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代词

吾:魏晋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居则曰:“不吾知也。” (4)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若、乃、而”等。“女(汝)、尔”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 “女(汝)、尔、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卫风·氓)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
“诸”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
“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连词‘之’”。“其”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种……)”。
“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
01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史记·苏秦列传)
03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第一人称代词1.吾1.原文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2.注释:“吾” 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我”。
“吾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译文: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2.我1.原文例句: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2.注释:“我” 作主语,意为“我”,表示自己。
“我非生而知之者” 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
3.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
3.余1.原文例句:余幼时即嗜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注释:“余” 作主语,是“我” 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
3.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4.予1.原文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注释:“予” 作主语,为“我”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3.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第二人称代词5.汝1.原文例句:汝亦知射乎?(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汝” 作主语,是“你” 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
这句话是说你也懂得射箭吗?3.译文:你也知道射箭吗?6.尔1.原文例句: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尔” 作主语,意思是“你”,带有质问的语气。
这句话是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3.译文: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本领!7.若1.原文例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司马迁《陈涉世家》)2.注释:“若” 作主语,为“你”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你是被雇佣耕地的,哪来的富贵呢?3.译文: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里会富贵呢?8.乃1.原文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注释:“乃” 作定语,意思是“你的”。
“乃翁” 即你的父亲。
这句话是说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
3.译文:在家里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第三人称代词9.之1.原文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2.注释:“之” 作宾语,指代“其子”,是“他(孩子)” 的意思。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所 ”字词组可以作定语 , 它的后面 还可以再加名词 ,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 使意义更加具体 。例如: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 不得与之言 。(论语 ·微子)
③“之 ”和“其 ”虽然同属第三人 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 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左传 ·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 , 言曰: “闻善而不善 , 皆以告其上 。…… ” (墨子 ·尚同上)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梁惠王 上)
有时候 ,“者 ”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例如《论语 ·雍也》 :“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者 ”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 几件事情 ,或者几样东西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 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 。(孟子 ·梁惠王下
④有时候 ,“其 ”字不能解作“他 的 ” 、“她的 ” 、“它的 ”, 只能解 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 ” 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难一)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里仁)
4.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 数同形的 。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将伏 剑而死 。 ”(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 报任 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释然者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 ,有两个 原因: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文言文中常见代词举例

文言文中常见代词举例
文言文中常见代词举例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
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
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特点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其中代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下面,把古现代的代词不同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和他的、她的、它的 )等。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是a.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
b.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人称,又可以表示领属。
例如尔既可以表示你、你们,又可以表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略有不同。
之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 不表示他(她、它)的。
例如读他的诗不能说成读之诗,而且,只能作宾语,不能作主语。
例如,能说吾能胜之 ,但不能说之能胜吾。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是其。
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先秦两汉,其不能表示他或他们。
到晋以后,才出出现饮其麻沸散(给他喝麻沸散)这样的用法。
但总的来说,这种用法仍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我、我的或你、你的,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的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猴之墓,此其志也(希望能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后在墓碑上题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几个字:这就是我的志向。
)在这里附带说一下之字的一种特殊的用法:有时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种之字旺旺翻译不出来,例如:《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己知之矣《战国策.燕策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屁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那么,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看两个现代汉语的句子。
古代汉语——代词

尊称,一是对方的字、号;二是 对方的身份、爵位、地望,常见的有 “君、王、卿、将军、大夫”等;三是 有美好品性意的词语,常见的有“子、 夫子、吾子、先生、大人”等,四是对 方的处地或使命的人,如“陛下、殿下、 阁下、节下、膝下、足下”等。
作 业
幻灯片 25
2.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 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 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 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 种……)”。
父与夫孰亲?(左传· 桓公十五年)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 隐公 元年) 孰可以代之? 吾子与子路孰贤?
“孰与”连用,一可用来比较人物的高 下或事情的得失,二可以表反问。
表比较时可译为“与… 相比怎么 样”“与…相比谁…” 或“…哪里比得…”。 例如: 我孰与徐公美?(战国策· 齐策一)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 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如: 或劳心,或劳力。(孟子· 许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 以哉。(论语· 先进)
“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 什么东西(事情)”。只用作主语。
例如: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 宪问)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 周语上)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 秋水)
例如: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庄公十年) 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 隐公元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谦称和尊称
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 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 因此交谈中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 称己,称人的为尊称,称己的为谦称。 谦称,一是自己的名;二是自己的身 份,常见的有“臣、民、下官、在下、弟 子、仆、走、下走、牛马走、妾、婢”等; 三是有不好品性意的词语,如“寡人、孤、 鄙人、小人、不才、愚、区区”等。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综述
其:定语 之:宾语 彼:主语、宾语、定语。
上古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章:“严格说,文言没 有第三身指代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 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没有一 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 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
第二人称代词(一)
女(汝)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 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二)
尔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彼(教材361页)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庄子·天道篇》) 彼不能收用彼众。(《墨子·非攻中》) 问题:“彼”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五)
“彼”的特点: 具有人称代词的性质。 没有完全丧失指代性。 不是正式的第三人称代词。 带有轻视的意味。
观点三简介
观点三简介
尔汝歌(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 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 尔汝歌》, 尔汝歌 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 寿万春!’帝悔之。” (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 “汝歌。”)
尔汝歌(二)
南朝·梁沈约《宋书·刘穆之传》: “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刘邕相,素轻邕。 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性嗜酒, 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 杯酒乎?’歆之因斅(xiào,又音xué)孙 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 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主要有 等六个,其中以“ “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 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 硕鼠》 。(《 魏风·硕鼠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魏风 硕鼠》) 何为者也?( 史记·平原君列传 ?(《 平原君列传》 ②汝何为者也?(《史记 平原君列传》) 我无尔诈, 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宣公十五年》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年》) 夫差! 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左传·定公十四年 ?(《 定公十四年》 ④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 定公十四年》) 王曰: 舅氏,余嘉乃 左传·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一年》 ⑤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左传 僖公十一年》) 我胜若 不我胜。( 庄子·齐物论 。(《 齐物论》 ⑥我胜若,若不我胜。(《庄子 齐物论》)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 、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 宾语、定语, 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 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 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情况。 主语、宾语, 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情况。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 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 、从单复数形式看, 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别何在? 我区别何在? 、 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 ①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 ②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 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因此, 因此,代词的使用必须和它所代 替的名词在人称、数、性、格上取得 替的名词在人称、 一致。 一致。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课时) 第一节 代 词(4课时) 课时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是具有代替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一、人称代词 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它具有三个特点 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它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 有同有异。 有同有异。
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这类词不但可以用来区别一般 事物,也可用来区别时间和空间。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比较细, 事物,也可用来区别时间和空间。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比较细, 分别表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逐指等,分述如下: 分别表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逐指等,分述如下: (一)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词是用以指称在时间或空间上着眼点近的事物的代 古汉语中常用的有“ 词。古汉语中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 等字,除此以外还有“ 等字,除此以外还有“然”和“尔”。 此”字现代汉语书面语中 还常用, 字我们在下章专门论述,余者分别举例如下: 还常用,“之”字我们在下章专门论述,余者分别举例如下: 广曰: 是必射雕者。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 ①广曰:“是必射雕者。”(《史记 李将军列传》) 告诸将曰: 此壮士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 ②告诸将曰:“此壮士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 有美玉于斯。( 论语·子罕 。(《 子罕》 ③有美玉于斯。(《论语 子罕》)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尚书·汤誓 。(《 汤誓》 ④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尚书 汤誓》)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⑤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 。(《 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注意: 注意: 1、“彼”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如: 、 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 身虽陷败, 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报任安书》 。(《 ①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报任安书》) 混混沌沌,终身不离。 知之,乃是离之。( 庄子·在有 。(《 在有》 ②混混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庄子 在有》) 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 2、“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 、 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 于晋代。 于晋代。 3、 3、“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 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
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 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 1、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女”、“汝”、“若”主要用 、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 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 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 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而”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宾 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 可作主语、宾语、 语;“乃”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尔”可作主语、宾语、定 语。 2、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 多用于上对下、 、从使用环境看, 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 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以 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 “尔”、“女”、“汝”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 的称呼; 只表示单数。 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 3、“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 国语·邵 王喜,告邵公曰: 吾能弭谤矣, 不敢言。 ①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 邵 公弭谤》 公弭谤》) 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 引登九列。 ②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后汉书·宋弘传 宋弘传》 (《后汉书 宋弘传》)
谦称表示法: 谦称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 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 2、自称低贱的身份 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注意: 注意: 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 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 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 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称人以爵位、职衔、 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 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来何操?( 项羽本纪》 ①大王来何操?(《史记 项羽本纪》) 高帝曰: 相国休矣 休矣! 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相国世家》 ②高帝曰:“相国休矣!”(《史记 萧相国世家》)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 阁下”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 殿下” 足下” 执事” “殿下”、“足下”、“执事”等。如: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秦始皇本纪》 。(《矣。(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 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方苞 ③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归有光《 。(归有光 ④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归有光《上万 侍郎书》 侍郎书》)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因 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 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
(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作主语。现代汉语中需要用第 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古人一般采用两种表达方法:一是重复 前面已经出现的名词,二是省略主语。 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 “厥”、“彼”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 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1、“厥”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今时既坠厥 。(《尚书·召诰 召诰》 ①今时既坠厥命。(《尚书 召诰》)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 。(贾谊 吊屈原赋》 贾谊《 ②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很强。 2、“彼”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很强。例 如: 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左传·僖公二十二 。(《 ①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 僖公二十二 年》) 丈夫也; 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滕文公 ?(《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 滕文公 上》)
寡人之于国也》 ⑥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河东凶亦然。(《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劝学》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荀子 劝学》)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 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文言文中,这些近指代词大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文言文中,这些近指代词大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还可以充当状语, 还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斯”还可以充当状语,“是”还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诗经·大雅 桑柔》 ?(《 大雅·桑柔 ①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诗经 大雅 桑柔》)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 。(《 梁惠王下》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 梁惠王下》) “是”在文言文中,除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之外,还是一个形容词, 在文言文中,除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之外,还是一个形容词, 例如: 例如: 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陶潜 ①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 荀子·王霸 。(《 王霸》 ②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荀子 王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