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植被地理,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
世界的气候各类气候的植被

世界的气候各类气候的植被1、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地、以及植被(所有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类型概述全球气候多样,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热带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热带雨林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
这些热带雨林气候景观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 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概括:(考试用)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典型地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2热带草原气候植被热带草原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
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个月的干季。
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
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
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

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地球上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植被分布也各具特点。
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和冰川等。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总结。
森林是地球上最为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
森林可以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两大类。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美洲的加拿大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阔叶林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如欧洲和东亚地区。
森林植被茂密,树木高大,植物种类丰富,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草原可以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两大类。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大平原、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热带草原则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大草原地区。
草原植被覆盖度较高,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合牧业发展。
沙漠是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沙漠地区。
沙漠植被稀疏,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多为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生长受到限制,是地球上最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一。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交错的特殊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沼泽、湿地草地和水生植被等类型。
湿地分布广泛,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海岸等多种类型。
湿地植被丰富多样,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鸟类栖息地。
冰川是高山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
冰川植被覆盖度较低,多为苔藓和低矮灌木等耐寒植物。
冰川地区气候寒冷,降水充沛,是珍稀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来源。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各具特点。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人类生存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对不同植被类型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呈地带性分布。
•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 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 科、金缕梅科为群落优势种。结 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分 2~3层。 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各大洲均 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 带。
欧亚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叶混 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 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 草原-季雨林-雨林。
北美大陆
•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落叶混交林。
南美大陆
• 南美太平洋沿岸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
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植被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植被1.热带气候带:分布:位于赤道两侧,约在北纬23°30'和南纬23°30'之间,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风和热带沙漠三个子类型。
成因:热带气候带地处太阳直射区,阳光直接照射下地面温度高,气候炎热,少有季节性变化。
大气循环模式中的副热带高压和国际热带辐合区也起到了保持稳定气候的作用。
特点:全年温暖,无明显季节变化,温度波动小,降水多;高温多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植被茂密;热带季风气候带降水明显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带极度干燥,降水稀少。
植被情况:热带雨林气候带植被密集,种类繁多,拥有丰富的物种;热带季风气候带植被多样,有草原、灌丛和落叶阔叶林等;热带沙漠气候带植被少且分布不均。
2.温带气候带:分布:北纬23°30'至66°30'和南纬23°30'至66°30'之间,包括地中海型、西风带和亚洲季风三个子类型。
成因:温带气候带位于中纬度,受到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和寒冷干燥的大陆气流的影响。
气候变化较大,季节明显。
特点:地中海型气候带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在冬季,夏季旱燥;西风带气候带气候多变,受大洋回暖和冷空气交汇影响,降水分布均匀;亚洲季风气候带冬季干冷,夏季温暖潮湿,季风明显。
植被情况:地中海型气候带植被多样,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草原等;西风带气候带植被类型较丰富,有草原、灌丛和落叶阔叶林等;亚洲季风气候带植被以草原和落叶阔叶林为主。
3.寒带气候带:分布:北纬66°30'之北和南纬66°30'之南,包括冰川气候、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三个子类型。
成因:寒带气候带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阳光入射角度较低,夏季阳光辐射不足。
气温较低,季节差异较大。
特点:冰川气候带气温非常低,极寒且干燥;针叶林气候带气温低,有长冬季和短夏季,降水较少;苔原气候带气温低,多年均有冰雪覆盖,植被矮小。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归纳及表格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归纳及表格
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种类繁多。
本文
将对世界主要植被类型进行归纳,并提供一份简明的表格,以便对
比和参考。
1.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年降雨量丰富。
植被繁茂,树种多样,并且层次分明,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 草原
草原广布于大陆内部干旱地区,气候较为干旱,草本植物占主
导地位。
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和寒温带草原。
3. 沙漠
沙漠位于中纬度干旱带,缺乏水源,气候极为干燥。
沙漠植被
少且矮小,多为耐旱植物,如仙人掌等。
4. 针叶林
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
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云杉等。
5.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四季气候分明。
主要植物包括橡树、枫树、榆树等。
6. 灌木丛
灌木丛通常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植物矮小,常以灌木为主。
下表为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简明对比表格:
以上是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归纳及简明对比表格。
这些植被类型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参考表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一、寒带:苔原:1、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寒冷蒸发量低风力大夏季昼长冬季夜长2、土壤特征:永冻层,地表水下渗不畅,地面沼泽化,出现生理性干旱反应3、种类组成:矮灌木、苔藓、地衣4、群落结构:层次不多,营养期短5、生活型特征:多年生,具有大型花和花序6、分布:西伯利亚北部二、温带:草原:1、气候特征: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雨量少且变率大;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时间长2、土壤特征:淋溶作用较弱,盐基物质丰富;有明显钙积层;有基质含量从地表向下逐渐减少;中性至碱性3、种类组成: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4、群落结构:呈暗绿色,高度不大,具有抵抗夏季干旱的某些适应5、生活型特征:地面芽植物为主,地下芽植物数量也不少,普遍存在旱生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寒温性针叶林:1、气候特征: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年温差大,降水量不多2、土壤特征:有机质分解程度低;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有机质含量高;酸性3、种类组成:松柏类植物4、群落组成:多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5、生活型特征:叶缩小成针状;具抗寒抗旱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大陆夏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2、土壤特征:棕壤和褐土;有明显黏化现象;微酸性到微碱性3、种类组成:宽阔叶片的落叶树种4、生活型特征:地面芽与地下芽植物占优势,林冠顶部较为平整5、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亚洲东部三、亚热带:荒漠:1、气候特征:、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2、土壤特征:土壤的组成与母质非常近似,腐殖质含量少;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易溶性盐,碱性3、种类组成:强旱生植物、短生植物4、群落组成:植被覆盖率低,在低地较集中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蒸腾少;生长发育迅速6、分布:、热带、亚热带荒漠:撒哈拉-阿拉伯区、南非、美洲、澳大利亚;温带荒漠:亚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硬叶常绿林:1、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不稳定;日照多2、土壤特征:土壤浅薄,含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3、种类组成:乔灌木大多是旱生阳生植物;草本层生长稀疏4、群落组成:结构简单,树种贫乏,具有相近似的适应方式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常绿叶小而厚;具刺6、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地区常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有明显季节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稍为干燥,春秋温和,水热同期2、土壤特征:微酸性至酸性;成土过程中铝化作用明显;高岭石含量较高质地较粘重3、种类组成:常绿双子叶植物,种类丰富4、群落组成: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兼有常绿和落叶两类,林相整齐5、生活型特征: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无板根、茎花及叶附生等雨林现象6、分布:我国分布面积最广泛四、热带:红树林:1、气候特征:热带风平浪静的海滩;受气温与水温影响大,温度越高,种类越丰富2、土壤特征:滨海盐土,含盐量较高(3.5%左右),淤泥深厚3、种类组成:红树科4、群落组成:由高大乔木组成,越近赤道越高大5、生活型特征:胎生现象;密集的支柱根;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利于通气与储气,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盐生植物,具有泌盐腺体6、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的热带海岸,可护岸围堤,防止海浪冲击稀树草原:1、气候特征:热带夏雨型气候;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于夏季2、土壤特征:排水性差,易干裂,隔水层浅3、种类组成:发达的C4草本植物层,耐旱特征明显,不耐荫蔽与低温;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干多分枝,具刺4、群落组成: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5、分布:非洲分布面积最大;澳大利亚以桉树为优势种热带雨林:1、气候特征: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温差小;降水量充沛且均匀2、土壤特征:砖红壤;土层深厚,粘重,酸性;营养物质周转快;腐殖质分子结构简单,含量低3、种类组成:种类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高;无优势种;特有属和特有种多4、群落组成:成层现象最为复杂;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5、生活型特征: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茎花现象,板状根发育,叶具滴水;藤本植物发达;附生植物数量很多;绞杀植物与寄生植物突出6、分布:美洲雨林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此外,亚洲、非洲也有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自然带分布规律

深居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夏热冬冷,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干旱少雨
温带草原带为短草;温带荒漠带一荒漠为主,只有少数耐旱植物
温带草原带为黄羊;温带荒漠带为野驴和双峰驼
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种植小麦、棉花等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半球亚寒带地区(50°N-70°N)
沿海为热带雨林带,内陆为热带草原带
10°N-20°N之间的大陆东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等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旱季(11月-次年5月)(其中3月
-5月为热季)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雨季(6月-9月)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间
沿海为热带雨林,内陆为热带草原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农业.小麦、玉米、葡萄、无花果、柑橘、柠檬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致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南北美洲西部、新西兰南北岛、塔斯马尼亚岛等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年降水量分配较均匀(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乳畜业为主
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割,旱涝灾害频发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
终年高温少雨
荒漠为主,只有少数的耐旱植物
单峰驼
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大致在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东岸
气候类型下的植被类型

气候类型下的植被类型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与相应的植被1、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南北纬10度之间。
全年处于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
相应的植被---热带雨林带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处于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暖热,干湿季节明显。
相应的植被---热带草原带3、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的东岸。
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控制。
注意这是较特殊一种气候,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而形成的:在大陆东岸才有季风气候;信风带一般是干燥的,但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天刮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干燥,夏天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来自海洋的西南风降水丰富。
所以有明南北回归线显的干湿季节。
相应的植被----热带季雨林带4、热带沙漠气候,大致位于南北回归线——30度之间大陆西部和内陆。
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干旱少雨。
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要注意一下。
相应的植被----热带荒漠带5、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南北纬25度——35度之间大陆的东岸。
这也是特殊的气候类型:只有大陆东岸才有;冬季盛行西北风,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湿润。
相应的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6、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南北纬30度——40度之间大陆的西岸。
注意:只有大陆西岸才有;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雨。
故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相应的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7、温带季风气候,特殊的气候类型,主要北纬35度——50度之间的东部。
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控制的结果,故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热而多雨。
相应的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带8、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度之间大陆西部。
注意:只有大陆西岸才有;终年受西风控制,温暖湿润。
相应的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9、温带大陆气候,主要是内陆地区。
终年受海洋影响小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世界植被地理本章讨论世界上各种主要植被型(或植被型组)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有的植被型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plakor),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的带状,称为地带性(显域)植被(zonal vegetation)。
另一些植被的分布与某类土壤联系更密切,以致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例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它们称为非地带性(隐域)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本章将把地带性植被作为重点介绍,并在分析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时,采用瓦尔特(H.Walter)的气候图。
这种图式比用指数或公式醒目,便于比较,有助于对植被的分析。
图中的曲线表示逐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值。
用温度曲线和降水曲线的关系来代替可能的蒸发曲线,表示所出现的干旱季节(温度曲线高于降水曲线)。
在某些情况下,还画出第二条降水曲线,它与温度之比为3∶1,即30mm=10℃。
这样,在图中不仅表示出干旱期,并且也表示出相对干旱的季节。
然而,气候图上所示干旱季节是在特定气候下与湿润季节相对而言。
气候图提供了某一特定地点在全年内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形象资料,同时也示出相对湿润和相对干旱季节的出现时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寒冬的时期和程度、初霜和晚霜情况等。
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气候状况。
第一节热带的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一)热带雨林的环境特征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发育的气候条件是赤道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终年高温多雨的有利配合,乃是热带雨林发育的必需条件。
热带平地的年平均温度在20—28℃之间。
各地的平均温度变化非常缓和,故温度梯度平缓,等温线范围很大。
在赤道附近,最热最冷月平均较差小于5℃。
离赤道越远,温度的季节较差逐渐增加,但最大也很少超过13℃。
在热带的不同地区,温度的平均日变幅可以从3℃到16℃。
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3—34℃。
热带雨林需要整年有充沛的降雨,又无明显的干旱。
各地雨林的研究表明,年降水量最少有2000mm,多的可达4000—6000甚至10000mm。
但各地在降水总量和季节分配方面差异较大,如在圭亚那的马查罗尼(Mazaruni)和新加坡地区,没有一个月少于100mm,而在尼日利亚南部的阿基拉(Akilla),虽当地的年降水量达2080mm,但连续有3个月少于100mm。
在印度的热带雨林地区,也存在着2—4个月的干旱期。
雨林所以能在这种干旱气候下存在,是因为当地存在着某些补偿因素,如由于干旱月份中大气湿度相对较高或干旱期和凉爽期相一致等。
但总的说来,降水的全年均匀分布,通常要较年总降水量对植被具有更大的意义。
雨林地区的相对湿度很高,有的可达90%以上。
特别是在夜间,相对温度经常处于或近于饱和。
但是,在干旱日子的白昼也记录到50—60%的相对湿度。
热带地区的日照量,一般不少于10h,由于云量很高,实际的光量日照经常少于此数,赤道附近实际是一个差不多永远有云的地带。
热带雨林的土壤条件,在各地虽则有不少差别,但有许多重要的共同特点,颜色是红色或黄色的,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土壤内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几乎都呈酸性,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迅速往往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
对这类土壤,一般称为砖红壤。
(二)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种类成分最丰富的一种植被类型。
估计在东南亚和南美它各拥有4万到4.5万种植物,在西非可能达到万种以上。
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据推测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全部生物种类至少占到全球现存物种总数的一半。
另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的密度特高,东南亚雨林中调查样地每公顷计有树木400种,在非洲也有100种(整个欧洲总共才有250种乔木)。
与此有关的是,除少数特殊生境外,雨林内通常没有优势种分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原始雨林1.5ha中生长着261株胸径超过20cm的乔木,分属98种,其中属于同一种的个体不超过12株,即占4.5%。
美洲、非洲和亚洲三地雨林共有的科不多,如豆科、大戟科、桑科、楝科和棕榈科等。
亚洲的热带雨林以龙脑香科树木最具代表性,共有386种,其中在菲律宾有9属50种,在沙捞越雨林它占胸径40cm以上乔木株数的44%。
此外兰科植物也集中分布于此。
在东南亚约有500个特有属(马来西亚有40%的属为特有分布),同时在亚马孙河地区也拥有一样多的特有属和至少3000个特有种。
2.群落结构热带雨林的成层现象,要比所有其他植被类型复杂。
虽然它基本上也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但因整个群落种类繁多,所占的空间较大,故显得十分复杂。
乔木层的高度一般可在30—40m左右,分三个亚层,但界限不明显,不仔细观察是难于分辨的。
雨林下的植物包括灌木和草本以及大量乔木的小树和幼苗,构成了灌木层和草本层(它们可以再分为几个亚层)。
所以整个雨林群落一般可分为5—8层。
关于雨林下植物生长的密度,并非到处是密不可行的。
在未遭干扰的成熟雨林内部,通常容易通过,而那些处在恢复阶段的次生雨林,则生长密闭,很难通行。
雨林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关系密切。
Cachan等(1963)曾测出西非雨林树冠顶部(45m)光强为10万lx,33m处为2.5万lx,地上lm处为800lx(早晚共5h仪器无反应)。
雨林叶面积指数达12—15,对光能利用十分充分。
3.生活型特征雨林乔木具有高大而整齐的树干,树木力图伸高,由于树木高度的不一,在树冠顶部往往形成不规则的锯齿形轮廓。
树干形状多样,有的是柱状的,有的基部向下膨大,或刻成很深的沟,象蜡烛粘在一起。
树冠通常不大,较高大的乔木,树冠较高而扁,常常宽度大于高度,如伞状。
树皮发育微弱,非常薄,光滑,有时具光泽,有很多乔木的树皮是浅色的,这都是与雨林的高温湿润条件有关。
茎花现象即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和结果,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
原来野生在热带美洲雨林中的下层乔木可可树(Theobroma cocao)就是一个最熟悉的例子。
具有茎花现象的植物,在雨林中估计约有1000种,它们的花或花序无柄或只有很短的无叶的柄附着在主干或老枝上。
至于小枝,都保持着纯粹的营养状态。
关于茎花现象的原因,A. R.华莱士(Wallace)的观点较为合理,他认为这是雨林下层小乔木得不到充分阳光和空间的一种适应。
这种适应得以使花朵展开于喜阴蝶类面前,而完成传粉过程。
另外还发现茎花现象几乎常是下层蝙蝠媒小乔木所特有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茎花现象是一种原始性状,表现为繁殖部分和营养部分在空间上的彼此隔离,也被一些古植物学资料所证实。
还有从生理学观点来解释,认为雨林的常绿树开花和结实所需的养分是贮藏在主干和大枝里的,茎花现象是便于养分输送、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
但这种观点的缺陷是难于解释为何在高大乔木上很少见到茎花现象。
雨林中高大乔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发育着板状根。
板状根由离地面或恰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来,在茎与沿土表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至数个多少扁平的三角形的板,有时高达3—4m,显得壮观。
关于板状根形成的原因,理查斯(P.W.Richards)归纳为四类,其中,适应性理论把板状根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适应,以抵抗风或重力所引起的应力。
但这一理论不能解释:1)为何板状根在热带以外的树木很不发达,2)板状根最发达的并非是最高大的树木,3)最需要板状根的地方发育并不良好。
看来,板状根的形成不能从单一因素去考虑。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不容忽视,板状根总是出现在一定的科属内,并且应该认为,板状根是热带湿热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
板状根的种类、数量、体积和高度是与水热条件紧密联系的。
在热带雨林中,叶的性质虽存在差异,但可以明显地看到以叶级为中型的全缘常绿单叶占优势。
叶具滴水尖是雨林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对叶面迅速排水的适应。
滴水尖的产生是由于生长速度很快,不能形成支持组织,叶尖迅速分化的结果。
在加纳雨林的下木种类中,具滴水尖叶的种类占90%。
藤本植物雨林中的藤本植物是一个感人最深的特征。
木质藤本形状多样,长度惊人,一般均达数十米,而省藤(Calamus)可达300m。
它们的茎有时如绳索下坠而成巨大的环形,有时粗大如臂。
常可见到它们从一棵树攀到另一棵树,穿插在树冠的空隙中,把树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当树干基部砍断后树身仍不倒下。
这类藤本植物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它能以茎干物质最经济的手段,攀援到光照充分的上层,迅速生长达到成熟。
如兰科的香子兰(V anilla Planifo-lia),以特殊的气生根贴在树皮表面,常攀援到树的顶部,形成盖幕。
还有一类草质的细小藤本植物,都发育在林下荫蔽处,与本质藤本有不同的生态环境。
它们在数量和群落作用上均不显著。
附生植物也是森林结构上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要素。
附生植物数量很多,在一定的面积里要超过草本植物。
与温带森林有明显的区别,除了附生的藻类、菌类和苔藓植物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蕨类和有花植物,如天南星科、凤梨科、兰科、萝藦科等。
雨林的附生植物大多附生于树干或树枝上,形成空中花环。
还有附生在叶片上的,称叶附生,它们多为藻类、地衣和苔藓。
绞杀植物是热带雨林里突出的一个生态群。
属于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称半附生植物。
其形成过程已如前述。
在非洲和印度-马来亚雨林里,绞杀植物以桑科的榕属(Ficus)植物为最多。
南美的绞杀植物是藤黄科的克鲁西藤黄(Clusia),它与榕属不同的是虽有巨大的树冠,但没形成粗大的根网,因此,它虽限制着被附生植物的树冠,但却不能绞杀后者,并且也不成为独立生活的乔木。
有时可见到一株绞杀植物生长在另一株绞杀植物上的二级寄生现象。
寄生植物雨林中的有花寄生植物并不常见。
根寄生的只见于两个科,即蛇菰科和大花草科。
其中的大花草属(Rafflesia)和菌花属(Mycethnthe)在马来亚寄生在葡萄科植物上。
分布于苏门答腊的大花草(R.arnoidi),既无根又无茎和叶,花的直径可达1m,具五片肉红色的瓣片,有恶臭。
此外,桑寄生科的附生性半寄生植物在雨林中则较常见,并可见到桑寄生植物的二级寄生现象。
4.季相在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不存在季节的变化,故不会像温带植被那样,表现出明显的季相,也没有休眠期。
叶在全年都呈深绿色,在每一个月都有某些种处于开花期,有的种在全年都开花。
但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叶的周期性变化。
有的种在12个月内是有规律的,而有的是具有2—4个月的、9个月的和甚至是32个月的换叶周期,叶的平均寿命约为13—14个月,最普遍的情况是老叶的脱落几乎与新叶的放出同时或稍前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