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文章和人品范文4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文显其品见人心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文显其品见人心导读: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文显其品见人心高二(5)班姬诺李白的心声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杜甫的心声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义;范仲淹的心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厚。
文品如此,人品亦是如此。
只有文与人品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动人心。
一生爱国,最动人心。
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屈原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无情,拥抱屈原浪漫的灵魂。
他的忧愤积攒太多,楚国的江山,百姓的命运,这悲愤如火山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炽热的爱国情,执着的追求理想和为此九死不屈的精神跃然纸上。
他的一生中有很多爱国诗篇,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离骚》就是最好的体现。
语言精练,内容深微,其情志高洁,品行廉正,文句虽细小,主旨却博大精深。
屈原身处污泥浊水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浑浊污秽中解脱出来。
文显其品动人心,一首首诗歌唱屈原清高圣洁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最动人心。
洒脱自由,最使人羡。
李白有幸,生在盛唐时代,秉承儒家教诲,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
然而,他不能泯灭自己的个性俯首为奴,于是,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一次次破灭,他没有哀叹,没有悲吟,在浩浩的唐风里,他将对自己的讴歌,对未来向往,都融入到酒中,飘撒在风里。
醉了的李白尽情挥洒他的真性情,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他傲然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李白,处处都能读出他的任情恣性。
文显其品动人心,一句句诗幻化出洒脱自由的诗仙李白,与月对望,最使人羡。
铮铮不屈,最令人敬。
鲁迅写文章,无不体现自己激愤的心情。
他关注落后中国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专制制度。
他大声疾呼辗转奔走,力求唤起国人的觉醒。
他的文章,无不展现嬉笑怒骂的深情,铮铮不屈的傲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人格矗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无限敬仰。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满分作文一: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
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
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解析及优秀作文】解析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展示文显其品动人心一考生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一:脉脉乡情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
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
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
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
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
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
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
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
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
”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
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2015年浙江高考0分作文:人品,文章

高考/备考辅导/浙江高考2015年浙江高考0分作文:人品,文章曾经他是我的偶像。
我对他崇拜过,迷恋过,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我一度以为此生他会是我的偶像。
但是那确实我以为是而已。
就在看到高考题目的这一天,我瞬间被震撼了。
文章和人品五个大字将我彻底的唤醒。
是啊,文章和人品,这两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回,不断地跳动,文章和人品,文章,人品…………他曾经是一个追求完美和敢于担当的人,这些能帮助他走的更远。
他很踏实,很阳光,很帅气,曾经他是我心目中的完美男人。
记得刚认识让他的时候是在2005年的一部古装剧的时候,当时觉得他有些傻气,因为是新人并没有怎么关注。
在2007年的时候他主演的都市励志电视剧给我的形象有些懦弱,当时我就决定我要追随这个懦弱的小男人。
然而看着他越走越远,越来越成熟稳重,他的温柔,执著,幽默,都让我更为他痴迷,我几乎对他产生了迷恋。
我希望他越来越好,事业越来越成功,家庭越来越美好。
然而往往现实总是容易给你甩上两嘴巴子。
2014年3月周一时间,就如一重锤一般打碎了他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
那天我哭的稀里哗啦,他原来是那么的完美,他饰演了那么多好男人形象,那是我学习模仿的榜样,他是我向前的星光。
但是他……在“周一见”事件之后,我删除了他在我的生活中和记忆中的一切。
我继续完成我的学业,过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生活没有了他,好像也不坏。
只是找不到学习的榜样。
偶尔会在夜深想起,心里会翻出一些伤悲。
我原本以为他将消失在我的人生中,这一切都会划上一个句号。
就在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考场的时候,我接下试卷那一刻,我的泪水情不自禁的留下,那个曾经让我痴迷的名字,那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字眼像一把匕首一样插进我的心,我瞬间面临崩溃……对,就是这样,哭过了似乎被点破了,我终于明白我为何会如此的伤悲,文章和人品,是的就是人品,一个没有人品的偶像又哪里值得我去迷恋呢。
谢谢你,那个曾经的偶像。
2015年浙江高考0分作文:人品,文章.doc [全文共814字] 编号:6017561。
2015最新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文章和人品

2015最新浙江卷⾼考满分作⽂精选:⽂章和⼈品2015最新浙江卷⾼考满分作⽂精选:⽂章和⼈品 2015浙江卷⾼考题⽬:⽂章和⼈品 材料如下:古⼈说:“⾔为⼼声,⽂如其⼈”。
性情偏急则为⽂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品应该是⼀致的。
⾦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画⼼声总失真,⽂章宁复见为⼈”艺术家笔下的⽂雅不能证明其为⼈的脱俗。
2015浙江⾼考满分作⽂_第1篇:⽂之常识 古语云:“易有三训,⼀训简易,⼆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它们,是为简易;同⼀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穷,是为变易;常识由⽣活⽽来,经久适⽤,是为不易。
故庄⼦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活,我们泰然。
⽼⼦云:“⼤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与绝对,在爱⽒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仅仅为热则却⾐寒则添⾐的⾃然反射,⽽是对⾃然存在的⽤⼼观察。
没有这⽤⼼,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之?不得⽽⾏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系因为知易⽽⾏难。
⾏难,故特以⾏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之,是顺应⾃然、顺时⽽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之。
⾄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合⼀后更⾼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进步可⾔。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文字人品长与短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文字人品长与短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文字人品长与短高二(5)班丁雪文字无辜,我只能这样说。
在浩瀚的星海中,一颗星体,在渺小的人类看来,永远闪烁不知疲倦。
而哪颗星体像月亮一样背后充满阴暗,谁也不能知晓。
文字何辜,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品行长短。
我一直坚信,文品与人品无关。
文品代表才,人品代表德,两者并没有什么使人特别信服的联系。
文字美妙,引人入胜,但谁也不能仅从一段妙笔和一个模糊的猜想推断他的品行。
生活和思想毕竟还是在两个世界的,我想。
笔眼为文,情心皆人。
朱自清的《荷塘》中,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芬芳,甚至可以为他的生命添彩。
有谁可以忘记先生的品行吗?没有!文品高,人品也高。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他的人品,如同那只下蛋不见面的鸡,清淡回味,茶香缭绕。
文品高,人品也高。
屈原的《离骚》,吟诵着“哀民生之多艰”多次入梦,端午为证,文品高,人品也高。
一笔一眼都为文,一情一心皆是人。
青青石上,苔藓背后。
不能否认光滑的历史青石背后是斑斑苔藓。
宋之问,为诗杀人,即使在当时颇负盛名也难以载入史册,最终成为泥沼中腐臭不堪的朽木。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阁序》中的潘岳尽管才高八斗,文章中自诩清高,实则为一虚荣攀势的小人,文品高,人品却为人不齿。
秦桧,据说是宋体的创造者,文笔颇好,却留一“白铁无辜铸奸臣”的骂名,长跪忠骨前。
总会有一两朵蔫枯的黄花,埋葬在繁密花海之下。
这是任何清流都无法冲刷的落痕,言不自心,文哪如人。
不一定绵延的群山后会有汪洋,也许只是荒原。
不一定蔚蓝的天宇之下会有白云,也许只是倾泻而下的紫外线。
不一定文品与人品一样,那人岂不无缺?言语不一定从心中自然流露,文字又哪能看出人的德行。
也许在历史的巨大洪流中,只有戋戋数人文人不一,然而他们所波动的浪花不可忽略。
文品与人品,即使分离,却同在一个人的身上呈现。
我们生活的时代,人人如同蝼蚁一般地,无条件遵从世界给予的准则,文字中更是无法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高低。
人品和文品高考作文

人品和文品高考作文人品和文品高考作文篇一有句话:言为心声。
意思是每个人说的话都是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从他说的话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如何。
当然,这句话不完全对,有的人嘴甜心苦,那是极少数。
今天我所说的是看开车知人品。
人品好的开车速度特慢,特温柔,特别是下雨天,地上积满了水,到处是水洼。
有道德有修养的司机走到你身旁时,小心翼翼地,恐怕把污水溅到你身上,这样的司机就是好司机。
相反,有的司机就不是这样的,走到你身边不仅不放慢速度,而且来得太猛,太快,溅得你满身是污水,让人不由得产生厌恶情绪。
昨天在我身上就发生这样的事。
雨一连下了几天,田野里,道路上都达到饱和了,但老天爷仿佛看不见,还在不停地下,地上到处是水坑。
放学时,雨还在“哗哗”地下,我穿着妈妈的雨衣,骑着电瓶车顶着风冒着雨艰难地骑着,手冻得像蒸熟的胡萝卜,脸被风刮得发烧火热的痛,眼睛被雨水打得也睁不开,偶尔睁开一下看看前面的路。
风好像故意欺负我似的,直往我脖子里钻,我简直要崩溃了。
心里抱怨道:什么鬼天气!就不能别下了么!心里正难受时,突然,从对面飞驰而来一辆面包车,从我身边箭一般穿过,恰好路过一池水洼,污水四溅,砸到我的身上,头上,脸上,眼睛里,疼得我眼睛睁不开,像被锥子剜得那样疼,我禁不住大声哭起来,看着飞奔过去的车,心里骂死那位司机:怎么不考虑别人的死活,太缺德了吧。
回到家脱了雨衣一看,上半身的衣服湿透了,妈妈不分青红皂白把我骂一顿,我心情糟糕透了,唉!真是倒霉的一天!我奉劝那些司机,当你下雨天开车路过别人身边时,要温柔点,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将心比心。
要做一个有教养的司机,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人品和文品高考作文篇二诚心也是社会亘古长存的人类优良美质,以其衡量人类之德行是普遍的现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思诚为修身之本,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古代圣贤把思诚作为人道之基础,可见“诚”于人生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无诚心、无诚信、无诚实,那其人品必为别人所憎恶,其德行必为社会所诟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文章和人品范文4篇"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本是元好问评论西晋诗人潘岳的诗品与人品的诗。
情志高洁的诗与趋炎附势的人怎么看都不搭调。
这也往往让人质疑文学作品的真诚性。
那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吗?关键看你求什么。
如果你看重作品的趣味,立志做一个自我丰盈的读书人;那么,如果鸡蛋尚可,母鸡如何也大可不必计较。
蒲松龄亦真亦幻的狐妖鬼怪多少含有那个时代的影子;湘西的翠翠与二佬的懵懂爱情却不见得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文坛佳话。
鲁迅的警醒深邃,匕首投枪;汪曾祺的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也都是各自作品中的乾坤。
毕竟创作不是工作汇报;所以,喜欢读《红楼梦》的其实大可不必问曹雪芹"你是谁"。
艺术作品可以怡情,三杯两盏淡酒,疏影横斜,暗香盈袖黄昏后,篱外残菊或湖心亭一舟一雪夜,皆可。
艺术作品亦可以明志,《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皆足以舒眉展目,沁我心脾。
艺术作品亦可以养气,《正气歌》或者《出师表》都可以养我浩然之气,殷殷情谊。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吧。
如果你看重作者的人品,立志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那么,文章只关乎道德,与内容已无多大关系了。
"文""人"俱佳的比比皆是,"文""人"背离的也不在少数;个中原因,较为复杂,需要我们认真辨识。
吃蛋思鸡,人之常情;但是,由此及彼,则此是此,彼是彼,切忌一概而论。
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写老靴匠的人品、靴品与职业操守,揭露商业诚信危机;但站在有产者的立场依然对资本的疯狂噬人温情脉脉。
遭人诟病的胡兰成也写过《今生今世》《山河岁月》。
立场和出身不一定能决定作品的价值取向。
因为人是复杂的、多面的。
如果你是技术人员,上班你有工程师的严谨,下班你有慈父的温和,回家你有儿子的担当……而且人是在不断变化的。
历史的特殊与残酷也会扭曲作品与人品的对接关系。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时也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豪情,只是时过境迁而已。
同样,从事的工作也不能决定作品的内容,就如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拉一手好小提琴一样,北大中文系教授韩毓海接连写出了《五百年来谁著史》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两本"门外"著作,叫人击节称叹。
以文论人或者以人观文都似乎是缘木求鱼,盲人摸象。
现代很多人之所以喜欢研究文章背后的奇闻异事,常常是"猎奇""偷窥"心理在作祟。
浮躁,让人们对作品一知半解,对花边新闻却津津乐道。
尼尔•波兹曼所著《娱乐至死》指出,现实社会的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几乎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异化为娱乐的附庸。
包括新闻、宗教,甚至别人的苦难与信仰。
这样,作品不但被喧宾夺主,而且沦为娱乐的由头或配饰。
崇高被消解,正义被亵渎。
人们离作品本身越来越远,离严肃与真诚也越来越远。
至于"文品与人品"的讨论也会被边缘化、零碎化、娱乐化。
这其实是当代人精神的自我迷失,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求为何。
久而久之,就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元好问评论诗人阮籍,理解当时恐怖的政治局面。
写诗须有真情实感,但不妨隐约曲折、兴寄深远。
读文或为学道或为怡情,如有佳作欣然会意,不求甚解;知人则是洞悉心绪,品评世事,明辨是非善恶:二者目的不同,但都要下一番苦功。
只要心中澄澈,明了自己所求,便了无挂碍,求仁得仁了。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文章和人品范文二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
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
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
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
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
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文章和人品范文三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文章和人品范文四俗话说,文如其人。
意思是说,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主要指它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和他的人品有着正向的关联。
换言之,从一个人的文章中,往往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也即其人品的高低。
当然,这都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
文品真的能如其人品吗?我以为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个人写某篇文章,表达的只是写作这篇文章前后这段时间的思想。
如果确实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心里想什么,就原原本本地使用最恰当的言辞、修辞表达出来,那么这样的文,应该是确如其人。
但人是情感的动物,有些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刻意隐瞒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观点,正好与其内心世界背道而驰。
这样的情况,绝对数也是不少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不能忽视,一个人的人品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岁月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循序渐进、老而弥坚,有些简直前后判若两人。
鲁迅先生应该是文品与人品统一的典型,他被毛泽东誉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文章犹如"匕首""、投枪",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是刺向反动派的利器,因而成为我们学习现代汉语的典范。
与哥哥相比,鲁迅弟弟周作人也是散文名家,他的小品文描景摩物、惟妙惟肖,文学性堪称一流,但在国难当头,站不直脊梁,充当了倭寇的汉奸。
当我们读着《乌篷船》等优美散文,想到作者周作人竟然为虎作伥,给日本鬼子充当走狗,怎么不如鲠在喉?无独有偶,卖国贼汪精卫的人品也是如此。
清朝末年,他以暗杀摄政王一举成名,曾经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豪情名句,千万革命者成为他的"卫粉",可惜后来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汉奸。
曾经的刺客,后来成了被刺杀的对象。
一代英雄,最终沦为千夫所指,真可谓"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
所以,文品与人品的关系,文如其人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就当下而言,不少贪污腐败分子在落马之前,满口道德文章,千方百计遮掩自己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