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
2024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公开课教案

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 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 价;鼓励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05
课后作业与拓展
背诵默写任务安排
背诵《潼关》全文,确保能够准确、 流畅地背诵。
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和默写情况,互 相纠正错误。
默写《潼关》全文,注意字迹工整, 不写错别字。
合作探究
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共 同探讨诗歌的主题、表现 手法等。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
利用PPT展示诗歌原文、注释、 译文等,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 图片或视频,营造沉浸式学习 氛围。
通过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如提供相关历史背景、作者介 绍等。
板书设计及其作用阐述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内容,如 诗歌标题、作者、名句等。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被 动,可能是因为对诗歌背 景了解不足或兴趣不浓厚。
时间安排略紧
教学内容较多,导致部分 环节时间略显紧张,未能 充分展开。
忽视个体差异
在诗意理解和鉴赏环节, 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 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跟 不上教学进度。
改进措施和建议提
加强背景介绍
阅读推荐书目和网站资源
01
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三百首》等, 了解更多古代文学作品。
02
网站资源
中国诗歌网、古诗文网等,在线欣赏和学习古代 诗歌。
写作任务:以《潼关》为灵感创作短文
结合《潼关》所表达的思想和情 感,创作一篇与之相关的短文。
பைடு நூலகம்
短文可以是对《潼关》的解读、 评论,也可以是以《潼关》为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公开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 求恩》 公开课 课件
18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 求恩》 公开课 课件
第一段 (朗读)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
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 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4
诺尔曼· 白求恩(1889-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 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
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 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 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
6.能够有依据地进行推理与联想,大 胆表达 对日食 现象的 更多看 法。进 而产生 继续研 究关于 日食和 月食更 多现象 的兴趣 。
7、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 球处于 月影中 时,因 月球挡 住了太 阳照射 到地球 上的光 形成了 日食。 而月食 则是月 球运行 到地球 的影子 中,地 球挡住 了太阳 射向月 球的光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 求恩》 公开课 课件
1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 求恩》 公开课 课件
1、试找出每一节的重点句,
用“
”划出,
并用“这一节赞扬了
“
的精神”
的句式把它表达出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 求恩》 公开课 课件
1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 求恩》 公开课 课件
①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轻怕重
②课文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麻木不仁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四课 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市级公开课课件

(2-21)二: “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 的情形,突出高原变化。 (22)三: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善良的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12)一:1913年6月,“我”第一次邂逅了
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13-17)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我”又拜访牧羊人,看到的变化。 (18—20)三: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
的生活态度。
在环境界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 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
境保护贡献一份力。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
精读感悟
微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牧羊人创造与战争及人类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对比等。 通过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 私奉献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精读感悟
本文主旨
什么是侧面烘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
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 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 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
高原的情况
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 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 草。太阳快把人烤焦了。狂风呼啸, 像野兽吼叫。 向远处望去,看到一片灰灰的薄雾, 像地毯铺在高原上,那一大片像树也 长得很茂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 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水的地方,看到了 溪水。
再见牧羊 人
最后一次 相见
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 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 里重新充满了生气,又变得富饶了。
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荒漠变绿洲。
初读感知
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公开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公 开课课 件
【2】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是对前两次养猫经 历的总结,为第三次养猫埋下伏笔。
【3】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 话是对全文的总结。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 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
lóng 鸟笼 笼
lǒng 笼罩
chèn 称职 称
chēng 称赞
学习词语
污涩 wū sè指肮脏且不光滑的事物 。 提心吊胆 tí xīn diào dǎn 形容十分担
心或害怕。 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 蜷伏quán fú弯曲身体卧着。 惩戒chéng jiè通过处罚来警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公 开课课 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公 开课课 件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4、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
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 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公 开课课 件
畏罪潜逃 wèi zuì qián táo犯罪后害怕受 制裁而逃走。畏罪:犯了罪怕受制裁。
妄下断语 wàng xià duàn yǔ胡乱地说 出断定的话;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 nüè dài指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某 些人或某些事物 。
怂恿sǒng 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悲 楚 bēi chǔ内心十分悲痛;悲哀痛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公 开课课 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公 开课课 件
7、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 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 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 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 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件: 纪念白求恩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 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 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 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 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 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 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 情.
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 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
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 益求精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议论文和记叙文 的区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 事迹。 第二层: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 动。 第三层: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 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 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 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1、试找出每一节的重点
句,用“
”
划出,并用“这一节赞扬
了“
的
精神”的句式把它表达出
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课件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第六章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转而折不思则迷罔惑,思转而折不学则有殆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件公开课

字词学习
◆生难字
赫拉( hè )
●
粘住( zhān )
●
宙斯( zhòu )
●
庇护( bì )
●
学习指导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 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想与地位最高的神一比高低,非常的自负。
3.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 “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一、劝喻性 二、讽谏性
寓言
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 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 在彼,给人以启示。寓言一 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 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伊索,公元前6 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 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 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 成为《伊索寓言》, 流传于世。《伊索 寓言》故事短小精 悍,描写形象生动, 语言简洁朴素,富 有幽默的特点。
中取得胜利。 ——英国散文作家 赫兹里特
3.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
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
的。
—— 老舍
4.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
自己。
—— 莎士比亚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 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 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 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 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 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 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 边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 肯定是酸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7、散文诗两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7、散文诗两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秋天的思念》和《金色花》。
这两篇散文诗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母爱的伟大。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散文诗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散文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散文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散文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的特点,深入体会课文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3.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诗的意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散文诗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诗的特点和作者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一.检查预习
• 1.同桌之间互读《观沧海》 和
•
《天净沙.秋思》,检查字词。
•
• 2.《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
•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
(小组交流便利贴,互相补充)
•
2019/11/25
2
• 《观沧海》
• 汹涌的海水 • 高耸的山岛 • 丰茂的百草 • 丛生的树木 • 汹涌的波浪
•
2019/11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勾画出(营造出)一幅————的画面(氛围, 意境),融合了(抒发了)诗人————情感。
《观沧海》通过对汹涌的海水,高耸的山岛,丰
茂的百草,丛生的树木,汹涌的波浪等景物的描写, 勾画出一幅壮丽辽阔宏伟的景象(意境),融合了
2019/11/25
壮丽
辽阔 宏伟
• 《天净沙.秋思》
• 枯藤 • 老树 • 昏鸦 • 古道 • 西风 • 瘦马 • 夕阳
苍凉 衰败 萧索
3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 的描写,勾画出(营造出)一幅——— —的画面(氛围,意境)。
《观沧海》通过对汹涌的海水,高耸的山 岛,丰茂的百草,丛生的树木,汹涌的波 浪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辽阔宏 伟的景象(意境)。
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和雄心壮志。
又用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的景物组合,营造出一种深秋苍凉幽静萧 索的氛围(意境),深切地表达了游子思乡愁绪。
2019/11/25
8
•
2019/11/25
9
2019/11/25
10
•
2019/11/25
11
• 丰茂的百草
辽阔 宏伟
• 丛生的树木
• 汹涌的波浪
昂扬奋发
的精神和 雄心壮志
• 《天净沙.秋思》
枯藤
• 老树
苍凉
• 昏鸦
幽静
• 古道
萧索
• 西风
• 瘦马
• 夕阳
思乡愁绪
2019/11/25
情——交——景
融
6
• 诗缘情而绮靡
•
—— 陆机的<文赋>
• • 凡景语,皆情语。
• •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的意象组合,营造出一种 深秋苍凉幽静萧索的氛围(意境)。
2019/11/25
4
•
• 合作探究:同样是秋,为何在不同诗
•
人的笔下如此不同?请
•
结合两首诗具体分析.
2019/11/25
5
意象的组合构成一首诗的意境
• 《观沧海》
汹涌的海水
• 高耸的山岛 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