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葫芦引》有感
读《野葫芦引》有感

读《野葫芦引》有感读过《野葫芦引》三卷其实已经是夏天的事情了,此后转回头去看电视剧至今未出坑,甚至还粉了演员,也算是至今三十年人生路程中的一次奇遇。
但如何此时想起写作此篇,却是也是因为一件当下发生的事情,让我想起了玮,那个让我哭的不能自已的澹台玮。
我一向自诩泪点很高,很少为书中文辞、情节、人物流泪。
甚至别人守着电视机哭的七零八落,我可以一脑子银魂式的恶搞看着屏幕傻笑,这种出戏的习惯不知是否与时常B站观影有关。
但我在读宗璞先生的这部书的时候,哭了三次,一次为嵋,一次为李之芹,最后一次难以自已为澹台玮,如若不是身处公共场合,我一定不吝惜自己的眼泪为玮大哭一场。
哭嵋《野葫芦引》成书跨度大约有我的年纪这么长的时间,写作时的心境不同,想表达的终极目标也不同。
宗璞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女儿,抗战时随父亲与联大一起南渡西迁,在西南联大附中渡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就好像她在第一卷中替嵋写得那样,他们的童年在一夜之间结束,当他们重回方壶之时早已不复少年,她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就在动荡中消磨。
忽然,悲从中来,怅惘少年时今已不复存在,不论时局环境我们依旧艰难的生长着,就像贫瘠土壤中努力攀爬的野葫芦。
人物的心境一时间感同身受,泪水便再也忍不住了,从物质与时局的角度上讲,我们的少年时比起先生少年时,不知强了多少倍,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我们的少年时同样有着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也一样如同努力生长的野葫芦一般,等待着成熟的时刻。
哭之芹之芹的死也引了一段眼泪,其实早就料到了书写到这里,早已料到有人会死在逃难的路上,这种颠沛流离是我辈不能体会的事情,毕竟中华强国之梦已经提上日程,我们看着这个崭新的中国一步步前进,就好像时下流行的社会主义体,我们在调侃的同时心怀自豪。
七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变,唯独“爱国”两个字从没有变。
之芹客死异乡的伤感不同于任何一次客居伤怀,不仅是异乡之叹,更是为她即将要到达目的地的惋惜。
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死的,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背井离乡,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战争之芹不会旧病复发死于异乡之中,葬身在没有人能够祭奠的荒野。
野葫芦引

三种情感
What I Have Lived For
---------罗素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了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抗战时期修建滇缅公路的事迹。
全书多为短句,读起来“上口”而无滞碍之感,语言 纯朴雅致,清丽典雅,细腻和谐,有诗的美意和散文 的含蓄,是宗璞创作中的精品之作。
野葫芦引
01 02 03 04
南渡记
东藏记
西征记
北归记 2018 年 10 月,凭
小说第一卷
2005年,《东
小说第三卷
藏记》获第六届
本书的主要内容
《东藏记》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 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 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 对入侵敌人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 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 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 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善的思想艺术品 格。《东藏记》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 后孟越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刻画了 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对教授间亦 雅亦俗的人情世态,对青年人朦胧纯真的 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 有妙趣,又见真情。
山还我,光灿灿拖云霞,气昂昂傲日星。却不料伯劳飞燕各西东,又添了刻骨相思痛。
斩不断,理不清,解不开,磨不平,恨今生!又几经水深火热,绕数番陷人深井.奈何 桥上积冤孽,一件件等,一搭搭迎。
核心人物
嵋
孟樾
3 1 4
2
小娃 峨
04
本书的读后感
野葫芦引读后感范文

野葫芦引读后感范文野葫芦引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帮大家的野葫芦引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家宗璞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从前的中国便是这样一路走来的,无限的战争使原来无助可怜又悲惨的中国显得更加破败不堪,因而本就忧愁多绪的宗璞写下了《野葫芦引》,的人们不得不令我感到无比的同情,到能从一个弱小低下的国家走向现在的强大厚实,那群努力拼搏的也使我敬畏。
北平的夏天是炎热的,阳光是那样的刺眼,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但热气中也带着些恐惧之感,使人惴惴不安。
孟樾一家在当时还算不错,家族兴旺,有父有母,有儿,亦有老人,无一人受到伤害,但渐渐地,黑暗却吞噬了这一切,这个原本美好的地方,日本人的到来,使北平的人们倍受打击。
一次上学,玮玮的班上来了一位日本老师,他是负责教日语的,从班上所有同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人愿意这样做,有的满眼全都是鄙视,而多半的人也都是双拳紧握,玮玮的心里事实上也不好受,回去后,单独一个人的沉默,足够让读者体会,因为中国当时的弱小,所带来了日本的摧残,践踏的痛苦之情,就连孟家最年迈的,最稳重的姥爷也心有余悸,对日本人的种种行为感到不满。
整个中国仿佛陷入了日本统治者的`黑洞之中,到处布满日本兵,让人们没有任何逃跑的时机,一日孟樾的妻子碧初与姐姐绛初回来的路上被日本军拿枪对着,盘点之后,没有发现什么才就此作罢,如果被他们发现什么的话,恐怕二人性命早就不保了,孟樾家一直忍气吞声,但后来的日本让他们的思想彻底改变了,与大伙联合起来,共度难关,等到军队抵达此处,便将日本人击退,迎接下面的危机。
乱纷纷落叶滚尘埃,冷清清旧天街,瘆人心一壁素白,刺人眼朝霞彩。
恨深深一年时光改,凄惶惶割舍旧楼台,问秋风何时吹痛离人泪满腮。
渐渐地,有了改观,不希望再等下去了,开始动手,该放的都放下了,没有的也让它随风散去了,红日慢慢升起,透过红旗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泪洒方壶,无数的努力,成就了最终的太平。
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

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5作者简介:姚 潇(1991-),女,广东中山人,从事英汉语言文学研究。
宗璞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坛的一缕清泉,以优雅而洁净的笔感动和鼓励着不同时代的人。
多年来,她一直进行着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创作。
第一部《南渡记》成书于1987年,后陆续推出《东藏记》和《西征记》,最后一部《北归记》仍在创作过程中。
一、讲故事的人说起宗璞,很少有人没读过她的作品,其中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紫藤萝瀑布》更是脍炙人口。
宗璞原名冯钟璞,是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之女, 其姑母冯沅君女士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可说是成长于诗礼簪缨之家。
宗璞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书香气息的熏陶下成长,自幼便能背诵唐诗宋词,八岁开始读《红楼梦》,这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岁那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宗璞随家人南迁到昆明,其父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
这段在云南的日子成了宗璞难以忘怀的记忆,她的豆蔻年华永远地停留在昆明,以至于在宗璞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也不断出现昆明的影子,而《野葫芦引》的故事背景更是发生在昆明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结束后,宗璞考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潜心研究英语及欧美文学,并在翻译方面有所建树。
书香世家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在宗璞身上显得矛盾而又和谐,她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雍容典雅。
宗璞并不是个多产的作家,但每部都是承载着心血的精品。
她的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和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等,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中《野葫芦引》第二卷《东藏记》更为宗璞赢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①。
二、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野葫芦引》这个书名奇特又有趣,但在宗璞的笔下有着深刻的含义。
宗璞说过:“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
”其实历史就是个葫芦,外人不知道“里面卖的什么药”,除非切开个小口探视一番。
读《野葫芦引》有感

宗璞《野葫芦引》的知识分子书写

宗璞《野葫芦引》的知识分子书写宗璞的《野葫芦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知识分子书写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法,描绘了明末乱世士人的心态和处境,展示了知识分子对现实困境的思考与抗争。
本文将从《野葫芦引》的背景、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分析宗璞的知识分子书写。
《野葫芦引》是宗璞于明亡之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灭亡后的明清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贫富悬殊,人民苦不堪言。
宗璞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及周边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知识分子在这个动荡时期的困顿和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赵连城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还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正直的品质。
然而,正是这些优点让他在逆境中倍感痛苦。
在乱世中,赵连城的知识被贬为废物,被人冷嘲热讽。
他的理想和价值观与现实格格不入,他感到迷茫和无力。
正是因为这种迷茫和无力,所以赵连城才成了一个“野人”,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在《野葫芦引》中,宗璞通过描写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展示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他抨击了社会的腐朽和污浊,同时也批评了知识分子们对社会现象的冷漠和退缩。
赵连城的遭遇,既是一个个体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映照。
宗璞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了他对于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痛楚和无奈。
与此同时,宗璞也通过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心态。
比如,袁文才是一个深知世态炎凉的文人,他尽管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但却选择了适应和忍耐。
他以自己的方式在现实中求生存,他在一片黑暗中保存了一丝光明。
此外,小说中也描写了一些贪官污吏等社会现象,通过讽刺和讥讽,宗璞点出了这些人士的丑恶行径和狼子野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刻画力,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暴露在人们面前,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野葫芦引》中的知识分子书写不仅表现在对个体经历的描写上,更体现在对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思考上。
宗璞通过描绘赵连城的人生历程,呼唤了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
读书笔记《野葫芦引》

读书笔记《野葫芦引》喜欢宗璞先生的文字,最初,当然是从《紫藤萝瀑布》开始。
那篇散文,以其美轮美奂的描写、精巧绝伦的构思,以及根植于苦难和忧伤中的奋进之情,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
在我看来,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宗璞先生,诚如一些人所评论的那样,气质弱兰,静雅贤淑,是个不可多得的女子。
同时,我也知道,晚年的宗璞先生体弱多病,一人独居在三松堂里,一边整理父亲和丈夫的遗作,一边进行着艰难的文学创作,她的《野葫芦引》,几年前朋友就给我推荐过,遗憾的是在临汾的书店里一直没有见到,这一次,终于在卓越网上买到了前三部,即《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
很难形容最初拿到书的时候那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采用了统一的封面设计:凝重的暗红的底色上,"茅盾文学奖"五个字分作两行,竖行排列,无色,凸起,很有质感。
书名《南渡记》等三个字,横排,银色,字体略宽,略略下凹,同样的有了质感。
往下,是"野葫芦引第一卷"(或者是第二卷、第三卷),字体变长,似乎是宋体。
再往下,是"宗璞著"三个字,字体小了些,同样是横排。
隔开一段距离,是更小一些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个字。
书名和作者以及出版社等,集中在封面的右下角,显得庄重,大方,不事张扬,却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翻开书,出现在序言位置的序曲,风雷引、泪洒方壶、春城会,读得人眼酸心热,"逃不完急煎煎警报红灯,嚼不烂软塌塌苦菜蔓菁,咽不下弯曲曲米虫是荤腥",看看书里的人物表,这是一代学人文士的集合啊,随便拽出来一位,哪个不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却不得不忍受如此这般苦楚!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又岂是一个"苦"字了得!接下来的十多天里,情感跟着文字走,看孟弗之深夜携妻听炮声,吕老爷子含恨自尽全名节,众儿女风神洒脱、形容俊秀忧国难。
看逃难路上,李家姑娘命丧车厢芳魂逝;腊梅林里,孟家儿女几经生死渐长成;芒河岸畔,凌雪研魂归清波留遗恨;炮火声中,澹台玮以身报国眠青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高贵也罢,平凡也罢,无一不是健康的,秀美的,高洁的,睿智的,就连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吕香阁,自视甚高却偏爱造谣生事的尤甲仁夫妇,倒卖药品的陈大富,总是查不明又总是妄下断语的察哈明,也都并不显得面目可憎,相反地,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联想到自己身边的某个人。
野葫芦引摘抄笔记

野葫芦引摘抄笔记好词摘抄:1. 幽咽- 小片段:那天我走在那片废弃的园林里,风穿过破落的墙缝,发出一种幽咽的声音,就像一个被囚禁许久的灵魂在轻轻哭泣。
我心想,这园子以前定是极美的,如今却只剩下这幽咽风声相伴,真是世事无常啊。
难道美好的东西就只能这样渐渐消逝吗?我觉得这幽咽的风声,仿佛是岁月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它是历史的叹息声。
这让我深深意识到,世间万物都在时间的长河里起起落落,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
2. 氤氲- 小片段:清晨,我来到湖边。
湖面上氤氲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就像仙女的轻纱轻轻地覆盖在水面上。
我和小伙伴们站在岸边,小伙伴惊讶地说:“哇,这就像仙境一样啊!”我笑着回答:“是啊,你看这氤氲的水汽,把整个湖都变得神秘起来了。
它像是大自然的魔法,把平凡的湖水变得如梦如幻。
这水汽里好像藏着很多小秘密呢,你说会不会有湖中的精灵在水汽里玩耍?”我觉得这氤氲的水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诗意的礼物,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3. 岑寂- 小片段:走进那座古老的庙宇,一种岑寂的感觉扑面而来。
偌大的庙宇里,只有我一个人,偶尔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堂里回响。
我朋友之前跟我说这里很无趣,可我却觉得这种岑寂很有韵味。
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守着岁月的秘密。
这岑寂不是死寂,而是一种沉淀后的宁静。
我在想,在这繁华喧嚣的世界里,这样的岑寂是多么难得啊。
这就好比在热闹的集市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宁静的角落,让人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
所以我认为,岑寂也是一种美,它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
好句摘抄:1. “月光洒在地上,像一片银色的霜雪,冷冷清清。
”- 小片段:晚上,我独自走在小路上,抬头看到那轮明月高悬。
月光洒在地上,真像一片银色的霜雪,冷冷清清的。
我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
我和邻居张大爷打了个招呼,张大爷说:“这月光看着有点凄凉啊。
”我点头说:“是啊,大爷。
你看这月光,它就像一个孤独的旅人,在大地上铺下这冷冷的银霜,却没有人和它作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野葫芦引》有感
读过《野葫芦引》三卷其实已经是夏天的事情了,此后转回头去看电视剧至今未出坑,甚至还粉了演员,也算是至今三十年人生路程中的一次奇遇。
但如何此时想起写作此篇,却是也是因为一件当下发生的事情,让我想起了玮,那个让我哭的不能自已的澹台玮。
我一向自诩泪点很高,很少为书中文辞、情节、人物流泪。
甚至别人守着电视机哭的七零八落,我可以一脑子银魂式的恶搞看着屏幕傻笑,这种出戏的习惯不知是否与时常B站观影有关。
但我在读宗璞先生的这部书的时候,哭了三次,一次为嵋,一次为李之芹,最后一次难以自已为澹台玮,如若不是身处公共场合,我一定不吝惜自己的眼泪为玮大哭一场。
哭嵋
《野葫芦引》成书跨度大约有我的年纪这么长的时间,写作时的心境不同,想表达的终极目标也不同。
宗璞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女儿,抗战时随父亲与联大一起南渡西迁,在西南联大附中渡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就好像她在第一卷中替嵋写得那样,他们的童年在一夜之间结束,当他们重回方壶之时早已不复少年,她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就在动荡中消磨。
忽然,悲从中来,怅惘少年时今已不复存在,不论时局环境我们依旧艰难的生长着,就像贫瘠土壤中努力攀爬的野葫芦。
人物的心境一时间感同身受,泪水便再也忍不住了,从物质与时局的角度上讲,我们的少年时比起先生少年时,不知强了多少倍,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我们的少年时同样有着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也一样如同努力生长的野葫芦一般,等待着成熟的时刻。
哭之芹
之芹的死也引了一段眼泪,其实早就料到了书写到这里,早已料到有人会死在逃难的路上,这种颠沛流离是我辈不能体会的事情,毕竟中华强国之梦已经提上日程,我们看着这个崭新的中国一步步前进,就好像时下流行的社会主义体,我们在调侃的同时心怀自豪。
七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变,唯独“爱国”两个字从没有变。
之芹客死异乡的伤感不同于任何一次客居伤怀,不仅是异乡之叹,更是为她即将要到达目的地的惋惜。
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死的,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背井离乡,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战争之芹不会旧病复发死于异乡之中,葬身在没有人能够祭奠的荒野。
而一切的一切不仅是战争的罪恶,更是弱国的悲哀,我们甚至无力抵抗。
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但没有什么比和平更好,没有什么比保卫着和平的威慑更好,所以我仍然爱着她,爱着她开创的这个时代。
哭澹台玮
最后一段眼泪流给了澹台玮。
宗璞先生的文笔带着轻柔的散文姿态,绝无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构图、玩弄文辞的傲慢,一切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变化都好像从笔端流淌出来一般自然。
第一卷《南渡记》之芹的死大约从提及之芹旧疾开始就已经露出端倪,第二卷《东藏记》中凌雪妍的死也是从她还在向往美好生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但没有想到的是第三卷《西征记》中澹台玮的死,毕竟这是一个从第一卷起就很重要的人物,通读三卷玮是全书中最好的男孩子,勤奋、善良、谦逊、有担当,几乎集中中国男子最好的美德,他也是那个时代中西合璧式教育下培养出的最好的男孩子,对于这样一个即将成为未来中国栋梁的青年,我并不忍心他死。
但滇西高黎贡山下的艰苦战斗,当苦留对他说出自
己侥幸幸存时,他说:“因为你是苦苦的留下的。
”苦留说:“所以福留和欢留是留不住的。
”那一刻我在想,玮要死了,我实在不愿意证实这个判断,但映射了艰苦卓绝的滇西之战的《西征记》并没有给我希望。
玮死了,身为翻译官的玮,为了架设通讯线路,攀上电线杆,被敌人向靶子一样射中,最后在滇西缺医少药的野战医院中闭上了眼睛,他在弥留之际仿佛看到他生长过的故乡,后海、护国寺、红墙、蓝天胡同里的鸽哨,然而他再也回不去了。
至此对玮的无比惋惜,以及思乡的情愫构成了我的眼泪主体。
然而玮死了,身后却要被流言污蔑与诟病,恶毒的造谣者甚至要将叛徒、逃兵的字眼强加给这位将生命献出的青年,只因为他是背部中枪,这一刻我是愤怒的,犹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记:向来不惮以恶意揣测中国人!但恶毒的造谣者流言家一代代“人才辈出”,仿佛劣根永远难以拔除,而今日便利的互联网似乎将这种劣根性放大,我们用了一个新词“网络暴力”。
又勾起我回忆今夏读书时心境,提笔写下这篇纪念澹台玮的时事恰好就是这样一起“网络暴力”,恶毒的造谣和无耻的流言如此对待一个真诚、踏实、肯干的青年,竟至于令人齿寒。
《南渡记》全篇应该是有很浓重的自传成分,《东藏记》稍减,琐碎的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几乎构成了全系列的基本色调,直到《西征记》。
看到后记中宗璞先生甚至为了写作这卷书游历滇西,我明白先生此时已经将作此书的目的转变了,她是时代的记录者与倾诉者,读书的人并非只有同辈,因为民族的苦难是要传承下去的,书是写给晚辈们的,即使他年之后他们这代人全然仙去,真实的刻印在民族魂魄间的历史并不会变。
我曾经反复咀嚼犹太人亡国两千多年终于复国的悲壮,这并非只是一言而过之事,而是这个民族从未忘记苦难,从未忘记饱受苦难的历史。
我们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视修史的民族,这既是我们不需要史诗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民族不断前行的原因。
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前进,我们绝不能安享当下的物欲,我们也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这些值得纪念的历史与记忆。
或许还有《北归记》但我并不奢望,毕竟宗璞先生是祖母辈的人物,成书期间更有亲人相继诀别,读书时亦有唏嘘,不知先生是否还有精力完成此书,只是但愿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