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合集下载

小学教学随笔感悟点滴(精选7篇)

小学教学随笔感悟点滴(精选7篇)

小学教学随笔感悟点滴(精选7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老师,对于教育随笔都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教学随笔感悟点滴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教学随笔感悟点滴【篇1】指导学生的写作对很多教师而言是一块心病,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许多老师都花了很多心血,但收效不甚理想。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不积跬步难以致千里,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都要求学生背诵并在写作时加以灵活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编排的许多课文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很生动优美,描写细致入微,因而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能为写作做好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练笔。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

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比如:每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游玩,搞完一次大扫除,班上夺得某种荣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还可以写写自己当天的心情或对某种现象的感慨等等。

可能很多老师都要求过学生坚持写日记,可是能坚持每日批改日记的老师又几个呢正是因为老师只布置却不批改,所以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就没兴趣去写了。

因而我认为老师坚持批改学生的日记也是学生练笔的一个动力所在。

改日记也是一种乐趣,能与学生交心,学生当面不敢说或不便说的话都喜欢写在日记里。

我也把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批在日记后面,时间长了,许多同学希望老师早点改他们的日记,解答他们心中的迷惑,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就觉得写日记是一种乐趣了。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五篇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那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向认为教育应当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

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

每篇*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

从而使学生爱上读*,爱上欣赏,甚至期望并学会去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的写法,到达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

对于不一样群体的学生、不一样的教学资料,不一样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一样。

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一样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资料都是贴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的资料应当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能够让学生经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我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教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

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当视情景加以引导。

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当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资料,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

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活力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在语文教学中点滴心得

在语文教学中点滴心得

小议在语文教学中点滴心得小学语文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理想的羽翼得到丰实和锻炼。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是儿童认识和熟悉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并加以情境,就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力。

比如在教学《寻找春天》一文时,我让学生打开窗户,伸出手去感受春天的风。

然后让他们说一说各自的感觉。

这样就可以利用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观察季节的些微变化,再结合课文学习。

学生会说出“春风的和煦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臂抚摸着大地,轻抚着人们的脸颊。

春风像一位魔术师,轻轻一吹就使冰雪融化。

春风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温婉可人。

春风像……”学生会把季节的变化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联系和想象,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拓展。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或认为不必要的问题。

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文时,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预习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难道会翻跟头,会唱歌有错吗?他们不都是好孩子吗?……问题一经提出,课堂上顿时像炸开了的爆竹沸腾起来。

就这样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在争论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念和情趣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定的。

”学生们在争论中明确了自己的立足点,得到学习获得的兴趣。

使“争论”变得意义更加深刻,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引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熟悉,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能力的培养离不 开方法 , 根据认 全 面性 、 基础性和发 展性原则 。那么 , 在综合实 践 中如何 实施 使他 们的能力得 到不断提高 。
小 学语文教 学呢?笔者认 为应从如下 几点做起 :

识论的观点 , 依照科 学方法可使人 的认识活动变得 有序 , 使天 分较 高的上层 生学到更多 的东 西 , 中层生学到想学 的东西 , 能
我对小学语文教学 的点滴思考
赵世元 ( I  ̄ J I i 省开江县普安镇复兴小学, 开江 6 3 6 2 0 0 )
与“ 选 择性 ” 、 “ 淘 汰性 ” 的教 育模 式是 相对 立 小学 语文教学是 依据国家 的教 育方针 ,着 眼于 学生及社 本 目的 的教育 , 因此 , 我 们必须把 握面 向全体 , 重视个性 发展 的素质教 育 会长远 发展 的需要 , 以面向全体 学生 , 全 面提高 学生 的基本 素 的 , 对学 生进行 因材施 教 , 重视个 性技 能发展 , 在 因 质为宗旨, 以注 重培 养 学生 的态 度 、 能力 , 促 进 他 们德 、 智、 层 次性原 则 , 体、 美、 劳等 方面生动 、 活泼 、 主动地发 展为 主要 特征的素质教 材施教 的基础上 ,注重把语文能 力的培养有机 地和知识 教学 将语文能 力的培养寓于 知识的领会 、 理解 、 运用 、 育是 当前教育 改革的主课题 。 素质教育 目标 的实现 , 在很 大程 过程 相结合 , 根据 学生的 不 同层 次 , 培养他 们 的不 同个性 技能 , 度 上决 定于学科 教学的落实 。 语文教育 , 体现 主体性 、 全体性 、 掌握之 中 ,

坚持在教学 中实施素质教育 , 大胆摸 索教学 因此 , 教师可 以通过布置预 习作业 的方 法 , 要 求学生 回家读通 们只有齐 心协力 , 促进学生全 面协调发展 , 使学 生具备社会发展 需要 的优 课文 , 并挑 出不懂的词句 , 记录在 作业本上 。对 于刚学 过的知 规律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语文教育的新理念真正确立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能力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他们就会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将不再空乏,从此就会变的快乐起来。

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亲切感、信任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要关爱学生,要给学生以温暖,使学生感觉教师就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自己倾诉的对象,使学生充分的信任自己。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越是理解、尊重、信任,就越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越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经常与他的语文老师发生矛盾,语文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到上语文课时,他不想进教室,而且一上语文课就很头疼,我找他仔细地了解情况,明白他与原来的语文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因为该老师嫌他写的字乱,于是经常为难他,这个学生脾气也有点倔,结果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了解了这种情况之后,我给他讲了写好字的重要性,然后找出他的作业,我故作吃惊地说:“呀,这个xx写得多好啊,你的老师过去冤枉你了,你就照着这个写,一定能写好的。

”从此以后,我经常表扬他,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字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语文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精神,相信学生,他们会越来越好的,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相信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环节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像导演一样,要设计出可操作性的、实效性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点滴体会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点滴体会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课标》在各个阶段目标中都提出了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要求。

而低年级是学生语言训练的佳阶段,下面谈谈笔者的做法:一、联系生活、体验语言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知识有限等因素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往往是表层的,词不达意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悟、体验语言是尤为重要的。

如:我们在学习”跺脚”的”跺”时,设问:”跺,部首是什么?大家可以轻轻地跺脚。

”“跺脚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你们什么时候会跺脚?”孩子们很快地从”高兴时跺脚、着急时跺脚、生气时跺脚”等生活情境中体验到”跺”的意思,轻松的记住这个字,同时也悟出了一些学法。

再如学习”饱满”一词时,设问”饱与生活中哪些事相关。

”“从”小朋友吃饱了肚子饱饱的,上课时表现怎样”等生活回放中学生不但知道了颗粒饱满还理解了精神饱满这一抽象意思。

二、以读促记,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而儿童是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

课标在”基本概念”部分就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以读促记,积累语言是儿童语言学习、理解、应用的规律。

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形成了鲜明的”内心视象”,将成为他们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与美;利用猜读猜想、尝试理解意思;利用对读自由与词语对话、批注;利用诵读释放感情、积累语言,以实施长期积累的过程。

如在诵读教学中学生将”三字经”、”百家姓”接龙背,好词、成语”滚雪球”记,典故、经典、古诗诵片段。

久而久之学生熟读成诵,内化己语。

在语言的感悟积累中,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祖国语文的博大精华。

在兴趣中积累了语言,在阅读中陶冶了情操,弘扬了个性。

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体会点滴

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体会点滴

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体会点滴【摘要】小学语文活动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

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比,活动课更是为学生及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阅的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一语文活动课可以灵活活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1.多层次语文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

个人活动如图书阅览、三分钟演讲、小日记;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报编辑部、语文游艺宫、小小文学社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更是增加了学生的交流空间。

2.多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如竞赛式(辩论赛)、文艺式(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绎成生动的故事)等,还可以采用语文游戏式、语文情境式等。

3.多渠道语文活动课不仅只是依靠课本,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

在劳动节之际,笔者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农民种田,还亲手实践,又到附近企业访问,然后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开展讨论。

又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设计了“找春天、赞春天”的活动。

4.多系列如设计“学雷锋”活动,让学生人人收集有关雷锋的事迹、日记,进行讲雷锋的故事——学雷锋、见行动——唱赞雷锋的歌,明雷锋精神系列活动。

又如,在高年级设计互赠格言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立志的格言、上课时讲格言、课后进行格言展览等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5.记提纲每上一节课,把老师在课中教的概念、公式、法则、原理等记下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说明。

每学完一章或一单元,自己来一次小结,把一章或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这些在课本上虽然有但不系统,复习时不方便,通过摘抄提纲,既方便复习,也增强记忆,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

6.记疑难同学们在预习时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业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那么上课时必须注意老师讲解疑难的地方,这些难点问题,哪怕课堂上已解决,但时间一长又可能会遗忘,所以,应把这些问题作一下记录,复习时多看一两遍,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不少同学把这些汇成一本较难题集,从中得益匪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滴体会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滴体会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搜集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以下是本人对实施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

“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

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
“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

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二、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如六年制四年级每学期不少于30万字,目的是督促师生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书生气”十足,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这不是倡导学生像过去私塾教育一样死记硬背,但适当背诵经典作品、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储存语言模型,发现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械,以更好地受到审美感染。

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课外学到的优美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互相交流,办班级图书角,每周抽出两节课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并戏称这种课为“营养午餐”,旨在引导学生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

作业时也有的放矢地延伸到课外,如:写出从课外学到的名言、歇后语、儿歌、诗歌等;根据提示填写表示数字的成语,如(五)光(十)色;表示动物名称的成语,如(鹤)立(鸡)群;填写诗中的花名、数字等。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三、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1、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就是“备课”“钻研”教材吗?没错。

但强调“对话”,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个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的。


与一般读者又不同的是,在与文本对话时,还要加上对文本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进行分析,而不是忙于抄备课手册或教案集。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震撼甚至批评,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教师一个全新视角的诞生。

于永正老师在讲到他备课《第一次抱母亲》时,读课文九遍,在抓住“八十多斤”和“一百多斤”;“一次”和“多少次”;“重担”和“翻山越岭”这样几对并不十分起眼的词语后,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母亲,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去读书,内心的情感不能自禁。

他想,这几对词语可做大文章!这时,心里有谱了,踏实了,知道这课一定会上精彩了。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能去感动学生?”有一位教师在谈到她与《从现在开始》一文对话时,读着读着,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孩子才能像森林里的动物最后实现了自由和解放一样,真正获得生命活动的自由和解放?于是在教学的结尾处,她设计了这样的自由表达:“对森林里的动物们终于能快乐地生活你羡慕吗?你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向往着老师或家长怎
样对待你呢?”没有自己与文本的对话,怎么能参与学生的对话,成为其中的“首席”、“指导者”、“点拨者”?
2、要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潜心会文的良好习惯。

现在很多课学生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让他们谈感悟,作表演,当导游,话变画,貌似热闹的小组讨论……殊不知,咬文嚼字,静心会文,圈点勾画,才是学生渐入佳境的享受语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那才是受益终身的呀!要强调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老师的点拨指导决不是可有可无,需要讲的时候就要讲。

有的课为了体现以读代讲,却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浅尝辙止,甚至有些学生读书时滥竽充数,有口无心。

这样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却没有真正地读进去。

有的老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深怕别人说自己讲多了话。

有的学校甚至硬性规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分钟。

有一位老师教《二泉映月》,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说如果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象,一定会读得更好,然后请学生个别读,在读时老师纠正其语调语速,之后让学生再起来读……学生只是为读而读,不明白阿炳到底是为了什么叹息、哭泣?不明白他要倾诉什么?呐喊什么?由于没有老师的指导,当点到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时,学生很难发自内心谈好。

有没有体现出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老师对读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的引导,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最后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都已充分对话了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展开三者之间的对话了。

此时,大家都已是“不吐不快”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