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张超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张超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张超

发表时间:2018-07-19T11:21:10.1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张超

[导读] 摘要:新时代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监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天津市和平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 300070

摘要:新时代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监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峻,而且环境也很多变,我国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环境污染状况的评测中,这样既能够得到准确的监测数据,同时也不会危害环境。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生物监测进行开展,阐述生物监测的概念含义并分析它的基本特性,然后将生物监测技术和环境监测结合起来进行充分性的讨论,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很多环境学者和生物专业人士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这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变得严峻起来,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就是国家所重视的一大棘手问题。随着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将该监测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从而可以得到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然后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依据。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然后更好的治理我国的环境污染。

一、生物监测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1.1.生物监测技术的概念

生物监测技术,实际上就是将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利用,从而去测定环境污染程度一种监测技术。生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感知非常灵敏,当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时,生物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性,和各种身体的生理指标都会随之而改变。生物监测技术正是通过分析这种生物改变来确切地掌握环境的目前状况。

1.2.生物监测技术的基本特性

在环境监测中使用的生物监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本特性。事实上,生物监测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自身有着一定的破坏性,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生物自身掉落的物质或者自身产生的物质来进行环境的监测。然后整个生物监测技术还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的监测说考察环境范围内的各种质量变化,收集动态信息,避免对环境状况的模糊性掌握。最后,生物监测技术的灵敏性非常高,这就可以强于一般的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从而可以精准的找到环境的污染物,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监测生物的分布,或者放大生物以及生物的一些累积效应来查找。另外,生物监测技术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技术资金,而且也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设备成本资金,同时,该技术自身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生物监测技术有很多种,大多数都是根据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物自身的层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生物监测方法也在不断的涌出,那么,就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多的监测方法。

二、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

2.1.生物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所以要对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那么现在我们经常用生物监测技术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进行监测。由于植物自身对大气的感知非常的灵敏,所以我们经常采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我国对大气的监测通常是二氧化硫,含氟气体等物质进行监测,对于二氧化硫物质的监测经常使用苔藓,梅树等植物,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硫物质超标时,这些植物表面会出现黄棕色和土黄色的斑点,同时,这些斑点大多都是块状,分布在植物的叶子周边;对于含氟气体,通常使用大蒜,郁金香等植物进行监测,当大气中的含氟物质超标时,这些植物就会在表面上出现褐色的斑伤,而且这时候植物的叶子一般是尖形的;对于二氧化碳监测植物一般是西红柿植株,向日葵等,他的壮壮同样是出现斑伤,班上的形状大多数点状的,同时还偶尔出现不定形状的斑伤,颜色大多数都是白色或者是一些褐色的深色。

2.2.生物监测技术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土壤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是支撑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物质,但现在我国的土壤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地方的土壤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那么就应该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精准的监测,从而更好的制定策略来缓解土壤污染。事实上,土壤一般都是通过其他的物质而被污染的,那么,在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时,就要通过其他的物质,比如从农作物自身,地下水的质量,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监测。若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土壤污染监测中,那么就可以直接对土壤所含的微生物和土壤所培育的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测,通过这些生物的生活状态来分析该土壤的污染程度。在使用动物监测法时,蚯蚓是一种首选的监测生物,蚯蚓自身对土壤当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含量非常敏感,同时,蚯蚓体内还含有镉物质,那么就可以根据土壤和蚯蚓自身的联系性,去监测土壤当中该物质的含量。在使用植物检测法时,可以直接观察植物外表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分析植物新陈代谢方面的变化,比如对植物本身的物质构成,经过光合作用以后植物的物质变化,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布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监测,通过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包括其生物结构和生物数量,可以对土壤中各种菌类等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该土壤的污染程度。

三、小结。

目前,随着人类步伐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就急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进行改善,那么首要的就是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这些年来,对环境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所得到的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精确性,还不足以满足进一步改善环境污染的需要。上文中,主要介绍了各种生物监测方法在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中的应用,相比于传统使用物理和化学的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技术所需要的成本较低,而且更加容易操作,进而大大的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监测的全面性。我国必须要将生物监测技术更加充分地应用到环境监测中,也要进一步的提高生物监测技术的水平,同时还要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让生物监测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述伟,孔祥峰,姜源庆,吕婧,吴宁,张婧,马然,邹妍.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及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5(05)

[2]吴荣泉,陈春江,刘宝英,刘晓东,朱丹丹,张辰子.福州港新开放码头媒介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03)

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制度

1 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检测制度,以满足检验要求。 2 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 3 职责: 3.1品管部负责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速、照度、尘埃粒子数、沉降菌、换气次数等的检测,并及时将结果通知相关部门。 4内容 4.1尘埃粒子数监测 公司品管部应按附件图中监测点对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进行尘埃粒子数检测,当测量数据超过表1标准要求最大值时,应及时通知设备部进行整改。 表1尘埃粒子数标准要求 4.1.2 测试状态: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4.1.3 采样高度:采样点一般与操作面水平(离地面0.8m~1.5m高度)。 4.1.4 采样时,应避开回风口,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4.2照度监测 室内照度可用便携式照度计测定,室内照度必须在室温已趋稳定、光源光输出趋

于稳定,测点平面离地面0.8m,按附件图中监测点进行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照度≥300Lux),每季度监测一次。 4.3换气次数的检测 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转不少于30分钟后,检测人员按定点测量法要求,使用风速仪贴近风口处测量,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换气次数。 表3换气次数标准要求 4.4沉降菌的检测 按照GB16294-1996标准进行检测。 表3沉降菌标准要求 4.6 微生物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监测由实验室人员每天监测并留有记录。要求实验室的温度条件为15℃-25℃,湿度条件为35%-65%。 4.7 环境指标超标状况的处理 按照规定要求定期对洁净室的环境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设备部以及相关负责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之后,品管

部需要对环境进行二次监测,直至符合要求。 5.相关记录 《照度检测记录》 《风速检测记录》 《温湿度记录》 《洁净区沉降菌检测记录》 《微生物室环境检测报告》

环境监测风险评估资料

环境监控风险评估 起草人:日期:年月日审核人: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日期:年月日

目录 1. 概述 2. 目的 3. 引用相关标准及产品有关资料 4. 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5.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6. 风险评估 7. 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统计 8. 风险控制和对风险的再次评估 9. 风险评估报告 10. 风险回顾

环境监测质量风险评估 1 概述 我公司根据检测需要,严格按照GMP要求和产品要求,质量部QA共有3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现场管理经验,通过培训,对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仪器能够熟练操作,公司对QA检测赋予的职责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并经过培训,环境监控有悬浮粒子计数器、手持式悬浮粒子计数器、浮游菌采样器、照度仪、风速计、噪声仪、臭氧浓度检测仪、气体检测报警仪等检测检验设备,能够完成满足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在库房有专用留样室及取样间,能够满足取样及留样的要求。 2 目的 对影响生产过程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价,对可能的危害进行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程度、危害的发生概率和可检测性进行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建议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措施,在日常管理中进行控制。 3 引用相关标准及产品有关资料 3.1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 3.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实施指南 3.3 产品工艺规程及相关质量标准 3.4 相关卫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 3.5 相关生产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 3.6 质量风险管理规程(编号:SMP·QA·008·00) 4 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序号管理人员部门职务职责 1 蔡侠总经理管理组 组长 1)提供风险管理所需的资源; 2)批准风险管理计划; 3)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2 杨金庆总工组员1)负责对参与风险管理人员的资格认可;2)全面监督、组织实施风险管理活动;3)参与风险分析和评价。 4)审核风险管理报告 3 李凤霞 质量 受权人 1)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验证; 2)负责不合格品的评审; 3)组织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 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 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1-4 监测时间及频次 季度监测时段选测时段频次选测原因第一季度1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有答案)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3分) 1.环境监测微生物测试主要包括的项目有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人员微生物。其中 沉降菌测试的时间一般为4h。 2.对于洁净区表面微生物取样,对于规则表面通常使用RODAC双碟进行测试,对于不规则表面 一般使用擦拭取样法。 3.静态状态下进行的环境监测,除监测操作人员(不得超过2人),无其他操作人员活动。 4.酵母菌和霉菌的监测为1年4次,一般在1、4、7、10月采用沙堡氏培养基加测。 5.所用的每一批号的培养基,应选取3只进行阴性对照,以检验此批号培养基无菌是否良好。 6.应在A级关键操作的同时,对A级背景区域进行微生物项目的监测。 7.807车间的N1070/06房间及809车间的T128、T149、T207、T239房间,如某一品种在该 区域生产时需要进行A级操作,则该房间按相连B级频率测试;如该房间没有A级操作过程,则按不相连B级频率测试。 8.无菌双碟在洁净区使用时,应在双碟表面标明测试区域、测试位点、测试日期、产品批号 (限有产品的A级区域),避免混淆。用于写标识的笔应为不易擦除的无尘记号笔。 9.沉降菌测试时,在准备好的双碟底部写好编号后放置在各取样点,将培养皿大盖全部打开, 并扣在不产尘的灭菌纸或PE膜上。 10.沉降菌测试过程中,如双碟被不慎触碰,A级双碟继续监测;其他级别的双碟结束测试 并重新放置双碟继续监测,结束后结果按累加计数。 11.浮游菌测试测试位置一般距地面0.8-1.5m左右,A级区域仪器放在工作台面上。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 1.简述培养基双碟递入递出流程。 1.培养基由车间物流通道进入。 2.在D级递物柜间黄线外去掉纸箱或转运筐。 3.打开物流递物柜房间递物柜紫外灯,空照30分钟后,递入培养基双碟。 4.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方可递入C级区。5操作人员在C级区对双碟进行表面清洁,去掉最外层塑料袋包装,递入B级区递物柜内,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递入B级区存放。 6.A级隔离器内使用的双碟,在隔离器前灭菌去掉第二层包装,带单层塑料袋包装递入灭菌。 7.监测完毕,将培养基用双层聚乙烯包装袋热封好,递出无菌室。 2.简述使用R ODAC双碟进行表面微生物测试的步骤。 取R ODAC双碟倒置,打开培养皿盖,用适当压力(保证双碟表面与被测表面完全接触)使R ODAC双碟培养基表面接触被测部位,接触面积为25cm2,盖上培养皿盖,倒置。取样完毕,用蘸有75%乙醇的丝光毛巾擦取样部位三遍,以杜绝培养基或其他擦拭液的残留。

环境监测实验方案设计

杨凌地区农业设施土壤环境质量及作物现状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肥力和污染情况。 2、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蔬菜中部分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 3、通过对大棚土壤和蔬菜的监测,对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和蔬菜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对生产中施肥现状提出建议,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环境现场调查 1、自然环境资料 1.1地理环境 杨凌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中部,位于东经 108°~108°07′,北纬 34°12′~34°20′之间,南望秦岭山脉,紧邻渭河之滨。区域东西长约 1 6 公里,南北宽约 7 公里,行政管辖面积 94.10 平方公里。东距西安市中心 82 公里,西距宝鸡市中心 86 公里。杨凌的北部的土壤结构为黄土,南部为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的秦岭山脉,秦岭植被以森林、灌木为主。秦岭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岭,为杨凌构成了天然气候屏障。 1.2 地质地貌 杨凌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因此,区内自南向北分布着渭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等河谷地貌单元,构成本区北高南低,倾向渭河的地形大势。目前,示范区22.12平方公里的用地主要位于二、三级阶地。 1.3气候条件 杨凌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多年平均气温为13℃,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8 小时,年总辐射量114.8 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635.1—663.9 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9 月份为两个降水高峰期;年均植被蒸发量993.2 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13 天,最大积雪厚度2 3 厘米,最大冻土深度24 厘米;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风,最大风速21.7 米/秒,干燥度为 1.56%。 1.4 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监测设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1)

环境监测设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环境监测设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近年行业收入保持平稳。2011-2012年监测行业营收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长率约为38%,主要原因是政府集中采购价格较高的大型监测站,监测设备销售量在这一年也大幅增长了41%。此后,大气监测国控点数目稳定在1436个,监测行业营收整体保持稳定,监测设备销售量出现两次高速增长期,其中,2013-2015年是因为监测设备在现有大型设备基础上的补充或升级,2016-2017年是由于政策打击监测数据造假,将监测工作纳入考核机制。 该环境监测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9565.4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232.1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61%;流动资金2333.26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4.39%。 达产年营业收入21718.00万元,总成本费用17163.82万元,税金及 附加178.34万元,利润总额4554.18万元,利税总额5360.68万元,税后 净利润3415.6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945.0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61%,投资利税率56.04%,投资回报率35.71%,全部投资回收期4.30年,提供就业职位433个。 坚持“三同时”原则,项目承办单位承办的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国家 建设项目有关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范,

积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确保各种有害物达标排放,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

环境监测设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数据处理作简明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监测分析的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为有效掌控环境污染状况以及制定合理控制措施,利用生物进行环境污染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本文将针对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建议和意见。 标签: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前言:随着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以及各类污染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关注话题。生物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备直观性、灵敏性以及保护性和连续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环境问题监测中来。 1 生物监测技术概述 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体运用的方法有四种,即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生态学方法以及物理学方法和生理学方法。运用这些生物监测的方法进行环境监测能够对其他监测方式中的不足有效的弥补,从而实现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利用生物监测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长期有效的收取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信息,弥补一般监测技术时效短的问题,从而更加全面直观对环境污染情况作出反馈。生物监测还具有极强的灵敏性,许多环境污染物通过理化监测的方式是追踪不到的,而运用生物的积累性与放大性,则能快速敏锐的找出污染物[1]。运用生物监测技术进行环境监测本身就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状态,建立相应的动植物模型寻找污染源,不会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造成任何的破坏。生物监测还能节约环境监测的成本,运用动植物这种包含在生态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监测,无需在进行设备与资金的投入。除此之外,生物监测技术较目前所使用的一般监测手段来说,对于监测结果的反馈要更加直观。人们可以通过对生物体在污染环境中的变化进行直观的观察与分析,从而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 2 动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利用动物开展环境监测是生物监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不同的动物在环境监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极为不同的,本文将选取两类有针对性的动物种类进行分析。 2.1 果蝇生物模型的应用 果蝇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真核多细胞生物,它具有饲养方便、反应迅速以及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因此能够准确的捕获环境中的各类污染问题。果蝇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生理功能和代谢情况,都与哺乳动物极其相似。因此,可以将其运用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评价报告

校园环境空气监测方案的制定 1.环境空气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 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 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 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学校位于交通干线旁,交通干线穿越大学校园,因此 、CO、烟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 尘等污染物。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 2.环境空气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 结果,可选SO 2、NO X 、TSP、PM 10 、PM 2.5 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采样点布设、采样时间和频率 ①采样点布设: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 气象条件,按功能区划分的布点法和网格布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②采样时间和频率:采用间歇性采样,连续监测3~5d,每天采样频率根据 实际情况而定,SO 2、NO X 等每隔2~3h采样一次;TSP每天采样一次,连续采样。 采样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阴晴等气象因素。 4.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结果表示 ①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根据空气环境监测因子的筛选结果所确定的监测 项目,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执行,具体方法可按表4列出。 并列出详细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对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并从物联网体系架构中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进行了设计与研究。下面是的环境监测方案设计,欢迎来参考! 随着我国蓝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水养殖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沿海养殖场及育苗场发展迅速。最近几年我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各大海水养殖场遭遇“冷水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蓝海经济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海水养殖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近海网箱养殖海产品更接近原生态,该养殖方式逐渐成为海水养殖的首选。但对海水养殖中为促进养殖生物的生长所使用的大量饵料和化学品若不加以监管,将加剧邻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并引发赤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从而造成“失海”现象。 由于海水养殖面积大、分散度高等特点,人工监测成本高,监管难度较大。如何将空间分布的养殖区域进行统一化监管,缩短空间距离,这是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物联网相关技术快速发展,使得解决这些难题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随着芯片成本的降低,低功耗芯片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近海的手机信号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给海上数据传输提供了通信保障。远距

离供电方案可采用太阳能供电或移动电源供电方式,移动电源可为单片机供电数月至半年左右,能够满足供电需求。 2方案设计与研究 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所设计的系统原始架构图如图1所示。 2.1感知层 根据实用及成本考虑,感知层可采用STM32单片机,设计两路电压输入和两路电流输入,一路RS485及一路CAN接口。单片机的选用主要考虑到STM32的低功耗和低成本特性。由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只需对每天的特定时段进行采集,所以单片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休眠状态,STM32可以满足休眠功能的需要。采集接口的设计原则为够用即可,适当扩展。设计主要采集海水中的温度,根据特殊需要可以增加pH值、含氧量等传感数据的采集。 2.2网络层 网络层采用GPRS、ZigBee与北斗导航相结合的无线网络通信方式。 考虑到海上手机信号的覆盖和信息传输量小等特点,远程数据传输以GPRS为主,北斗导航通信为辅的设计方案。对于局域密集型采集采用ZigBee局域网通信,由汇集节点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将数据发送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通过有线及无线的方式将相关数据展示在平台或手机上。 2.3应用层

环境监测综合评价试题集

综合评价 一、填空题 1、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中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时,应做到_______因素与_______因素 相结合。 2、按照《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规定,_______以上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编制环境监测 报告。 3、《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中,以_______作为划分酸雨的界限;秦岭、淮河以 南城市的降尘量在当地清洁点实测值的基础上增加_______吨/平方公里?月。 4、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统计时,单一测点监测数据和进行日、月、年平均值计算时应满足 _______和_______的要求。进行区域范围的平均计算,具有监测数据的监测点数应占整个区域内所步监测点总数的_______。 5、计算SO2、NO2、CO日均浓度时,每天至少有_______的采样时间。 6、计算SO2、NO2、CO年平均浓度时,每年至少有_______分布均匀的日均值。 7、评价环境空气时,参与评价的项目中任何一项浓度不达标,则其空气质量为_______。 8、综合污染指数时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因子的指数_______。 9、空气污染指数(API)=101~200时,空气质量为_______。 1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分别执行_______类和_______ 类地表水标准。 11、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分为:优、_______、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五个等 级。 12、在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若河流的某一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 等于_______,则称河流以该类水质为主。 13、在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若河流的Ⅰ~Ⅲ类,或Ⅳ~Ⅴ类水质断 面比例大于或等于_______,则称河流以Ⅰ~Ⅲ类水质或Ⅳ~Ⅴ类水质为主。 14、地表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的_______类标准; 地下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1993)的_______类标准。 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中基本项目和补充项目共29项,其中_______ 项目适用于污染较重水体的评价,不纳入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评价。 16、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以Ⅲ类水质标准为依据,出现超标现象时,需列出_______及其

设计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方案

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方案 一简介 (2) 二农业大棚环境监控概述 (2) 三背景与需求 (2) 四系统的组成 (3) 1)总体架构 (3) (2)系统有两种典型配置结构 (3) (3)传感信息采集 (4) 五大棚监测点现场分布 (4) 六系统的软件 (5) 七常用的传感器 (5) 1、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5) 2、土壤温度传感器 (6) 3、土壤水分传感器 (6) 4、CO2含量传感器 (6) 5、NH3含量传感器 (7) 6、光照度传感器 (7) 2014.9

一简介 近年来,温室大棚种植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便利,得到了迅速 浓度等环境因子对作物的推广和应用。种植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O 2 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人工控制方式难以达到科学合理种植的要求,目前国内可以实现上述环境因子自动监控的系统还不多见,而引进国外具有多功能的大型连栋温室控制系统价格昂贵,不适合国情。 针对目前大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种大棚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根据大棚智能监控的特殊性,需要传输大棚现场参数给管理者,并把管理者的命令下发到现场执行设备,同时又要使上级部门可随时通过互连网或者手机信息了解区域大棚的实时状况。基于GPRS的智能大棚监控系统使这些成为可能。 二农业大棚环境监控概述 农业温室大棚监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农业大棚内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参数,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实时智能决策,并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的环境调节设备。通过该系统的部署实施,可以为农业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设施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开拓者kitozer系列的农业温室大棚监控及智能控制解决方案是通过可在大棚内灵活部署的各类无线传感器和网络传输设备,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等与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在数据服务器上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智能分析与决策,并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 三背景与需求 在每个智能农业大棚内部署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土壤含水量传感器、无线光照度传感器、无线CO2传感器等,分别用来监测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度、CO2浓度等环境参数。为了方便部署和调整位置,所有传感器均应采用电池供电、无线数据传输。大棚内仅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实验3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洁净厂房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编号:QRM2012-007 洁净厂房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起草签名日期 质量管理部年月日 报告审核签名日期 QC主管年月日 设备动力部部长年月日 质量管理部部长年月日 报告批准签名日期 质量受权人/负责人年月日 第页共6页

目录 1.概述 2.风险评估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3.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及职责 4.风险评估 4.1风险分析识别 4.2风险判断标准 4.3风险识别结果 4.4风险评价结果 第页共6页

1.概述: 我公司根据检测需要,严格按照GMP要求和产品要求,质量管理部和设备动力部负责对洁净区环境进行监测。环境监控有悬浮粒子计数器、浮游菌采样器、照度仪、风速计、噪声仪、臭氧浓度检测仪、气体检测报警仪等检测检验设备,能够完成满足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同时根据区域或房间不同的设置和功能,具体分析每个区域或房间的风险来源,并制定相对应的监测措施,为在这些洁净区内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提供符合GMP的洁净级别要求。 2.风险评估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评估的目的:对影响生产过程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价,对可能的危害进行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程度、危害的发生概率和可检测性进行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建议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措施,在日常管理中进行控制。 适用范围:各车间洁净区的环境监控。 3. 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及职责: 姓名部门职务职责 **** 质量总监组长组织成立风险评估小组,提供风险管理所需的资源,批准风险管理计划,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 质量管理部组员参与风险的识别、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及确认执行,负责风险评估报告的汇总、起草。 第页共6页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 ()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5.?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6.?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7.?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 18.?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渗沥水的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特点:?

环境监测试卷及实用标准问题详解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水中铬常以两种价态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最强。 2、水体控制断面是为了了解而设置的。 3、残渣可以分为、、和总不可过滤性残渣,其中总悬浮物属于; 4、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四种方法。 5、误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偏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和两种。 6、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时,可用将大气中的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进行测定。 7、测定烟气烟尘浓度时,采样点的烟气流速与采样速度相比应当。 8、与物理化学监测方法相比,生物监测方法的优点是 缺点是。 9、在质量控制图中,当测定值落在上控制线以上时,表示这个数据是的,测定值中连续7个点递升,表示分析数据,当空白试验值连续四个点落于中心线以下时,说明数据。 10、大气连续自动监测的子站布设应满足、、和。 二、判断题:(10分) 1、称量样品前必须检查天平的零点,用底脚螺丝调节。() 2、使用高氯酸消解时,可直接向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但须小心。() 3、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需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实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4、测定DO的水样要带回实验室后加固定剂。() 5、水温、PH值、电导率等应在现场进行监测。() 6、我们通常所称的氨氮是指游离态的氨及有机氨化合物。() 7、使用标准皮托管测试时,当烟道内尘粒浓度大时易被堵塞。() 8、环境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应水平放置,垂直指向最近的反射体。() 9、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的方法,是保证测试数据达到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10、每次测定吸光度前都必须用蒸馏水调零。() 三、简答题:(25分)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5分) 2、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分) 3、测定BOD5时,哪些类型的水样需要接种,哪些水样需要进行菌种驯化处理。(5分) 4、何谓表色和真色,怎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的办法?(5分) 5、试述β-中污带的理化和生物特点。(5分) 四、计算题:(25分) 1、试写出平均值置信区间的估算式,并计算下题:有5个测定值:1.1 2、1.15、1.11、1.16、1.12,求置信概率为95%的平均值置信区间。(t0.01,4=4.60;t0.05,4=2.78;t0.01,5=4.03;t0.05,5=2.57)(7分)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 确定监测项目 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 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 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 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