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交往与空间》有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交往与空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虽然《交往与空间》成书于1971年,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以及世界来说仍旧有着现实的意义。
无论是必要性活动,还是自发性的活动或者社会性活动,城市的尺度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现代城市的人类活动。
而人口的变化,儿童的减少而老年化的增加在当下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但同时在中国,城市周边的新城开发,很多大的空间尺度早已经超越了人应该承受的范围,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各种城市功能的划分,不少富于生气的城市和居住区变得死气沉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一些中国城市的摊大饼式的开发过程。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汽车出行,这种依赖也使得生活更加乏味。
所以杨。
盖尔先生认为我们要集中的不是建筑物,而是人和活动,这点我十分认同的。
我不禁想到了洛杉矶,一个离开了汽车而无法行动的城市,正好违背了书中说的这些条件,使得洛杉矶成为了一个乏味的不适宜居住的城市。
洛杉矶失败了,我们不能重蹈覆辙,综合性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是给城市注入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特别有意思的是,大学时一座城市的思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城郊,大学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新的学区,一些商场住宅同时围绕着大学开始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而同时这种功能城市的单一性带来的一些利弊都在今天有着非常可预见的进行着。
但是就综合来说,书中的重点在我看来就是:人被人吸引。
而城市设计所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去让人吸引人参与到更多的交流中来。
虽然这其中确实有着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设计,例如学校,反而是要封闭性的。
城市的建筑,交通,环境,以及建筑本身的设计都需要体现这一点。
例如一个拥有落地窗的商店或者健身中心,对于一个全封闭的环境来说,对于外界的吸引确实是足够强大,无论是内部的人还是外面的人都希望通过这一面墙观察到所处环境意外的东西,这看似很简单的道理确实也反应了我们的'活动都是在不停的互相吸引中潜移默化。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话题:交往与空间,心理学家《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1.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类型: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高强度亲密的朋友必然性朋友↓熟人随机性偶然的接触↓低强度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组织性结论: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参考书目,得到墨尔本街头生活研究数据活动与行为的习惯:1. 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
音乐也是如此,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人的浓厚兴趣。
2.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去看别的人。
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人的。
结论:1.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
2.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
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2. 规划的先决条件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1.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扬盖尔将我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归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第一类好理解,就是生活中你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事务,例如上学上班等不太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活动,第二类则是人们在有参与的意愿并且时间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如散步等自发性活动,而第三类则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有其他人参与”。
(也可以分为两类:必要性活动和非必要性活动)第一章的核心就在于“在良好的户外空间中非必要性活动会大量增加从而增加城镇活力的现象下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致力于对户外空间进行良好规划”.其原因很简单,户外活动由交往需求产生,而良好的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交往需求的膨胀,(吸引更多人参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与人相处共同参与的非必要性活动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在此条件下,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便是加快上述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因此,扬盖尔再三强调的创造或改造物质条件来促进公共活动无疑是正确的。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第一章中便已点明,建筑或规划只是促进交往的催化剂,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引导活动的发生。
(当然,也能极大地阻碍乃至于断绝活动的发生)在这一章以及之后的几章中,扬盖尔提出的问题更偏向技术性。
他提出:“真正好的建筑和规划必然满足理想社会结构和物质结构完美结合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户外活动的产生。
”而一旦活动产生,在物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活动更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反过来,没有发生活动的街区里,人们倾向于不出去参加活动。
那么对于一个想要规划好的规划师而言,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他又说明了一些人类生理上的规律,。
例如,水平方向的视线比竖直方向更宽广;人们行走时视轴线向下偏移10度;100米的社会性视域;0~3.75以上的社会距离等等,规划师在了解这些规律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对于人的活动的影响。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小区规划这一张讨论了影响人与活动集中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由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卡尔林(Erving Goffman)所著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这种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现象的研究。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卡尔林从实地调研、观察和对话中提取真实数据和案例,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交往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交往与空间》中,卡尔林首先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指的是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保持的一定距离范围,这个距离范围受到文化、性别、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卡尔林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人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规则,违背这个规则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悦和抗拒。
同时,卡尔林还强调了个人空间对于构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人们在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并且合理地处理自己的个人空间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此外,卡尔林还讨论了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中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
在公共场合,人们往往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冲突和产生不适;而在私人场合,人们通常希望与亲密的他人保持更为密切的接触,以增进亲密感和互信。
卡尔林通过对不同场合下人们对个人空间需求的揭示,展示了个人空间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不同场合中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除了对个人空间的研究,卡尔林还深入探讨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展示的各类行为和表现。
他指出,个人在交往中通常会通过言行、姿势、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同时,他还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所展示的不同行为。
这个概念揭示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期望或保护个人隐私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表演。
通过对这种前台和后台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角色和身份。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1

怎么找到一队玩捉迷藏的小伙伴——《交往与空间》读后感1 “如果小孩能从他们的家中看到街道或游戏场,他们会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并看清谁在外面玩耍,与那些住得太高或太远而不能看到外面情况的孩子相比,激起他们出去玩的机会要多得多。
”——《交往与空间》小朋友记忆最深刻的永远是游戏的记忆。
最开始的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宿舍楼,是沿着路边的一排排多层宿舍楼中的一栋,那时候周围似乎并没有小朋友住,我的童年玩伴唯有哥哥一个,又或者说同龄的玩伴只有哥哥一个;后来搬家到一个小区,是很常见的排列式小区,住在七楼,小区只有一排排居民楼,并没有花园,因此我还是没有玩伴,每天和哥哥在七楼的家中大喊大叫,调皮捣蛋;再后来,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买了一楼位于另一个公司宿舍小区的房子,那是我最初拥有玩伴的时光,那个小区只有三栋楼,四面围合形成一个比篮球场大一点的院子,居民楼每栋都是八层,小区有值班室,家长可以清楚的看到小孩子在操场上捉迷藏、孩子们也可以在院子里大声呼喊在家中的小伙伴们,从我加入这个小团体,到如今每年放假回家,小区里玩耍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一批,但是人数依旧没多大变化;再到后来,我去了舅舅家小住,舅舅家的新房子是高层建筑,顶层是32楼,中间围合一个大花园,设施完备,带游泳池,但是从23层向下看,要辨认孩子的位置变得比较困难。
让家长放心孩子出去玩耍的条件在我看来有那么几个,可以轻易的观察到,可以听到孩子的呼叫,有持续的看护者(值班人员或者是老人),就如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说的“连续不断的使用者”和“街道的观察者”。
吸引孩子们出去玩的因素则是那么几个:可以看到别人在玩,听到伙伴们的欢呼声,容易到达又安全的环境,热闹的气氛,以及上次一起玩的快乐。
这个又符合了《交往与空间》中提及的吸引因素: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短接而方便的道路,有事可做。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姨妈家小区的花园,那是一个比较大的花园,也是四面被居民楼围合,周围的楼也是八层的居民楼,但有一点不同:花园里种植着茂密高大的乔木,当孩子们——比方说我的弟弟在楼下玩耍的时候,我很难在楼上观察到他的位置,尽管我姨妈家就住在二楼,正对着花园。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和空间设计的书籍,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交往和空间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交往与空间》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人际交往1.1 人际交往概述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人际交往是人们相互影响、交流和建立关系的过程。
人际交往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交际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交际技巧这一节介绍了一些提升交际能力的技巧,比如积极倾听、表达清晰、善于沟通等。
这些技巧对于改进人际交往非常有帮助,我会尽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第二章:空间设计2.1 空间的定义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空间设计不仅仅是指室内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
空间设计要考虑人的需求和舒适感,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等各个因素。
2.2 空间布局原则这一节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空间布局原则,比如功能布局、流线布局、尺度比例等。
这些原则对于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非常重要,我会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加以应用。
第三章:人际关系与空间环境的关联3.1 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这一节介绍了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包括空间的开放程度、私密性、舒适度等。
合适的空间环境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而不合适的空间环境可能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
3.2 空间设计中的社交区域在这一节中,我了解到社交区域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社交区域应该具备开放、舒适、自由交流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交往与空间》书籍封面、部分章节截图、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事法:民事法是指调整个人和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以个人之间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和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
2、建筑法:建筑法是指规范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管理和行为的法律法规。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与社交空间的书籍,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和空间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际交往和空间的理解有了新的层次。
首先,书中强调了空间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适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才能够让彼此感到舒适。
书中提到了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三种不同的空间概念,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个人空间是指每个人都有的私人领域,它可以是家庭、办公室或者个人工作区域等;社交空间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空间,例如餐厅、咖啡厅等公共场所;而公共空间则是大家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如公园、广场等。
这些不同的空间对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不必要的摩擦。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空间的非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除了通过语言表达外,还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来传递信息。
而这些非语言信息中,空间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面对面的距离及角度可以传递出亲近与疏远的信息,而不同的坐姿和姿态也会对交流产生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并认识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此外,《交往与空间》还提到了空间的塑造力。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概念,它同时也可以被个体主观地塑造和利用。
例如,一个良好的家居环境可以营造出舒适、和谐的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而在工作环境中,合理规划的空间布局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和塑造空间,我们能够改善人际交往的品质,创造更有利于交流和合作的环境。
最后,《交往与空间》给了我很多关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启示。
书中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沟通者和交际者,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个人空间并学会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交往与空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虽然工作繁忙,但内心一直想静下心来好好读本书,可惜未能如愿。
最近打开笔记本,无意间发现大学导师推荐的电子刊物《交往与空间》,思来想去毕竟是导师推荐的,便打开阅读。
没想到阅读这本书带给我许多启发及收获。
本书由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扬·盖尔写于1971年。
虽然年代久远,但书中的观念却是现代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所一直追求的。
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最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花大量心思在学术词藻的堆砌上,而是花了25年的时间调研采集写完了这本书,书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为心理学和问卷调查分析。
从这点上让我想起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同样是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的人性化著作。
《交往与空间》把目光集中于我们身边最朴实的城市,街道,广场,让读者自身去体会建筑所带来的尺度感和空间体验,他在书中提出的“空间的集中和分散”就是用最基本的几个街道住区和广场的例子给予读者一种对小空间的有形遐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交往与空间》有感
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交往与空间》对我们专业的学习是极其有帮助的,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翻开了这本书的扉页。
这本书最早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它的目的是在于批评当时在欧洲的一种城市与居住区规划中盛行的所谓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现象的不足点。
作者希望我们能够给处于户外空间中活动的人们更多的关注,能够关注他们在户外空间互相交往、交流时产生的所谓化学作用,或者说是当中种种密切相关的活动。
作者认为,户外空间的人们活动,其实是作为建筑师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元素之一。
距离这本书面世已经经过40余年,很多当时的建筑理念以及设计方法也许已经不适用。
但是同时,有这么一项重要课题,也就是指致力于人类生活区当中的活力与人居性的研究,已经慢慢的深入人心,成为极其受欢迎的课题之一。
虽然说,建筑外部空间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一,但是在处理这些空间的本质的时候,实际上与当时所选用的原则或者说是评价标准,都没有产生极大的变化。
现代所存有的传统建筑因为城市的发展冲击,很多内部的品质正在悄悄地改变,甚至有种衰落的趋势,这是非常的危险的。
作者希望我们能够以一个建筑师的角度来正视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创造的环境是如何改变人在这些空间内的活动的。
《交往与空间》一书里面提到的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贯穿了全书————“社会性活动”。
所谓的社会性活动,它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会存在于五花八门的场合内,比如说住所;私有户外空间、庭园和阳台;公共建筑;工作场所等等。
但是,也就正正因为如此,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场合不一,其自身的特点也就不一样。
它们有分为浅层次的,指的是大多是被动式的接触————即作为旁观者来说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或者说一些更深层次的活动。
理解了这个层面之后,作者向我们说明:所有自发性的、娱乐性的和社会性的活动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在逗留与步行的外部环境相当好,从各方面都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条件,并尽量消除了不利因素,使人们在环境中一切如意的时候,这种活动才会发生。
交往以及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通过本书得到一个很好的理解。
所幸的是,作者话费了足足25年的时间来调研采集才得以完成此书,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花费数天把这本书看完。
然而,要真真切切地区实现这些理论,或许要像作者一样,花费我们一辈子的时间去让他们落实在自己的设计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