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二)

合集下载

中考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满分技巧

中考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满分技巧

中考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满分技巧(内部资一、古诗文阅读与鉴赏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010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0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略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

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

“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

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这种最重要>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2006年宁德市语文质检考试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做此类题: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结构上,起到……;在内容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答题:结构上作用:开头常设悬念、引领下文、点题、埋伏笔、作铺垫;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扣题。

内容上作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议论抒情句常画龙点睛,深化中心。

或者:表现了……态度(观点),抒发(强调)了……思想感情。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要点

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要点

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要点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很大比重,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

其考查目标主要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从科技作品中领会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三大类文体复习方法的基本要领如下。

一、记叙类文字:比较常见的有散文和小说。

叙事散文结构较松散,因此把握中心是难点。

这类文章阅读的重点是理解“形散神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先理清楚文中讲了哪几件事,再分析这几件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或者这几件事内在有何共同点,找到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焦点就找到了文章的“神”,也就是平时说的中心思想。

写景散文讲究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正确把握文章的“景”与“情”,以及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是复习备考的难点。

小说阅读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

言行随心而生,小说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反应了人物的内心感受,我们要能透过表象看其本质。

记叙类文字的阅读离不开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与理解,而其写作意图往往由浅层到深层,考生们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多问几个“还有吗”,要能揣摩到其深层次的内涵。

[盲点指津]记叙类文章阅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理清文章线索,概括内容大意,整合材料要点;⑵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句子含义,或者分析词语、句子的感情色彩以及表达效果;⑶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质;⑷重点句子含义与作用分析;⑸精妙词语、句子和语段赏析;⑹全文结构特点或重点段落作用分析;⑺语言表达特色和写作技巧分析;⑻揣摩作者感情,领悟作者观点;⑼结合实际,谈感受与启示,发表自己观点。

2010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2010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2010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D文)、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事件的经过,如能抓住行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就能明确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哪里。

3.如何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性、抒情性的句子。

4.文章的内容(中心)如何表述?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如何分析文章材料组织的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如何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如何分析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如何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从原文寻找,再填写。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其中最难把握的是事件的经过,如能抓住行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就能明确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哪里。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倒叙是先说事件的结局或者先说后边的情节,然后再回头叙述开篇或者先前发生的情节,这样叙述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另外补充一段与叙述的事情相关的文字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手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2010年中考精品: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共108张)

2010年中考精品: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共108张)
第16页,共108页。
❖ 试题回顾
❖ 92年《出师表》 93年《曹刿论战》 94年《愚公(yú ɡōnɡ)》 95年 《核舟记》 96年《生于忧患》、97年《捕蛇》 98年《狼》
❖ 99年《桃花》、2000年《出师表》2001年 《爱莲说》2002年《陋室铭》2003年《曹 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非课改) 《马说》《课改区》2005年《三峡》2006 年《小石潭记》(课改)岳阳楼记(非课改) 2007年《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8年《醉翁 亭记》2009年《与朱元思书》《爱莲说》
第31页,共108页。
说明文阅读(yuèdú)
❖ 说明方法判断与作用分析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 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 更有条理性。 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 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 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⑤作比较:
2010年河北省中考(zhōnɡ kǎo)语文复习
考点展望与备考策略
❖ 第二部分
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复习原则:纵向看近年变化,横向看其它省 市。
❖ 文言文考查内容:常识与默写;文言实词解 释;文言句式翻译(节奏划 分);文章内容理解;与生活 体会的结合;文言文的比较阅 读。
第15页,共108页。
全面 复习,突出重 (quánmiàn) 点
2010年中考语文讲座 2010.3.7
第1页,共108页。
提纲(tígāng)
➢河北省历年中考试题回顾 ➢200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简析; ➢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展望与备
考策略; ➢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中我们的做法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2010年中考“文学名著阅读题”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2010年中考“文学名著阅读题”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2010年中考“文学名著阅读题”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考点解读: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课外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1.考查对文学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的了解。

2.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

3.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内容、人物思想进行探究、评析。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渗透。

常见题型及答题指南针一、识记辨别题这类题的题型主要是客观题,常见的有选择题、填空题等,主要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等。

解题指南针:①熟悉、了解名著名称、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常见典故等。

②注意辨别,不要把人物与故事交叉起来。

例如“花和尚拔垂杨柳”,“花和尚”到底是谁,要辨别清楚,不要扯上其他人物。

考题1.(2010·长沙市)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童年》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古典名著《水浒》,成功地塑造了“花和尚”武松、“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人物形象,被金圣叹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著名作家冰心深情歌颂母爱的诗句,她的《繁星》、《春水》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净化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解析:该题是对四部文学名著的解说,涉及到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像这种选择题,对知识的考查面广、考点多,可谓一举多得。

要解答好这类题,不仅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全面回忆,还要对作品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真正把握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对这些“解说”作出正确的判断。

此题的选项C中的绰号与人名不符,即花和尚是鲁智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二)
第二课时
三、读题干
①理解题目问什么②题干中隐含的答题信息③分值
练习:一、增强读题意识:吃透题干,明确信息,有的放矢。

审题出现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一)粗心大意,漏读信息。

(二)不解题意,错读信息。

(三)寻找隐含信息的能力差。

(四)受心理习惯的支配及定势思维的干扰。

如上表所示,题干中的表述相当明确,为显性信息。

稍加注意,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这些显性信息,并踩点答题。

但有些题目比较灵活,对我们的读题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还要挖掘题目中存在的隐含信息,准确理解题目要考查的相关知识点。

【试题呈现2】
2009年初三最后一次月考卷说明文阅读为《生物多样性》,命题者别具匠心地设计了
分析答题出错原因:
例1: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原句“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让人更直观地发现其危害之大。

(粗心大意,漏读信息,导致表述不全面。


例2: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人们不知道6000名儿童是什么概念,用“20架大型客机”来提醒污染水对人们健康危害大。

(大体理解题意,但是很可惜,打了“擦边球”。

)例3: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原句多了一个句子,用了比喻,使读者印象深刻,更形象地突出了不卫生的水对个体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

(对说明方法一知半解,答案似是而非。

)请写出正确答案:
例4: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原句用词更科学,“大约” 表示估计,对死亡人数做了科学严密的表述。

“20架大型客机坠毁”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更令人触目惊心,更能警醒人类。

改句则过于平淡,无法唤醒一些麻木的灵魂。

(全面理解题目,表述准确到位。

这是完全读懂了隐含信息的堪称完美的答题。


读题干,抓住题干的关键词。

读题干,明确答题范围。

答题范围一般涉及四种情况:结合句子答,结合上文答,结合下文答,结合全文答。

读题干,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四、选读文章
将题目还原,根据题干信息、题目要求、分值,选读文章、理解句段(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间关系)、确定大致答案。

试以表格呈现几例09年中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题,略见一斑:
由上表题目表述中可见,有的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语境,有的要求回归某一语段,有的要求回归全文。

这其实无声地提示我们要树立语境意识答题。

缺乏语境意识的答题,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回答是站不住脚的。

【试题呈现1】
以09年温州中考现代文阅读二《老屋》(作者:周克武)为例吧。

五、整理答案,分条规范答题
尽量使用原文或对原文稍加整理作答,必要时进行概括。

注意不能只管答术语,还要引用原文作具体分析。

有了“语境意识” “读题意识”之外,还要具备“答题意识”。

缺乏答题能力,将功亏一篑。

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更趋开放。

“文本阅读,不应只满足于理解,更应从中获得感悟。

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鉴赏、探究文字潜携暗系的各种‘意义’,并用精到的文字加以表述。

”④有些考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悟能力。

如:联想题、想像题、赏析题、评注题、随感题。

对于这类题目,提高答题意识,组织语言,锤炼语言,尤其重要。

怎样高效答题呢?(一)根植文本,选准角度,找到答题切入口。

(二)整合文意,简洁表述,言之成理。

(三)分层作答,条理清晰。

(四)语言畅达,可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试题呈现3】
近两年,各地分别出现了这样颇具导向意义的题目,如:
09温州卷:《19、老屋》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5分)
答案:
14、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

(评价)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结合全文)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联系现实生活)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总结)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

(评价)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结合全文)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联系现实生活)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总结)
09年扬州卷:《11、那一扇门》
4.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4.(1)主人公是“少年”。

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

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

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

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

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09年苏州卷:《17、老水车旁的风景》
6.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6.本题为开放题,应尽可能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

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

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09年厦门卷:(第三篇)
5.安娜未能完成与萨乌什金的母亲面谈的计划,有人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说“安娜此行胜过家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谈。

(5分)
答案:我认为安娜此行胜过家访。

安娜虽然未见到萨乌什金的母亲,但在家访途中,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反省了自己教学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萨乌什金的内心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此行,使萨乌什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改正自己经常迟到的缺点,教育的效果其实已经达到了。

所以,安娜此行胜过家访。

附录一: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

开头段落结构上的作用可以用“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等表达;在内容上的作用可以用“开篇点题”“引出文章话题”等表达。

中间段落一般是结构上的作用,可以用“过渡”“承上启下”等表达。

文末段落的作用在结构上可以用“总结全文”“文末点题(卒章显志)”“照应前文或开头”等表达;在内容上的作用可以用“深化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中心”“引起读者思考”等词语表达。

但具体的内容亦有具体的作用。

附录二: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散文离不开情。

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

议论文,就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用什么方法论证的,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小说则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附录三:①注意由分值来推断答案给分点的数目。

阅读题往往1分或2分对应一个给分点。

如果分值是3分或3分以上,就需细心推敲给分点的数目,以求答案要点完备无缺。

注意答案要点在内容上要独立,不可包容。

②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陈述答案。

不怕你多答,就怕你少答(选择题除外)。

学生答题往往要点不全,而评分标准中无答题要点多而扣分的规定。

③尽可能有原文作答,并与题干指向一致。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