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资源共享

合集下载

高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高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高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者:廉冰娴闫波杨高宏申军伟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推行“大众化”理念,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经成为推广教育成果、展示教育成就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终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结合新时期高校教学工作的目标、现状和特征展开分析,基于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功能,展开相关建设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育共享型资源库系统建设建设策略本文中笔者立足于高校专业教学资源,来分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以期助力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1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社会发展竞争的新形势为高校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借助于科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运而生。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将各个高校专业的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存储和放置于共享平台上进行共享,不仅可以让教师自主借鉴优质的教学经验和模式、丰富教师教学理论、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2 高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剖析2.1 有助于建立全面协作学习模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汇集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从平台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比如PPT点电子教案、课堂视频等,通过这些优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教师可以获得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学生更是可以借助于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来协助自己完成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知识探究,因此这样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有助于建设网络技术共享平台现阶段下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模式是“国家+学校”二级体系或者“国家+地区+学校”三级体系,这种体系模式并不是最为理想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这种二级体系或三级体系将会实现全面的纵横向贯通,也就是说我国各地区的各级教育资源的全硬件将实现全面的共享阶段,学生或教师可以更快速地查询、搜索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育学习资源。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许多教学资源的挑战和机遇。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并分析其带来的益处和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资源共享的必要性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多媒体教学资料等。

然而,这些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资源共享,教育机构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给其他学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共享方式1. 机构间的资源共享高校之间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或网络,通过共享平台,学校可以自愿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并获取其他学校的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方式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合作和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2. 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教学资源的共享需求。

比如,理科学校可以与文科学校合作,共享文科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相似学科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3.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变得更加便捷。

高校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与国外学校合作,共享教学资源。

这样的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教学内容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促进全球化教育。

三、教学资源合作的益处1. 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学校可以在教材选择、课程设计等方面获得其他学校的经验和优势。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吸收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 拓宽学生视野教学资源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学校和国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从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中获取知识,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能力。

3. 降低成本资源共享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开发和浪费。

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学校可以节约开支,减轻财务压力。

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

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

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一—]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周灵丹汤立新(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8)摘要: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可以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同时可以使专业种类大幅度增加,方便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而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优质资源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但与之相伴的是各种质量问胚: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差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均教育资源紧缺.这些是长期困扰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市场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呈多样化态势,再加上个体学习需求的多样化致使办学的主体、形式、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等多样化。

但我们注意到任何一所高校的规模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满足和适应社会所有方面的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教学资源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地办好大学,确保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注重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此,高校优质资源共享.能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避免各自办学资源重复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同时,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和一项有效措施。

一、高校优质资源的现状分析’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封闭式办学的传统制约着高校资源的共享,同时高校各自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隔阂也使高校的资源共享产生了困难,包括国家投入巨资立项建设在内的优资资源也得不到推广应用。

很多高校害怕因为优质资源共享而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会丧失自己的品牌…。

那我们应怎样打破部门、学校壁垒,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使各类高校的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让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湖活水”,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二、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为使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得以运行,我们应根据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高校的优质资源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创新制度建设,强化组织和协调配置,建立分层次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高效、机制健全的协作共享平台,实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高校拥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实验室、图书馆等,通过共享,可以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其次,共享教学资源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升学习效果。

此外,高校教学资源共享还可以促进办学水平的互补。

资源共享可以让每所高校在特色专业上形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二、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做法已经开始普及。

一方面,教育部门加大了对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的支持力度。

通过政策和经费的倾斜,推动高校之间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另一方面,高校自发组织起来,主动开展资源共享的合作。

许多高校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享实验室、教师以及教材等资源,实现教学的互补与提升。

一些高校还开展了校际教学互访计划,让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流授课,增加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三、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未来发展尽管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资源共享需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

其次,资源共享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机制和体系,确保资源的流动和分享。

此外,教师的参与度也是关键。

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与合作,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未来,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共享与合作的深度发展。

结语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政策的支持,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与合作将愈发成熟和普及。

高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共享

高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共享

高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共享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重要阶段,而教学资源是支撑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础。

然而,传统的高校教学资源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

为了提高高校教育的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教学资源共享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共享,以期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教学资源的概念和特点教学资源是支撑高校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设施、资料和教学工具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课程、教材、实验室设备等一系列资源要素。

教学资源的共享即实现资源要素的交流与共建,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性:教学资源包括各类形式的资源,如教师智力资源、教材资源、实验室资源等。

2.分布不均:不同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配置存在差异,有的学校资源富集,有的学校资源匮乏。

3.差异性:各高校的教学目标、专业定位等不同,因此教学资源的需求与特点也不尽相同。

二、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优化资源配置:共享教学资源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促进创新发展:共享教学资源可以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教学机会和创新空间,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4.提高效益和竞争力:通过资源共享,高校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和竞争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

三、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模式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模式:1.线下共享:高校可以通过资源互相借用、借鉴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学校之间可以互派教师进行授课,共建实验室等。

2.在线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资源共享成为一种新的方式。

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如开设公开课、分享教学视频等。

3.合作共建:高校之间可以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课程等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和共享。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其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其共享机制的构建
中图 分 类 号 :6 9 2 G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4 9—2 1 ( ) 0 8—0 95 0 1 1 一04 4
Th h r n f Te c i g Re o r e n n t u to e S a i g o a h n s u c s a d Co sr c i n 0 ’ e ha im fi S M c n s t
13 网络课 程 资源共 享 .
校获得更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5 图书 文献及 电子信 息资 源共 享 .
面对当今知识爆炸、 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 任何高
校想拥有全面 的图书文献 资源 、 电子 信息资源 已经是

件很难 的事情 。 目前各高校 图书文献 资源 的紧缺与
互联网技术给现代 教学 手 段与 方式 带来 了前所
师教学与学生学 习网络 化 。现有 的一 些教 学 资源 如 果仅仅是 共享老师 授课 的课 件 、 视频 等 , 只是将 课 堂 教学移 到网络这 个平 台上而 已 , 还远远没有将 网络教
学 的空 间利用起来 。各高校在精 品课程建设过 程 中 ,
缺少沟通与交流 , 成大量 图书文献资源闲置 , 造 形成浪
b l i g i. ui n t d Ke r s:e c i g r s u c s h rn c a s y wo d ta h n e o r e ;s a i g me h nims;s p o i y tm u p r ng s se t
1 高校可供共 享教学 资源分析
享 还有 各 种 后 勤 服 务 资 源 , 校 车 、 堂 、 生 公 如 礼 学
用。这也是 老教师 、 名教 师传 帮 带 的有效 途径 , 青 是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 0
S IN E&T C O O F MA I N CE C E HN L GYI OR T O N
2 叭0年
第 5期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
( . 昌大 学 1南 江西
杨 琳 ’ 林 雪 娇 南 昌 3 0 0 ; . 南师范 学 院 3 0 1 2赣
于 实现 高 等 教 育 的 可 持续 发 展 。 机 制 等 方 面 限 制 比较 多 , 而 使 得 高 校 的 教 育 资 源 比 较 独 立 , 有 融 从 没 教 育 资 源 共 享 , 指 在 一 定 的 区 域 内 , 育 部 门 对 其 应 有 的 资 源 入 到 社 会 大系 统 中 , 校 和 教 育 相关 部 门 、 府 行 政 部 门及 其 他 社 会 是 教 高 政 在 打 破现 有 界 限 , 行 共 同 享 用 。 育 资 源共 享 不 仅 包 括 师 资 共 享 , 包 机 构 之 间 也 没 有 实 现 较好 的共 享 。其 次 , 共 享 过 程 中 没有 发 挥 市 场 实 教 还
已实 现 共 享 的 教 育 资 源 还 存 在 着 免 费使 用 的 情 况 , 有 建 没 括 教学 仪 器 、 备 共 享 和 教 育信 息共 享 等 多种 形 式 和 内 容 。 实施 这 种 调 节 作 用 , 设 共 享 . 以 在 不增 加 或 少 增 加 教 育 投 入 的 前 提 下 , 大 限 度 地 发 挥 现 立 合 理 的利 益 分 配 机 制 , 导 致 提 升 高 校 的 共 享 积 极 性 , 高 共 享 资 可 最 这 提 应 有人 力 、 力 、 财 物力 、 息 资 源 的 作用 . 高 办 学 效 率 和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源 的 质 量 与效 率无 法实 现 。随 着 教 育 资 源 需 求 的 不 断扩 大 , 该 考 虑 信 提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共享理念、合作模式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讨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实践经验。

一、共享理念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在于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共用。

共享理念强调高校应该共同面对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平衡问题,通过共享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共享理念还强调高校之间应该摒弃竞争的角色,转变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以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

共享理念不仅关注资源的共享,还强调共享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机制,以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共同进步。

二、合作模式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资源的性质和方向灵活应用。

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是高校之间开展课程共享。

通过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在不同高校的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不同领域的深入学习。

这种模式减轻了高校自身课程设置的负担,降低了重复建设的成本,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另一种合作模式是高校之间的师资共享。

一些强校可以将优秀的教师资源分享给其他相对薄弱的学校,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在科研合作、图书馆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以丰富科研成果和提供更全面的图书资源。

三、实施效果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首先,共享与合作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辐射范围。

通过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高校选修优秀的课程,接触到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其次,共享与合作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作共享,高校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共享与合作促进了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资源共享浅析【摘要】纵观世界各地的名校,其教学资源优质而丰富,教师也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能很快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更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对高校的发展也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

自1990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教育数量扩张速度远远高过教育质量的跟进速度,导致教育质量普片下滑:其次,各校教育资源差异较大,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竞争加剧,高质量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优质之源共享,不仅可以使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而且,对高校整体的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

一、高校优质资源的现状分析
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封闭式办学的传统制约着高校资源的共享,同时高校各自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隔阂也使高校的资源共享产生了困难,包括国家投入巨资立项建设在内的优资资源也得不到推广应用。

很多高校害怕因为优质资源共享而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会丧失自己的品牌[1]。

我们应该淡化这种观念,站在全球化竞争的角度来看问题,
整体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

高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创新,使我国教育有更高层次的飞跃。

二、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方式的探讨
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需要一个完整的机制,我们应根据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强化组织间的合作,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共享平台,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教师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教师资源的缺乏问题也逐渐显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学科的多样化、专业化,则需要更多的教师去培养这些社会所需人才。

如我们可以建立教师资源共享网,鼓励教师跨校兼课,使好老师成为更多学生的共同财富;建立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库;建立教学督导员库;互享高水平学术讲座等。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

[2]国家早就进行了精品课程建
设的工作[3],并且这项工程得到很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同,东部和沿海城市教育更为发达,而西部和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教育优质资源分布区域不均衡,而这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

因此,我们应通过信息化,跨越地理区域因素,弥补西部和偏远地区教育质量过低,使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平衡的发展。

(1)网络课堂。

高校教学中利用国家信息网、教育网和全国高校互联网上的各种教育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优秀的教师通过网络向各地高校学生讲授知识,然后通过视频和邮件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得到优质教学。

(2)网络图书。

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显著提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效率并且使之更加丰富,完善。

在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今天,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希望通过网络获取广泛的、多样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因此早期的以馆际互借为主要标志的资源共享方式,正在由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模式所取代,能以较低成本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真正
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提高整个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3)教育管理模式。

我国各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差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术水平、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加强高校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所以各高校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各自在教育管理中的宝贵经验,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指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4)科研动态。

高校科研的基层组织模式多以课题组为单位,以小型、封闭式的研究居多,不利于在综合大项目、大课题上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大成果,更谈不上参与国际竞争。

现代科研理念最重要的是信息与资源共享,合作探讨是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加强以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研究实验基地资源为重点的数据库建设,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样有利于于国际内外科技研究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学术的交流融合,不同思维的碰撞,极大的提高了各高校间的学术实力,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质量监控
高校应建立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与反馈的监控体系[8],全方位、多层次、广视野对不同的教育环节进行质量的监控,质量监控是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整个实施过程效果的反馈和监督,更有效促进高效优质资源共享。

其中高校教育
质量评估系统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部评估,通过策划→实施→评估这样一个程序进行,侧重于高校共享资源的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运行的环境。

二是外部评估,包括社会评估和行政评估,重点在于高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教学任务完成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方案等等。

质量监控对于高校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反映,是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

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高效化、艺术化,使教学质量持续地提高并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这才是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健康发展和长期存在的根本保证。

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使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缩小中西部教育质量差距,培养复合型的全能人才,同时高校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也有利于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的国际学术水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周晓芳,肖化.研究生持续扩招形势下高校资源共享问题研
究[j].教育科学,2004,(6):18~20.
[2]教育部,教高[2011]8号,2011,(13):1~7.
[3]柏伟,何小松.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0):94~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