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毛概(书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思考习题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课后思考题答案1

第一章1、试解释用1kg干空气作为湿空气参数度量单位基础的原因?答:因为大气(湿空气)是由干空气和一定量的水蒸气混合而成的。
干空气的成分是氮、氧、氩、及其他微量气体,多数成分比较稳定,少数随季节变化有所波动,但从总体上可将干空气作为一个稳定的混合物来看待。
为了便于热工计算,选一个稳定的参数作为基础,方便计算。
(湿空气=干空气+水蒸气,干空气不发生变化,水蒸气是会发生变化的。
因此,干空气作为基准是不能发生变化的)2、如何用含湿量和相对湿度来表征湿空气的干、湿程度?答:含湿量表示空气的干湿方法:取空气中的水蒸气密度与干空气密度之比作为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指标,换言之,取对应于1Kg干空气所含有水蒸汽量。
(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相对湿度表示空气干湿的方法:湿空气的水蒸汽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的水蒸汽压力之比。
(表示空气接近饱和的程度)3、某管道表面温度等于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试问该表面是否结露?答:该表面不会结霜。
因为判定是否结霜取决于是否在露点温度以下,当空气温度大于或等于露点温度时是不会结霜的。
4、有人认为:“空气中水的温度就是空气湿球温度”,对否?答:错,空气湿球温度是空气与水接触达到稳定热湿平衡时的绝热饱和温度,而空气中水的温度就是水蒸气温度(空气的干球温度),所以是错的。
8、写出水温为t w时水的汽化潜热计算式。
解:汽化潜热的计算式为:r t=r0+1.84t w-4.19t w=2500-2.35t w10、为什么喷入100摄氏度的热蒸汽,如果不产生凝结水,则空气温度不会明显升高?答:这种情况叫等温增焓加湿,当蒸汽温度为100摄氏度时,热湿比等于一个常数ε=2684,该过程近似于等温线变化,所以空气温度不会明显升高。
第二章1.什么是得热量?什么是冷负荷?什么是湿负荷?得热量和冷负荷有什么区别?P20、P34答:得热量是指某一时刻由室外和室内热源散入房间的热量的总和。
冷负荷是指某一时刻为保持房间恒温恒湿,需向房间供应的冷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的参考答案: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请简要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
这场革命的最重要影响之一是打破了封建帝制的传统框架,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提供了契机。
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主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还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家和思想家,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大规模群众运动,请简要描述五四运动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后逐渐兴起的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了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引发了广泛的民族愤慨和抗议情绪。
这场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列强的侵略,并主张中国独立、自由和民主。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抵抗情绪,为中国革命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变革。
在这场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理念,主张彻底改革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
这场运动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标志,请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加行116课后思考题答案

加行116课后思考题答案一、选择题1、在密立根油滴实验前,需要实验装置进行水平调节操作吗?a、须要b、不须要2、在密立根油滴实验时,任意一个油滴都可以被作为实验测量对象吗?a、就是b、不是3、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主要验证电荷的()a 颗粒性b 连续性c 磁铁性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动态(非均衡)法测油滴电荷c、我们将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的一组油滴带电量数据除以公认值e,得到各油滴的带电量子数(一般为非整数),再对这些四舍五入取整,作为各油滴的.带电量子数n5、密立根根油滴实验中,基本电荷e的排序,应付实验测出的各油滴电荷q谋()a、算术平均值b、最小公倍数c、最小整数d、最大公约数二、填空题1、在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时,选择一个合适油滴的电压标准是 v到 v。
2、在展开密立根根油滴实验时,挑选一个最合适油滴的试测时间范围就是 s至 s。
3、密立根油滴实验中,主要需要测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这两个物理量。
三、简答题1、为什么实验前要先调水平?2、什么样的油滴就是最合适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密立根油滴实验前,需要实验装置进行水平调节操作吗?a、须要b、不须要答案:a2、在密立根根油滴实验时,任一一个油滴都可以被做为实验测量对象吗?a、是b、不是答案:b3、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主要验证电荷的(a)a 颗粒性b 连续性c 磁铁性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b、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动态(非均衡)法测油滴电荷c、我们将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的一组油滴带电量数据除以公认值e,得到各油滴的带电量子数(一般为非整数),再对这些四舍五入取整,作为各油滴的带电量子数n5、密立根根油滴实验中,基本电荷e的排序,应付实验测出的各油滴电荷q谋( d )a、算术平均值b、最小公倍数c、最小整数d、最大公约数二、填空题1、在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时,选择一个合适油滴的电压标准是 v到 v。
中国近现代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二、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革命与现代化。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并为此开辟道路。
同时,也只有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三、有人说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你如何认识这一观点?殖民侵略的本质是什么?1、这一观点总体上是错误的、片面的。
这是因为:(1)从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过程看,伴随着侵略确实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等所谓“文明”的东西,但这是副产品,附属品,其主要目的是侵略,是为了实现侵略而不得不这样做的。
;(2)从列强侵略的目的、结果看,侵略的目的是变中国为殖民地,是发展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而不是中国的资本主义。
药用植物课后思考题答案

11、植物界的分门(写出大类即可)。 藻类植物 菌类植物 孢子植物 地衣类植物 苔藓植物 植物界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12、比较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异同? 无限花序又称总状花序类,植物在开花期内, 花序轴可继续伸长,产生新的花蕾,花的开放顺 序是由花轴下部依次向上开放,或花序轴缩短, 花由边缘向中心开放。
17、举例说明荚果和角果的异同?
荚果和角果都属于干果中的裂果。 荚果由单心皮发育形成,成熟时沿腹缝线和背缝线 同时裂开成两片,为豆科植物所特有。如黑豆、豌豆的 果实;也有成熟时不开裂的。如落花生、皂荚的果实。 角果由两心皮合生具侧膜胎座的上位子房发育而成 的果实,中间有由心皮边缘合生处生出的假隔膜将子房 分隔成二室,种子着生在假隔膜两边,成熟时沿两侧腹 缝线自上而下开裂成两片,假隔膜仍留在果梗上。角果 细而长的称为长角果,如油菜、萝卜的果实;角果短而 宽的称为短角果,如独行菜、菘蓝的果实。
21、侧根是怎样形成的? 当侧根形成时,中柱鞘相应部位的细胞发生变化,细胞质 变浓,液泡变小,重新恢复分裂能力。首先进行平周分裂, 使细胞层数增加,继而进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产生一团 新的细胞,形成侧根的根原基。 侧根原基细胞经分裂、分化,形成生长锥和根冠,生长锥 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分化,并以根冠为先导向外突破皮层和 表皮,形成侧根。 22、植物细胞的细胞器有哪几种?内质网和细胞质是细胞器 吗? 细胞器是位于细胞质中,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组织和具 有特定功能的微器官,也称拟器官。 植物细胞器包括质体、液泡、线粒体、内质网、核糖核蛋 白体、微管、高尔基复合体、圆球体、溶酶体、微体等。 内质网是植物细胞器,而细胞质不是细胞器。细胞质是各 种细胞器赖生存的物质基础。
通过根的成熟区作横切面,根的初生构造从外到 内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表皮:位于根的最外围,由原表皮发育而成,部 分表皮细胞的外壁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皮层:通常可分为: 外皮层 、皮层薄壁组织、 内皮层 。 维管柱:根的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构造统称为 维管柱,结构比较复杂,包括中柱鞘、初生木质部 和初生韧皮部三部分,有的植物还具有髓部。 10、地上茎有哪些变态类型?并各举一例。 叶状茎(叶状枝),天门冬、仙人掌等;枝刺 (棘刺),山楂、木瓜、皂荚、枸杞等;钩状刺, 钩藤;茎卷须,葡萄、丝瓜等;小块茎,山药的零 余子(珠芽)、半夏叶柄上的小块茎;小鳞茎,大 蒜、洋葱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性?(1)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任何⼀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产⼒同⽣产关系的⽭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产社会化同⽣产资料资本家私⼈占有之间的⽭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产⼒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盾和⽃争。
资本主义固有⽭盾的发展,预⽰着未来社会⾰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盾引发了⽆产阶级的反抗。
19世纪30⾄40年代发⽣在法、英、德的三⼤⼯⼈起义标志着现代⽆产阶级作为独⽴的政治⼒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起义的失败从反⾯说明,没有⾰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产阶级的解放⽃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千年来⼈类思想和⽂化发展中的⼀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类⽂明成果,⽽且他们⾸先是⾰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运动,他们毕⽣的使命都是和争取⽆产阶级和⼈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起的。
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且也从各个⽅⾯为创⽴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性:马克思主义诞⽣150多年来,指引各国⽆产阶级和劳动⼈民进⾏了艰苦卓绝的⽃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民群众的实践,⼈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
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
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
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
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
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1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
恩格斯认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经典作家们论述表明,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第一问参考答案: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和主观追求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先进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觉追求的结果。
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现实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
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也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第二问参考答案: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同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因而,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也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在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后,也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最后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第一,他们不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
共产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另一方面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当然,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彻底实现,是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的,是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
但是,作为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亿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则是一点也不“渺茫”,而是实实在在地、每日每时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一伟大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诸如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意味着向共产主义靠拢一步。
今天,我们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体现和组成部分。
第二,他们割裂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互不相干。
因此,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共产主义运动不仅在全世界,在中国早已存在,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并取得重大发展,从而使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人民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旧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道德水准和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向前推进,共产主义理想逐渐在深入人心。
第三,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曲折和困难。
马克思主义认识现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暂时的困难。
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人民生活得到了不断改善。
人们才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
只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就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2)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我们一方面,要胸怀远大理想,知道我们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从现实出发,为当前的事业而奋斗。
必须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
割裂二者的关系,走向任何一个片面都是错误而有害的。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因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所以不讲共产主义就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不讲共产主义,共产党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因为共产党的思想体系和最终目标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回避共产主义的问题,不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因而那种以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由认为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是把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对立起来,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割裂开来了。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