋、或感叹现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追忆童年往事的灿烂多姿、或凸显村俚人事的奇情异趣。
六七十年代美、日资本不断向台湾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层渗透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陈映真认为台湾正“处于文化解体、生态崩溃、精神荼毒的过程中”。
城市是首先受到资本浸淫的地方,所暴露的问题也最为明显。
他急切地要批判殖民体系、资本社会的种种弊端,但他却又避开对都市生存状况的直接而深入的挖掘,转而描写跨国企业下的世态人情。
事实上,这正是陈映真思考当代殖民体系下、都市化进程中的台湾问题的独特视角。
陈映真的小说,如果仅仅从具体的乡村或乡村人物去理解,大概很难说是所谓“标准”的乡土小说。
然而,正是陈映真,他把“乡土”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以表达中华民族对文化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诉求。
《夜行货车》是陈映真出狱后写的首篇作品,复杂的题材和深刻的寓意别开生面,标示着他进入乡土文学创作期的转折。
小说以女秘书刘小玲与林荣平、詹奕宠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以跨国公司老板在台湾超越经济的渗透为背景,来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了台湾社会!工商化、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病态,也涉及到当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分化和走向,从中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回归乡土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台文学结课论文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班级:中文092班姓名:赵玉伟学号:20091314216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摘要:1999年,小说集《杀夫》入选“台湾文学经典”,更确立了它在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李昂个人创作的高峰,还成为台湾文学作品中外译文最多、国际影响也最大的经典之一。
知名学者王德威认为,这部小说借一桩谋杀亲夫的血案,大胆暴露了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残酷无情,它对性及性暴力的露骨描绘,也可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他还指出,由于美籍葛浩文对《杀夫》的译介和宣传,李昂可能是唯一在国际引起注意的台湾女作家;但比起大陆王安忆、张欣欣、张洁前几年在国外的风光,李昂还是相形见绌。
他认为像李昂这样的作家如果不是在台湾而是在大陆从事写作和发表的话,她将会得到更大的国际声誉和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杀夫》;性与饥饿;女作家李昂的《杀夫》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
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于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是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征。
陈江水对他妻子所做所为,如视妻子为性的发泄物,并对她实施经济压逼,连林市以其初夜所获得的铜钱,购买小鸭豢养,以求经济自主的企图,都被陈江水剥夺了。
陈江水可以说是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典型邪恶,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典型化的劣势者。
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
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
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
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于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多不平等一样。
李昂的《杀夫》主要突出的两个主题,就是性与饥饿。
性与饥饿对人的意义或许可以用“食色性也”来表达。
它触及的是人的最内在本质的东西。
在性与饥饿的本能面前,人总是变得脆弱,变得原始,变得粗暴。
很难想象一个女子在小说中竟能如此大胆的披露这么多的关于性的描写。
那些细致的粗略的性的暴虐与侵犯,却又并非是为了达到商业的需要,为了引起人们的性幻想,而纯粹确是情节,故事,主题的必需。
这文中的性不是美妙的,甜蜜的,缠绵的,引人遐思的,几乎尽是残酷的,屈辱的,血腥的,原始的,混合着女主人公的血泪。
林市在故事开头的叙写中曾不断地向邻人述说自己的噩梦,恐惧和慌乱。
这番述说,邻人的表现,林市的遭遇尽与祥林嫂如出一辙,而这段描写竟似完全由祥林嫂丧子后的对邻人述说照搬而来。
莫非李昂的《杀夫》很受鲁迅《祝福》的影响。
这林市活脱就是另一个祥林嫂的命运再版。
而从李昂在文中所写及的“无意识的杀人团”,几乎可以确信是从鲁迅那儿获得灵感。
文中以阿罔官为首的簇边妇女,生活艰苦,在可果腹中并无多少可供她们娱乐的,于是邻里的隐私便成了她们的谈资,而其中最可感其兴趣的,就是关于性方面的流言。
她们的那种欲言又止的述说,那种兴奋的倾听,皆可回味。
然而其中又含有各自性不得满足的怅然与嫉忌。
于是,流言变成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和对当事者人格,尊严的侮蔑。
其中或可琢磨的是阿罔官这一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年青时即守寡的老太婆。
最喜人前拨弄是非,她与林市的关系起初是很暧昧的,这暧昧中给林市一丝或可捉摸的温情。
这个经常找林市聊天,给林市治伤的药,告诉林市许多做人的大道理的,却是带给林市以怎样的致命的伤害!这是一个对性有着执着,疯狂,变态的欲念的老妇形象。
然而她这本是封建残余思想牺牲品的她,却走上了迫害其他妇女的道路。
这个老妇人,经常偷听陈江水对林市的蹂躏,以此满足自己深存多年的性的不满足,然而这样一个性渴的老女人,却会以上吊自杀来证明自己守寡的清白,这样一个以嗜听他人做爱的呻吟与尖叫的老女人在背后却又无端的恶意诽谤与侮辱着林市。
使本来遭受非人待遇,尝尽无数艰辛与苦痛的林市在众人面前变做一个淫妇,一个贪欢,懒做的形象。
给林市以致命打击不止是阿罔官的彻底的失之以信任,甚至她背后的肆意凌辱。
而是连带着的对林市母亲的嘲骂与侮辱。
本来要去找阿罔官学缝织的林市在门背后知晓了这一切,甚而确证了自己母亲的死。
林市的精神世界开始崩溃,再信了人间之为人的一切冷漠与无情。
包括族人的催逼,杀母,弃林市于不顾,包括自己的丈夫对林市的兽行,不人道,包括这原本以为可依靠甚而曾是其救命恩人的阿罔官的背叛与抚弄。
林市对人的幻想彻底幻灭,唯一的亲人,母亲的魂灵开始下意识的召唤自己离开这非人的世界。
然而,这书中并非仅是停留在人群对林市的排斥与冷漠中,林市最后走上绝路并非在其对人群的彻底失望后。
当自己所养的小鸭被陈江水虐杀,她唯一的对物的精神寄托也被剥夺与扼杀了。
这之后林市的幻觉与杀夫就合情合理了。
确乎这世界未给她留一条活路。
而她是苦苦的挣扎过,甚至也曾想融入人群的世界,然而她却不能,或许因着其生命中的纯真,终被抛弃于世界之外。
从书中开头叙来(因是倒叙),可知林市结果,竟未得一人同情,有的只是《示众》中的围观与众人的不解与嘲弄。
除了性之外,还有一个人生的困厄:饥饿。
饥饿的阴影似乎笼罩了林市的一世。
幼时,因父亡,母子被族人赶出家门,讨饭乞生,捱尽饥饿的苦。
林市的母亲也是因为饿了几天,受了人家的白米饭团,咀嚼中任人奸污,被视作伤风败俗,以奸夫淫妇处以死刑的。
林市虽每遭丈夫的折磨,然而每当丈夫拿回好吃的来,林市仍总是欢喜。
及至后来,倔强而任性的林市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论丈夫如何磨折她,始终咬紧双唇,任唇裂血流,仍不肯尖叫出声,心中誓定不做他人的笑料与谈资。
林市开始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肆虐中的紧咬牙关,从丈夫的弃离甚至残酷的试图以给林市断粮来戏弄林市,逼林市屈服时,林市仍未屈从。
林市以从前丈夫赌博赢来打赏她的几个铜板,在四处替人做工而流言阻其成事终至乞讨的境况中,买了几只小鸭,妄图以此来维持生计并以精神支持时,遭到陈江水的戕杀。
而在唯一的精神与物质的出路俱已断绝之后,林市在幻梦中走上了杀夫的绝路。
在文中还有一处值得提说的,就是通篇所弥漫的一股神秘而原始的气息,那种迷信,传说的浓烈的色彩,从其中几个很典型的细节可以看出来。
其一如陈江水杀猪的猪厂门前,有着祭兽碑,在阿罔官上吊被救后拜吊死鬼,以及各种迷信习俗与传说,给文中很多诸如陈江水的死,林市的杀夫等二主人公命运埋下伏笔。
虽不很信服,甚或觉之其相较其他沉重主题的无意义所在。
然而在《杀夫》环境中,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尚可起到一种营造思想,精神,人物命运大环境的作用,很可取也非常必要的。
《杀夫》中将一种愚昧而封闭的文化氛围营造得很到位。
先是林市少女时代所在的林家祠堂,母亲为了获得几块充饥的饭团,与过路的一个军人睡了一晚,平时对她们孤儿寡母视若无睹的族人此时发现了他们的职责,把寡妇的未能守身如玉视为奇耻大辱,被一阵毒打之后,林母从此抛弃林市,不知去向。
长大后的林市被叔叔嫁给陈厝的杀猪人家陈江水为妻。
陈江水似乎天生对林市充满了恨意,或他以为用猪肉与林市叔叔交换得来的林市也不过是长了一身女人肉的物,于是对她蓄意折磨,在她身上发泄了兽欲之后便赏她一点食物,抱的就是一种“饲养”的心态。
林市的不幸并不为人所知,陈厝地的人们早就将“女人为低男人一等的物”这种观念视为理所当然。
在他们眼里,陈江水除了粗暴一点,本来无可厚非,倒是林市得了他莫大的护荫,才过上了可大块吃肉且不用忙乎很多家事的好日子。
于是井边洗衣服的女人们时常以林市为碎舌的谈资,其中阿罔官更是扮演了造谣生非、传播绯闻的高手。
整部小说将“性”与“食”(饥饿)紧密连接,就性别与权利的关系而言,传统社会男性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依附男性生存的女性只能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
弱势的女人为了解决“食”(饥饿)问题,只能以身体来换取生存资料。
相对于林市的肚子的“饥饿”,陈江水对于“性”的索求似乎也是迫切的“饥饿”,他对女体的要求贪得无厌,他每次“杀完猪后回来要她,这已经成为习惯”。
这对男女被还原到欲望的原始层次,展开奇特的共存共亡的关系。
《杀夫》透露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法律,及经济地位的操控。
这种仇视女人的态度以性的暴力行为演绎出来。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吃或说这两大口腔功能,林市都无从满足。
她的痛苦不只是没得吃,更来自有口难言。
而她在夜半时分被丈夫的性虐待后发出的声声嚎叫本来是控诉暴力的残忍,却被邻居阿罔官恶意歪曲成叫床的丑闻。
阿罔官这个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们都是由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转化为男权社会代言人。
她们都是积郁很深充满怨恨心理的下层愚昧女人。
她们对男权文化的反抗是一种被扭曲的行为,因为她往往把矛头指向其他不幸的女人,她既是散布谣言的饶舌妇,又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是病态文化生长出来的一颗充满生命力的毒瘤。
阿罔官由于长期得不到肉欲的满足便将林市看成仇恨的对象,怀着阴暗的心理窥视林市与陈江水的性事,又在与其他妇人的蜚短流长中大肆渲染以获取类似“口淫”式的满足。
乡里形成的议论系统,成为无形的帮凶,看似无色无味的言语,其杀伤力一点不亚于那把晃动在林市床边的杀猪刀。
林市周围墨黑沉重的伦理社会是一张无从逃避的野蛮粗俗的网,她遭受了种种迷信的恐吓和歧视,各种不怀好意的嘲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胁迫。
陈江水动辄操起他的杀猪刀作为男权的旗帜,企图通过对女人的践踏和侮辱达到对“人性”的否定,从而建立一种冷冰冰的秩序来运作男人至高无上的权威欲望。
心力交瘁的林市经受不住这种血腥阉割,在神经错乱的恍惚中,她杀死了睡熟了的陈江水,疯狂地将他杀猪一般剁成了肉碎总之,林市走上杀夫之路是被现实所逼的,她别无选择,这一悲剧形象令人惋惜,是几千年的封建毒素戗杀了无数个向林市这样的善良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