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最值及路径长(讲义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精讲隐圆模型(线段最值和轨迹问题)

初中数学精讲隐圆模型(线段最值和轨迹问题)

几何模型11——隐圆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利用隐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定点加定长构造圆形,第二类是定弦定角,第三类是从动模型之轨迹为圆也就是常说的“瓜豆原理”,在初中数学当中构造定弦定角构造圆形在压轴题当中经常出现,定弦定角构造圆形圆形中一般求一个定点到一动点线段长度的最小值问题的时候一般涉及定弦定角问题。

定弦定角解决问题的步骤:(1)让动点动一下,观察另一个动点的运动轨迹,发现另一个动点的运动轨迹为一段弧(2)找不变的张角(很多时候一般是找出张角的补角),(补角一般为60︒、45︒)(3)找张角所对的定弦,根据三点确定隐形圆,确定圆心位置(4)计算隐形圆的半径(5)圆心与所求线段上定点的距离可以求出来(6)最小值等于圆心到定点之间的距离减去半径例1.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2,AD=3,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将△AEF沿EF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EF,求A′C的长的最小值变式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点E为AB中点,点F为AD 边上从A到D运动的一个动点,连接EF,将△AEF沿EF折叠,点A落在点G处,在运动的过程中,求点G运动的路径长(1)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构造思路:一条定边所对的角始终为直角,则直角顶点轨迹是以定边为直径的圆或圆弧.图形释义:例2.如图,半径为4的⊙O 中,CD 为直径,弦AB ⊥CD 且过半径OD 的中点,点E 为⊙O 上一动点,CF ⊥AE 于点F .当点E 从点B 出发顺时针运动到点D 时,求点F 所经过的路径长变式1.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 =2,动点E 从点A 出发向终点D 运动,同时动点F 从点D 出发向终点C 运动,点E ,F 的运动速度相同,当它们到达各自的终点时停止运动.运动过程中线段AF ,BE 相交于点P ,求线段DP 长的最小值变式2.如图,E ,F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 =DF .连接CF 交BD 于点G ,连接BE 交AG 于点H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 长度的最小值是 .P PA BOP变式3.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C =60°,AB =4,点E 是AB 边上的动点,过点B 作直线CE 的垂线,垂足为F ,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求点F 的运动路径长变式4.如图,Rt △ABC 中,AB ⊥BC ,AB =6,BC =4,P 是△ABC 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 AB =∠PBC ,则线段CP 长的最小值为( )(2)定边对定角在“定边对直角”问题中,依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关键性在于寻找定边、直角,而根据圆周角定理: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都相.定边必不可少,而直角则可一般为定角.例如,AB 为定值,∠P 为定角,则A点轨迹是一个圆.∠P 度数也是特殊角,比如30°、45°、60°、120°,下分别作对应的轨迹圆.例3.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6,E 、F 分别是BC 、AC 上的动点,且CE =AF ,连接AE 、BF 交于点G ,求CG 最小值60°120°O P ABO120°120°P ABP PAB P30°O 60°BAP 90°45°ABO P变式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3.若P为△ABC内一动点,且满足∠P AB=∠ACP,求线段PB长度的最小值变式3.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在AC,BC边上各取一点E,F,连接AF,BE相交于点P.AF=BE,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例4.如图,半径为2cm,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运动的点P,从点P向半径OA引垂线PH交OA于点H.设△OPH的内心为I,当点P在弧AB上从点A运动到点B时,求内心I所经过的路径长变式1.如图,AB是⊙O的直径,M、N是(异于A、B)上两点,C是上一动点,∠ACB的角平分线交⊙O于点D,∠BAC的平分线交CD于点E.当点C从点M运动到点N时,则C、E两点的运动路径长的比是.变式2.如图,半径为4的⊙O中,弦AB的长度为4,点C是劣弧上的一个动点,点D是弦AC的中点,点E是弦BC的中点,连接DE、OD、OE.(1)求∠AOB的度数;(2)当点C沿着劣弧从点A开始,逆时针运动到点B时,求△ODE的外心P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例5.如图,AC=3,BC=5,且∠BAC=90°,D为AC上一动点,以AD为直径作圆,连接BD交圆于E点,连CE,则CE的最小值为()16A.213+C.5D.13-B.29变式1.如图,△ABC中,AC=3,BC=24,∠ACB=45°,D为△ABC内一动点,⊙O为△ACD的外接圆,直线BD交⊙O于P点,交BC于E点,弧AE=CP,则AD的最小值为()A.1B.2C.2D.241-4例6.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AP ,以AP 为一边作等边△APQ . 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Q 点满足(1)∠PAQ=60°;(2)AP=AQ ,故Q 点轨迹是个圆: 考虑∠PAQ=60°,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MAO=60°;考虑AP=AQ ,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AO ,且可得半径MQ=PO . 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例7.如图,正方形ABCD 中,25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解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答案为52-2 变式1.如图,已知在扇形AOB 中,OA =3,∠AOB =120º,C 是在上的动点,以BC 为边作正方形BCDE ,当点C 从点A 移动至点B 时,求点D 运动的路径长?OPA Q60°MQAPOO AB CD E F O A B C D EF M变式2.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其中AB=2,∠AOC=120°,P为⊙O上的动点,连AP,取AP中点Q,连CQ,则线段CQ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变式3.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C=22,点P在以斜边AB为直径的半圆上,M为PC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运动至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经典几何题讲义系列:几何最值问题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经典几何题讲义系列:几何最值问题
2.如图,已知 A(1,3),B(5,1),长度为 2 的线段 PQ 在 x 轴上平行移动,当 AP+PQ+QB 的值最小时,点 P 的坐标为( )
3 / 18
(4) 两点两线的最值问题: (两个动点+两个定点)
问题特征:两动点分别在两条直线上独立运动,一动点分别到一定点和另一动点的距离和最小。 核心思路:利用轴对称变换,使一动点在另一动点的对称点与定点的线段上(两点之间线段最 短),且这条线段垂直于另一动点的对称点所在直线(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 段中,垂线段最短)时,两线段和最小,最小值等于这条垂线段的长。 变异类型:演变为多边形周长、折线段等最值问题。 1. 如图,点 A 是∠MON 内的一点,在射线 ON 上作点 P,使 PA 与点 P 到射线 OM 的距离之 和最小。
A.
B.
C.
D.1
考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正方形的性质. 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根据题意得出作 EF∥AC 且 EF= ,连结 DF 交 AC 于 M,在 AC 上截取 MN=
,此时四边形 BMNE
解答: 的周长最小,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答案. 解:作 EF∥AC 且 EF= ,连结 DF 交 AC 于 M,在 AC 上截取 MN= ,延长 DF 交 BC 于 P,作
2.连结对称点与另一个定点,则直线段长度就是我们所求。 变异类型:实际考题中,经常利用本身就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比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圆、二次函数、直角梯形等图形,即其中一个定点的对称点就在这个图形上。 1.如图,直线 l 和 l 的同侧两点 A、B,在直线 l 上求作一点 P,使 PA+PB 最小。
∵LN=AS=
=40.

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

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

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一、动点运动轨迹——直线型(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利用“垂线段最短”)Ⅰ.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可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是直线;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的坐标为(0,2),点M 的坐标为39(1,)44m m −−−(其中m 为实数),当PM 的长最小时,m 的值为__________.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1,4),B (3,2),C (m ,-4m +20),若OC 恰好平分四边形...OACB ....的面积,求点C 的坐标.Ⅱ.当某一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不变时,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3.如图,矩形ABCD 中,AB =6,AD =8,点E 在边AD 上,且AE :ED =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E 作EF ⊥PE 交射线BC 于点F ,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_________.【变式1】如图,矩形ABCD 中,AB =6,AD =8,点E 在边AD 上,且AE :ED =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E 作EF ⊥PE 交边BC 或CD 于点F ,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___________.ABDCEFPM ABDCEFPM yxBAO【变式2】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P 在AD 上,AB =2,AP =1,E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E ,过点P 作PE 的垂线,交BC 于点F ,连接EF ,设EF 的中点为G ,当点E 从点B 运动到点A 时,点G 移动的路径的长是_________.【变式3】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P 是AD 边的中点,点E 在AB 边上,EP 的延长线交射线CD于F 点,过点P 作PQ ⊥EF ,与射线BC 相交于点Q .(1)如图1,当点Q 在点C 时,试求AE 的长; (2)如图2,点G 为FQ 的中点,连结PG . ①当AE =1时,求PG 的长;②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试直接写出线段PG 扫过的面积. 变式3图14.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且AC =BD =16AB =1,点P 是线段CD 上一个动点,在AB 同侧分别作等边△P AE 和等边△PBF ,M 为线段EF 的中点。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答案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答案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答案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线段长度最短或截面周长最小问题例1. 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各棱长均为2,M 为AA 1中点,N 为BC 的中点,则在棱柱的表面上从点M 到点N 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并求之.解析: (1)从侧面到N ,如图1,沿棱柱的侧棱AA 1剪开,并展开,则MN =22AN AM +=22)12(1++=10(2)从底面到N 点,沿棱柱的AC 、BC 剪开、展开,如图2.则MN =??-+120cos 222AN AM AN AM =21312)3(122++=34+∵34+<10 ∴m in MN =34+.例2.如图,正方形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 、ABEF 互相垂直。

点M 在AC 上移动,点N 在BF 上移动,若CM=BN=a ).20(<(2)当a 为何值时,MN 的长最小;(3)当MN 长最小时,求面MNA 与面MNB 所成的二面角α的大小。

解析:(1)作MP ∥AB 交BC 于点P ,NQ ∥AB 交BE 于点Q ,连接PQ ,依题意可得MP ∥NQ ,且MP=NQ ,即MNQP 是平行四边形。

∴MN=PQ,由已知,CM=BN=a,CB=AB=BE=1,∴2==BF AC ,21,21a BQ a CP ==, 即2aBQ CP ==, ∴=+-==22)1(BQ CP PQ MN )20(21)22()2()21(222<<+-=+-a a a a (2)由(1)知: 2222==MN a 时,当,的中点时,分别移动到即BF AC N M ,, 22的长最小,最小值为MN(3)取MN 的中点G ,连接AG 、BG ,∵AM=AN,BM=BN ,∴AG ⊥MN,BG ⊥MN ,∴∠AGB 即为二面角α的平面角。

又46==BG AG ,所以由余弦定理有31464621)46()46(cos 22-=?-+=α。

2020春中考数学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专题讲义

2020春中考数学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专题讲义

2020春中考数学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专题讲义一、动点运动轨迹——直线型(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利用“垂线段最短”)Ⅰ.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可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是直线;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的坐标为(0,2),点M 的坐标为39(1,)44m m −−−(其中m 为实数),当PM 的长最小时,m 的值为__________.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1,4),B (3,2),C (m ,-4m +20),若OC 恰好平分四边形...OACB ....的面积,求点C 的坐标.Ⅱ.当某一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不变时,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3.如图,矩形ABCD 中,AB =6,AD =8,点E 在边AD 上,且AE :ED =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E 作EF ⊥PE 交射线BC 于点F ,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_________.【变式1】如图,矩形ABCD 中,AB =6,AD =8,点E 在边AD 上,且AE :ED =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E 作EF ⊥PE 交边BC 或CD 于点F ,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___________.ABDCEFPM ABDCEFPM yxBAO【变式2】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P 在AD 上,AB =2,AP =1,E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E ,过点P 作PE 的垂线,交BC 于点F ,连接EF ,设EF 的中点为G ,当点E 从点B 运动到点A 时,点G 移动的路径的长是_________.【变式3】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P 是AD 边的中点,点E 在AB 边上,EP 的延长线交射线CD于F 点,过点P 作PQ ⊥EF ,与射线BC 相交于点Q .(1)如图1,当点Q 在点C 时,试求AE 的长; (2)如图2,点G 为FQ 的中点,连结PG . ①当AE =1时,求PG 的长;②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试直接写出线段PG 扫过的面积. 变式3图14.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且AC =BD =16AB =1,点P 是线段CD 上一个动点,在AB 同侧分别作等边△P AE 和等边△PBF ,M 为线段EF 的中点。

最新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总结+讲义+练习)

最新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总结+讲义+练习)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在立体几何中,某些点、线、面依一定的规则运动,构成各式各样的轨迹,探求空间轨迹与求平面轨迹类似,应注意几何条件,善于基本轨迹转化.对于较为复杂的轨迹,常常要分段考虑,注意特定情况下的动点的位置,然后对任意情形加以分析判定,也可转化为平面问题.对每一道轨迹命题必须特别注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般是指有关距离的最值、角的最值或面积的最值的问题.其一般方法有: 1、 几何法:通过证明或几何作图,确定图形中取得最值的特殊位置,再计算它的值;2、 代数方法:分析给定图形中的数量关系,选取适当的自变量及目标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以及不等式的均值定理等,求出最值.轨迹问题【例1】 如图,在正四棱锥S -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P 点在侧面△SCD 内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与△SCD 组成的相关图形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如图,分别取CD 、SC 的中点F 、G ,连结EF 、EG 、FG 、BD .设AC 与BD 的交点为O ,连结SO ,则动点P 的轨迹是△SCD 的中位线FG .由正四棱锥可得SB ⊥AC ,EF ⊥AC .又∵EG ∥SB∴EG ⊥AC∴AC ⊥平面EFG ,∵P ∈FG ,E ∈平面EFG , ∴AC ⊥PE .另解:本题可用排除法快速求解.B 中P 在D 点这个特殊位置,显然不满足PE ⊥AC ;C 中P 点所在的轨迹与CD 平行,它与CF 成π4角,显然不满足PE ⊥AC ;D 于中P 点所在的轨迹与CD 平行,它与CF 所成的角为锐角,显然也不满足PE ⊥AC .评析:动点轨迹问题是较为新颖的一种创新命题形式,它重点体现了在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知识交汇处设计图形.不但考查了立体几何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又能巧妙地考查求轨迹的基本方法,是表现最为活跃的一种创新题型.这类立体几何中的相关轨迹问题,如“线线垂直”问题,很在程度上是找与定直线垂直的平面,而平面间的交线往往就是动点轨迹.【例2】 (1)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分别是CC 1、C 1D 1、DD 1、D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点M 在四边形EFGH 及其内部运动,则M 满足 时,有MN ∥平面B 1BDD 1.(2)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且总保持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 线段B 1C .(3)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棱A 1B 1,BC 上的动点,且A 1E =BF ,P 为EF 的中点,则点P 的轨迹是 线段MN (M 、N 分别为前右两面的中心).(4) 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1B 1上到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集合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 ,它的长度是 .若将“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1B 1上到点A 距离为23 3 的点的集合”改为“在正方体表面上与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集合” 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又是 ,它的长度又是 .1AC C 1AEC C 1A AB1A 1(1)(2)(3)(4)DDA .B .C .D . A【例3】 (1)(04北京)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是侧面BB 1C 1C 内一动点,若P 到直线BC 与直线C 1D 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 D )A . A 直线B .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 变式:若将“P 到直线BC 与直线C 1D 1的距离相等”改为“P 到直线BC 与直线C 1D 1的距离之比为1:2(或2:1)”, 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椭圆 (双曲线). (2)(06北京)平面α的斜线AB 交α于点B ,过定点A 的动直线l 与AB 垂直,且交α于点C ,则动点C 的轨迹是 (A )A .一条直线B .一个圆C .一个椭圆D .双曲线的一支解:设l 与l 是其中的两条任意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且斜线AB 垂直这个平面,由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可知过定点A 与AB 垂直所有直线都在这个平面内,故动点C 都在这个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上,故选A . (3)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M 在棱AB 上,且AM =13,点P 到直线A 1D 1的距离与点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则点P 的轨迹为 抛物线 .(4)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3,长为2的线段MN 点一个端点M 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的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 π6. 【例4】 (04重庆)若三棱锥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ABC 组成图形可能是:( D )【例5】 四棱锥P -ABCD ,AD ⊥面P AB ,BC ⊥面P 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 =4,BC =8,AB =6,∠APD =∠CPB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不完整的圆C .抛物线D .抛物线的一部分 分析:∵AD ⊥面P AB ,BC ⊥平面P AB ∴AD ∥BC 且AD ⊥P A ,CB ⊥PB ∵∠APD =∠CPB ∴tanAPD =tanCPB∴AD P A =CB PB ∴PB =2P A在平面APB 内,以AB 的中点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3,0)、B (3,0),设P (x ,y )(y ≠0),则(x -3)2+y 2=4[(x +3)2+y 2](y ≠0)即(x +5)2+y 2=16(y ≠0) ∴P 的轨迹是(B )BABCDAB1A lAB Cα A B CD D 1 C 1B 1A 1 M PABCDD 1 C 1 B 1 A 1 M N3 323P A BC D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教师版)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D).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之比为2:1,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B).A.线段B.一段椭圆弧C.双曲线的一部分D.抛物线的一部分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之比为1:2,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C).A.线段B.一段椭圆弧C.双曲线的一部分D.抛物线的一部分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AA1的中点,点P在其对角面BB1D1D内运动,若EP总与直线AC成等角,则点P的轨迹有可能是(A).A.圆或圆的一部分B.抛物线或其一部分C.双曲线或其一部分D.椭圆或其一部分简析由条件易知:AC是平面BB1D1D的法向量,所以EP与直线AC成等角,得到EP与平面BB1D1D 所成的角都相等,故点P的轨迹有可能是圆或圆的一部分.5a,定点M在棱AB上(但不在端点A,B上),点P是平面ABCD内的动点,且点P P到点M的距离的平方差为a2,则点P的轨迹所在曲线为(A).A.抛物线B.双曲线C.直线D.圆连结PE.则PE2=a2+PF2,又PE2-PM2=a2,所以PM2=PF2,从而PM=PF,故点P到直线AD与到点M的距离相等,故点P的轨迹是以M为焦点,AD为准线的抛物线.6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1,则动点P的轨迹为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答案线段MN(M、N分别为SC、CD8.若A、B P C(不同于A、B,则动点C在平面内的轨迹是________.(除去两点的圆)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底面BCD的距离与到棱AB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组成的图形可能是:(D)A A AP PP PB C B C B C B C A B C D简析 动点P 在侧面ABC 内,若点P 到AB 的距离等于到棱BC 的距离,则点P 在∠ABC 的内角平分线上.现在P 到平面BCD 的距离等于到棱AB 的距离,而P 到棱BC 的距离大于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于是,P 到棱AB 的距离小于P 到棱BC 的距离,故动点P 只能在∠ABC 的内角平分线与AB 之间的区域内.只能选D . 10.已知P 是正四面体S-ABC 的面SBC 上一点,P 到面ABC 的距离与到点S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B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解题的要领就是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把一些重要元素集中在某一个平面内,利 用相关的知识去解答,象平面几何知识、解析几何知识等.11.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B 11上到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轨迹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_________,它的长度为__________. 简析以B 为圆心,半径为33且圆心角为π2的圆弧,长度为36π. 12.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AB BC ==63,,在线段BD 、A C 11上各有一点P 、Q ,PQ 上有一点M ,且PM MQ =2,则M 点轨迹图形的面积是 . 提示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13.已知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求MN 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简析 由于M 、N 都是运动的,所以求的轨迹必须化“动”为“静”,结合动点P 的几何性质,连结DP ,因为MN=2,所以PD=1,因此点P 的轨迹是一个以D 为球心,1为半径的球面在正方体内的部分,所以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表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球的体积的18,即1843163⨯⨯=ππ.14.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 α⊂,点l P ∈,平面α、β间的距离为4,则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为5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29的点的轨迹是( ) 简析:如图,设点P 在平面β内的射影是O ,则OP 是α、β的公垂线,OP=4.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等于5的点到O 的距离等于3,可知所求点的轨迹是β内在以O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上.又在β内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29的点的集合是两条平行直线m 、n ,它们到点O 的距离都等于32174)29(22<=-,所以直线m 、n 与这个圆均相交,共有四个交点.因此所求点的轨迹是四个点,故选C .16.在四棱锥ABCD P -中,⊥AD 面PAB ,⊥BC 面P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4,BC=8,AB=6,CPB APD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不完整的圆C .抛物线D .抛物线的一部分简析:因为⊥AD 面PAB ,⊥BC 面PAB ,所以AD//BC ,且︒=∠=∠90CBP DAP . 又8BC ,4AD ,CPB APD ==∠=∠,可得CPB tan PB CB PA AD APD tan ∠===∠,即得2ADCBPA PB == 在平面PAB 内,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中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3,0)、B(3,0).设点P (x ,y ),则有2y )3x (y )3x (|PA ||PB |2222=+++-=,整理得09x 10y x 22=+++由于点P 不在直线AB 上,故此轨迹为一个不完整的圆,选B .17.如图,定点A 和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PB ,α⊥α∉C 是α内异于A 和B 的动点.且AC P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A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B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C .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D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简析:因为PC AC ⊥,且PC 在α内的射影为BC ,所以BC AC ⊥,即︒=∠90ACB .所以点C 的轨迹是以AB 为直径的圆且去掉A 、B 两点,故选B .18.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P 是侧面1BC 内一动点,若P 到直线BC 与直线11D C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直线B .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简析:因为P 到11D C 的距离即为P 到1C 的距离,所以在面1BC 内,P 到定点1C 的距离与P 到定直线BC 的距离相等.由圆锥曲线的定义知动点P 的轨迹为抛物线,故选D .19.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棱长为1,点P 是平面AC 内的动点,若点P 到直线11D A 的距离等于点P 到直线CD 的距离,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抛物线B .双曲线C .椭圆D .直线简析:如图4,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AD 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 (x ,y ),作AD PE ⊥于E 、11D A PF ⊥于F ,连结EF ,易知1x |EF ||PE ||PF |2222+=+=又作CD PN ⊥于N ,则|1y ||PN |-=.依题意|PN ||PF |=,即|1y|1x2-=+,化简得0y2yx22=+-故动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选B.20.如图,AB是平面a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a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A)圆(B)椭圆(C)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分析:由于线段AB是定长线段,而△ABP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在以AB为轴的圆柱侧面上.又P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P的轨迹就是圆柱侧面与平面a的交线.21.如图,动点P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的对角线1BD上.过点P作垂直于平面11BB D D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 N,.设BP x=,MN y=,则函数()y f x=的图象大致是()分析:将线段MN投影到平面ABCD内,易得y为x一次函数.22.已知异面直线a,b成︒60角,公垂线段MN的长等于2,线段AB两个端点A、B分别在a,b上移动,且线段AB长等于4,求线段AB中点的轨迹方程.图5简析:如图5,易知线段AB的中点P在公垂线段MN的中垂面α上,直线'a、'b为平面α内过MN的中点O分别平行于a、b的直线,'a'AA⊥于'A,'b'BB⊥于'B,则P'B'AAB=⋂,且P也为'B'A的中点.由已知MN=2,AB=4,易知,2AP,1'AA==得32'B'A=.则问题转化为求长等于32的线段'B'A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a、'b上移动时其中点P的轨迹.现以'OB'A∠的角平分线为x轴,O为原点建立如图6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A BCDMNPA1 B1C1D1yxOyxOyxOyxO图6设)y ,x (P ,n |'OB |,m |'OA |==, 则)n 21,n 23('B ),m 21,m 23('A - )n m (41y ),n m (43x -=+=222)32()n m (41)n m (43=++- 消去m 、n ,得线段AB 的中点P 的轨迹为椭圆,其方程为1y 9x 22=+.点评:例5和例6分别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与椭圆巧妙地整合在一起,相互交汇和渗透,有利于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1.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 )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2.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之比为2:1,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 )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3.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侧面AB 1内有一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与到直线B 1C 1的距离之比为1:2,则动点P 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 ) A .线段 B .一段椭圆弧 C .双曲线的一部分 D .抛物线的一部分4.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AA 1的中点,点P 在其对角面BB 1D 1D 内运动,若EP 总与直线AC 成等角,则点P 的轨迹有可能是 ( ) A .圆或圆的一部分 B .抛物线或其一部分 C .双曲线或其一部分 D .椭圆或其一部分5a ,定点M 在棱AB 上(但不在端点A ,B 上),点P 是平面ABCD内的动点,且点P 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a 2,则点P 的轨迹所在曲线为( ) A .抛物线 B .双曲线 C .直线 D .圆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底面BCD 的距离与到棱AB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A A AB C B C B C B CA B C DA B C D 7.已知P 是正四面体S-ABC 的面SBC 上一点,P 到面ABC 的距离与到点S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 )A .圆B .椭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8.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 α⊂,点l P ∈,平面α、β间的距离为4,则在β内到点P 的距离为5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29的点的轨迹是( )A .一个圆B .两条平行直线C .四个点D .两个点9.在四棱锥ABCD P -中,⊥AD 面PAB ,⊥BC 面PAB ,底面ABCD 为梯形,AD=4,BC=8,AB=6,CPB APD ∠=∠,满足上述条件的四棱锥的顶点P 的轨迹是( ) A .圆 B .不完整的圆 C .抛物线 D .抛物线的一部分10.如图,定点A 和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P ,PB ,α⊥α∉C 是α内异于A 和B 的动点.且AC P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A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B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C .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D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11.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棱长为1,点P 是平面AC 内的动点,若点P 到直线11D A 的距离等于点P 到直线CD 的距离,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抛物线B .双曲线C .椭圆D .直线12.如图,AB 是平面a 的斜线段,A 为斜足,若点P 在平面a 内运动,使得△ABP 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椭圆C .一条直线D .两条平行直线 13.如图,动点P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对角线1BD 上.过点P 作垂直于平面11BB D D 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 N ,.设BP x =,MN y =,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大致是( )14.在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点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15.在正四棱锥S-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点P 在侧面∆SCD 内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PE ⊥AC ,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16.若A 、B 为平面α的两个定点,点P 在α外,PB ⊥α,动点C (不同于A 、B )在α内,且PC ⊥AC ,则动点C 在平面内的轨迹是________.17.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的侧面BCC B 11上到点A 距离为233的点的轨迹形成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形状是_________,它的长度为__________.18.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AB BC ==63,,在线段BD 、A C 11上各有一点P 、Q ,PQ 上有一点M ,且PM MQ =2,则M 点轨迹图形的面积是 .A BC D MNP A 1B 1C 1D 1 yxOyOxOyx O19.已知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20.已知异面直线a ,b 成︒60角,公垂线段MN 的长等于2,线段AB 两个端点A 、B 分别在a ,b 上移动,且线段AB 长等于4,求线段AB 中点的轨迹方程.。

【中考攻略】中考数学 专题8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中考攻略】中考数学 专题8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2012山东济南3分)如图,∠MON=90°,矩形ABCD 的顶点A 、B 分别在边OM ,ON 上,当B 在边ON 上运动时,A 随之在边OM 上运动,矩形ABCD 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 到点O 的最大距离为【 】A 1BC 5D .52 【答案】A 。

【考点】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分析】如图,取AB 的中点E ,连接OE 、DE 、OD ,∵OD≤OE+DE,∴当O 、D 、E 三点共线时,点D 到点O 的距离最大,此时,∵AB=2,BC=1,∴OE=AE=12AB=1。

DE=∴OD 1。

故选A 。

例2.(2012湖北鄂州3分)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BC=24,∠ABC=45°,BD 平分∠ABC,M 、N 分别是BD 、BC 上的动点,则CM+MN 的最小值是 ▲ 。

【答案】4。

【考点】最短路线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垂直线段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如图,在BA 上截取BE=BN ,连接EM 。

∵∠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D ,∴∠EBM=∠NBM。

在△AME 与△AMN 中,∵BE=BN ,∠EBM=∠NBM,BM=BM ,∴△BME≌△BMN(SAS )。

专题三几何综合-最值及路径长.docx

专题三几何综合-最值及路径长.docx

教学内容:【课前回顾&错题重现】1.如图,A, B为定点、,P为直线/上一点,若点尸恰好使AP^BP最短,请画出点P的位置.提示:①分析定点(/, B),动点(尸在直线/上动),不变特征②以/为对称轴利用轴对称进行转化③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位置2.如图,A, E为定点,为直线/上一可以移动的线段,且长度固定,若点M恰好使曲歼临初何最短,请画出点川的位置.提示:①分析定点(/, B),动点QM, N在/上动,且MV长度固定),不变特征②先平移EV,使平移后的点N与M重合,将其转化为问题1③以/为对称轴利用轴对称进行转化④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位置3. 如图,ZAOB=60°f点P在的平分线上,(9P=10cm,卓、E, F分别是两边CU, 上的动点,当ZXPEF的周长最小时,点戸到*的距离是・提示:①分析定点(P),动点(E在Q4上动,F在OB上动),不变特征②分别以Q4,为对称轴,将P对称过去,得到Pi,Pi③连接P*2,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位置,进而求解尸到EF的距离.【知识点&考点讲解】1.几何最值问题的处理思路①分析定点、动点,寻找不变特征;②若属于常见模型、结构,调用模型、结构解决问题;若不属于常见模型,要结合所求目标,根据不变特征转化为基本定理或表达为函数解决问题.转化原则:尽量减少变量,向定点、定线段、定图形靠拢,或使用同一变量表达所求目标.基本定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己知两个定点)垂线段最短(己知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三角形三边关系(己知两边长固定或其和、差固定)过圆内一点,最长的弦为直径,最短的弦为垂直于直径的弦常用模型、结构示例:©轴对称最值模型求总+彩的最小值, 使点在线异侧求PA-PB的最大值, 使点在线同侧固定长度线段A4N在直线1上滑动,求AM+MN+BN的最小值, 需平移EN(或AM),转化为AM + MB'解决.②折叠求最值结构求的最小值,转化为求&(+4WVC的最小值(利用4WNC为定值).2.解决路径长问题的思路①分析定点、动点,寻找不变特征;②确定运动路径;A通过“起点、终点、特殊点”猜测运动路径,并结合不变特征进行验证.③设计方案,求出路径长.【乘胜追击(课堂巩固入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Z^OAB的直角顶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E的坐标为(3, J5),点C的坐标为(-,0),点P为斜边OE上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为22.如图,在矩形ABCD中,^5=4, 50=8,三为CQ边的中点.若P, 0为BC边上的两动点,且PQ=2,则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四边形4P0E的周长最小.3.如图,在中,ZACB=90°9 AB=5f BC=3・ P 是 SB 过上的动点(不与点召重合),将沿CP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歹CP,连接则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图,在边长为2的菱形45CD 中,ZA=60°9 M 是且D 边的中点,N 是4B 边上一动点,将△&MV 沿MV 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 A fMN,连接4C,则4C 长度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______ ・5. 如图,有一矩形纸片45CZ ), AB=S 9 AD=179将此矩形纸片折叠,使顶点/落在EC 边的理处,折痕所在直线同时经过边AB.AD (包括端点),设=丫,则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6. 如图,在'ABC 中,ZABC=90°f 48=6, 50=8, O 为 AC 的 中点,过O 作OE丄OF, OE, OF 分别交射线48, BC 于E, F,连接防,则盯长度的最小值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A D 第5题图9. 边EC,盯的中点,直线NG, FC相交于点当/XEFG绕点D旋转时,线段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4&是OO的一条弦,ZACB=30°,点乙F分别是/C, BC的中点,直线EF与0O交于G, 7/两点.若OO的半径为7,则GE+FF的最大值为第9题图10.如图,直线/与半径为4的OO相切于点P是OO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乂重合),过点P作朋丄/,垂足为连接R4 •设PA=x, PB=y,则(x-y)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7.如图,E, F是正方形妞5CZ)的边凡D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AE=DF・连接CF交砂于点G,连接肛交NG于点片,连接D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4BC,G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4SCQ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把B4与CQ分别绕点占和点C逆时针旋转相同的角度,此时正方形438 随之变成四边形A BCD.设4C, BD交于点OS 若旋转了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最值及路径长(讲义)
➢课前预习
1.如图,A,B 为定点,P 为直线l 上一动点,若点P 恰好使
AP+BP 最短,请画出点P 的位
置.提示:
①分析定点(A,B),动点(P 在直线l 上动),不变特征
②以l 为对称轴利用轴对称进行转化
③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位置
2.如图,A,B 为定点,MN 为直线l 上一可以移动的线段,且
MN 长度固定,若点M 恰好使AM+MN+BN 最短,请画出点
M 的位置.
提示:
①分析定点(A,B),动点(M,N 在l 上动,且MN 长度固
定),不变特征
②先平移BN,使平移后的点N 与M 重合,将其转化为问题 1
③以l 为对称轴,利用轴对称进行转化
④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位置
3.如图,∠AOB=60°,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OP=10 cm,
点E,F 分别是∠AOB 两边OA,OB 上的动点,当△PEF 的
周长最小时,点P 到EF 的距离是.
提示:
①分析定点(P),动点(E 在OA 上动,F 在OB 上动),不
变特征
②分别以OA,OB 为对称轴,将P 对称过去,得到P1,P2
③连接P1P2,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位置,进而求
解P 到EF 的距离.
1
➢知识点睛
1.几何最值问题的处理思路
①分析定点、动点,寻找不变特征;
②若属于常见模型、结构,调用模型、结构解决问题;
若不属于常见模型,要结合所求目标,根据不变特征转化为基本定理或表达为函数解决问题.
转化原则:
尽量减少变量,向定点、定线段、定图形靠拢,或使用同一变量表达所求目标.
基本定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知两个定点)
垂线段最短(已知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
三角形三边关系(已知两边长固定或其和、差固定)
过圆内一点,最长的弦为直径,最短的弦为垂直于直径的弦
常用模型、结构示例:
①轴对称最值模型
求PA+PB 的最小值,求|PA-PB|的最大值,
使点在线异侧使点在线同侧
固定长度线段MN 在直线l 上滑动,求AM+MN+BN 的最小值,需平移BN(或AM),转化为AM+MB′解决.
②折叠求最值结构
求BA′的最小值,转化为求BA′+A′N+NC 的最小值(利用
A′N+NC 为定值).
2.解决路径长问题的思路
①分析定点、动点,寻找不变特征;
②确定运动路径;
通过“起点、终点、特殊点”猜测运动路径,并结合不变特
征进行验证.
③设计方案,求出路径长.
➢精讲精练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 的直角顶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 的坐标为(3,),点C 的坐标为(
1

2
0),点P 为斜边OB 上一动点,则PA+PC 的最小值为

2.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4,BC=8,E 为CD 边的中点.若
P,Q 为BC 边上的两动点,且PQ=2,则当BP= 时,四边形APQE 的周长最小.
3
3.如图,在边长为2 的菱形ABCD 中,∠A=60°,M 是AD 边的
中点,N 是AB 边上一动点,将△AMN 沿MN 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A′MN,连接A′C,则A′C长度的最小值是.
4.如图,菱形ABCD 的边AB=8,∠B=60°,P 是AB 上一点,
BP=3,Q 是CD 边上一动点,将梯形APQD 沿直线PQ 折叠,
A 的对应点为A′,当CA′的长度最小时,CQ 的长为.
5.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8,AD=17,将此矩形纸片
折叠,使顶点A 落在BC 边的A′处,折痕所在直线同时经过边A B,A D(包括端点),设BA′=x,则x 的取值范围是.
6.如图,E,F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
AE=DF.连接CF 交BD 于点G,连接BE 交AG 于点H,连接D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DH 长度的最小值是.
7.如图,△ABC,△EFG 均是边长为2 的等边三角形,点D 是
边BC,EF 的中点,直线AG,FC 相交于点M.当△EFG 绕
点D 旋转时,线段BM 长的最小值是.
第7 题图第8 题图
8.如图,A B是⊙O 的一条弦,点C 是⊙O 上一动点,且∠ACB=
30°,点E,F 分别是AC,BC 的中点,直线EF 与⊙O 交于G,H两点.若⊙O 的半径为7,则GE+FH 的最大值为.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B(1-a,0),
C(1+a,0)(a>0),点P 在以D(4,4)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上运动,且始终满足∠BPC=90°,则a 的最大值是.
10.如图,边长为2 的正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把
BA 与CD 分别绕点B 和点C 逆时针旋转相同的角度,此时
正方形ABCD 随之变成四边形A′BCD′.设A′C,BD′交于点
O′,若旋转了60°,则点O 运动到点O′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2 3
11. 如图,在等腰 Rt △ABC 中,AC =BC = 2 ,点 P 在以斜边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 PC 的中点,当点 P 沿半圆从点 A 运动至点 B 时,点 M 运动的路径长是

12. 已知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4,点 D 是边 BC 的中点,点E
在线段 BA 上由点 B 向点 A 运动,连接 DE ,以 DE 为边在DE 右侧作等边三角形 DEF .设△DEF 的中心为 O ,则点 E 由点 B 向点 A 运动的过程中,点 O 运动的路径长为

13. 如图,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2 的一个定点,AC ⊥x
轴于点 M ,交直线 y =-x 于点 N .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APB =30°,BA ⊥PA ,则点 P 在线段 ON 上运动时, A 点不变,B 点随之运动.当点 P 从点 O 运动到点 N 时,点B 运动的路径长是

5
【参考答案】 ➢ 课前预习
1. 图略.
2. 图略.
3. 5 cm
➢ 精讲精练
1. 31 2
2. 4
3. 7 -1
4. 7
5. 2≤x ≤8
6. -1
7.
3 -1 8.
21 2 9. 6
10. π
3 11. π
12.
13. 2
4 3 3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