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_戴小平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0年第12期总第263期征信CREDIT REFERENCENo.122020Serial No.263收稿日期:2020-08-24作者简介:耿德林(1987—),男,安徽天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信贷管理与金融稳定。

摘要:梳理金融创新、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借助空间面板模型对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较强,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长三角地区金融创新指数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推动区域金融创新指数,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金融集聚程度具有正向的涓流效应,能够通过规模递增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金融创新;金融集聚;经济发展;空间溢出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47X (2020)12-0083-06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耿德林(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江苏南通)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面积35.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3%,区域内人口总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6.15%,而地区经济总量(GDP )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而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血脉,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协调发展。

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1.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王爱俭等人(2008)借助系统理论研究了金融创新对经济的扩散效应,并利用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对扩散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金融创新能够强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1]。

金融业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方案

金融业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方案

金融业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方案第一章:总论 (3)1.1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概述 (3)1.1.1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背景 (3)1.1.2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主要内容 (3)1.1.3 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 (3)1.1.4 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 (4)第二章: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4)1.1.5 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 (4)1.1.6 金融业发展特点 (4)1.1.7 政策支持 (5)1.1.8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5)1.1.9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5)1.1.10 金融风险防控 (5)第三章: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总体策略 (6)1.1.11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6)1.1.12 坚持协同发展 (6)1.1.13 坚持创新驱动 (6)1.1.14 坚持绿色金融 (6)1.1.15 坚持开放合作 (6)1.1.16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6)1.1.17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6)1.1.18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7)1.1.19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7)1.1.20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7)1.1.21 推动金融政策协同 (7)第四章:优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资源配置 (7)1.1.22 金融资源配置总体情况 (7)1.1.23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24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布局 (8)1.1.25 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8)1.1.26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8)第五章:强化金融机构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支持作用 (8)1.1.27 资金供给者。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重要来源,通过信贷、债券、股票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为长三角一体化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9)1.1.28 金融服务提供者。

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投资、咨询、风险管理等,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

(9)1.1.29 资源配置优化者。

金融机构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

构建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论文

构建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论文

构建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而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

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将促进资本在区域内的有效集聚,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与金融联动发展与合轨运行。

本文考察长三角地区经济金融合作情况,分析了制约长三角金融合作进一步开展的因素,最后提出构建长三角金融合作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长三角;金融合作;协调机制长三角地区包括江浙两省及上海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

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作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长三角地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见明显。

而区域金融服务的配套和强化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样面临有效建立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现实问题。

一、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开展情况2007年11月30日,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沪共同签署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金融一体化框架协议》,这标志着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已经启动。

签署协议的各方将逐步完善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推进机制,并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融合与创新、资金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发展合作、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建立金融风险的共同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具体措施。

在金融一体化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异地贷款、跨地区票据交换、跨地区外汇资金结算、证劵市场融资等。

随着产业转移、产业整合的深入,跨区域的资本融合也已经起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商业银行业务方面,异地贷款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资金充裕程度存在差异,一些城市资金外流较多,一些城市则接受资金流入较多。

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

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 三角; 融合作; 作模式; 长 金 合 区域 经 济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F 2
◆ -‘ ‘ - ◆ - -● ・◆ _. _◆ -◆ -. _◆ _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一 + ・◆ -+ -. -◆ -. -+
文章 编号 :6 3 6 0 (00 0 — 0 5 0 17 — 8 X 2 1 ) 04 — 8 5
。◆ -. - ◆ -◆ -. - ◆ -◆ - + -◆ _. -◆ - . _+ -. .+ -◆ -. -◆ -. _ ◆ - . -◆ _ . -◆
经 济全 球化 已成 为 世界 经 济 的发展 趋势 , 促 区域 经济 的协 调发 展也 已成为 各 国政府 和市 场主 体 力
追 求 的 目标 之一 。而 区域 经 济 的协 调发 展很 大程 度上要 借 助于 区域 金融合 作 得 以实 现 。 目前 中 国已形 成 三大影 响 的经济 区域 , 即长 江 三角洲 、 江三 角洲 和环 渤海经 济 区 。尤 其 长三 角地 区协 同发展 的后 发 珠 优 势 十分 明显 , 已经 成 为全 球第 六 大 经济 城 市群 和 中 国经 济 的 中心 . 全球 最 具 竞争 力 和 发展 潜 力 的 是
-◆
-.
-◆

摘 要 : 融 合 作 与 区域 经济 发 展 密切 相 关 。长 三角 金 融合 作 已取 得 初 步 成果 , 是 在 资 金 跨 区域 流 动 、 融机 构 互 金 但 金 设 、 融 市场 融 合 以及 金 融 与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等 方 面仍 存 在 若 干 问题 。 重 新 审 视 长 三 角金 融合 作 模 式 , 立 市 场 主 体 合作 金 应 建 的成 本— — 收 益 安 排 机 制 , 分 发 挥 中心 城 市 的龙 头作 用 , 强金 融机 构 之 间的 合 作 , 一 步推 动 货 币资 金 的 跨 地 区流 充 加 进 动 , 立 区域 性 金 融 市场 和 长 三角 地 区的 金 融信 息共 享机 制 , 建 实现 金 融 合 作 与 区域 经 济 的协 调 发 展 。

关于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金融领域在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参考。

一、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五个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发动机和全球化中心。

为了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经济一体化,提高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我国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即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协同,实现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的实施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发动机,实现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发展将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对于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任务。

二、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性金融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作为经济的“血液”,金融能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提供有力支持。

金融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

通过金融合作,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可以联手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风险共担,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机构存贷款余额金额最高,2018 年的存贷款余额 分别为 144227.38 亿元、117807.90 亿元,而安徽省 仅为 50677.30 亿元、38815.25 亿元,江 苏 几 乎 是 安 徽 的 三 倍 ,反 映 出 长 三 角 区 域 内 部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2007 年
建立了区域金融协
研究创设长三角普 惠金融指标体系
波中支
2019 年
人民银行上海 总部、G60 科创 走廊九城市与 有关金融机构
发布《金融支持长三 角 G60 科创走廊先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 合服务方案》
对 长 三 角 G60 科 创 走廊建设提供深度 金融支持
表 2 长三角三省一市金融各项存贷款余额(本外币) (单位:亿元)
当代经济·月刊 2021 年第 7 期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吴凤菊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 :当 前 ,长 三 角 区 域 一 体 化 已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而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一 体 化 是 长 三 角 经 济 一 体化的核心和强力助推。本文梳理了近几年长三角区域各政府与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一体化的相 关 政 策 ,通 过 分 析 长 三 角 三 省 一 市《统 计 年 鉴》及《金 融 运 行 报 告》中 相 关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水 平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内 部 金 融 资 金 价 格 趋 同 度 不 高 ,金 融 一 体 化 的 进 度 滞 后 于 经 济 一 体 化 。 总 结 出 长 三 角 金 融 一 体 化 发 展 中 的 主 要 障 碍 是 行 政 区 划 分 割 ,银 行 内 部 条 状 垂 直 管 理 体 制 及 跨 区 域 经 营 的 监 管 限 制 ,不 同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水 平 的 差 异 ,金 融 信 息 共 享 服 务 平 台 的 缺 失 等 。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区域26个中心城市数据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区域26个中心城市数据
(1)
48 SHI DAI JING MAO
其 中 , x i为 城 市 i 的 研 究 变 量 值 ,

;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值,本文以城市i 与城市j之间物理空间距离的反比构建权重矩阵。当i=j
时,wij=0。 (二)计量模型及研究变量
本文构建长三角区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
素基本计量模型如下:
解释变量。一是金融发展水平(financial)。在 前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集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 款及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的数据,构建衡量金融发展 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变量降维 构建综合指数,进一步测算长三角区域内的金融发展 水平。二是技术创新成果(innovation)。专利申请量 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衡量指标,克服申请人国籍限制 的约束,专利申请数量越多,社会越有活力,技术创 新能力也越高。基于此,采取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 新成果的衡量指标,反映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 表明权利人对专利保护的积极性。
(一)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前部分构建的模型,测度2009—2017年长三角 区域内26个中心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 分省级金融发展水平看,上海市金融发展水平在区 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已建设成为域内及国家的金融中 心,下一步应聚焦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江苏省具有产 业基础好、区域纵深强、国家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等优 势,其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较为均衡,南京、无锡、
(三)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 响分析
根据公式(2)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可得 实证分析的结果如下。
时代经贸 2021年 第 4 期
被解释变量。借鉴谢婷婷等研究成果[10],本文采用 长三角区域内的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变然重要,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是高质量发展的 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均GDP指标较好地衡量经济发 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实现共享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成果。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金融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多个省市,其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各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为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将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积极推进金融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协作机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机遇,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的入驻,推动了金融创新和国际化的进程。

此外,一些跨省市的金融机构合作也在加强,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

其次,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未来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合作。

长三角地区具有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较高的金融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更加稳定、开放、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

同时,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将进一步拓展金融创新,加强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金融服务。

再次,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融监管的协调和统一仍面临一定困难。

由于长三角地区涉及多个省市,各地区有不同的金融监管政策和规定。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和一体化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其次,金融风险的传导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间的金融机构广泛交叉,在金融风险发生时,风险传导的效率将成为问题。

因此,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还需要政策的支持。

政府在金融一体化方面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协同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业的优化升级。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竞争力。

总结起来,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6 -
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
浙江的银行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只有 19 家,上海和江苏的银行在浙江设立机构 13 家。 互设机构数占
所在行政区内的机构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表 1 2008 年长三角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情况
单位:个
地区
上海 江苏 浙江
机构个数 3144 11326
101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鹿长余(1962- ),男,黑龙江富锦人,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45 -
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
坛;2008-2010 年两省一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信用长三角”合作备忘录、应对金融风险合作备忘录、 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两省一市金融监管合作也取得一定进展,建立 了两省一市金融稳定评估协调机制,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金融稳定评估报告》,在征信与反洗钱、外汇 检查、货币信贷、金融统计等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跨区协作机制。
从金融业务看,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市场逐步走向融合。 由于票据融资与实体经济交易密切相联,长 三角地区经济的融合催生了区域票据市场的形成。 长三角地区正式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商业汇票贴 现价格指数— ——“长三角”票据贴现价格指数,签署了《票据承付自律公约》。 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依 托小额支付系统顺利上线,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文本和商业承兑汇 票转贴现文本。 在《长三角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合作协议》指导下,长三角地区银行互设分支机构已开始 起步,跨地区的资金流动也已开始出现。
2010 年第 5 期 总第 101 期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No.5, 2010 Apr No.101
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
戴小平,鹿长余
(上海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
一、长三角金融合作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引发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进而带动金融合作。 由于长三角地区具有天然的地 理优势,交通便利,交往密切,经济发达,这为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省一市政 府、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努力下,长三角金融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从政策层面看,长三角地区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政策方面的大 力扶持。 2008 年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 见》,2009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 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
从机制上看, 2007 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沪共同签署了推动长三 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框架协议,设立了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标志着推动长三 角金融协调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初步建立;2008 年开始, 由沪苏浙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长三角金融论
收 稿 日 期 :2010-09-12 作者简介:戴小平(1962- ),女,重庆万州人,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动,建立区域性金融市场和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金融合作;合作模式;区域经济
中 图 分 类 号 :F1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680X (2010)05-0045-08
!!!!!!!!!!!!!!!!!!!!!!!!!!!!!!!!!!!!!!!!!!!
存款额
19036.2
22821.57
26722.83
31337.99
38063.4
江苏
贷款额 贷存比
14286.9 75.05
16282.60 71.35
19383.65 72.54
23265.83 74.24
27081.1 71.15
存贷差
4749.3
6538.97
7339.18
8072.16
10982.3
- 47 -
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
表 3 2009 年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表
单位:%
贴现
转贴现
季度
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
票据买断
票据回购
上海 江苏 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1
1.89 1.83 2.21 2.55 3.03 3.32 1.80 1.98 2.06 1.39 1.63 1.39
二、长三角金融合作中的问题
一般而言,区域金融合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资金的跨区域流动频繁且规模逐步扩大; 二是金融机构互设和人员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不断融合,形成区域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价格逐步 趋同;四是金融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评价标准的逐步统一;五是金融合作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金融合作,意在各地金融资源的整合,形成互补并最终走向一体化。 从目前合作的情况看,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合作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力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市场主体 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区域金融合作得以实现。 目前中国已形 成三大影响的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 尤其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后发 优势十分明显,已经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城市群和中国经济的中心,是全球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 地区之一。 长三角经济区从经济地理概念上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 里。 2008 年长三角两省一市 GDP 占全国的 23%,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 47%, 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 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 20%。 2009 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并有效引领我国经济尽早 恢复平稳快速增长。 ① 年末两省一市 GDP 总量达 7.2 万亿元,较上年增长 10.4%。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 地区,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从金融生态环境看,长三角信用体系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防范和打击银行卡 犯罪信息沟通与预警机制。 进一步扩大区域内信用评级结果的互认共享范围,推动信用评级机构跨区 域合作。 推动非银行信息采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共同加强票据信用管理, 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商业承兑汇票不良支付信息通报制度, 积极推动银行卡和金融 IC 卡在长三角地 区的推广使用。
存贷款是我国银行业的传统业务,从表 2 可看出,三地的存、贷款余额在增加的同时,上海的贷存
比在显著下降,2008 年只有 67.9%,存贷差也在快速扩大,达到 11422.95 亿元,说明资金面比较宽裕。 而
浙江的贷存比始终徘徊在高位,2008 年的贷存比高达 83.59%。 江苏的情况则居于两地之间。 尽管呈现
营业网点 每万人拥有机构
1.66 1.53 2.16
每平方公里机构数 0.5 0.11 0.10
法人机构
41 106 152
互设机构数
10 19 13
注:互设机构数包括分行和支行数。 资料来源于《上海金融运行报告》、《江苏金融运行报告》、《浙江金融运行报告》和
《两省一市统计年鉴》(2009 年)。
3. 存贷款市场的互补性尚未体现
1. 资金的跨区域流动尚不足以支持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展的一些异地贷款和银团贷款在各地贷款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在两省一 市 10 万亿贷款中只有区区几百亿。 根据上海银监局 5000 万元以上贷款企业信贷监测系统提供的统计 数据显示, 2008 年 10 月,异地贷款余额为 595.61 亿元 ,上海贷往江 苏、浙江的余 额分别为 214.75 亿 元、127.66 亿元。 而且异地贷款主要集中在少数大项目上,开展此业务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 行,所以真正的异地贷款并没有全面开展。 异地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异地支付行为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往来情况。 截至 2007 年 9 月底,异地注册的单位存款人在上海开立各类异地银行结算账户共计 17333 户,其中江 苏、浙江两省注册的单位存款人开立的异地银行结算账户分别占上海异地银行结算账户总数的 15.81% 和 13.87%。 同期,上海注册的单位存款人赴异地开立各类银行结算账户共计 11955 户,其中赴江苏、浙 江两省开立的异地银行结算账户分别占异地银行结算账户总数的 44.30%和 18.31%。 2006 年 7 月至 2007 年 9 月期间, 上海与江浙两省之间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实现资金往来业务金额共计 59003.09 亿元, 其中江苏 31985.72 亿元、 浙江 27017.37 亿元。 从资金流向情况来看, 上海向江苏省资金净流出共计 674.97 亿元, 向浙江省资金净流出共计 1146.10 亿元, 分别占 江浙两省与 上海资金往 来金额总额 的 2.11%和 4.24%。 ② 2. 金融机构互设开始起步但数量极少 互设机构是指三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一般而言,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设 置策略是跟随本地经济业务扩展而确定的。 因此金融机构互设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经济的融 合度。 从 2009 年金融统计年鉴反映的数据看,江浙两省的银行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只有 10 家,上海和
23320.86
26454.88
30315.53
35589.07
上海
贷款额 贷存比
14972.01 74.88
16798.12 72.03
18603.92 70.32
21709.95 71.61
24166.12 67.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