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历稽良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史。

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2.中国哲学的内涵远远超过孔子和老子,或儒道两家著述所涵盖的范围。

3.中国古史传说历来由约公元前三千年传说中的圣王尧舜禹等开始。

4.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发现甲骨文(卜辞)——周朝(中国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孔子等一批哲学家出现)——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朝(吞并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真正统一的中华帝国,以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委派地方官员代替贵族割据、政权世袭的制度,秦朝采取法家严酷的手段,政权被推翻)——汉朝(中国的疆界扩张到今日本土的大部分,他们的思想融入了儒家或道家,董仲舒)——南北朝(“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民众遭难;文化杰出,儒家消沉,新道家和佛学兴起)——隋朝(公元581—618)、唐朝(618—906)(政治统一,国力发展,文化登封,佛教空前到没落,儒家再度兴起,渐起主导)——宋朝(新儒家)——元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非汉民族——蒙古族所统治)——明朝(心学发展到高峰)——清朝(中国再度由非汉民族满族统治,直到19世纪之前,繁荣昌盛,版图超过汉唐,反对更新的儒教,兴起孔教运动,西方哲学开始传入)——明国革命(1912年,推翻清朝统治,也推翻了世界最古老的王权体制,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天下为公思想)。

5.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事实上,每一种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6.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

其实,儒家不是一种宗教。

7.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

他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比如教导长生术)。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度》读书笔记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这本书是是冯友兰先生任教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著,意在向美国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所以其风格便是通俗易懂,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多哲学书籍若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到了乏味。

它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

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 "礼仪之邦 " ,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

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

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 " 。

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

“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有没有天堂地狱。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没死,他就还在人生之中,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宋唐保《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马克思哲学读书活动《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共有二十八章,前三章与最后一章是以一种总观的视角概括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而第四章至第二十七章则是《中国哲学简史》的主体部分,其中分为先秦部分(4—16章)、汉魏部分(17—22章)、唐宋部分(23—26章)、近现代部分(27章)四部分。

从中国哲学的发展来看,先秦部分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发展阶段;汉魏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吸收兼容阶段;唐宋时期是其“更新”阶段;近现代部分则是中国哲学走出去和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读完本书,我首先明白了三个问题。

一、中国哲学的作用中国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特分支,它源于感性却最终超越理性,它使我们对自身的思想进行系统的反思,并最终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说,中国哲学的目的是要使人成为“圣人”。

二、哲学史的作用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不是什么,那么,研读中国哲学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呢?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过去的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这些话时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们认为这些话应当意味着什么。

历史需要真实,哲学史则更需要真实。

三、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最重要的问题)形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

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

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

西方哲学以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中国哲学以所谓“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

结果,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很自然地占统治地位,负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不够了解,但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以前总是听人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于是,我便通过学院这次的赠书活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

读了这本书,我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他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比如说,在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那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孔子面对众多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要“仁”,要“礼”。

这个“仁”字,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想象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有多和谐,社会得有多美好。

还有道家的思想,老子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个“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可太玄乎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但后来,通过书中的例子和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比如说,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轮转,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在推动着呢?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再说说墨家,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思想。

想象一下,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人站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我们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古代哲人的智慧所震撼。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完善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还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提醒我们要偶尔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呢?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中国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儒释道,再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学习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

这些学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自然、无为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而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启发我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度》读书笔记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这本书是是冯友兰先生任教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著,意在向美国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所以其风格便是通俗易懂,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多哲学书籍若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到了乏味。

它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

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

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

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

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

“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有没有天堂地狱。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没死,他就还在人生之中,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只不过我们缺少的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

“人不需要宗
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学背负着平衡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入世出世之对立,正如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对立,而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或许我们该在世俗中陶冶我们的性情。

中国的哲学,以其所称的“直觉的概念”出发,所以很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归结起来就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所谓的“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所谓的“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