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之

合集下载

《老人与海》文献综述

《老人与海》文献综述

《老人与海》文献综述作者:周建波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3期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

该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对国内外有关该小说的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老人与海》;文学;综述一、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是他在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一篇杰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小说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老渔民在大海上与鲨鱼群争夺一条大马林鱼而生死搏斗三天三夜的故事。

二、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文学角度分析。

Young(1952)和Baker(1961)对小说中不服输,勇于斗争的人性的崇拜以及悲剧的英雄色彩进行了解析。

Burhans(1960)从象征和讽刺来解析小说所表达的勇气、爱、谦逊、孤独、互相依赖等价值。

Roberts(1966)在总结了海明威其它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硬汉进行探讨。

Gurko(1968)在总结海明威其它作品的基础上来研究中逃离社会,小说中追求人类精神解放的思想。

Barbour&Sattelmeyer(1975)对小说中关于棒球的对话的象征进行了解析。

Bickford(1996)从古巴文化背景来解析其中的象征。

第二,从宗教角度分析。

Backman (1955)通过分析小说老人祈祷以及左右手、苦难、木头等意象,说明老人圣地亚哥的虔诚,尽管生理上遭受痛苦,但获得精神的安宁与满足。

Baker(1961)从宗教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圣地亚哥的虔诚、苦难、圣洁的人性以及对无意义的生存的救赎,他认为圣地亚哥就是耶稣式的英雄。

第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BenStoltzfus(1991)运用拉康理论说明老人是海明威自己个人命运的映射。

关联理论在翻译《杀人者》中的应用

关联理论在翻译《杀人者》中的应用

关联理论在翻译《杀人者》中的应用摘要:以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及曹庸译文为例,考察出译者通过最佳关联推理而形成的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地契合;同时,由于译语内共同认知心理,译文读者只需要付出较小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最佳关联;翻译;交际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54-02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杀人者》在美国评论界中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经典。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曾将之称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小说”。

由于该小说故事情节扼要,人物对话简练,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写作特色“冰山原则”。

即作品只有八分之一分量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其他八分之七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则蕴藏在水底,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挖掘。

这时,译者在重塑译文的时候,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前提下,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最大程度地契合,达到逼真境界。

1]118以曹庸译文(以下简称曹译)2 为例,考察出在翻译短篇小说《杀人者》时,译者能从思想主题和文化差异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成功。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契合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3 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的,他们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全面论述了关联论的交际观和关联原则。

该理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尤其是语用学家们的关注与兴趣。

关联理论语用学认为,语言交际过程遵循着一种称作“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为使交际取得成功,说话人和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是要理解对方以及被对方理解。

这里既有说话人的明示,也有听话人的推理。

关联理论的两条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所谓认知原则就是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所谓交际原则就是每一个话语或其它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具有最佳的关联性。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做一名勇敢的“反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推荐我常常听见一些人危言耸听地讲“我们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这些消极者将自己不顺遂的人生统统归咎于不可抗力因素在作祟,于是他们只能束手就擒。

而今天要推荐的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勇气,一种坚持理想主义的勇气。

作者介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01.01—2010.01.27) 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

父亲是犹太进口商。

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

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的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追捧。

内容简介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是一个处在边缘的少年。

他出身在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

学校里的老师和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就是谈女人、酒和性"。

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

到他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

与此同时,他内心又很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标题解读经典语句What I was really hanging around for, I was trying to feelsome kind of a goodbye. I mean I've left schools and places I didn't even know I was leaving them. I hate that. I don't care if it's a sad goodbye or a bad goodbye, but when I leave a place I like to know I'm leaving it. If you don't, you feel even worse.I don't even know what I was running for I guess I just felt like it. It was that kind of a crazy afternoon, terrifically cold, and no sun out or anything, and you felt like you were disappearing everytime you crossed a road."People never notice anything.People never notice anything.I'm the most terrific liar you ever saw in your life. It's awful. If I'm on my way to the store to buy a magazine, even, and somebody asks me where I'm going, I'm liable to say I'm going to the opera. It's terrible.When I really worry about something, I don't just fool around.I even have to go to the bathroom when I worry about something. Only, I don't go. I'm too worried to go. I don't want to interrupt my worrying to go.All morons hate it when you call them a moron.Goddam money. It always ends up making you blue as hell.个人感悟16岁的霍尔顿梦想着能够守护麦田里做游戏的孩子们,这与师长们对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的期许完全背道而驰。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它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深刻描绘了社会上层阶级的浮华与空虚,以及主人公盖茨比追求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悲剧故事。

内容概述第一章:朝圣者们在第一章中,我们遇到了故事的叙述者尼克·卡拉威(Nick Carraway),他成为了这个故事真实发生地—长岛东区韦斯特·莱夫(West Egg)一个半农村地区里富有人家间彼此靠山相对而筑建别墅。

尼克住在自己租用水边房子里,并介绍了他家旁边邻居—神秘而迷人的盖茨比。

第二章:豪华宴会第二章描绘了盖茨比邀请尼克参加他的豪华派对。

这场盛大狂欢令人难忘,人们在其中沉浸于肆意享乐并试图逃避现实。

同时,盖茨比的身份和来历也渐渐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第三章:顶峰与坍塌在第三章中,我们见识到了盖茨比对于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无尽热情。

那年夏天他打下社交界基础,重新获得失去好几年之久的失散恋人——黛西·布坎南(Daisy Buchanan)的芳心。

第四章:幕后真相第四章为读者揭露了过去盖茨比身世无解之谜。

通过尼克和盖茨比共同认识的富有人士、商业伙伴等介绍,我们知道了许多关于盖茨比不同寻常经历背后真实面貌。

第五章:复苏与失望第五章中,冒着雨水和旧时灯火阴暗映衬,盖茨比决定成立自己的庄园,以期吸引黛西。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预期般顺利,他的对于现实的越发执著追求,带来了更多的矛盾和失望。

第六章:过去之铁证第六章中,我们了解到盖茨比为了获取财富所付出巨大努力,并接触到了那些让人十分好奇释放出潜藏过去秘密回忆的譬如如同“鳄鱼背国际”表演者、纯真无辜无知弑父骚扰自己东家房产女人等多个角色。

第七章:梦想破碎第七章展现了故事中高潮部分,在这一章中黛西、汤姆·布坎南(Tom Buchanan)和盖茨比之间复杂关系的聚焦与交错,在众多支离破碎又耐人寻味的元素剧情下,小说达到了极致。

美国20世纪小说简介

美国20世纪小说简介

也许我们的视野依然还停留在19世纪或20世纪之初的文学,但不知不觉间,整个20世纪也已划上句号。

20世纪的后50年,美国国力如日中天,颇似我国盛唐之时,成为文化艺术繁荣的社会基础。

最值得称道的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实验作品的诞生,巴思、巴塞尔姆、纳博科夫等后现代和实验小说家,自白派、后自白派、纽约派、黑山派诗歌方面形式和理论方面的探索,这都是美国现当代文学带给我们最大的宝藏。

以下内容是我当年考研时做的美国当代文学笔记(1945-2000),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

大致分为小说、诗歌、戏剧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小说。

为节省篇幅,其中非常有名的大作家仅为简单带过,主要介绍不太出名的作家。

50年代【战争小说】:由于二战刚刚结束,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对战争的记录和反思。

Irwin Shaw 《幼狮》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James Jones “From Here to Eternity”Herman Wouk 著有著名的《战争与回忆》(这部小说以及据此改编的电影都是上乘佳作),另两部作品为“winds of war”和“The caine mutiny (兵变)”【犹太小说】索尔•贝娄著名大作家,最佳作品普遍认为是《赫佐格》和《更多人死于心碎》马拉穆德(Bernard Malamud) 以短篇小说著称的犹太作家,短篇小说集包括“ The magic barrel”(1959年国家图书奖), “Idiots First”, ”Rembrandt’s hat(伦勃朗的帽子)” ,长篇小说有:”The natural”, ”The assistant”I•B•辛格他的《傻瓜吉姆佩尔》在中国读者中广受好评。

另一些重要作品包括: ,”Satan in G oray”, “The family moskat”, “The Magician of Lublin(卢布林的魔术师)”, “The Spinnoza of Market Street(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南方小说】罗伯特•潘•沃伦重要的南方小说家。

海明威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5]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

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

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通用8篇)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篇1《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此小说的问世,奠定了菲氏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象征和”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我”所看到经历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构成整个故事。

我,尼克,一个小小的穷职员因与大富翁盖茨比比邻而居,偶然间闯入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在弥漫着欢歌和纵饮的气息中,惊讶地发现隐藏在盖茨比心中巨大的秘密。

没有人知道盖茨比怎么成功的,没有人知道盖茨比如何发财的,甚至连盖茨比的长相都不甚明了,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盖茨比的名字和他所举办的宴会,夜夜笙歌下的盖茨比心中所追求的却是重复过去,追回往昔,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黛西。

而黛西早已和百万富翁汤姆结婚,却婚姻不幸,丈夫外遇。

当两人5年后再次相遇,盖茨比或许还是那个罗密欧,而黛西已不再是那个朱丽叶,当盖茨比固执的追求心之向往,但现实却以冷漠的姿态粉碎了他那虚幻而近乎天真的梦境。

作者以印象派的描述手法,用冷静又热烈的笔调,从第三者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盖茨比,为我们勾勒了一副近乎完满且触手可及的美好梦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目睹人人艳羡的上流社会图卷的机会,然而又用毅然绝然的姿态无情的击碎了眼前魅惑人心的五光十色,故事的结尾,盖茨比葬礼的冷清与宴会的喧嚣,盖茨比热烈的执着与黛西冷漠的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虽然打破了梦想,却也让活着的人看清了现实的虚伪与冷漠。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可以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是因为他成为百万富翁后还抱有最初的梦想,是因为他可以为了梦想付出生命,虽然这代价在第三者看来太沉重,太不值,人不在,梦已碎,白发人送黑发人,无论是一滴眼泪还是一声叹息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虚弱不堪,愁之重,慨之多,奈何奈何奈若何!整个故事的最后可以感受到作为旁观者的“我”,尼克的心灰意冷,在盖茨比死后,东部在他的心中变的鬼影憧憧,面目全非到超过了自己眼睛矫正的能力,所以他又回了老家。

读书心得——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语篇分析

读书心得——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语篇分析

读书心得——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语篇分析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但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不到五千字的文章中,描述了几个穷苦画家之间的真挚情感,成功塑造了老贝尔曼这个舍己救人的老画家的形象。

本文拟采用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主要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及物性结构、语气系统、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篇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的魅力与风采。

一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1.文化语境。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

每个言语社会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

这些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语篇分析者所说的“文化语境”。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

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

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贫穷艰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骗子,巧取豪夺的金融寡头,肆无忌惮的买卖官爵,小偷、强盗、流浪汉的生活,以及失业、犯罪等等。

对贫民他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剥削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批判与揭露,道出了下层劳动群众对剥削、压迫的愤怒反抗与心声。

正是处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的欧·亨利写了《最后一片叶子》这一短篇小说,以其简单、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的情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同时在表象的描写背后蕴含了更深层次的东西—生命的意义,这无疑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2.情景语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不把语言放在情景语境当中的话,就难以正确理解语言。

弗斯从马林诺夫斯基那里吸收了“语境”的概念,认为语境包括以下内容:(1)言语事件参加者的相关特征,如人物、性格等,包括参加者的言语活动和参加者的非言语活动;(2)有关事物;(3)言语活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关于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的叙事学分析------ 以外聚焦的叙事模式为中心课程名称《叙事学方法论》任课教师熊沐清教授年级2012级班次9班学号2012218姓名张婷关于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的叙事学分析------ 以外聚焦的叙事模式为中心张婷(2012级9班朝鲜语专业 2012218)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时期无论是对于美国或是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是一段粗陋又残酷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短暂的经济复苏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造成了美国对于经济社会安全的错觉。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经济不稳定的苗头在美国明显滋生,更是波及到海外。

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由就业机会的丧失导致的移民狂潮。

本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到来与他的家人到美国,期间他的思想状态以及冲突。

通过外聚焦的叙事学模式,大量使用意象的感受,和主角的设定,生动地描绘美国这段时期的社会现象以及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关键词叙事学;外聚焦模式;短篇小说;美国;社会;移民正文亚历山大·戈丁的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写于1934年,故事发生在二十年代中叶到三十年代之间。

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到来与他的家人到美国,期间他的思想状态以及冲突。

在这段时期的美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本文主角,男孩也是如此。

此时的美国正笼罩在一片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这场即将波及到整个世界的危机,已经开始在就业方面,尤其是给贫困状况的低收入家庭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低廉的薪水、对外国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方面的恐惧、以及由就业机会的丧失导致的移民狂潮,引发了强烈的政治保守主义。

反过来,导致孤立主义和移民的限制。

戈丁似乎对这段时期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

正如他潦倒不堪的的个人经历一般,他把自己置身于这段残酷的社会时期。

通过大量使用意象的感受,和主角的设定,生动地描绘美国这段时期的社会现象。

即他大量使用意象去感受这段时期的特征:经济走向萧条和政治气氛对孤立主义,文学走向自然。

戈丁的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用自然主义的文学技巧与强烈的意象和使用,以及功能强大的隐喻,用生动地描述性的方式来显示出典型的美国人和移民的情绪。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时期无论是对于美国或是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是一段粗陋又残酷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短暂的经济复苏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造成了美国对于经济社会安全的错觉。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经济不稳定的苗头在美国明显滋生,更是波及到海外(Spielvogel748)。

虽然戈丁从来没有在他的短篇小说中特别提到日期,但是旁白的解说还是涉及到故事发生的时间。

他指出,“最小的孩子还在摇篮里的时候“父亲”已经航行去了“美国。

”此外,男孩的兄弟在战争中死去的事实,而他的父亲不知道这八年已经过去了,因为他看到了他的父亲1。

因为战争正式笼罩的岁月是从1914年至1918年,这个故事一定是发生了一段1921年和1926年之间的同时,他们必须在冬季到达埃利斯岛,作为解说员提到,“他看到地面上的积雪。

这时的美国已经开始看到了经济的不稳定增长的问题。

不过,越过这片海域,欧洲和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已经开始出现了更大的经济问题。

在德国,通胀飙升,并在1923年这一年里,银行利率已经飞增到高达90%2。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货币贬值是整个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亚洲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间一致面临的严酷考验。

同样,故事并没有直接给出家庭的具体位置。

但是,故事的叙述者提到了乌克兰广袤的田野,故事的主角,作为第一主人公的小男孩。

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们的家可能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规模地搬迁。

因此可以推断,这名男孩和他的家人原本住在乌克兰之间的小村庄。

他们此刻也面临大萧条状态下产生的经济问题。

这个问题,由旁白解说证实了。

旁白说,“我们通过一个英雄的经历可以了解一段历史时期,并不需要这个英雄是否还活着或是否能被我们所感知,我只需要知道他们都是来自于美国。

”所谓被称为英雄的这个时代,是包括二十年代的三个方面。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代,但很少或没有直接得到重视,无论是对于家庭或是在是物理学的革命上。

欧内斯特·卢瑟福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被称为20世纪20年代的“英雄时代的物理学”(Spielvogel8123)。

战争和经济的变动直接影响或波及到的就是家庭,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是迫使家人移民到美国的第二次机会的主要因素。

尽管生活在英雄的时代,人们并没有直接感受到英雄的存在,而仅仅是由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瞬间,可能只是任何一个原因。

使得他们觉得有必要离开,为了继续生活,他们航行出发去了美国。

他们只期待生活能够有所改观,甚至从未想过或期待自己的生活会因为这次旅行可以在短期之内迅速好转起来,他们期待的仅仅是一个可能性而已。

家人都知道美国不会热情地接受他们的,当然,生活也不会立即变得比家乡更轻松一些。

当他们到达灰色又沉闷的埃利斯岛的时候,他们的预期得到证实。

他们的家庭对于自己的到来引起周围的不欢迎都悉数接受,对那些不友好规则也都小心翼翼地处理。

首先,他们的行李在登船的时候,不同于大多数的乘客,写着他们的名字的行李都被扔在甲板上。

有的甚至直接就被扔进了海里,有的也直接被粗暴的扔在船上,摔得支零破碎。

当他们集中通过关口允许下船的时候,也像被“赶在一起,就像牛群一样”。

接下来,医生们开始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健康状况以确保他们没有携带疾病或者病毒入境。

然后又挨个查看了他们的情绪和体貌特征,究其原因,这一切就是为了防止疾病和犯罪分子从被带入美国。

由此可见,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间里是充满了排外情绪的。

大多数美国人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度,虽然有着不稳定的经济,但是依然希望没有外来事物伤害它。

他们要保证美国这个国度的绝对安全。

;总统哈丁创造了一个词,意思是“事物的规律稳定秩序”(“美的”1)。

为了保持这一点,美国人要关门阻止移民入境,并同时实行孤立1Godin, Alexander. "My Dead Brother Comes To America."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Ed. John Updike. Boston.2Rogers, Perry M. Aspec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 II.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3Spielvogel, Jackson J. Western Civilization Since 1300. 4th ed. Stamford.主义,将大多数或所有的外交关系,特别是联盟和战争来服从美国的外交政策。

这一切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男孩和他的家人到达美国时的经历。

少的可怜的工资和严酷的生存考验,是为了隔绝和淘汰那些罪犯以及那些身患疾病的人。

美国人不希望这些移民和他们共存于他们的国家。

他们担心自己脆弱的经济可能会遭到破坏。

更直接地说,他们害怕移民会抢夺自己的工作,因为绝望,所以导致外国人将工作工资压得格外低,他们担心也外国的激进主义。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起源法案,把每年配额允许进入美国的移民人数。

这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其中包括对男孩和他的家人。

男孩强忍住内心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里的生活对他们是无比苛刻。

这在戈丁的短篇小说运用非常多的意象表达方式可以看出。

图像可以从字面上被定义为“在文学作品影像集”,或更夸张的“字的特殊用法,其中有他们的基本意义的改变”,可以是同义修辞格(哈蒙)。

戈丁的使用强烈的影像,显示男孩的强烈感受,而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抵达美国,并满足他父亲的意愿。

他在船上给他治病,用自己的经验试图理解他情绪方面的问题。

这些男孩也能强烈感受到的。

他运用大量的意向描写来形容自己的感觉,使得读者可以确切地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它有多么可怕和令人不安。

戈丁写道:“那晚我们睡在船顶,是我们来此所经历的象征。

我们还能闻到鼻孔中来自海水中呕吐物和氨水的味道。

还看到仅仅只有无精打采的海鸟以及杂乱的野草,没有任何变化的海水的空虚。

但是从那些睡着人的新的打鼾方式上看似乎已经保得到了部分的保证。

然而,另一些人在他们的铺位上辗转感叹。

我梦见我死去的兄弟站在我的铺位前。

他的表情悲伤睿智,并且他用他瘦瘦的手指拉着我的肩膀。

我害怕的望着他,试着去移开他的手,但移不开。

我拼命地乱抓着从梦中醒来,失望的望着布满污秽的地板。

早饭后我们像羊群一样走到一起。

我们是苍白的可怕的鬼影,在两个世界间游走。

一个是硬钢鞭惩罚我们并把我们抛弃的世界,另一个是在那之前我们不得不畏缩和哭泣的死板冷漠世界,它将在我们内心的希望全部被抽走后才接纳我们。

”不管当今以何种方式来考究,作者使用的形容词和其他辞藻的选择都给读者脑海里形容出了富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图片。

除了这个功能强大的图像描绘的写作手法,戈丁还使用了隐喻,以进一步在故事中表现出小男孩的感情。

他使用的隐喻,并不是更侧重于在这方面的比喻。

这对于后来创建抽象的思想写作方法起到了很大作用。

他试图呈现的东西是和任何一名读者都可以直接涉及到的那种关系。

他写道:“早餐后,我们像一群山羊,被集中赶在乐一起。

面容苍白,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恐惧,我们在两个世界之间徘徊......”(戈丁)。

戈丁先用一个比喻来介绍的移民形势的残酷,以及展示他们是如何不被美国人所重视。

然后,他用更强烈的隐喻表达来呈现船上移民们的恐慌和惧怕死亡的那种强烈意识。

因为他们极其可能因为饥饿或是疾病结束他们的航程,毕竟移民一直是处于相对高比例的死亡率。

他们本来就有这个或那个问题困扰着自己。

现在,他们更是由于过度疲劳,饥饿,而越发无力。

几乎所有的移民都觉得自己已经死了,伤心欲绝,几近绝望。

除了移民们整体都有的这一情绪意外,男孩还一直忍着他兄弟死亡的悲痛,就是在这次旅行中,他清楚地意识到厄运让整个家庭损失惨重。

对这个面对困难的这个小男孩,戈丁试图去表现出他的痛苦和哀愁。

在短篇小说中使用的更普遍是自然主义。

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

自然最简单的定义是“科学决定论到文学原理的应用,它吸引了来自它的基本假设,一切都真实的存在于自然界,以设想为对象、动作和力量,获得其秘诀客观科学探究的世界”4。

自然主义的方法开始与万物,包括人类,执行基于他们的本能和经验,他4Harmon, William and C. 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们周围的环境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