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为此,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输血指征是血液保护的重要内容。

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
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血液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同时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

进行简易床旁
Hct测定。

此外,还应开展自身储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
中控制性低血压和术中血液回收。

总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临床用血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降低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同时提高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围术期输血指南

围术期输血指南
VO2
个体化输血
二.新鲜冰冻血浆
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研究表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30%凝血 因子浓度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 5%~20%, 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输注FFP的指征
A.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 创面弥漫性渗 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稀有血型配血困难的患者; 对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的手术患者。
禁忌证
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 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 凝血功能异常和造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对输血可能性小的患者不需做自体贮血; 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 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可 一次或分多次);
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 两次 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 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 要出血步骤开始前, 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 在室温下保存备用, 同时输入胶体液或一定 比例晶体液补充血容量, 使手术出血时血液 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待主要出血操作完成 后或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 给患者。
红细胞输注指征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 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
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
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 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 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 g/L的水平;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自身输血的申请:1. 贮存式自身输血应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2. 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3. 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4. 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5. 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 采血的标准:1.年龄;2.体重;3.血红蛋白: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4.采血环境等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5.采血时间、间隔及量: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输血容量的10%)。

6.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7.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8.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9.如血型不同经血站调配后,患者必需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方可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三. 自身血液的保存:1. 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2. 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3. 自身血液储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 血液的回输:1. 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 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 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 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 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2. 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3. 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摇混,出现血液斑块,导致报废;4. 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围手术期输血管理

围手术期输血管理
控制性降压 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 大的手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 降低血压,减少术中出血。
血液保护策略的实施流程
制定血液保护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 血液保护方案。
术中实施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血液保护方案,实 施相应的血液保护措施。
术前准备
根据血液保护方案,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和 准备,如自体输血患者的血液采集。
03 围手术期输血流程管理
输血申请与审批流程
申请流程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填写《 临床输血申请单》,并提交至医 院输血科。
审批流程
输血科对申请单进行审核,确保 符合输血指征,并报送至医院输 血管理委员会审批。
血液领取与核对流程
领取流程
输血科根据审批后的申请单,向血站 领取相应血液制品。
核对流程
提高医疗质量
血液保护策略的实施,体现了医疗机 构对医疗质量的重视和提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术后监测与评估
术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 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血液保护策略的推广意义与价值
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
通过减少异体输血,降低输血相关并 发症的发生率,如免疫抑制、感染等。
节约血资源
通过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措施,有效 节约了宝贵的血资源。
降低医疗费用
减少异体输血量,降低了患者的医疗 费用。
血液保护策略的种类与适用范围
自体输血 适用于择期手术患者,通过术前 采集患者自身血液,经过处理后 用于手术。
止血药物的合理使用 适用于手术中止血困难的患者, 通过使用止血药物减少术中出血。
急性血液稀释 适用于手术中出血量较大的患者, 通过在手术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 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术 中出血。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1.3.3无菌操作采集患者自身血液:
1.3.3.1血液采集前需出示身份证件。

1.3.3.2 采集过程在临床科室完成者,由临床科室备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血液采集过程中,须由经治医师陪同,遇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紧急处理。

1.3.3.3采集完毕,在血袋贴上患者主要信息标签(含姓名、科室、病员号、血型、血量、采血时间、有效期),贮存于有明显标识的相同血型的冰箱。

1.4发血和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发血、输血依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1.5采集、贮存具体操作过程按自体血采集、贮存操作程序执行。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医疗实践中,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降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得以制定和实施。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流程,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概念指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期间,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手术相关出血、输血需求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病程。

(2) 原则:a-预防性血液处理:提前进行血液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处理,如贫血纠正、凝血功能纠正等。

b-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血液指标,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c-手术过程中血液监测:实时监测患者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治疗。

d-术后血液处理:积极进行术后护理,促进患者血液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管理流程(1) 手术前期阶段:a-患者血液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

b-预防性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相应的血液处理,如纠正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c-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d-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潜在的血液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

(2) 手术期阶段:a-手术中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等。

b-术中输血管理:根据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使用输血血液制品。

c-血液功能维护:定期监测和维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如纠正术中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等。

(3) 手术后期阶段:a-术后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积极进行术后护理和血液功能的恢复。

b-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血栓等。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手术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1.自体输血的定义和意义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术中失血回输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还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

2.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用于大部分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患者。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体输血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在决定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

3.自体输血的采集和储存自体输血的采集通常在手术前进行,通过血液捐献的方式进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血液污染。

采集后的血液需要储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如低温保存,以保持血液的品质。

4.自体输血的输注和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需要,将储存的自体血液输注给患者。

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并发症,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在手术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输血需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液保护方案。

(2)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如使用止血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采用止血方法等。

同时,对失血量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3)术后血液管理: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输血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中市巴州康达医院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

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
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
(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
(3)失血量>50%血容量时,则输代血浆l/3,全血2/3;
(三)、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
采用药物、麻醉措施使平均动脉压降至60mmHg或将血压控制在基础水平以下的15%—20%范围内,降低血管内压力,以减少手术创伤出血。

(四)、积极开展自体输血
1、自体血储备措施
(1)、Rh阴性等稀有血型病人择期手术,术前动员患者进行自体血储备;
(2)、要求术前准备时间要充分(2~3周),以便分次采血储存;
(3)、进行自体血储备的病人一般状况要好,排除贫血、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病变;
(4)、自体血储备必须告知患者在血站进行;
2、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措施
(1)、掌握适应症:①稀有血型者;②产生不规则抗体或可能产生不规则抗体者;③可能有大量出血的手术;④紧急外伤或其他原因的大量出血;⑤为避免异体输血引起感染、免疫抑制等;⑥因宗教或其他原因拒绝异体输血者。

排除贫血、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病变;
(2)、完善知情同意手续;
(3)、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从静脉放出7.5~20ml/kg全血贮存备用,同时输入等量的胶体液,将血容量保持恒定。

(4)、根据手术失血情况术中或术后将自体血回输;
3、术前不采血血液稀释措施
手术开始前快速输注晶体和胶体液各1000ml,造成高循环血容量而将血液稀释以减少出血,达到减少用血的目的。

2014年2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