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记叙文教案篇一【训练目的】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述方法。
【写作指导】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资料。
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好处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述。
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
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述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
如《琐忆》中对鲁迅头发的描绘,《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白发个性是眼睛的刻画,《孔乙己》中对主人公长衫的描述,都十分传神。
2.行动描述。
决定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
“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
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
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
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述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
描述行动,尊个性注意动词的选取。
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
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
作者不仅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个性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透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务必透过行动来表现。
”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是否有典型性。
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第一篇: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阅读技巧一紧扣记叙要素,梳理情节内容技巧点拨一、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记叙的要素,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格式1、根据记叙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的意义,也可一并概括出来。
三、方法1、提取法。
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作为概括性的文字。
2、组合法。
即组合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自写法。
即运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括。
例文引路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真题演练阅读技巧二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主题思想技巧点拨一、要点记叙文的目的一般是抒情明理,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仔细朗读文章,从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目的是抒情,还是明理。
二、格式1、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3、写景状物:采用了……方法,借助……描写,赞扬……三、方法1、从分析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2、从分析首段入手。
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分析篇末入手。
许多记叙文都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4、从分析议论句、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5、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6、从联系作品背景入手。
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可能深切的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具体步骤一、记叙的要素: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二、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2. 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2. 讲解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3. 分析记叙文的结构4. 介绍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5.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重要性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记叙文结构和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二章:记叙文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2. 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3. 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重要性2. 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和效果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含有人物描写的记叙文,并分析其中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三章:记叙文的情节安排一、教学目标1. 理解情节安排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3. 培养学生对情节安排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情节安排的方法和技巧2. 情节安排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3. 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和效果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情节安排的重要性2. 讲解情节安排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情节安排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和效果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含有情节安排的记叙文,并分析其中的情节安排方法和作用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情节安排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情节安排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四章:记叙文的情感表达一、教学目标1. 理解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情感表达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情感表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3. 分析情感表达的作用和效果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2. 讲解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和效果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含有情感表达的记叙文,并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方法和作用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情感表达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五章:记叙文的背景描写一、教学目标1. 理解背景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背景描写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背景描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背景描写的方法和技巧2. 背景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3. 分析背景描写的作用和效果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背景描写的重要性2. 讲解背景描写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背景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和效果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含有背景描写的记叙文,并分析其中的背景描写方法和作用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背景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背景描写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3.第六章:记叙文的理解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分析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的作用和种类2. 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 与记叙文内容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的重要性2. 讲解的作用和种类3. 分析与记叙文内容的关系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分析的作用和与内容的关系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分析的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七章:记叙文的细节描写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2. 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3.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效果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重要性2. 讲解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和效果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含有细节描写的记叙文,并分析其中的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细节描写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八章:记叙文的语言风格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语言风格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分析语言风格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语言风格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语言风格的种类和特点2. 分析语言风格的方法和技巧3. 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主题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语言风格的重要性2. 讲解语言风格的种类和特点3. 分析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主题的关系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分析其语言风格和与主题的关系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语言风格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分析语言风格的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九章:记叙文的结构安排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结构安排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结构安排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结构安排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结构安排的方法和技巧2. 结构安排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3. 分析结构安排的作用和效果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结构安排的重要性2. 讲解结构安排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结构安排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和效果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含有结构安排的记叙文,并分析其中的结构安排方法和作用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结构安排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结构安排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十章:记叙文的主题理解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主题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掌握分析主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主题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主题的种类和特点2. 分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3. 主题与记叙文内容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记叙文中主题的重要性2. 讲解主题的种类和特点3. 分析主题与记叙文内容的关系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分析其主题和与内容的关系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主题在记叙文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分析主题的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阅读实践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重点解析本套“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涵盖了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人物描写、情节安排、情感表达、背景描写、理解、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结构安排以及主题理解等十个章节。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阅读的意义3. 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记叙文阅读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记叙文阅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记叙文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4. 总结:总结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的记叙文,锻炼写作能力。
第二章: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2. 记叙文的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悬念、起伏、过渡、描写、抒情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分析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构成。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分析文章的要素与结构。
2. 写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
第三章: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快速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提高记叙文阅读的效率。
1. 记叙文阅读的方法:略读、精读、猜读2. 记叙文阅读的技巧:抓住文章线索、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事件发展、把握文章主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提升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2.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3. 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分析4. 练习与反馈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引发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概括、评价记叙文的能力。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互相学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写作技巧: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在记叙文写作方面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记叙文的定义、特点、阅读方法等知识点。
2. 记叙文阅读练习材料:提供一篇记叙文,供学生实践阅读方法。
3. 写作练习:布置一篇记叙文写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记叙文进行阅读,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
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包括他们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3.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2.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的分析方法。
八、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记叙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阅读方法。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记叙文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
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介绍记叙文的定义、类型及基本结构。
2.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泛读、精读、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
3. 记叙文中的叙事线索:时间、空间、逻辑等线索的识别与分析。
4. 记叙文人物形象的把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5. 实践练习: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基本概念、阅读方法及技巧。
2. 难点:对记叙文中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概念、特点和阅读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分析成果。
4. 实践演练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讲解阅读方法。
2. 第二课时:分析记叙文中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
3. 第三课时:实践演练,阅读一篇记叙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分析成果。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记叙文的理解、分析深度和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
4. 阅读测试:通过定期的阅读测试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技巧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阅读材料:提供精选的记叙文作为教学案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和分析工具。
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记叙文的美。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3. 记叙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分析方法4. 优秀记叙文作品的欣赏与鉴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鉴赏。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训练法:让学生课后阅读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记叙文教材或文章。
2. 准备优秀记叙文作品供学生欣赏和鉴赏。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记叙文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过程:2. 新课: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分析方法,如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鉴赏。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分享各自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和鉴赏记叙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记叙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记叙文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时的逻辑性和深度。
4. 小组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优秀记叙文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2. 组织记叙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语文学科,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记叙文作品。
4. 开展记叙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技巧一紧扣记叙要素,梳理情节内容技巧点拨一、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记叙的要素,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格式1、根据记叙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的意义,也可一并概括出来。
三、方法1、提取法。
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作为概括性的文字。
2、组合法。
即组合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自写法。
即运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括。
例文引路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真题演练阅读技巧二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主题思想技巧点拨一、要点记叙文的目的一般是抒情明理,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仔细朗读文章,从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目的是抒情,还是明理。
二、格式1、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3、写景状物:采用了……方法,借助……描写,赞扬……三、方法1、从分析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2、从分析首段入手。
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分析篇末入手。
许多记叙文都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4、从分析议论句、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5、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6、从联系作品背景入手。
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可能深切的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例文引路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真题演练阅读技巧三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效果技巧点拨一、知识要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记叙文大多采用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行文的,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四种类型。
1、顺叙:即按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
其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述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其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就是对前边说的人和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其作用是:补充交代故事情节,让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疑问。
二、答题方法1、提取标志性词语法。
尤其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
2、辨析开篇段落法。
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在开篇的段落都会有所暗示,这类方法对于倒叙的文章尤为适用。
3、抓住关键段落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插叙和补叙的文章,因为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落有较大的区别。
例文引路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真题演练阅读技巧四线索至关重要,贯穿文章始终技巧点拨一、知识要点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彩线。
在记叙文中,线索极为重要,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能将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时线,是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2、地线,是以空间、地点的转换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3、物线,是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
4、人线,是以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5、事线,是以文章的中心事件作为文章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6、情线,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二、答题方法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阅读训练阅读技巧五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品质特点技巧点拨一、要点所谓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感知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实质,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并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格式1.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理解。
2.立足全篇,领悟人物精神内涵。
3.分析文章对人物进行的描写方法。
4.结合具体的语境对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
5.综合性阅读,提炼概括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方法1.抓住具体的时间做出整体分析。
因为作者的褒贬全在对具体事件的陈述和对人物的描写之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作品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无一不是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
3.抓住文章重点评价性词句展开分析那位这些词句往往暗示出作者的描写方向和写作意图。
4.注意文章叙事的详略、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任务的性格特点。
阅读训练阅读技巧六揣摩环境描写,作用牢记心中技巧点拨一、要点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类。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的组合。
自然环境描写内容包括人物活动的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二、格式这句话或这段话写出了……的环境,有……的作用。
三、作用1.社会环境。
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场所。
如都德《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社会背景;鲁迅的《孔乙己》是以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生活为背景。
2.自然环境。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阅读训练阅读技巧七选好赏析角度,品味语言效果技巧点拨一、要点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优美的语言往往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语言赏析类的考题在各类考试中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赏析文章的语言,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格式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意。
2.比较、品析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炼准确及其表达作用。
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其表达作用。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
7.鉴赏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三、方法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
记叙类文章一般用有着较强生命力的词语,来表现人或物的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语境仔细揣摩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怎样表现人或物的特征的。
2.修辞手法的赏析。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对比、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语句的赏析,应表述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3.主旨句的赏析。
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名中心主题、总结全文)句子本身的作用、说的事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悟等方面谈起。
4.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赏析。
有的文章运用反语或者贬义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感情。
5.语言风格的赏析。
不同作家因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不同,他们创作出来的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文字朴实无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诙谐幽默……赏析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文章语言风格的特点才行。
阅读训练阅读技巧八句子段落作用,找准所在位置技巧点拨一、要点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会在文中设置一些句子或段落,使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更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
在分析这些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时,要把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二、格式这篇文章在“……”这些句子(段落)中,既“……”,也写出(表达)了“……”。
三、方法1.开头部分。
记叙文开头部分的句子或段落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如:有的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尾部分。
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
如:呼应开头的结尾;形象含蓄、发人深省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中间部分。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
阅读训练阅读技巧九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句技巧点拨一、要点在记叙文阅读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至关重要,这是在阅读训练中十分有必要掌控的内容,在各类考试中也是屡见不鲜。
二、类型1.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3)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5)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
2.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句子:(1)能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句。
(2)对文章起总起、总结作用的句子。
(3)表达含蓄而又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方法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所认为最恰当的词语。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词语的作用。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样贯穿文章始终,在分析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尤其是仅靠其前后的内容,捕捉与其相关的信息。
(5)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要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
(1)根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者总起全文,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并引起下文,概括句揭示下段内容。
(3)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信息。
(4)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的句子的目的。
(5)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记叙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解释文章主旨的作用。
阅读训练阅读技巧十斟酌文章标题,确定设计类型技巧点拨一、要点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通过标题,可以把握文章所述之事,可抓住文章行文的线索,可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等。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文章的标题不止一个作用,所以在分析时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
二、格式这篇文章的标题“……”极为醒目,它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