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课外诗四首

课外诗四首以下是四首课外诗
1. **《枫桥夜泊》**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出塞二首·其一》**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四首诗分别来自不同的诗人,题材各异,包括夜景、边塞、离别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
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苏轼 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精选ppt
11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精选ppt
20
•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诗人24岁)出蜀至 荆门时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 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 地游览。
精选ppt
21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 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 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 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精选ppt
16
使至塞上
译文:轻车简从查 看边疆,途中经过 属国居延。我像征 蓬飘出边塞,又像 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huì h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zhǎng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精选ppt
4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 清晨我下地松 土除草,星月 下我扛着锄头 回家歇息。
精选ppt
《诗四首》课文原文

《诗》课文原文
《诗四首》课文原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四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练习题,人教版同步课程教学,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课后辅导,教学分析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篇1《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课文《诗四首》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分别为:《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有。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orG 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反。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杂草,黄昏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开心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宠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抱负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乱,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颜色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比照,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部编版九下12课《诗四首》翻译、作者、背景

部编版九下12课《诗四首》翻译、作者、
背景
诗四首
这篇文章介绍了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
和背景信息。
本课主要涉及四首诗歌,分别是《秋思》、《问刘十九》、《赤壁怀古》和《夜泊牛渚怀古》。
《秋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朱熹。
它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天时对故乡的
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
家乡的眷恋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问刘十九》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陆游。
它是一首抒发内心愤懑和对现实的
反思之作。
诗中以对刘十九的询问为引子,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种
种不公和人情冷漠,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怒。
《赤壁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杜牧。
它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对英雄气概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壮丽风采的向往和景仰。
《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杨巨源。
它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泊船时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诗中展现了一种对江南风景的赞颂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浓郁的怀旧色彩。
以上是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和背景的简要介绍。
这四首诗各具特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抒发,传达了作者们对家乡、社会现状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之我见
2014.10.5
《诗四首》有《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四首诗歌组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从感情的角度看,有喜悦的,有孤独的,由思乡的,有忧国伤时的,很难理解编者是如何编排教材的,找不到一丝的共同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也没有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只能是依照课本的顺序进行讲解。
处理《归园田居》时,以拟标题的方式把握诗歌的内容,对于2013级的孩子而言是一个难点,不妨就换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拟标题,将难点划分成一小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解“愿”的内涵,是一个难点,同时结合桃花源记再加上适当的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处理《使至塞上》一首诗歌,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之后,以追问问题的方式效果极明显:“去的使者多不多?理解单车;属国是地名还是人名?——理解属国;见到要慰问的人了吗?——理解箫官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理解作者的孤独(此处备课应该结合唐朝的都户府,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颔联“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应该先让学生翻译者两句诗,再去揣摩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征篷、归雁,再结合诗歌意想砸实者两句诗的理解。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用朗读法就可以读出壮阔之景,用描写法训练学生的表达力。
处理《渡荆门送别》通过朗读法把握诗人思念家乡,对家家乡依依不舍之情比较容易,用图表结合《三峡》理解颔联“随”的妙处确实帮助很大,让学生自己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特点的诗句,学生能很好的体会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妙处,效果较好。
处理《登岳阳楼》,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建议下次讲课先给学生能够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以诗眼“悲”字入手,悲景,悲事,悲情,贯穿始终。
悲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理解帘旌容易引起过客之感,夕阳引起思乡之情;悲事:“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理解作者的颠沛流离生活以及自己的痛楚;悲情“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通过托音的方式体会悲的程度。
为了依照诗歌的顺序,可以假借品论家说此诗围绕一悲字,描写悲景,叙写悲事,抒发悲情,用慧眼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