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雕塑异同

合集下载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艺术是一种以材料塑造形体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风貌。

在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中,雕塑作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本文将从材料的使用、题材的选择以及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一、材料的使用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以大理石、铜、铁、铸铜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优越性能使得西方雕塑在比例、纹理、质感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中国雕塑则以陶瓷、玉石、青铜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使用重点在于形似,神像形体以及事物本身的形状等,因此中国雕塑的形态常常比西方雕塑要复杂得多。

此外,在雕塑的材料选择上,西方雕塑多呈现出抽象、现代化的特征,而中国雕塑则强调象征、附会的含义。

二、题材的选择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强调对人体的雕塑表达,以人物雕塑和人体雕塑为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而中国雕塑则强调对自然的表现,被称为“自然主义”。

这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雕塑作品的附会式含义,即通过对物体、事物的脱离、变形等方法,把他们作为象征、形式的表现阐释出来。

因此,中国雕塑往往运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图像来诠释生命之美,尤以龙、凤、狮为主的形象广泛应用,卓尔不凡。

三、风格的表现在风格的表现上,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雕塑的风格多呈现出现代主义色彩,追求线条感、形式感、未来感,强调的是现代和新的审美标准。

而中国雕塑的风格则更加注重表现传统审美价值。

不论是哪种题材,作品都呈现出古朴、流畅、优雅、端庄等风格,以及庄重、恢宏等的气势感受。

中国雕塑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和文学上,注重意蕴和情感的表达,以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雕塑艺术都是后人们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文化遗产,两者在艺术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独立性。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

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

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

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

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

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

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

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

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

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

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

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

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

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

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

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塑的差异

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塑的差异

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塑的差异需要从几方面来剖析,首先,社会大众对他们就有本质上的差异,在西方雕塑从业人员被称为雕塑家,他们跟画家,美术家被看着是同在一个集体,而在中国雕塑从业人员被称为工匠,他们社会位置低下,只被称为一般的一般从业人员,乃至是粗工。

伴随着西方雕塑的流入,这些雕塑从业人员才被认同,雕塑被列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家的.位置才被晋升,才增加了社会大众对雕塑家的认同。

这是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塑有何差异的其间一个缘由。

请看前次写的一篇文章如何看待雕塑家与雕塑大师在本质上的差异。

其次从理论层面来讲,在近代,虽然中国雕塑工匠与西方雕塑家在创造形式上极为类似,可是两者担负的社会责任截然不同。

在中国,雕塑人员仍然是传统分工中的一员,其主要责任是为寺庙修建塑像、为修建雕琢石头。

一方面,他们没有独立创造的自在空间 ;另一方面,从表现对象、著作所在空间等方面来讲,他们的著作短少介入社会现实的才能。

而在西方,在“工作室”自在创造的雕塑能凭借著作表达本人对社会的调查,著作力气一点点不弱于同时代的画家。

承受各方定件、从中获利的西方雕塑,其著作则可以进入各种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比方广场、街头、公园,其著作自然会引起大众重视。

这也是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塑有何差异的另一个缘由。

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

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

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对于雕塑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老师讲的也不错,在这里我想对老师说几句心里话: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课,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听的。

所以老师不要觉得没经,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听你的课。

以下内容是我结合老师讲课内容、上网查的资料和自己的感受总结的。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雕塑的产生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甚至更早。

社会中的雕塑,是受社会自然形态的影响,受人们思想局限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原始雕塑的一种对于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古朴的艺术形态。

到了封建社会,中西方的雕塑形态才开始有了分化,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联系了,中西方雕塑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没有特别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雕塑形态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雕塑意识在统治阶级的意识下变成了宗教化形态,这种形态其实也正反映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的.所谓中西雕塑最大的区别,其实更反映在其对于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西方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所以我们看来,在西方雕塑中,对于人体的把握十分到位,达芬奇自己就解剖过10几具人的尸体,因此,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真实的把握基础之上的,而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在中国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是却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所谓中西雕塑差异最大,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才产生的.这时候的西方艺术形态,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形态并存的一个局面,既保存了以神为主题的雕塑,同时产生出来后现代一些以人的思想为主题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态的雕塑作品,罗丹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义的,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神为主题的雕塑的格局,同时加入了人文思想,让雕塑作品更加鲜活.而此时的中国雕塑,仍然是以佛教雕塑为住,不过形态仍然是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形象是以印度传入时候的形象为主,而到了这时候,人物的形象基本已经中国化,与印度雕塑也已经相去甚远了.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这与社会历史形态有着本质的联系.中国雕塑的形,神,韵,涵仍然可以被西方雕塑所借鉴,而西方雕塑的写实也可以被当代雕塑所吸收,所以,对于中西放雕塑的异同,无非是从社会历史形态,统治者的意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主题,以及宗教形式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单独找一个方面进行比较就比较复杂了。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题材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神话传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强调表达中华文化和思想。

而西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以及关注历史和宗教等主题。

二、审美观念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动态和意境的表现,强调含蓄、内敛和神秘感。

而西方雕塑更侧重于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现,追求逼真和理性。

三、材料和技术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常常使用象牙、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并采用手工雕刻的工艺。

而西方雕塑则更多地使用金属、铜、铁等材料,同时也运用了更多的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

四、艺术风格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雕塑强调陶瓷文化和佛教造像的风格,注重静态和宗教氛围。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包
含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社会和个人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审美观念、材料和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也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对于中西雕塑的差异论述的艺术论文

对于中西雕塑的差异论述的艺术论文

对于中西雕塑的差异论述的艺术论文对于中西雕塑的差异论述的艺术论文“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黑格尔的“理念”就是他所谓的“客观观念”和“绝对精神”,是指一种客观的存在、本质的存在。

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分析中西雕塑内在精神的差异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以视、听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以味、触觉为基础的审美感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审美主体在与美术作品发生审美关系时,有一种内在的交融,也决定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也决定“味”和“品”成为它的基本范畴之一,而特别强调“淡乎寡味”、“澄杯味象”、“韵味”、“意味”等。

这在中国古代雕塑上都有所体现,魏晋雕塑的“秀古清像”,秦俑所体现出来的雄浑气质,汉代雕塑传达的柔静神韵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感知方式为基础的。

中国传统雕塑注重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下传达出的神韵。

而西方的感知方式主要是以视、听觉作为主要依据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近于智慧的官能”,视、听的对象与主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主体要在客体之外,而中国传统的以味、触觉为先的感知方式要求主体必须接近对象并与对象融为一体。

从时代和民族的角度分析中西雕塑内在精神的差异内在精神的时代性是受社会发展中不同历史环境制约的表现,如中国传统雕塑中魏晋的风骨清像、唐朝的肥美等;现代雕塑作品中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雕塑的对形式的研究到九十年代更注重观念的`表达。

每个时代对雕塑精神的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西方,从古希腊的对理想美的追求到巴洛克的动感激情,从洛可可时期的华丽柔美到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

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美术的民族性是美术发展中社会制约的表现,艺术的内在精神也离不开民族的习惯、感情、语言、审美取向。

中西雕塑的内在精神差异是由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等因素决定的,那么他们是怎么通过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来的呢?中国的传统雕塑由于注重“写意”及对“气韵”的把握,所以在形式上不是完全写实的。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

本文将通过比较西方和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时代。

典型的西方雕塑作品以强调人体的解剖结构和比例感为特点,塑造出带有丰富动态感的形象。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展示了男性的肌肉线条和激情表情,形象逼真且富有力量感。

西方雕塑追求对人体的精确描绘,注重表面细节和肌理,体现了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的美。

而东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心灵境界的表现,强调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就是东方雕塑的代表之一。

佛教雕塑追求的是灵性的表现,凝聚了佛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寓意着超越尘世的追求。

佛像常常被塑造得庄严肃穆,身体线条流畅,面部表情安详,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东方雕塑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以静止和空间感为主导,给人以深思和冥想的感受。

此外,西方雕塑注重个体的塑造,强调塑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通过雕刻《大卫像》,将他塑造成青年英雄的形象,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勇气。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协调,强调作品与环境的融合。

中国的石刻在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雕以巧妙利用自然材料和整体布局而著称。

如世界文化遗产——大禹庙石刻,通过整体的石雕构筑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给人以庄重和庄严的感觉。

在表现题材上,西方雕塑更为多样化,以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主题等来展示内容。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寓意和象征意义,常以动物、植物和自然元素等为主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和东方的雕塑艺术在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雕塑注重外在的形象及表面细节,突出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化;而东方雕塑则注重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与超越。

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一、论东西方雕塑的异同。

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门类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表现出与绘画艺术的密切结合,如所谓“塑容绘质”。

中西雕塑艺术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呢?主要是在地理环境、文化源流、哲学品质等方面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雕塑艺术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传统表现除了继承与发展的态势,几乎无断裂的痕迹,西方文化则不断否定又不断重建,很多学者认为,这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一对矛盾的范畴。

从地理条件中的气候条件中去分析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是文化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情况,中国的历史中的动乱、衰退时期的气温变化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一些盛世、和平时期气候是比较温和的,这不仅仅是偶合的现象,而且是与气候的变化相适应的。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其文化特征有较强的自我圆融性,闭塞的地理环境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

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成为古代文明的摇篮奠定了客观的条件,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托。

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

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无主辅之别。

但其封闭性也着重的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中国的后期雕塑中,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

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雕塑异同
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

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

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

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

这种封闭性与公共性不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题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
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

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

“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

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

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

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

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再次,中西雕塑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

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中西雕塑都十分强调其社会功能。

归纳起来主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个方面。

中西雕塑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社会目的和作用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古代雕塑与巫史文化、宗法制度、礼乐丧葬、宗教文化等社会功能都紧密地联系着,它从文化形态上就已经限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发展形式。

从中西雕塑的类型来看,在二三千年间,中西雕塑都分别在自己的历程中展现了雕塑在形式上的主题性、纪念性和装饰性,也都反映出了在题材上的宗教性和世俗性。

但中西雕塑在类型上的不同则体现在两点:
首先,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

二、"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

中西方雕塑有其各自的特点,相比有相似与不同点。

我们应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各具美态的雕塑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