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下册-吴正宪《折线统计图》

二、根据数据分析、思考,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
(一)有数据选择
1.小组讨论,根据数据选择谁。
2.汇报交流,有从总数的角度,有从平均数的角度选择——乙,选择统一,没有分歧。
3.交流后,明确用半成品的统计图记录数据,看看还有问题、困惑提出交流。
(二)用统计图记录数据,分类交流。
1.面对记录三个人数据的困难,交流后学生需要采用不同颜色的线,不同形式的线记录。
2.交流学生作品,1、2号作品画成条形统计图,3、4号画成折线统计图。
(1)先看2号作品,观察后学生有疑问“有两个空白条,没办法区分是谁?”结论是没有区分度,需要做不同的标记。
(2)看1号作品,观察比较中交流,1号作品有“标记”。
(3)对比1号和2号作品,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区别。
标记的作用在于大家都能读懂作品中的图示。
同学修改自己的作品。
(4)看3号作品,选点连线。
把第一周的统计图延续之后学生继续观察甲、乙、丙三人成绩,再次选择。
学生认为三人都可以,依然纠结到底让谁去,根据数据不断分析。
(三)学生考虑到需要对手的数据,才能决定到底让谁去罚点球。
四、回顾总结,感悟数据作用
从拍脑袋盲目做决定发现不行,得调查研究数据有根据才行;数据来了,算了总数、算平均数,有了第一次的决定;特别是折线统计图出现的时候,你看到了三个罚点球的运动员的成绩趋势,有了到二次的决定,你们还有新的想法。
数据会说话,会带给我们思考。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 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
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
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一些信息,并讨论怎么用更准确的数据来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当然这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在一些环节,我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会从一些角度思考回答,比如有同学在举例讲折线变化时,他没有按顺序讲周一到周二的变化,而是反过来说的,虽然这名同学后来意识到问题,进行了改正,但这里其实是课堂在生成中产生的亮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提醒学生注意折线的变化需要按顺序来描述。
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这些在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好好反思与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掌控与应变的能力,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讲解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问题导入亮亮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如下,怎样把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呢?
天数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第15天蒜苗高/厘米 4 6 10 16 17
过程讲解
1.明确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纵轴;
(2)用一定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制成格子图;
(3)在格子图上描点,即在格子图上找到与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第15天蒜苗高度相对应的点,把这些点描出来;
亮亮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
(4)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这样就绘制出了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从图中能直观地了解蒜苗的生长趋势。
2.展示绘制的拆线统计图
亮亮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
归纳总结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定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先要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复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折线统计图的解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折线统计图的相关案例。
3.绘图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吗?”2.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折线统计图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出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 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测自己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总结学生在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5. 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折线统计图,还有哪些统计图可以用来展示数据?各自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折线统计图》模拟讲课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折线统计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做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线表示的含义,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并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2、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做出合理地预测或判断。
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分析、预测和决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今年国庆节,我国最喜庆的城市是哪一个呢?生:北京。
师:对,就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不是很多小朋友去过北京了?那北京在外国受欢迎吗?师:大家都觉得很受欢迎,那有什么好方法,能说明北京也受外国人的欢迎呢?师:大家的想法可真多,他想到了调查访谈法,他想到了去搜集每年来北京旅游外国游客人数,看人数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我们今天就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下北京市2003-2018年外国游客人数的变化情况。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认识折线统计图师:首先需要做什么?生:收集数据。
师:对,收集数据是统计的第一步。
老师呢,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取了北京市2003-2018年外国游客的人数,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北京市2003-2018年外国游客人数师:除了用统计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生:还可以把数据整理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
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查看有关气象信息。
(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
(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
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
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
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数学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课件2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 7月 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 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11°C
不变 快速上升 缓慢地上升 缓慢地下降 快速下降
总结:可以通 过折线的升降 来看统计量变 化的情况,折 线越抖,变化 越大。
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2月到3月,3月到4月
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10月到11月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折线统计图,同学 们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含义,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折现统计图中包含 的信息,可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位 纵轴
横轴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单位
纵轴
横轴
这份折线统计图中,横轴、 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横轴表示月份 纵轴表示温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1 折线统计图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1 折线统计图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折线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2.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的定义、绘制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更直观地展示这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
2. 讲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1)折线统计图的定义:折线统计图是一种以折线为主要表示形式的统计图,用于表示数据随时间、空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趋势。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便于观察和分析。
3. 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1)准备数据:选取一组具有时间或空间变化的数据。
(2)绘制坐标轴:确定横轴和纵轴的范围和刻度。
(3)绘制折线:根据数据点在坐标轴上的位置,用直线段连接相邻的数据点。
(4)添加图例:说明折线所代表的数据含义。
4. 实践操作(1)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交流分享:每组展示自己的折线统计图,分享绘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 折线统计图的应用(1)分析数据:利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解决问题: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相关问题。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折线统计图的定义、绘制方法和应用。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环境科学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组数据的折线统计图。
2. 利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线统计图”教学方案
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第94~96页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见策略与方法;还要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学会在统计等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
教学流程:
流程1:谈话引进
流程2:例题教学
流程3:反馈交流第一段:新课教学
流程4:比较
流程5:小结过渡
流程6:拓展欣赏
流程7:试一试
流程8:交流试一试第二段:拓展巩固
流程9:小结过渡
流程10:想想做做1
流程11:想想做做2 第三段:实践应用
流程12:交流想想做做2
流程13:全课小结第四段:全课小结
第一段:新课教学
流程1:谈话引进
师:同学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最近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将5月21日这一天测到的气温情况制成了统计表。
请看表格:
同时课件出示统计表:
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5月22日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温度(℃)
12
16
21
24
20
15
9
师:这是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暂停)
流程2:例题教学
师:为了更加清晰的反映表格中的数据,也便于我们分析、研究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同时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图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相同吗?你能从这个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吗?请大家先在图中找一找,思考下列问题,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暂停)
同时课件出示: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2)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
(3)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
流程3:反馈交流
师:大家在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了吗?我们来看(同时课件演示)
师:纵轴上,从0开始,每一格的高度表示2摄氏度,7时测得的气温是12摄氏度,我们找到纵轴上12摄氏度的位置,再对应横轴上的7时,这一点就表示7时测得的气温是12摄氏度。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次找到9时、11时、13时、15时、17时和19时气温所在的位置,再用线段将这些点依次相连,就成为若干段线段依次连结的一条折线。
它能表示出这一段时间的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连续发生的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叫它折线统计图,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师:看懂了统计图上的数据,下面的几个问题就很简单了,从统计图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是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在这些数据中,13时气温最高,是24摄氏度,19时气温最低,只有9摄氏度,其中,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至11时,气温升高了5摄氏度,降得最快的是17时至19时,气温下降了6摄氏度。
流程4:比较
师:同学们,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中,可以很快得出我们所要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答案。
请大家比一比折线统计图和刚才的统计表,你认为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暂停)
同时课件出示问题: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流程5:小结过渡
师:很显然,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
那同学们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的折线统计图吗?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暂停)
第二段:拓展巩固
流程6:拓展欣赏
师:其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在各个领域应用都很广泛,你们看,像医院里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还有气象部门、科研部门、社会的管理部门都经常用到。
同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略)
师:确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统计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反映数据的连续变化情况。
流程7:试一试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亲自来试一试,制作这样一幅折线统计图吧。
课件出示试一试:
湖光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情况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拥有计算机(台)
8
15
26
42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图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统计表中的数据该怎样在统计图中表示?请你思考后独立完成统计图,并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分小组说一说。
(暂停)
流程8:交流试一试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制作的。
(同时课件演示制作过程) 师: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纵轴上每一格的高度表示5台,根据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数据,2001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我们在纵轴上找到8台的位置,再对应横轴上2001年,在这个位置点上一点,表示2001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
(课件闪烁点,同时标上数据8)
像这样,再用同样的办法分别找到2002年、2003年、2004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的位置点,然后把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起来,最后再写上完成统计图的时间。
师:同学们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仔细观察,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吧。
(暂停)
流程9:小结过渡
师:同学们,绘制折线统计图,是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所以,大家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表示一定要准确,连线时要依次连接,注意,还不能忘记标上绘制统计图的日期。
第三段:实践应用
流程10: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图略)
师:我们来看这幅统计图,这是小红跳绳前后每分钟心跳情况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你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暂停)
流程11:想想做做2
师:剧烈运动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运动结束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心跳。
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只要研究需要,我们都可以制成统计图。
如同学们逐年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等等。
请看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小明在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身高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年龄
6岁
7岁
8岁
9岁
10岁
11岁
12岁
身高(cm)
116
121
128
130
133
136
142
(图略)
师:这是小明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的身高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大家能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观察后,独立绘制,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里的虚线部分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暂停)
流程12:交流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完成后统计图:(图略)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我们来看,这个统计图省略了一部分刻度,是因为小明的身高数据集中在110~45厘米之间,这样,可以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更清晰明了,而且可以使统计图更美观。
第四段:全课小结
流程13: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让我们更清楚、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