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筏基础设计讲解
桩筏基础设计讲解

桩筏基础设计讲解桩筏基础是一种常用的复合地基形式,其结构由桩基与承台组成。
这种基础形式适用于土层较薄,承载力较低的地区,能够有效地分散建筑物的荷载,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
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解桩筏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步骤。
首先,桩筏基础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
这包括建筑物的重量、附加荷载以及土壤的承载能力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桩筏基础的安全系数要求为2以上,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桩筏基础的设计步骤如下:1.确定桩的数量和布置方式。
桩的数量和布置要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和土壤的承载力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桩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2到3倍桩的直径之间,以保证桩与桩之间的承载力传递。
2.桩的设计。
桩的设计包括桩的直径、长度和材料等方面。
桩的直径和长度要根据土壤的承载力和建筑物的荷载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直径要保持在300mm以上,长度要超过土层的较为松散的部分,才能达到稳定的效果。
桩的材料通常选择强度较高的钢筋混凝土。
3.布置钢筋筏板。
钢筋筏板是桩筏基础的主要承载结构,需要根据桩的布置方式和荷载计算结果来设计。
钢筋筏板一般由高强度混凝土铺设而成,其尺寸一般要超过建筑物的底部面积。
4.桩与钢筋筏板的连接。
桩与钢筋筏板之间需要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以确保二者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和预埋螺栓连接。
连接件的选用要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和设计规范来确定。
5.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
在桩筏基础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的监测和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监测手段包括测量桩的沉降和倾斜,以及对钢筋筏板的压实情况进行监测。
总结来说,桩筏基础是一种可靠的基础形式,可以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分散建筑物荷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在进行桩筏基础设计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确定桩的数量和布置,设计桩的直径、长度和材料,布置钢筋筏板,连接桩与钢筋筏板,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与控制。
只有在合理设计和严格施工的基础上,桩筏基础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
岩土工程中部分桩筏基础的设计.

岩土工程中局部桩筏基础的设计摘要:本文描述了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在复杂的岩土工程条件下的局部桩筏基础(PPRF)的设计。
PPRF是根据侧向土压力,不均匀分布的建筑荷载和地基不均匀承载力来设计的。
该桩主要布置在地基沉陷教的地区。
也就是在筏板基础承受较大压力而土体承载力较低的西北部地区。
为了保持PPRF的完整性,一个统一的单位标准被应用于桩筏设计。
整体的稳定,包括滑动和倾覆也是PPRF设计的一部分。
同时,也使用了计算机软件分析。
高园项目是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中密度公寓建设项目。
其海拔变化从101.6到102.1米。
沿着BloorStreet West/Ellis 公园道大约在其东南方11米,详见图1.在整个建筑物下面建了三层车库。
在西北部边缘下挖11m在东南边界挖了大概1m。
虽然沿着Bloor Street West and Ellis Park Road没有安装永久锚杆。
沿着北部和西部的边界的地下室墙壁受到140.4KPa的土压力。
地质条件在实地4个钻井中,最大深度为37.4米。
土壤样本检测方法采用标准贯入度。
在实验室内进一步检测和表征土壤样本。
工程土壤条件概括如下:在北部14米到14.2米和南部的1.7米到7米处被深棕色粉质砂土和砂质粉土填充。
灰色粉砂质粘土扩展至深处14.6到30.0米,非常坚硬。
在深21.9米到32.9米处富集紧密的砂纸淤泥。
在深22.6到34.3米处风化页岩的顶端存在一层坚硬的灰色潮湿的粘土质粉砂层。
详见图 2.乔治亚湾的灰页岩,石灰岩在钻井深度扩展延伸范围的探索结果。
在已经完成的开放的钻井处出现地下水时要被监测。
从地表到地下水的深度为10到18.3米。
局部桩筏基础基于现存地质条件,局部桩筏基础只在未收到扰动的残积土和工程填土中使用,并按容许承载力250KPa设计。
该桩基的使用,可以在保证基础安全的情况下减少筏板基础使用面积并减低成本。
筏板基础厚度取决于原状天然砂和少灰混凝土在换填的过程中对一个地域的扰动程度。
(完整版)CFG桩筏及筏板基础设计总结

一:复核地基设计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或被改良的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在荷载作用下,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
(1)分类:
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2.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
3.砂桩地基
4.振冲桩复合地基
5.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6.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
7.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由碎石、石屑、砂、粉煤灰掺水泥加水拌和,用各种成桩机械制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可变强度桩。
CFG桩是一种低强度混凝土桩,可充分利用桩间土的承载力共同作用,并可传递荷载到深层地基中去,具有较好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果。
(3)CFG复合地基计算:
(4)CFG桩施工注意事项:(5)CFG桩的检测:
二,天然筏板基础计算:
对于桩筏基础其隐含值为0;对于没有没有地质资料的筏板基础,其隐含值为,交互输入中用户给定的数值;对于有地质资料的筏板基础,其值为板面荷载值除以沉降值。
桩筏基础桩位布置方法总结

桩筏基础桩位布置方法总结
STEP 1
根据桩径选择合适的桩距
根据桩基规范《JGJ94-2008》确定布桩位置P12、p13
排列桩基时兼顾经济型和安全性,宜将桩布置于墙下。
STEP 2
软件操作:
YJK确保上部荷载准确地输入完成,CAD内进行初步根据上部荷载情况以及竖向构件的位置布置桩位;布置时,外围竖向构件以及核心筒宜采用较密的桩位,内部剪力墙较少的位置采用较稀疏的桩位,同时尽量使竖向构件周围均有桩围合共同承担上部荷载。
STEP 3
布置完成的桩基,导入YJK进行计算之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最终的调整即可提交校对校核。
STEP 4
若与地下室交界处有地下室的竖向构件距离较近,最好让地下室单独处理该处基础,若无法避免则筏板延伸出去为矩形包络该处桩基础。
【独家】桩筏基础设计研究

摘要:在上部竖向荷载对地基产生的应力分布很不规则导致筏板基础形心与结构重心距离很大,通过不均匀布置摩擦桩,采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复合基础调整基础荷载重心,从而使筏板形心与上部结构重心基本重合,本文介绍了一种设计经验,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桩筏基础;不均匀布桩;补偿平衡法;桩土相互作用1工程概况自沙花园1#楼,地上主楼十四层,裙楼四层,地下室二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2002年五月开始设计。
拟建场地从上至下分别人工填土、粉质粘土或含砾质粘土、中粗砂、卵石、粉细砂、粉质粘土、中粗砂、卵石、残积粉质粘土、强化粉砂岩、中风化粉砂岩。
粉细砂位于基底0.5~1.5m,厚2~3m,中风化岩位于基底约25m。
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故需进行综合考虑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满足既安全又经济的要求。
2基础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时拟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然而在基坑护壁桩开挖过程中发现位于地面下11m左右的粉细砂极不稳定,在土体自重压力作用下,粉细砂自然上涌,10h最大上涌达2m。
护壁桩施工虽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了粉细砂上涌,但代价太高。
建设方要求基础设计采用其它方案,经研究拟采用筏板基础。
然而该工程位于山坡上,勘察方及建设方担心过大的基底压应力可能会导致粉细砂从地势较低处涌出,要求作用在粉细砂土层上的最大压应力不能超过200kPa,该应力值与土体的自重应力基本相当。
通过对上部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主楼部分由于层数多且抗震墙基本布置在主楼部分,导致基底压应力远超过允许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扩展得很大)。
而裙楼部分对地基产生的压应力即使在人防荷载作用下亦不到200kPa。
由于受到基底最大压应力的及场地范围影响,必须采用桩筏。
3补偿平衡法作为本工程设计的注册结构工程师,本人查阅了国外类似工程的设计文献,决定采用文献中的基础设计方法-补偿平衡法。
经过计算,结构下部六层荷载由地基土承担,六层以上的荷载由桩基承担。
这种方法参考了桩土共同作用,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使桩基与天然地基互补,采用控制沉降的方法将上部荷载由桩和筏板共同互补承担,使桩的数量及筏板的厚度得以减少,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07筏板基础之桩筏课件

桩筏基础桩顶的嵌固系数(铰接0-1刚接)该参数在0~1之间变化反映嵌固状况,无桩时此项系数不出现在对话框上。
其隐含值为0。
对于铰接的理解比较容易,而对于桩顶和筏板现浇在一起也不能一概按刚接计算,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对于混凝土受弯构件(或节点),需要混凝土、纵向钢筋、箍筋一起受力才能完成弯矩的传递。
由于一般工程施工时桩顶钢筋只将主筋伸入筏板,很难完成弯矩的传递,出现类似塑性铰的状态,只传递竖向力不传递弯矩。
如果是钢桩或预应力管桩伸入筏板一倍桩径以上的深度,就可以认为是刚接。
桩筏,地梁桩2桩刚度计算A 如果用户输入地质资料,程序根据《桩基规范》表C.0.3-2第四款自动计算出桩的刚度。
如果用户已通过试验等方式得到桩的刚度,可以通过“刚度调整”功能直接输入桩的刚度。
桩的竖向刚度可以根据试桩报告中Q-s曲线的斜率求取。
桩竖向刚度=桩承载力特征值(KN)/对应的桩顶沉降(m)群桩沉降放大系数该系数程序自动计算,用户可以进行修改,1表示不考虑群桩的相互作用对沉降的影响。
计算群桩作用时,可考虑桩数,桩长径比,桩距径比,桩土刚度比四项因素,从而较全面反映桩筏的沉降的影响因素。
无桩时,:隐含值是1有桩时:板元法进行计算时,沉降试算时程序会给出群桩沉降放大系数4后浇带新《地基规范》8.4.20-2条规定: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计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当高层建筑基础底面积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一跨内(原规范为第二跨)。
后浇带是解决基础差异沉降的主要方法。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应满足以下条件:1.基础地质较均匀2.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少于两层。
3.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人机交互板元后浇带计算原理该参数的本质是要求设计人员预计在主体结构完成以后,浇筑后浇带前,结构荷载加载了多少,体现在沉降上,实际上就是沉降在浇筑后浇带前完成了多少。
桩筏基础设计分析

泥 霾 粉 蕊 粘
— 1 2 2'
3l^ 0 86 0
~
《2 0
含云母、膂轨质 蕊等 局部在深度4 5 ~ 6 5 处必薄屡砂震 m 粉土, 土质不均匀
主 淤 泥 虔 粘 土
粘
一
9 0 N 0 l 。0 07
获 饱 流 t 7 38 翱 翅
抗震等级
表1
@
2 场 区地层构成描述
上 海 位 丁东 海 之 滨 ,长 江 三 角 洲 冲 积 平 原 ,地 貌 形 态 单 一 , 地 形 较 为 平 坦 , 在 拟 建 场 地 所 揭 露 的8 . 0 深 度 范 53m 围 内 的地 基 土 均 属 第 四 系 河 口一 海 、滨 海 一 海 及 湖 浜 相 滨 浅 沉 积 层 , 主 要 由饱 和 的粘 性 土 、 粉 性 土 、 砂 十 组 成 , 七 层
l 0 2 6
誉最母 哭少燮薄 高等 层粉主. 蒜舔关贝 壳 碎片, 土质较均 匀
、
构造 见表2 。根据 勘察 报告 ,第⑧层 粉质 、粘十分 布不稳
定 ,局 部 缺 失 。
@- - 11 ±
粉 质 精 土 耪 震
3 l ~ 一8 4 糯 馏 软 0 t 4 ~ 灰 期 塑 60 0 1 2 91 软 1 0 63 —40 3 5 黧 ~ 褐 搌 1 0 84 获 避 对
层 蒜藤栎 颜 湿 拔 糍 压辖 序 号 名 懋攀 ) 高 ) 色 度 悫 窑 l 生 称 度 蝗 土
潢 ±
粉
地
土层茄遂 上郁 以骅 、砖块 等建筑垃圾蠢主, 下部 粘性±
含犬量黑色藿枫 靡烂擅物檬茎 等杂物 土麓较软
藏 南路 以西 ,丽 园路两侧 ,是集商住 、娱乐、多功能建筑
关于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

关于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摘要】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与日俱增,桩筏基础以其明显的优点被广泛用作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是高层建筑采用较多的一种基础形式。
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首先是进行桩型的优选,桩型的合理设计是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型设计的重要部分。
本文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型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桩筏;桩型;设计一、前言高层建筑的基础是联系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桥梁,通过基础把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
高层建筑及天然地基土质软弱等情况下基础一般选择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其力学原理正确,通过桩可以充分发挥深部土层的承载能力,同时又具有施工相对简单的特点。
也因此桩基不仅能延续至今,而且结合现代的施工和材料技术还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目前基础工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
为了满足各种结构物的要求,适应各种不同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往往采用各种不同的桩和桩基础。
其中桩筏基础由于具有竖向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具有一定调节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抗倾覆能力强等优点,应用较为广泛。
二、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常见桩型及适用范围1、预制桩预制桩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其中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又较为常用,预制混凝土桩的适用条件:持力层上覆盖为松软土层,没有坚硬的夹层;持力层顶面的土质变化不大,桩长易于控制,减少截桩或多次接桩;大面积打桩工程,由于预制桩工序简单,功效高,在桩数较多的前提下,可抵消预制桩价格较高的缺点;工期比较紧的工程,使用预制桩可缩短工期;地下水位较高或水下工程;对噪声污染、挤土和振动影响没有严格限制的地区。
2、灌注桩灌注桩可分为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和人工挖孔灌注桩等几类。
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各种种类的桩基具有不同的使用条件,(1)钻(冲)孔灌注桩适用范围最广,通常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桩身穿越各类土层以及夹层多、风化不均、软硬变化大的岩层;如持力层为硬质岩层或土层中夹有大块石等,应采用冲孔灌注桩;(2)沉管灌注桩适用条件: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且桩身穿越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黏性土;遇到淤泥层时处理比较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桩筏基础设计讲解
该帖被浏览了880次 | 回复了6次
桩筏基础的设计与成本控制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建筑基础设计方法越来越多,目前由于基础设计是一种粗放的设计,对桩筏基础的理论及方法不十分完善。
规范要求桩筏基础设计均要满足桩基础和筏板基础的要求,现就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桩筏基础的设计与成本控制与大家进行探讨。
关键词:桩筏基础设计成本控制
在目前的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由于对桩筏基础的设计缺少经验,或对桩基础规范运用不灵活,不能根据地质条件对桩筏基础共同工作进行合理设计,而仅采用桩基受力形式忽略土的共同作用,造成不必要的项目成本增加(主要是基础成本)。
一、当今现状设计的方法
1、设计人员对桩筏基础设计概念理解不清,不能灵活应用规范,如对有地下水或地下水高的桩筏基础设计时均采用不考虑地基土对筏板的作用,全部采用桩承担上部荷载。
2、在常规设计方法时把上部结构和基础作为两个独立单元分别考虑,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求得上部结构内力和基础反力,然后把反力作用在弹性地基的基础上计算基础的内力,这种设计方法没有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
没有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的作用,从而导致
基础设计过于偏于保守。
3、有的由于计算不当而使用了厚筏。
高层建筑设计中,采用桩筏基础时,对于筏板厚度的采用往往争议较大。
有采用很厚的,有采用较薄的;有的规程甚至提出,应当使每层建筑不小于多少厚度的。
对于筏板厚度的确定,传统上是凭经验假定,然后再进行冲剪验算。
这实际上说明目前在筏板厚度确定的问题上,并没有什么方法。
由此难免造成当前在高层建筑中的筏厚不少超过1.5m的,个别的厚度竟达4m 的不合理现象。
所以筏板减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确定筏板厚度的问题,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减薄问题。
在桩筏筏厚的确定上,郭宏磊等采用了一新的方法,即先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考虑筏板的抗裂性与差异沉降来定出一筏厚值,然后再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考虑冲切能力加以验算,如果发现板厚过小,此时再加厚也为时不晚,由于先走一步的原因,到了后面也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保证。
此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即筏厚一定,筏板尺寸就一定,那么,有关桩筏筏板的设计后
半部就只剩下筏板的配筋问题了
二、高层建筑筏基与地基共同作用的分析
1、从对2008年《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阅读理解,有无地下水对桩筏
基础设计是否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影响不大。
2、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工作性质,对常规设计(s/d=3~4情况)是基本上接近于在弹性地基上刚性基础的工作性质。
由于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是一个整体, 合理的桩筏箱基础设计应在分析上部结构、桩筏箱基础、土体共同作用的基础上, 优化桩筏设计。
根据优化理论,桩筏箱基础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为一‘设计变量群桩的每根桩长、底板厚
度、底板内各种配筋量,目标函数、桩筏箱基础的造价最小’约束条件对于筏箱基底板有底板抗拉强度约束底板局部弯强度约束最小尺寸约束,最小配筋率限制,一底板构造配筋限制底板抗剪强度约束底板抗冲切强度约束。
对于群桩有桩长约束群桩沉降量限制, 群桩差异沉降量限制,单桩安全系数限制,群桩荷载限制。
3、桩的存在对减少桩筏基础的沉降有明显的效果,并使建筑物的整体横向倾斜大大改善,使建筑物均匀沉降。
桩长在达到一定长度时,即L/d≥70-100时,再加桩长对减小沉降不明显,在增加桩长时应考虑各种因素影响。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高层建设桩筏基础中的桩数与沉降的关系作过探讨。
董建国等给出了某工程短桩桩基沉降S与桩数n 的关系式:S =356.46-0. 00542n,从式中可看出,桩数增减10 %,则沉降减增在1%以内,对于长桩约为3%。
即桩筏基础沉降是一个相对稳定值,它为以减少沉降为目的的减沉桩基础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1)桩数减少,桩—土体刚度相应下降,因此,桩筏基础的沉降随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但桩间距在10 倍桩径以内时,桩筏基础的沉降只随桩间距的增大而稍有增大。
(2) 当桩的长细比L/d =100,筏的相对刚度KR=10时,桩的相对刚度KP=103时,当桩数减少到间距为4倍桩径时,角桩的桩顶反力(PC)是内中桩桩顶反力(Pi)的3倍左右;当桩数减少到间距为6.67倍桩径时,PC约为Pi 的1.5倍;当间距增大到10倍桩径时,PC与Pi基本相同。
由上可知,目前一般桩筏基础中减少桩数大有潜力可挖。
4、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在常规设计条件下,桩间土仍承担上部荷载,
桩间土地基反力略呈马鞍形,在建筑物完工时可分但小于上部总荷载的26%,为充分发挥筏板底桩间土的承载力,适当增加桩的间距是合
适的。
5、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超孔隙水压力产生,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桩和桩间土承担上部荷载,且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桩和桩间
土承但上部荷载比例保持不变。
6、从以往工程实测经验来看筏板钢筋实测应力比钢筋实际应力小得多,我国实测筏板钢筋应力一般为20-30N/mm2之间,只有钢筋设计强度的1/10,考虑上部结构刚度与基础参与共同形成拱的作用,减小了底板的挠曲和内力。
由于筏板砼浇筑后,砼收缩产生一定预压应力,使得筏板钢筋上下都都处于受压状态,随着上部结构的施工,结构整体刚度不断增大,钢筋的预压应力逐渐减小变为拉力,使得筏板钢筋全部受拉,筏板整体弯曲逐渐变大中和轴开始上移。
当结构施工至4-5层时基础内力达到最大值,再随着主体结构上升拱的形成,基础内力开始变小弯曲中和轴开始移至上部结构。
从相关以前的实测表明高层筏板基础的弯曲内力都远远小于设计计算内力,特别是当上部为剪力墙结构的筏板基础设计时只需考虑局部弯曲而进行计算配筋,足以承受整体弯曲引起的应力,只是要验算剪切应力。
建议在筏板设
计时充分考虑这点。
三、高层建筑筏基与地基共同作用的设计建议
1、适当加大桩间距,减少桩数,充分发挥筏板底的地基承载力是可行的。
高层剪力墙结构计算基础底板时只计局部弯矩,用26%的总荷
载或地下水浮力作为地基反力来设计底板(参考岩土工程学报《筏式和箱式承台弯矩的计算》1992(4))。
2、桩沿剪力墙轴线或柱与桩布置,较之桩满堂布置可大大减小筏板
厚度。
3、施工条件不同,桩承筏承担荷载比例不同,如灌注桩情况下的筏板比预制桩可分担更大的荷载。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在满足建筑荷载条件下,增减10%的桩数对基础的沉降影响甚微。
4、《地基规范》第8.4.10条、《箱筏规范》第5.3.9条、《混凝土高规》第12.2.3条规定,当地基土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梁式筏基梁的高跨比或平板式筏基厚跨比不小于1/6,且相邻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时,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影响。
5、基底总荷载不超过桩基承载力与桩间土允许分担荷载的总和,地基变形小于建筑物允许变形,满足水平荷载作用下建筑物的变形。
6、高层建筑沉降理论分析和沉降实测数据说明,目前一般桩筏基础中减少桩数大有潜力可挖,桩数可以减少,而且应该减少。
一般可减少
10%~15%。
四、成本核算与控制
以无锡某住宅小区工程为例,该单栋工程高93m、31层,剪力墙结构,每层建筑面积约为450平米,桩筏基础,筏板下地基承载力220kpa土层厚约为3-5m,筏板下1.8m位置为常年地下水位,一期6栋,二期13栋。
因该工程地下水位较高,设计人员在基础设计时没有考虑桩土共同作用(设计人员认为地下水位高,以前本地基本上都
没有考虑地基土对筏板的作用)造成筏板设计1.4-1.5m厚,筏板钢筋采用Ф25@150,桩为Φ700mm长50m,数量89根,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在主体完工后为25-30mm。
考虑进行结构优化,在二期基础设计时考虑将筏板重量由桩间土来承担,减小桩对上部承担荷载约为25%,桩数量减少到81根,一栋楼就桩基成本可节约14万,二期此
项共可节约182万。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董建国赵锡宏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朱炳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刘金波黄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高层建筑桩筏和桩箱基础的优化设计》阳吉宝.工程勘察, 1996
(1) :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